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港

龍泉港(Longquan Gang) 位於金山區東部。舊名鹽鐵塘,又稱龍船港。今龍泉港南起運石河,往北納紅旗港、中運河、浦南運河,至盛梓廟迄於運港,接葉榭港。長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寬15~20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港
  • 外文名:Longquan Gang
  • 地址:金山區東部
  • 舊名:鹽鐵塘
名稱沿革,沿線集鎮,盛梓廟,煙墩頭,歡庵,阮巷,西護塘,山陽,河缺口,東門,

名稱沿革

鹽鐵塘原從金山衛東門往北直抵松江城,後來分三段命名,松江至得勝港段稱“鹽鐵塘”,得勝港至盛梓廟段稱“葉榭塘”,盛梓廟以南稱“龍泉港”。1956年和1977年曾將金山衛城河至盛梓廟一段長約23公里河道拓寬浚深,還從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運石河。原山陽鄉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衛東門一段龍泉港改稱老龍泉港。

沿線集鎮

盛梓廟

盛梓廟在亭林鎮東北友誼村內,距亭林鎮2.5公里。東倚龍泉港,北鄰松江縣葉榭鄉,是松江、金山、奉賢三縣交界地。有城鎮居民20人,農民115人。以盛梓廟得名。
20年代,集市較繁榮,呈“十”字街,有布店、南雜店、肉店、油車、酒店、茶館等,亭林警察局在鎮上設有派出所。抗日戰爭時期,日軍3次焚鎮,匪盜7次搶劫,商市由此衰落。今有商店2家,服務業2家,還有村辦五金、服裝廠。

煙墩頭

煙墩頭在亭林鎮東3公里,東臨龍泉港,同奉賢縣莊行鄉相望。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通過鎮西,南亭公路橫穿北境。相傳清鹹豐年間,清軍在此殘殺太平軍,並縱火焚燒,故名煙墩頭。解放前夕,集市較繁榮,有店鋪12家。1985年有供銷社代購代銷店、茶館和龍泉國小。

歡庵

歡庵位於朱行鎮東北3公里的歡庵村,西傍龍泉港,東隔柵塘港,與奉賢縣交界。因舊有歡娛庵,故名。明代形成集鎮。清末民初,商市漸盛,有磚街一條,長百米許,店鋪30餘家,居民百餘人。解放前夕,土匪李錦明在此開設茶館,抽頭聚賭,欺行霸市,商市蕭條。1958年,供銷社在此設門市部。1985年,有百貨、茶館等商店4家,並設有書場和棉花收購站。民國2年(1913年),創辦麻涇國小,1982年他遷。

阮巷

阮巷又名阮溪,地處漕涇鎮西北5公里,相傳三國魏人阮籍晚年擇居於此,故名。明洪武年間成鎮。清代市容頗為興旺。乾隆《奉賢縣誌》載:阮巷“與華邑接壤,街道盤旋,市井櫛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賈,各行各業,熙熙攘攘,頗稱巨鎮”。民國34年(1945年),松江游擊縣長鐘靈部下火燒阮巷,中段鬧市成一片廢墟。原屬奉賢縣西鄉,1950年5月劃入松江縣,1966年10月後屬金山縣,居民312人,農民350人。
今鎮南端設有糧店、加工廠,鎮東建有水廠,鎮中有信用分社、布店、茶館店等,集市貿易較盛,印染廠、鏈輪廠為該集鎮主要工廠,鎮上有中、國小各一所。 1985年,拓寬了朱(行)漕(涇)公路,在阮巷過境,改變了陸上交通閉塞的狀況。解放前夕,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松滬支隊曾在此一帶活動。鎮東九龍廟逢農曆九月初九有廟會,今廢。

西護塘

西護塘古名磻溪。位於漕涇鎮西2公里,南傍東海港,西靠龍泉港。南宋後期,其地建有鹹塘(里護塘),故名。居民51人,農民268人。50年代後期,曾為漕涇區和鄉人民政府駐地。鎮上有南雜商店、飯店、茶館、糧站和鄉辦磚瓦廠、棉紡廠、五金廠、軋石廠及灣涇第中學、護塘國小。鎮東原有福田庵,建於唐代,今僅剩遺址。

山陽

山陽鎮古名山洋,是山陽鎮治所在地,距朱涇鎮25公里。居民1738人。鎮西北舊有柘山(甸山),故名。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在鎮西通過,龍泉港縱貫鎮中,山陽支線連線滬杭公路,交通稱便。
清初成鎮。抗日戰爭前,市面繁榮,商店林立,鎮有東西南北5條街,有店鋪70餘家及油坊碾米廠3家,尤以同泰典當資本雄厚。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入侵,房屋被燒442間,商市由此衰落。解放初,灣涇區政府設此,鎮西約200米處,是南陽港和青龍港匯合處,1960年在此挖掘出大量文物。
鎮有北街和新建街兩條,南部為商業區,東部為工業區。貿易市場上水產貨源充足。現有供銷社、商業分公司所轄門市部35家,工廠19家。1985年,全鎮工業產值1625萬元,商品零售額242萬元。
鎮上有中、國小和幼稚園各1所。鎮東有衛生院,鎮中有文化中心,民眾文體生活豐富。是全縣第一個文明集鎮。

河缺口

河缺口位於鄉境南部龍泉港轉彎處,距山陽鎮1.5公里的汀南村。原名汀里,因“汀” 字形似河字缺口,鎮名由此而來。清末名醫張小秋擅長針灸,設診所於此,聲譽滿浦南。抗戰以前,有各類商號10餘家,房屋121問,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入侵時焚鎮,燒存房屋11間,居民遷徒他鄉。今有商店1家,農戶新建樓房數幢。

東門

東門位於山陽鎮西南4.5公里,在金山衛城東門護城河外。原屬松江縣,曾建松衛鄉於此。靠近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居民357人。歷史上商市興盛。明代遭倭患,市鎮屢遭兵燹;明末清軍攻城,房屋全毀。抗戰以前,商業復趨繁榮,有店鋪70餘家,鎮北同裕油坊存油達萬擔,遠銷江南數省。日軍登入,商店、民居被焚,商市一落乾丈。解放初,曾為松衛鄉政府駐地,工商業有所恢復,今有商店22家,國小、衛生所各1所。鎮中龍泉港北側有明指揮使昭勇將軍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