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流
黑水河,系漢江四級支流,發源於縣境內葉坪區馬坪鄉臨近商洛地區的小西溝和大西溝。由北向南貫串馬坪鄉,於中原鄉廖家大屋場匯入恆河。河流全長24.6公里,流域面積102.5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37.28‰。多年平均流量1.05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333億立方米。
紫荊河,系漢江四級支流,發源於本縣大河區紫荊鄉朝陽西麓,由北向南流經紫荊、荊河兩鄉,於大河區沙壩鄉趙家坡匯入恆河。全長22.2公里,流域面積105.02平方公里,河床比降56.98‰,多年平均流量1.09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318億立方米。
小河,系漢江四級支流,發源於本縣大河區流芳鄉獅子溝腦,由北向南流經流芳、大河、廟梁等鄉,於大河鎮匯入恆河。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22.22平方公里,河床比降44.75‰,多年平均流量1.26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398億立方米。
大河流域距安康城區68千米,發源於漢濱區大河鎮五台山腳下,由流芳溝和獅子溝組成,為恆河上游的一級支流
大河流域河床狹窄,沿河山高人稀,植被較好,故水質清澈透明,河道徑流主要來源於降水補給,徑流量年分配也隨著降水量的變化而改變,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個月,暴雨較多,容易造成山洪,但歷時短、強度大、河水漲落快。沿河僅有一條村級便道延伸其間。
大河流域農戶居住分散,共有6個行政村,1760餘人,東北角與漢陰縣接壤,西北角與漢濱區沙壩鄉、中原鎮相接。河道全長25.5千米,流域面積12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39.1‰。
大河流域自然條件較差,河床狹窄,山高溝深,流域內1760餘人靠肩挑背扛、種地養殖為生,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山坡地居多,田地緊靠在沿河兩岸,水利設施僅有兩處攔水壩和800餘米民眾自修的引水渠道灌溉農田。在60年代末,修建的護堤乾砌石擋水坎12處1200餘米, 2007年8月9日,由於局部特大暴雨的襲擊,使大河上游沿河幾百畝農田及護坎被毀。據統計,此處農田受災面積200餘畝,毀壞農田護坎8處720餘米,受災農戶650餘人,經水文局調查測算,本次洪水最大流量約為630立方米/秒。災情發生後,在市區水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修復350畝,漿砌石護坎460餘米,恢復漿砌石襯砌渠道380米,在小流域治理項目的推動下,大河流域的大部分荒山正在有序的治理之中,已栽植經濟苗木30萬棵,封山育林700平方千米,這批項目的實施為當地的農戶經濟收入及生活條件創造優越的環境。
大河流域基礎設施薄弱,靠五台山附近自然景觀優美,由於受到交通的阻礙,五台山旅遊的開發遲遲未動。一旦對該處的景點進行開發,此處是遊玩、觀景的最佳勝地。
水利
恆河水利、水力資源較豐富。明嘉靖十年(1531年)繼興建了著名的千工堰後,又陸續興建了萬工堰和永豐堰。1957年建成了恆惠渠,設施灌溉面積2.48萬畝。1961年後,開始利用恆河水力資源,在葉坪、大河興建小水電站。
明代嘉靖十年(1531)創建千工堰。堰首距今滾水壩上游約400米,為引水口位置,河心巨石鑿有固定檔木坑,引水時用10.2米檔木攔河,以梢捆沙石攔水入渠。壋渠蜿蜒50餘里,灌溉面積7000多畝。渠首至筒車河定線較低,常遭洪水沖沒。灌區歷為“賦稅所出之地,甲民養命之源,農民視水如神。”渠首壋王廟,為管理機構所在地。
修建萬工堰略遲於千工堰。渠線沿今楊家營水文站,經恆口上街,尾水入越河,灌田3000餘畝。上段渠線較低,歷為修整改造重點,曾水毀荒廢多年,乾隆十三年(1748)以後始得恢復。
永豐堰規模較小,主要截取河道滲流,灌溉河邊沙田約1000多畝,恆惠渠建成後仍繼續使用,1976年因河床刷深,渠道水低,無法引水,曾改為抽水站,後河道變遷廢棄。
千工堰、萬工堰系無壩引水,渠首一般工程病患甚多。1956年,縣政府決定修建恆惠渠,組織恆口、五里兩區農民分段修建,1957年5月20日竣工。恆惠渠首高為9.96米,長52米,漿砌石攔河滾水壩分東乾渠、西乾渠。東乾引水高程295.014米,上段通過流量4立方米/秒,下段通過流量1.5立方米/秒,至花園鄉入冉家河,全長20.487公里。有隧洞4座,渡槽5座,明涵132.2米,跌水一座,斗洞50處,大小橋涵68座,設施面積21249畝。西乾引水高程295.414米,渠道通流量1立方米/秒,沿恆河右岸西下,止白魚鄉向陽村入越河,全長8.063公里,沿途有渡槽3座,退水閘4處,斗洞15處,明涵285.5米,大小橋涵30座,設施面積3261畝。恆惠渠投資53.9143萬元,灌溉水田由1.4萬畝擴大為2.45萬畝。1962年,進行渠道運行病患處理,增修五里上店子抽水站,補充水源不足。1970年,恆口、五里火車站修建倒虹2座,民強段截灣取直,東乾縮短1040米,西乾縮短430米。1971~1976年,全部完成乾渠防滲襯砌,又襯砌支渠3條,占支渠總長70.5%。襯砌斗渠13.9公里,乾渠利用係數從0.38提高到0.79。沿越河邊建大小抽水站11座,灌區打機井81眼,連前累計補水能力達到1.58立方米/秒,灌區用水基本達到旱澇無慮。灌區耕地占全縣總耕地1.9%,糧食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10%,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