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管、膽管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後吻合口附近的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也屬這一範圍。臨床表現為嘔血、黑便、血便等。當出血量在短時間內超過1000mL或超過循環血量的20%時,可引起周圍循環障礙,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膽道出血等。
  • 常見症狀:嘔血、黑便、血便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見的原因為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膽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賁門撕裂綜合徵。

臨床表現

本病以嘔血和黑便為主要表現,血容量的減少可以導致周圍循環的變化。根據失血量的多少可以分為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數小時內達1000mL並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顯性出血(嘔血或解柏油樣黑便,不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和隱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1.嘔血與黑糞
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徵性表現,取決於出血部位及速度。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者常為嘔血,繼之黑糞;如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下者則以黑糞為主,可伴少量嘔血。
2.周圍循環衰竭
取決於出血量及速度,嚴重者在出血後短時間內即可發生急性周圍循環衰竭,臨床表現為頭暈、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排便暈厥等。休克可為首發症狀(脈細速、脈壓小、血壓下降、四肢濕冷、尿少、意識障礙等)。
3.腸源性氮質血症
患者血中尿素氮增高,是進入腸內的血液經消化液處理後,大量蛋白分解產物被重新吸收入血所致。
4.發熱
通常為不超過38℃的低熱,持續3~5日。

檢查

1.血常規
通過測定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壓積來判斷患者出血的情況。血紅蛋白每下降10 g /L提示血容量喪失400 mL左右。但在出血早期血紅蛋白可不降低,在出血3~4 小時以後才出現血紅蛋白降低。而白細胞在出血時多出現應激性升高。
2.上消化道內鏡(胃鏡、十二指腸鏡)
診斷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選方法,不僅可以發現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而且有助於判斷再出血的可能性,一般在出血後24~48小時內進行,可通過黏膜活檢病理檢查確定病變的良、惡性。
3.X線鋇餐檢查
通常在出血停止3~7日後進行。
4.選擇性腹腔器官動脈造影
最適合活動性出血的檢查,可經導管行介入治療。
5.其他檢查
放射性核素掃描、大便隱血試驗、B超檢查等。

診斷

臨床上根據嘔血、黑糞和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以及嘔吐物或黑糞隱血試驗呈強陽性,並結合實驗室血常規的化驗結果,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爭取在24小時內行內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原則上應該儘快明確出血部位及病因,針對病因及出血量、出血部位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變化快,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應採取措施積極進行搶救治療,首要治療措施為積極抗休克、迅速補充血容量治療。
1.一般急救措施
患者應禁食,臥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嘔吐頻繁時頭歪向一側,避免嘔血時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徵變化;定期複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與血尿素氮;必要時行中心靜脈壓測定;對老年患者根據情況進行心電監護;觀察嘔血與黑便情況。
2.積極補充血容量、抗休克
儘早建立有效的靜脈輸液通道並儘快補充血容量。可先給予平衡液或葡萄糖鹽水輸注。
3.對因治療
主要是止血治療(去甲腎上腺素、巴曲酶、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維生素K等);制酸治療(雷尼替丁、奧美拉唑等);生長抑素: 胃鏡下直接止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的患者出血量一般較大且不易止住,常加用三腔二囊管止血治療,甚至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