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高涇

惠高涇

惠高涇,長江支流黃浦江支流掘石港的支流,位於上海市金山區中部。南起滬浙交界處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的山塘,往西北流經廊下鎮折而北,經呂巷鎮和五龍廟,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長11公里。其中,呂巷鎮以北一段舊志稱五龍港或五丫港。與沈涇、山塘、中運河胥浦塘等河道相交。

惠高涇,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寬5~8米,可航行2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3200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高涇
  • 外文名:Huigao Jing River
  • 別名:五龍港、五丫港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黃浦江支流掘石港的支流
  • 地理位置:上海市金山區中部
  • 流經地區: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呂巷鎮、朱涇鎮
  • 發源地: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山塘
  • 主要支流:沈涇、山塘、中運河、胥浦塘
  • 河長:11 km
  • 河口位置: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三浜村
  • 通航能力:20~60噸級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航道航運,

幹流概況

惠高涇
惠高涇
惠高涇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惠高涇,位於上海市金山區中部。南起滬浙交界處山塘,往西北流經金山區廊下鎮折而北,經呂巷鎮區和五龍廟,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朱涇鎮三浜村南)。長11公里(一說10.86公里,一說8.7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寬5~8米(一說底寬6~12,一說底寬40~60)。底高0~-1.5米,邊坡比1:2(一說底高-4 ~ -5米,邊坡比1∶3)。
惠高涇
惠高涇(縱)南端廊下鎮交山塘(橫)
惠高涇
惠高涇廊下鎮鎮區段
惠高涇
惠高涇廊下鎮南陸村段
惠高涇
惠高涇呂巷鎮五龍村段
惠高涇
惠高涇(左上)在朱涇鎮三浜村北會胥浦塘(右上)接掘石港(下)

水文特徵

惠高涇,為金山區境內平原感潮水網河道,受黃浦江潮汐的控制。黃浦江潮汐為半日潮型,一天有2個高潮、2個低潮。漲潮歷時平均4~5小時,落潮歷時平均7~8小時。
惠高涇水位受黃浦江潮汐和上游來水量的雙重影響,又受地形地勢的制約,每年7~9月台汛期間,受颱風、暴雨和潮汛影響,河道增水,加上上游洪水下泄,下游高潮頂托,客水在境內停留,常導致內河水位普遍抬高。參考下游掘石港朱涇水文測站1954年8月2日出現新中國建立以來歷史最高水位3.81米,1993年8月20日出現第二次高水位3.79米。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浙江平湖、嘉善兩縣為加速洪水下泄,大小河流通向金山區,使上游來水量大為增加。1996年10月16日,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確定,1997年1月1日起金山縣朱涇水文測站防汛警戒水位由原3.20米調整為3.50米。掘石港朱涇水文測站是金山縣水文信息的代表站,1986~1996年超警戒線水位645次,其中1991年為109次、1993年為119次、1996年為107次。

主要支流

惠高涇
山塘廊下鎮山塘村一段
山塘,西自廊下鎮橫泖頭接六里塘,曲折東行,越惠高涇南口,繞秦山南麓折北,至張堰鎮入張涇河。原承平湖廣陳塘水,水勢旺盛,河港深闊,清代後期起浙水漸少,逐步束狹,起調節浦江潮水的作用。
惠高涇
沈涇和平村一段
沈涇,在金山區中部偏西,西起呂巷鎮六號橋的惠高涇,經呂巷、乾巷,穿石臼浦,接新張涇。1961年、1970年兩次改造加深。長7.18公里,底寬6米,底高0為,邊坡比1:2。
惠高涇
中運河接惠高涇河口一段
中運河,原規劃東起龍泉港,西至惠高涇,全長18.7公里。 1978年,東段開挖至新張涇以西300米,完成東段河道12.66公里。由縣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組織漕涇、朱行、山陽、亭新、松隱、張堰6個公社新開。機械與人工並舉,出動民工2.31萬人,於1978年12月15日開工,1979年1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189.54萬立方米,投放勞力75.8萬工日,縣籌經費153.99萬元。河道底寬12米,底高吳淞零下0.5米,邊坡1:2,兩岸留青坎,標高4.2米,面寬2米。可通航60噸級船舶。
惠高涇
惠高涇(左上)在呂巷鎮北會胥浦塘(右上)接掘石港(下)
胥浦塘,位於金山區西南部。為市級航道,南承浙江平湖縣上海塘水(與金山縣境交界處),自呂巷鄉西北部入境,沿滬、浙邊界而北,至興塔鄉交界處折東,至六里塘口折北(這一段原為驅塘的南段),至中官塘口折東(這一段原為南旋子涇、俗稱曬花埭港),抵惠高涇北口與掘石港接。相傳為春秋時伍子胥所鑿,故名。舊道東至石臼浦出張涇,自黃浦發育,驅塘南旋子涇、掘石港諸水,經泖港入浦,六里塘以東逐步湮塞。長8.7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寬40~60米,可通行100噸級船舶。

治理開發

惠高涇,南起山塘,北接掘石港,原為山塘的一個分支,清乾隆以前,水勢甚強,未見疏浚記載。自山塘淤塞,其水承黃浦來潮,泥沙沉積,極易淤塞。清光緒初年開浚後,至民國初期,小汛時已局部見底。民國12年(1923年)開浚呂巷至陽關頭段,長3公里,不到一年又漸淤塞。民國20年,擬浚未果。民國23年大旱,沿線農田受害甚烈,乃於民國24年開浚,以工代賑,招募3900餘人,設惠高涇工程事務所組織施工。3月26日開工,5月3日竣工,完成土方15.09萬立方米,經費1.65萬元。
抗戰時期,淤塞嚴重,小汛時水僅及膝。1951年縣水利委員會疏浚六號橋至廊下鎮段,長8430米。3月3日開工,4月17日竣工,完成土方5.42萬立方米,投工5.54萬工日。1962年冬,浚廊下至六號橋附近段,長6.5公里,完成土方20萬立方米,投工10萬工日,國家投資10萬元。
1969年冬,重浚廊下至六號橋段,長7857米,拓寬浚深,截彎取直。縣水利工程指揮部組織呂巷、廊下、錢圩、楓圍、興塔、朱涇、新農、張堰、山陽、漕徑、金衛、乾巷12個公社2萬餘民工,於12月7日開工,12月18日竣工,完成土方42.52萬立方米,投工26萬工日。市撥經費18.74萬元,縣籌經費8.12萬元。疏浚後,底寬7米,底高吳淞零下1米,邊坡1:2。

航道航運

惠高涇
惠高涇廊下鎮南陸村段停泊的船隻
惠高涇,南北向航道,自廊下市河~掘石港,航道長10.88公里,面寬25米,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寬5~8米。通航能力40噸級(一說可航行20~60噸級船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