定義
成本扭曲(cost distortion)
1.是指在生產活動中,產品的理論成本與實際成本偏離;
2.一種欺騙行為,扭曲成本以提高售價贏取暴。
製造費用成本扭曲
由於每一種產品的複雜程度不一樣,企業產品組合的程度越高,使用單一成本動因(如直接人工工時)對製造費用進行分配所帶來的風險就越大。因為單一的成本動因對製造費用的分配過程的定義過於狹窄,結果,生產複雜程度較低的產品可能分配過多的製造費用,而生產複雜程度較高的產品分配的製造費用可能過少——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扭曲成本。
中國現今社會的成本扭曲
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經濟成長速度非常快,非常成功。人均GDP再翻上兩倍、三倍的時候,對資源供給的壓力也會很大,而我們的資源供給又是非常有限的等於是卡著我們的脖子一樣。所以,自然資源可能會成為中國成長的重要障礙。之所以說自然資源可能會成為中國成長的重要障礙。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國內還存在著成本扭曲。
政府開始進行勞工保護、治理環境污染等等。而且馬上就看到效應了,很多廣東地區的港商企業已經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大,也可能接下來的30年不會有這樣高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成長確實是粗放式的。生產效率是在提高,但是真正有自己的創新、品牌、
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還是相當少。今後20年、30年怎么走是很重要的。到底是利用原來的模式,還是利用現在積累的資源採取不同的模式?比如在產品創新、技術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因為各種各樣的成本都在上升。在這個過程當中有的企業要關門,有的工人要失業,政府需要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幫助企業轉型,幫助工人
再就業,這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制度改革上,要真正地解放思想。我現在體會到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的潛力是相當大的,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後30年得到發展。
等於用中國的錢補貼全世界
《財富論衡》曾經就“
人民幣升值”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就“中國目前面臨的成本扭曲”現象與專家展開討論。參與本次圓桌對話的是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肖耿博士、花旗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中國投資公司資產配置與戰略研究部主管趙海英以及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
成本扭曲成為經濟發展絆腳石
記者: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經濟成長速度非常快,非常成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結構性矛盾,比如消費增長速度不高,經濟結構失衡,出口所占比重太大,投資欲望太強烈。在幾位專家看來,這些經濟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哪裡?未來中國成長的障礙會是什麼?
黃益平(花旗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之所以說自然資源可能會成為中國成長的重要障礙。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國內還存在著成本扭曲。成本扭曲最主要的動機就是為了追求高增長,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畫經濟年代就有過這樣的影子。為了讓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一點,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壓低原材料價格。進而在工業生產上產生超額利潤。這些超額利潤又可以進一步投資,加快工業發展。
肖耿(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特別是目前還有很多的重要行業,
國民經濟支柱行業還存在
價格管制。要知道,當我們實行
價格管制補貼電、油、水等很多原材料的時候,我們補貼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老百姓,補貼的是全世界。因為全世界的工廠都設在中國,在中國設工廠就要用水、用電、用煤、用油。我們
補貼的不是工人,打工的人一個月才掙120美元。
補貼的是購買中國產品的全球的消費者,其中包括很多
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
成本扭曲現象正從沿海向內地轉移
記者:在採訪中,珠三角的一些企業告訴我們,他們正在把工廠向內地遷移。你們怎么看待這個現象,能否認為,成本扭曲的現象也正在從沿海向內地轉移?中國依靠成本優勢的發展模式還能否繼續?
宋敏(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資本、勞動、土地、資源是巨觀經濟的基本要素,在經濟成長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很長時間以來這些
要素成本卻被人為壓得很低。以勞工成本來說,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廣州的很多工廠,工人的工資都是十幾年沒有變化。這其實是人為地壓低了勞動力的價格。
從
要素成本來說,
土地成本也被人為壓低。珠江三角洲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港商進來土地是不要錢的,甚至還有補貼。這個時候
土地成本受到了局限。現在廣東地區成本上升很多,很多企業搬遷到了更加靠近內地的省份,比如內蒙、寧夏。一些港商告訴我要把工廠搬到內蒙去,因為那裡的土地不要錢。這些行為正在重複十年前的情況。當然樓也會蓋起來,經濟也會很蓬勃,可是隱含的成本非常高。
肖耿:
價格管制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窮人可以少付一點電費、水費,但是它造成的後果是補貼全人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當務之急是需要理順國內
生產要素價格。
中國在過去進出口量不是很大的時候,我們可以補貼。環境污染的嚴重也是對其他國家的補貼。現在國內生產要素因為油越來越貴,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要,氣候變化等各種問題暴露出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這個模式再繼續下去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要反省過去的發展模式。
中國正逐漸失去扭曲的低成本優勢
今後,中國的生產企業將不會再享有以往“扭曲”的低成本優勢——花旗銀行在其最新一期《巨觀中國》研究報告中作出這一判斷。
花旗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等提出,近來中國生產成本的躥升,正是成本正常化(cost normalization)的開始。被扭曲的重要
生產要素的價格和成本,將逐步走向市場水平。這一過程將是不可逆轉的,但可能要經歷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據花旗測算,中國的生產成本扭曲規模約達3.8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07年名義GDP的15.5%。這一規模是2007年中國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利潤總額的2倍。
這種扭曲主要體現在能源和原材料、環境、資金、
勞動力、土地等五個方面。如,由於能源價格和資源稅率被壓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扭曲達到16320億元,由於不考慮環境恢復,
環境成本扭曲約達10800億元。
報告分析,
勞動力成本被壓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城鄉區別對待的戶籍制度,這使得農民工在
工資和社會福利等方面都受到歧視。而政府為了
招商引資,無償或低價轉讓
土地使用權,並對投資者進行
補貼,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土地使用成本。價格的嚴格管制,又使國內
能源價格長期低於國際水平。同樣,
利率管制之下,也使得中國企業能用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利率取得
銀行貸款。此外,長期以來對環境問題的忽視,也讓企業省去了大筆環保費用。
以往
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出口退稅政策等是其他形式的成本扭曲。人民幣幣值低估也是對
出口商的隱性補貼。
報告認為,這些扭曲成本的因素很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內逐漸弱化。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內,
出口退稅將進一步降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升至5-6元人民幣兌1美元的水平,存款利率上限和
貸款利率下限也可能取消,將加征資源稅並更多地
從價而非從量,新的勞動契約法將穩步實施。本輪通脹緩解後,
能源價格改革也將啟動。戶籍制度也將向實現城鄉人口社會經濟平等方向改革。
此外,土地私有化、環境保護等,則是未來十多年內改革的目標。
報告中指出,面臨價格與成本間
利潤空間的壓縮,降低成本成為企業的生存之道,因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價格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成本正常化的主要推動因素,是來自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收入重新分配和政府提高發展質量的要求。報告認為,成本正常化意味著市場將在價格決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對於生產者的“偏袒”將逐漸消失,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訊息,也就意味著消費市場將會釋放潛力。而內需的啟動有賴於城市化的深入、內陸省份的開發,因此,與這兩者有關的投資領域很可能是未來五至十年的熱點。
報告認為,中國的
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會由於成本正常化就消失殆盡。從
製造業的成本結構看,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不到美國的70%。其中,
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若不考慮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比美國遠為密集的因素,中國的
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這與韓國和台灣地區在1975年時相似。當時兩地的
勞動力成本也相當於美國的5%,人均GDP2000美元;2004年,兩地的人均GDP都已達到1.5萬美元,而勞動力成本分別升至美國的一半和四分之一左右。考慮到中國的
經濟規模,即使30年後人均GDP也達到類似水平,
勞動力成本很可能還會保持優勢。
報告認為,新的《勞動契約法》在改善勞動者福利的方向上是正確的,只是有點操之過急。今年內企業的
勞動力成本可能因此上升10%-20%,但新法帶來的新增成本將在五年內被消化。
此外,中國的生產企業現已覆蓋中低端產品,規模效益已經顯現。新產品模型一旦開發出來,企業將能夠很便利地在國內找到代工廠家,這種時間效率的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超越的。
成本上升後,家庭收入也將相應有所提高,內需的提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生產
利潤率下降的負面影響。內需擴大後的中國將可能從一個
淨出口國轉變為
淨進口國。
報告認為,成本正常化將有助於中國的
貿易平衡,減輕
貨幣升值壓力,減少中國經濟對於數量投入的依賴。
要素成本扭曲
1. 引言隨著經濟日益國際化,跨國投資的經濟、技術和制度障礙逐漸減弱,而公司資產的...相比之下,實現
資本輸入中性會使不同國家的儲蓄者所獲得的稅後
收益率大體相當,但因引起
資本成本在各國間不同而扭曲國際投資類型。結果,倘若投資需求對資本成本 ...
雙重扭曲影響中國自主創新
我國企業在自主創新活動中面臨著勞動力與
資本成本的扭曲以及勞動力與資本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扭曲。雙重扭曲極大限制了創新要素的供給和對創新產品的
需求,導致我國自主創新行為的"集體缺失"。本文認為造成雙重扭曲的關鍵在農村,特別是中國的城鄉
二元分割問題,而這種雙重扭曲又被各地方政府的官員治理行為所強化,最終導致微觀創新主體創新動力的缺失。因此,任何試圖改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滯後的政策措施,應當充分考慮我國投入要素的成本結構與收入分配決定機制形成的複雜性、長期性。
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與外貿效益
價格扭曲導致外貿效益的下降,這是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國際經濟學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要素扭曲即生產要素在不同
產業間的
邊際替代率不等,是扭曲理論所分析的幾種扭曲之一。在雙重體系下,要素扭曲存在著一些特殊因素。同時,西方扭曲理論主要分析勞動
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扭曲,但
外匯的國內
資源成本扭曲也具有要素扭曲的類似性質。這幾個環節的研究對於提高我國的外貿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生產成本受到扭曲造成調控效果不明顯
看過去這兩三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持續超常規的經濟成長,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另一個方面是經濟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兩個方面是並行在一起發展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看到非常明顯的效果,為什麼?剛才這幾位經濟學家說的觀點,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在我看來,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主要原因可能在於生產成本的扭曲。
過去三十年,我們做了很多改革,使我們在經濟成長和
經濟效率方面的表現真正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哪些是關鍵的改革呢?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們在產品市場的改革改善了資源要素配置的機制和效率,由原來的計畫引導轉向市場引導。二是微觀層次的改革,解決了激勵機制問題和決策自主權問題。這兩個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們經濟當中很多原來被壓抑的能量開始釋放出來,同時推動生產率的持續改善,因此實現了長期的高速增長。但是回過頭來看,要素市場的改革則明顯滯後。這其中有些可能是有意的政策安排,有一些則是無意的,是在漸進的改革過程中所發生的。但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生產成本受到明顯的扭曲,基本上是被大幅度地壓低。
這裡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一般性的例子,我強調一般性是因為我們可以想到很多特例一步一步地改,不可能一步性地放開來,因此導致了現在勞動力市場的扭曲。而其中有一些制度,我想是政策有意而為之,比如說壓低土地、能源價格和提供稅收優惠。為什麼要這么做?道理很簡單,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已經說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硬道理是什麼?對於政府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來說就是GDP。
因此我們要回頭來仔細推敲巨觀經濟問題的關節點在哪裡。如果成本被普遍壓低的話,後果又是什麼?後果就是我們產業的利潤被明顯提高,企業投資、生產的激勵被明顯增加,很多產品的
國際競爭力也會暫時增強。這可能導致了我們現在企業有很多錢,國家有很多錢,但老百姓沒錢,從而帶來了經濟當中的投資過度、出口過度、
貿易順差太高和消費不足等。
這樣的
經濟機制顯然是不利於平衡發展和消費增長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有一些短期的辦法,還有一些長期的辦法。我在不同程度上同意前面幾位專家所說的觀點,其中之一就是他們都認為
匯率應該調整。我也覺得應該調整,因為現在我們已經是一個大國,我們已經在國際上面對一個反應方程。我們再不能把我們快速增長的後果與韓國、台灣幾十年前高速增長的後果相提並論。即使是為了保持出口的持續增長,我們也必須要顧及到國際市場的反應。
對於
巨觀經濟政策的方針,我支持余永定教授所提出的“緊
貨幣、寬
財政”大方向。
貨幣政策一直在緊縮,但現在已經存在高度不平衡的情況下,加息0.27個百分點,就不會有什麼效果。因此在收緊
貨幣政策時,必須要加大力度,這其中就包括
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可能也要增加。但是不是要像梁紅剛才說的,要在短期內大幅度地升值,這個我們可以考慮,要考慮
經濟調整的
短期成本,但是升值這一點我覺得是不可避免的。
財政開支需要大幅度增加,我國目前其實有很多地方需要開支,包括花錢,醫療、衛生、教育、基礎設施和技術進步等等,這些對我們今後的長期發展是有意義的。即使是簡單地給老百姓錢,也能增加他們的消費。另外增加
財政開支恰恰可以用於緩解
貨幣政策緊縮帶來的結構調整的成本。而我們的
經常賬戶的盈餘已經達到GDP的9%,所以說不是沒錢。
但是從長期的結構性矛盾來說,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關節點,解決我們經濟改革當中遺留下來的問題——怎樣消除我們要素市場的扭曲、成本的扭曲。
這些改革的意義在於最終讓要素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可以相信多數要素的成本可能會上升,在短期內意味著生產者的激勵可能會有所下降,經濟成長的速度也許會下降一兩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這樣就消除了原來人為增加的對
出口、投資的激勵,容易解決過度投資和
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老百姓從生產中多得點好處,有利於消費增長。因此即使我們不能保持11%、12%的增長,而是持續更長的時間每年8%、9%的增長,可能對我們來說是更好的一個結果。
影響成本的因素
人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
· 人員超編(人浮於事);
· 定編不合理;
· 工作效率低;
· 人員安排不合理;
· 人員能力不夠(素質不夠、不勝任工作);
· 勞動紀律鬆弛;
· 人員的人身安全;
· 缺少勞動定額或定額不合理;
· 人員流動不合理;
· 人員培訓效果差。
物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 材料的功能過剩(未採用代用品);
· 缺少消耗定額或定額不合理;
· 定額考核不夠;
· 超儲積壓;
· 超期變質、失效(不適用、報廢);
· 產品質量損失超標(廢品率、不良品率超標);
· 材料質量損失(不合格品率超標);
· 設備生產能力過剩(功率的浪費);
· 設備磨損嚴重(修理費用過大);
· 跑、冒、滴、漏;
· 能源的浪費(水、電、汽、風、煤、油);
· 廢物(料)的利用(回收、再利用);
· 物資的流失(偷、盜、搶、拿、送、丟);
· 財產的安全;
· 固定資產的維護不夠。
財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 壞賬損失;
· 利息損失;
· 罰金、滯納金;
· 合理避稅;
· 缺少管理費定額或定額不合理;
· 管理費超標;
· 不必要的請客、送禮、慶典等開支;
· 不必要的贊助,捐款;
· 資金周轉緩慢;
· 不合理的借貸;
· 不合理的投資;
· 拖欠、賒欠貨款;
· 財務和成本的分析、核算不夠準確;
· 資金的流失(貪污、行賄、挪用);
· 其他不合理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