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上下消化道的解剖分界是在十二指腸與空腸移行部,以此處的Treitz韌帶為標誌。下消化道包括空腸、迴腸、結腸、直腸,凡是這些腸管內的出血均視為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的患病率雖不及上消化道高,但臨床亦常發生。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下消化道
  • 常見病因:惡性腫瘤、息肉、炎症、憩室、血管畸形、全身系統性疾病等
  • 常見症狀:出血突然或漸次發作,便血次數多、間隔短,有周期性;伴口渴、眩暈、出汗、暈厥,或發熱;腹痛、里急後重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是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占半數以上,尤其是結直腸(大腸)的出血更是以惡性腫瘤為多。惡性腫瘤所致的出血以慢性出血多見,但以急性大出血為首發表現者並不罕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腸道惡性淋巴瘤、小腸平滑肌瘤(肉瘤)、青年人的結直腸癌。
2.息肉類疾病
腫瘤性、錯構瘤性息肉較易發生出血,但息肉所致的明顯肉眼血便以小兒直腸的幼年型息肉最多見。
3.炎症性疾病
腸結核(特別是潰瘍型)、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等均可並發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若病理改變不甚典型,往往術前的特殊檢查甚至術中的探查均有鑑別診斷上的困難。
4.憩室
腸道憩室是歐美人群中下消化道出血的多見病因,但國人的發病及出血率均較低。憩室出血的原因在於:①多有異位的胃腺泌酸引發潰瘍(小腸的憩室多因此出血)。②憩室內瀦留物不易排出而誘發炎性潰爛(多累及結腸憩室)。
5.血管畸形(血管結構發育不全)
近年來,選擇性血管造影廣泛開展,消化道動靜脈解剖結構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報導也日益增多。
6.全身系統性疾病累及腸道
①白血病和出血性疾病;風濕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Behcet病等;惡性組織細胞病;尿毒症性腸炎。②腹腔鄰近臟器惡性腫瘤浸潤或膿腫破裂侵入腸腔可引起出血。

臨床表現

出血可突然發作,亦可漸次發作:便血次數多、間隔時間短,提示出血速度快:有的患者可有周期性;血便的顏色(鮮紅色、暗紅色、紫醬色、黑色)既與出血的部位有關,更與出血速度相關;可伴有口渴、眩暈、出汗、暈厥等全身症狀;有的尚可伴發熱及毒血症表現;腹痛(部位、性質、程度)、腹鳴、腹脹、里急後重等消化道症狀可不同程度存在。

檢查

1.體格檢查
(1)一般情況:注重慢性失血或急性失血的徵象。
(2)腹部檢查:①視診:有無腹脹、腸型、腸蠕動波,有無腹脹不對稱或局限性隆起。②觸診:是否有壓痛,有無包塊。③叩診:有無異常鼓音區。④聽診:腸鳴音(減弱、亢進、高調腸鳴音等)。
(3)肛診及直腸指診:有無內痔、混合痔及肛裂;指套是否有血性物附著。
2.內鏡檢查
(1)肛鏡及直腸鏡檢查:肛診及直腸指診鑑別肛管直腸出血有困難時應做此項檢查。
(2)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鏡檢未發現病變,但仍不能排除低位結腸出血時,應更換乙狀結腸鏡插入進一步檢查乙狀結腸段。
(3)小腸、結腸鏡檢查:常規的腸鏡檢適用於慢性出血和急性出血的間歇期;急性大出血時能否做急診結腸鏡檢及其診斷價值往往決定於檢查者的經驗。
3.核素掃描或選擇性腹部血管造影
必須在活動性出血時進行,適用於:內鏡檢查(特別是急診內鏡檢查)和X線鋇劑造影不能確定出血來源的隱源性出血;因嚴重急性大量出血或其他原因不能進行內鏡檢查者。
4手術探查
各種檢查不能明確出血灶,大出血持續危及患者生命,必須手術探查。有些微小病變特別是血管病變手術探查亦不易發現,此時可藉助術中內鏡檢查幫助尋找出血灶。

診斷

根據病史,結合臨床相關檢查可協助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積極補充血容量對大量便血伴有休克患者,要保持安靜及保暖、吸氧,隨時記錄便血次數及量,並積極補充血容量,包括輸血、輸液,糾正休克和水、電解質紊亂。
2.內鏡下局部止血
腸息肉出血可用圈套器切除,體積較小的息肉亦可用高頻電灼去除;對出血灶直接噴灑血管收縮藥、Monsell液或用高頻電灼及雷射、微波等止血;黏膜下局部注射藥物(血管收縮藥、硬化劑等)。
3.病因治療
如炎症性腸病引起的出血,一般應給予少渣或流質飲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柳氮磺胺吡啶、輸血、休息等。腸道息肉及息肉病應選用電切、雷射、微波等予以摘除。對直腸靜脈瘤及門脈高壓並發內痔出血等,用0.1%鹽酸麻黃素溶液加生理鹽水浸泡棉球,壓迫止血24~48小時,可獲暫時性止血效果。對內痔出血,可在擴肛基礎上採取骶管麻醉,採用結紮縫合止血。
4.動脈栓塞治療
對動脈造影后動脈輸注血管加壓素無效病例,可作超選擇性插管,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劑。
5.緊急手術治療
經內科保守治療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無論出血病變是否確診,均是緊急手術的指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