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致性扭曲

政策引致性扭曲

《政策引致性扭曲》是2008年出版的圖書,由王庭東編寫。

基本介紹

  • 作者:王庭東
  • ISBN:9787505875234
  • 頁數:339
  • 定價:18.00元
  • 出版時間:2008-9
  • 副標題:開放效益的體制因素
內容介紹
《政策引致性扭曲:開放效益的體制因素》的基本任務是運用西方扭曲理論研究我國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對開放效益的影響。儘管扭曲理論源於對一般市場經濟的分析,但對於分析開發中國家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由激勵型外資與外貿政策所導致的各類扭曲同樣具有適用性。所不同的是,像中國這樣的轉軌經濟國家,除具有一般市場經濟的各類扭曲之外,還存在著更廣泛的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的體制性扭曲,並且體制性扭曲成為導致政策引致性扭曲的重要根源。因此,開發中國家不僅要在微觀層次上消除經濟中的各類扭曲,而且還要以西方扭曲理論所未有的角度(例如體制轉軌的視角)探索中觀與巨觀領域的各類扭曲現象及其矯正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國的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在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例如通過政策優惠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與大力引進外資從而消除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資金短缺的瓶頸,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做出了貢獻。同時,政策引致性扭曲在破除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障礙、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地區競爭不僅刺激了經濟成長,而且創造出多個充滿活力的區域發展模式(如長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其制度創新機制在路徑上與熊彼特式制度創新範式是一致的。就其實質而言,這是以一種較少扭曲的對外開放政策取代另一種較多扭曲的舊的計畫經濟政策,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經濟成長。
然而,必須看到,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與經濟高速增長,我國早已經跨越資金瓶頸,對外資、外貿的過度政策優惠導致的要素扭曲與生產扭曲,不僅帶來國民利益的對外流失,而且令內資與外資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下,從而產生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並且導致內資在價值鏈分工中出現低端鎖定傾向,以及內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下降。因此,所謂的出口比較優勢是建立在價格扭曲即低成本基礎之上的虛假比較優勢,是不可持續的。
從表面上看,地區惡性競爭是導致政策引致性扭曲的根源,但實際上,地區惡性競爭卻源於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因此。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塑造”了政策引致性扭曲的如下特徵。第一是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下的財政分權與政績觀,激發了地方政府對稅收的追求與對以GDP增長為核心的政績追求——包括對其他非經濟目標的追求,如就業、城市建設等,從而導致政策引致性扭曲,使地方政府呈現出“公司化”傾向;第二是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錯位,如替代企業招商引資、對外資監管不力、對跨區域公共產品供給存在搭便車行為等,這使得政策引致性扭曲具有了政府職能“失靈”的特徵;第三是改革過程中,部分領域改革滯後,例如要素市場與金融市場的改革滯後加劇了要素扭曲等,從而使政策引致性扭曲具有“非市場性”與轉軌特徵;第四是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下地方政府面對國際壟斷勢力在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而產生的政策引致性扭曲,從而使政策引致性扭曲具有了外部干預的“非自主性”特徵。
從開放效益的角度看,政策引致性扭曲不僅造成國民利益的外流,還造成巨觀上總體經濟的內外失衡,例如地區差距不斷擴大、“雙順差”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外開放效益。
根據扭曲理論消除扭曲的對症規則,政策建議是明確的。首先是完善財政分權並轉變政績觀,即完善區域發展導向型體制的激勵機制。其次是轉變政府職能,在現階段主要是進一步完善政府的監督職能,提高其科學決策能力。再其次是通過調整對外資、外貿的優惠政策制約地方政府的惡性競爭,提高外資質量,並通過實行地區差異性優惠政策來達到協調地區經濟發展之目的。最後是對競爭優勢進行培育。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決定各國收益分配份額的是稀缺要素,誰擁有稀缺要素誰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以及更為豐厚的利潤。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儘管對外開放是一條引進稀缺要素(如先進技術與管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捷徑,然而其前提條件是開發中國家本身吸收能力的提高(如高的人力資本),而這是無法通過開放來滿足的,必須要通過本國的精心培育才能得到。根據扭曲理論,通過擇定扭曲能夠實現培育本國稀缺要素的目標,從而最終建立本國的競爭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