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張家山自然風景區是涇陽三大風景區之一,位於
涇陽縣城西北25公里,是九嵕山與北仲山交匯處,
涇河由此出谷,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就坐落在此。由於河床逐漸沖刷下切,渠首逐漸向北遷移。秦鄭國渠後歷代又修了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通濟渠、清代龍洞渠以至民國
李儀祉先生修建的涇惠渠。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帶里密布著從戰國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遺址四十多處,它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是我國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特色
張家山挺拔、俊秀、群峰起伏、奇岩林立,怪石崢嶸,鐘靈獨秀。清冽的涇河水沿著蜿蜒曲折的峽谷湍湍而下,似銀髮游曳。飛泉激石,似浪卷竹簾,河壁峭崖,腰吐流霞,崖懸短練,百眼礦泉遊戲怪石之間,碧波暗綠,映出了情人島的婀娜俏姿,潺潺溪流向遊人講述著千年的蒼變。柳蔭垂釣,鳥語花香,泛舟水面,使人心曠神怡。
歷史文化
歷代引涇渠口遺址 涇惠渠首進水閘以下至今王橋鎮上然村西北5平方公里範圍內,沿涇河自下而上,遺存有我國戰國世代秦鄭國渠、漢代白公渠、前秦苻堅渠、唐代鄭白渠、宋代豐利渠、小鄭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通濟渠及清代龍洞渠等古渠引水口和李儀祉先生興建的涇惠渠攔河壩、進水閘、隧洞、石渠融為一體,遊人可一覽2200多年來,引涇灌溉的發展變遷史實。鄭國渠暨歷代引涇工程遺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成年代序列的水利工程遺址,是研究我國水利、經濟、政治、軍事等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古代引涇灌溉的歷史,是我國封建社會以農為本,興辦水利發展生產的一部水利史詩,不僅記錄了中國人民與大自然長期鬥爭的艱辛歷史,而且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一筆十分珍貴的財富。
張家山公園
雅安市唯一的一家公園——張家山公園,是由原雅安市人民政府於一九八五年八月發出建議,許多單位和市民紛紛捐贈於一九九二年建成,供市民休憩養身、陶治情操的場所。公園占地290多畝,山高溝深。
走進張家山公園,桂樹蔥翠,空氣清新,桂花林內馨香四溢。嬌艷的金桂、素雅的銀桂、淡紅的丹桂,乳黃的四季桂,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可以坐在茶館,一邊品茗,一邊賞桂;也可以走在青石徑上,享受那“十里桂花廊”的醉人境地。
歷史景點
渠道碑亭 涇惠渠渠首碑亭,陳列著公元1469年以來名、清、民國時期的大量碑石,有引涇灌溉工程規劃、施工管理的詳實記載,有各渠惠澤鄉里,造福人民的歷史記述,有我國最早的地方管理法規,兵巡關內道特示碑石等。這些碑石文物記錄了我國勞動人民開發農田水利工程的悠久歷史和發展水利科學技術,造福千秋,惠及人民的豐功偉業。
鄭國渠大壩遺址 大壩西自涇河西岸禮泉縣界,東至王橋街西,全長2650米,涇河東岸現存長1800米。壩北地勢低洼,為蓄水庫,蓄水約1500萬立方。鄭國渠是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動工在關中興建的大型引涇灌溉工程,這本來是韓國的疲秦之計,欲使秦政力於建設,無力東伐。秦花費了十餘年時間,經歷一場曲折的政治鬥爭,終於修成。現存的鄭國渠攔河壩及蓄水庫遺址是中國最早,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攔水、蓄水的工程。鄭國渠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其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效益之顯著,在世界水利史上發揮過深遠的影響。
蕉獲澤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蕉獲澤,六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遺留下大量的遺蹟、遺物。據考證,這裡的古人類部落遺址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面積達十平方公里。據[詩經]記載,北方的獫狁部落在蕉獲澤一帶整頓軍旅,侵鎬及方。
涇惠渠攔河壩 這座高大宏偉的涇惠渠大壩是在李儀祉先生修建的攔河壩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造建成的,現高34米,寬68米。上設六孔調節閘,壩南側建有發電站。站在壩頂向內舉目遠眺,但見涇水潺潺,宛如素娟,龍折蛇行,在峭壁縫隙間旋轉抖動,素絲掛壁,銀河倒懸,奇情美景,盡收眼底。有詩讚曰:"秋天幽谷一線天,遊人到此難往返"。
白公渠首遺址 白公渠是漢武帝太始二年(前45)繼鄭國渠之後,由趙大夫白公主持興建的大型引涇灌溉工程渠,今船頭村西北處有遺蹟可尋。鄭白兩渠曾使關中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史載天下財富三分,關中有二。班固在[西都賦]中描述,鄭白之沃,衣食之源,五穀垂穎,桑麻鋪棻,讚揚了鄭白渠的顯著效益。
明廣惠渠渠首遺址 廣惠渠自王御史渠口之上,"穿山腹,鑿石渠里三分,欲上收眾泉,下通故道",開創了古代引涇灌溉工程中鑿洞引水的歷史。現存石渠口遺址一百餘米。
元王御史渠石渠口 王御史渠是繼豐利渠運行200餘年後,於元代中葉修建的引涇灌溉工程,石渠口為喇叭形,渠寬為7.3米收縮為4米,距口門6米處有閘槽一道,河面為一大伽孤石,石上鑿有多處石窩。
鄂山新渠 這是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由鄂山主事修鑿的鄂山新渠渠口,左岸石壁上刻有"鄂山新渠"和"決渠為雨"字跡。
荷出碧波 相傳此處為宋代名僧濟公和尚當年修行得道成仙處。他在此蓮花台上打坐數月,立地成佛,飄然而去,至今腳印還在。
涇惠渠 我國卓越的現代水利科學先驅李儀祉先生在這裡耗費了大量的心血,自1993年他經歷千辛萬苦修成涇惠渠以來,給備受摧殘的關中農業注入了勃勃生機,當年所修的渠首依然聳立在巍峨的大壩一側,他承古人未竟之業,修挖的石渠到2013年的今天仍在使用,沿著渠畔曲折的走廊,人們不能不對古代先賢和儀祉先生以由衷的讚嘆。
自然景點
瓊珠洞 位於抽水站北30米處,從堪岩中通出一泉急湍而下,泉水如過篩珍珠,盤旋而下,篩珠洞即由此得名。篩珠洞泉水絲塵不染,粒沙可數,石壁之上,蘚苔密布,四季翠青、水聚崖下、匯而成池。篩珠洞泉水含40多種微量元素;經測定為富鍶型天然礦泉水,洗則潤膚明目,飲則提神爽氣;煎茶,則茶為上品,釀酒為佳釀。岳家坡村民長期飲用此水,村內無一人患胃病。人謂此水為健身強心,延年益壽之"仙露"。現建有篩珠洞抽水站供北部原區人畜用水,工程宏偉壯觀,為山內一景。
臥牛石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8日)涇水猛漲,洪水達9200立方米每秒,為涇河有水文記載已來最大流量,水位至臥牛石。有許多人畜在這次洪水中喪失生命,唯獨有一黃牛橫臥此石,一動未動,直至水落,免於一死,後來刻石以志,名約臥牛石。
石匠墳 上了梯子崖,便是石匠墳。宋代以後,引涇渠首進入山內,工程十分艱苦,山中石頑如鐵,日用炭炙醋淬,民夫口銜燈火,身披蓑衣開鑿,"一斗石渣,一斗錢"。鄭國渠至今兩千年來,不知有多少石匠在引涇工程中喪失生命,石匠死後就埋在這裡,逐漸形成了石匠墳。石匠墳不樹不封,但遊人總要上墳去看看,以示對死者的敬仰和懷念。
龍麟灘 這裡就是唐魏徵夢斬涇河老龍的地方。相傳唐朝處初期,一連三年滴水未漏,百姓遭殃,唐朝皇帝李世民心急如焚,便派魏徵找涇河龍王降雨,但涇河龍王心毒手狠,一連降雨三天三夜,惡雨暴風使房倒屋塌,山滑崖崩,觸犯了天規,魏徵在夢中一氣之下把涇河龍王給斬了,龍頭落在西安的龍首村,龍身留在涇河谷口,後來變成了龍麟灘,涇河灘涂紅色的石頭傳說是老龍的血染成的,那涇河龍王儘管降了惡雨,殘害了生靈,但功還是大於過。所以皇帝令黎民百姓每年正月初一為老龍王更衣獻食,祭奠龍王。這一風俗延續至今。現有老龍王廟和二龍廟遺址。
觀瀑台 這是二龍王廟節制閘,為操縱全渠引水量樞紐,順勢急下的渠水由此釋放入河,洶湧急湍,飛流直瀉,落入20米下的河谷,其聲如雷,水霧迷漫,甚為壯觀,所以人們也稱觀瀑台。
調琴泉 有水從懸崖峭壁石縫中滲出,猶如滾珠滴滴下墜,如倒掛珍珠。倚欄諦聽,泉水叮咚,石間氣霧繚繞,如音韻般悅耳,因之得名調琴泉。
鳳島 張家山山大溝深,沿山內行,四季常綠,其內珍藏著數以千計的千年鳳鳥,該鳥嘴尖、尾短、體小,色彩艷麗,行動木訥,似通人性。每逢日出,在河間尋食嬉水,遊人見其可愛,便追逐捕捉,使鳥無處落足,便飛到河中這個形似蘑菇的孤崖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似乎在挑逗遊人,你們也飛過來呀!因此人們稱為鳳島。
龍骨洞 張家山不僅環境優美,古蹟縱橫,而且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有一億年前的狼稽魚化石,一百萬年前的劍齒馬化石,二十萬年前的納瑪像門齒化石,說明遠石時代這裡是茂密的森林和沼澤遍地的草原。在這個40餘米深的洞裡曾發現3.8米長的納瑪像門齒化石。
特色景點
美人浴 經過數萬年水流衝擊的涇河灘涂,被巨石自然格成大小有別,形狀各異的浴池。一年四季,只要天氣晴朗,池中的水總是晶瑩麻明澈,因此有天然浴池之美稱。自古以來,周圍塬區民眾用水極不方便,於是農家婦女三五成群帶上拆洗的衣物徒步來到這裡,衣物洗完後,將被單圍在周圍,在天然浴池中沐浴、嬉水,待衣物曬乾才回家去,後來人們稱這裡為美人浴。
情人島 相傳明朝中葉,有一對青年情侶,為了反抗封建的包辦婚禮禮教,相約來到這裡,互傾愛慕之情,雙雙跳進龍潭,以死抗爭,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情悲歌,後來這裡長滿了冬青樹,來這裡遊覽的青年情侶隨手摘上一支冬青樹枝,互相贈送,以示愛情之樹常綠。
螃蟹坡 因螃蟹捕之不盡,捉之不歇而得名。螃蟹因水而生、居無屋、睡無床,天氣晴朗時,常臥於石上,坦肚露腹曬太陽。日暖蟹肥,捉蟹者如期而至,淌水搬石、撥草清泥,得鮮蟹,帶回家中,用鹽水泡過,或煮或炸,其味鮮美無比,因此螃蟹坡遠近聞名。來這裡的捉蟹者多為西安、鹹陽的遊人。
柳湖晴雪 柳湖之勝,始於暗泉,其下有暗泉一眼,後人為修建圈築,養魚、泛舟,湖水清澈,綠柳成蔭。每年初夏,時空麗日,微風輕搖柳絮,紛紛揚揚,故有"柳湖晴雪"之稱。
聖水傳說
這座山叫張家山,過去全村人均姓張。據說當年張獻忠攻打四川時,殺得四川雞犬不寧,卻放過了張家山全村人。張家山人雖世代過著與世隔絕、清苦貧困的生活,但村民們很少生病,平均壽命也很長。傳說當年有位救苦救難的趙姓道士十分關心當地百姓,百姓們也很敬重他。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為百姓漢病的聖水良藥。村民們無論患何種病,只要喝下聖水就能治癒病涌,特別靈驗。當地有一位叫侯海山的老人,到2013年他已87高齡,一生中每一次生病均喝聖水治癒。不過當地山民們說,喝聖水是有講究的,需要在喝水前先焚香燒紙方能生效。據有關專家考證,這裡的水富含硒、鉀、鋰、鋅、草酸、偏矽酸等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常飲能延年益壽。當然這聖水究竟能否包漢百病我們暫且不去細想,單是這聖水冬暖夏涼入口甘甜的特點就讓我們感到神奇無比了。
山中荒石
張家山是涇陽著名的風景區,融人文自然於一體。這裡有古代涇陽八景之一“
谷口晚煙”,有名聞中外的古代鄭國渠遺 址。從空間上看,景區可分兩大部分。以攔河大壩為界,站在壩上朝南看是河流,朝北看是水庫。河流曲折蜿蜒,水庫深不可測。要說景,張家山的景全寫在石頭上。你看那景點的命名:“臥牛石”“龍骨洞”“石匠墳”“美人浴”,沒有一個不是因石而得名。無論是鄭國渠,還是後來的鄭白渠、豐利渠、王御史渠、涇惠渠,沒有一條不是從石頭上開鑿出來的。看看那埋著無數白骨的石匠墳就可見一斑。
在這些石頭景點裡,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龍鱗灘”。這就是傳說中唐魏徵夢斬涇河龍的地方。相傳唐初,三年大汗,顆粒無收。唐帝李世民心急,便命魏徵找涇河龍王降雨,因言語不和,龍王心中帶氣,一連降雨三天,房塌屋倒,山滑崖崩。百姓蒙難。因而觸犯天條。魏徵夢中一氣之下斬了涇河龍王,龍頭落在今西安龍首村,龍身留在涇河谷口,後來變成了龍鱗濰。
人是富於想像的動物,民間傳說也絕非空穴來風,你只要走進涇河谷底,看看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如龍如虎如龜如蟾,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不由得會插上想像的翅膀飛到遙遠的過去。
游張家山的人,大都在攔河大壩前止步。對大山深處的景致卻無緣一睹。出於工作關係,我曾三次坐衝鋒舟沿水庫深入幾十公里。說實話,論水,沒有杭州西湖的清,論樹,沒有蘇州園林的綠;論山勢,沒有張家界的俊秀。唯有能震撼人心的就是奇岩林立,怪石崢嶸。每一塊石頭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五光十色,包羅萬象。要啥有啥,看啥像啥。難怪歷來的文人雅士對石頭獨有情鐘。難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因為張家山的石頭就是註腳。
地圖信息
地址:鹹陽市涇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