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機援助

心理危機援助(crisis intervention):借用簡單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恢復心理平衡,安全度過危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危機援助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理論基礎,模式,援助人員素質,入靜定心,敏捷靈活,精力充沛,豐富的經驗,自我調整,熱心與冷腦,援助類型,自殺,災難,親人死亡,步驟,

概念

心理危機是指由於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於痛苦、不安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症狀和行為障礙。心理危機援助是指針對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使之儘快擺脫困難。

理論基礎

林德曼的哀傷作業
林德曼於1944年提出危機理論,對失去親人的當事人的哀傷性危機處理做出極大貢獻,以往經歷重大災難的人都有五種反應:軀體痛苦;腦海中里充斥著死亡的畫面;罪惡感;敵意;固有行為模式的喪失。他認為,哀傷反應的出現是正常的、短暫的,也是必然的,需要通過短期危機諮詢與治療技術對所出現的哀傷反應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他強調宣洩,反對壓抑,認為要允許經歷喪失的人度過一段時間的哀悼期,這樣最後才能接受親人的死亡,從而重新面對生活。
卡普蘭的發展性和境遇性的危機理論
卡普蘭提出危機處理的四個階段:
(1)危機事件導致當事人應激反應開始出現,負面情緒和焦慮水平急劇上升並影響到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開始採取應對機制來減少焦慮導致的應激和不安。
(2)個體不能及時解決當前存在的危機,創傷性應激反應導致生理和心理的不適,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適應。
(3)此時,由於危機沒有解除,當事人的應激水平持續升高,以致出現抑鬱、焦慮反應加劇等情況。
(4)當事人處於危機狀態,或者會出現心理崩潰或被擊垮的感覺,或者會出人格分裂
自殺等心理障礙
卡普蘭認為,危機時個體與環境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危機出現時,個體為了重獲平衡,必須改變行為方式。正是因為危機造成的個體與環境的不平衡,使得當事人在危機發生時,採取迴避的態度,如果能在此時及時提供危機援助,使其正確正視危機,調整因創傷性事件而引起的暫時性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扭曲,就可以使其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泰赫斯特的危機三階段說
泰赫斯特認為人格、急性應激和社會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從而構成過渡狀態,在他關於個體對社會災難的反應模式的研究模式上,提出了過渡階段三個階段:衝擊階段:當事人受應激事件的直接影響,應激反應表現明顯;退卻階段:應激事件已經過去,個體會採取與年齡、文化程度不符的應激反應和心理防禦方式來進行處理;創傷後階段:個體對自身的反應有了自我覺察,能夠有效地依賴社會支持資源

模式

貝爾金(Belkin)等提出三種基本的危機干預模式,即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後來又出現了折衷模式。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為不同的危機干預策略和方法奠定了基礎,為危機干預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也稱平緲失衡模式。該模式認為,危機中的個體處於心理失衡狀態,原有的應付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干預的目的在於幫助他們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平衡模式最適合於早期干預,此時危機者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決問題的方向且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除非個人再獲得一些應對的能力。危機干預的重點應放在穩定病人心理和情緒方面,以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平衡狀態。
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認為,危機植根於對事件和圍繞事件的境遇的錯誤思維,而不是事件本身或與事件和境遇有關的事實。在危機事件中,持續的、折磨人的處境使人衰竭,推動其對境遇的內部感知向越來越消極的自言自語發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們自己相信,在他們的境遇中還存在積極的成分。接著,他們的行為會跟隨消極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語,自以為對境遇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消極思維使危機持續存在下去。該模式的基本原則是,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通過認識其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練習和實踐新的自我說服,使個體的思想改變更為積極,更為肯定。通過獲得理性和強化思維中的理性和自強的成份,通過人們能夠獲得對自己生活中危機的控制。認知模式最適合於危機穩定下來並回到了接近危機前平衡狀態的求助者。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認為人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和發展的,危機不是一種單純的內部狀態,而是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危機的產生與內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困難有關,危機干預的目的在於與求助者合作,以測定與危機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困難,幫助他們選擇替代他們現有行為、態度和使用環境資源的方法,如同伴、家庭、職業、宗教和社區等。結合適當的內部應付方式、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的方法,以幫助他們獲得對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會轉變模式最適合於已經穩定下來的求助者。

援助人員素質

入靜定心

心理援助的工作者都是面對情緒失控的來訪者,所以諮詢者所能提供的最有意義幫助就是保持鎮靜,創造一個穩定、可控的環境去陪伴和傾聽情緒失控的當事人。

敏捷靈活

面對緊急的危機局面,諮詢者需要能夠做出迅速反應並恰當地處理危機事件。這就要求諮詢方法和手段應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不拘泥於條條框。

精力充沛

諮詢者要有充沛的精力,真誠、熱情地幫助來訪者。許多危機問題非常複雜、困難,有時甚至需要諮詢者在自己不熟悉的艱苦環境下工作,因此,諮詢師必須保持充沛的經歷。

豐富的經驗

諮詢師應有相對豐富的生活經驗,且在危機面前保持成熟樂觀。雖然並不是有過心理危機體驗的人才能理解危機並有效處理危機事件愛你,但是諮詢者如果成功地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經驗,就會變得鎮靜、堅韌不拔。

自我調整

從事危機援助的諮詢者應敢於面對挑戰,同時也能及時自我調整,危機事件會對任何人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諸如災難的危機事件中,各種參與救援的人員會感同身受著類似的痛苦,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諮詢師必須做好心理的自我保護,並能在危機援助工作進展中設定工作的界限並有能力做出自我調整。

熱心與冷腦

心理援助工作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助人工作,在助人時,要考慮到對方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只是靠一顆熱心,就有可能將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強加於人,會剝奪對方自由選擇的權利。

援助類型

自殺

在危機干預工作中 , 危機干預者總會面對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的求助者 。雖然危機干預者不一定能夠識別每一個有較高自殺危險的求助者 , 也不可能完全預防具有高度危險的求助者自殺 , 但已經證明 , 評估 、提供支持和干預措施對這些人是有幫助的 。

災難

人類社會總是難以避免天災人禍 。在我國僅各類自然災害平均每年就使 2 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相當多的人會表現出軀體、情感及行為的反應。災難後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積極應對,效果可以達到減輕痛苦,增強日常活動能力,儘快穩定身體、認知、行為和情緒反應;遠期效果是使其在認識上把災難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防止和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 。

親人死亡

從這種喪失中恢復可能需要好幾年,而且在一個人的餘生中可能產生持續而深刻的影響。雖然這種喪失是永久的,危機干預者還是可以為喪失者提供幫助。危機干預者可以通過讓悲傷的求助者進行回憶,在回憶中重構所有的危機,讓喪失者加強自我,以有利於健康的方法解除悲傷 。

步驟

儘管危機干預沒有一個統一固定的程式,但一些基本的步驟是共同的。 Gilliland
和 James 提出了危機干預六步法 :
1、確定問題。從求助者角度,確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認識的問題 。
2、 保證求助者安全。在危機干預過程中,危機干預者要將保證求助者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把求助者對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危險性降到最低 。
3、 給予支持 。強調與求助者的溝通和交流,使求助者了解危機干預者是完全可以信任, 是能夠給予其關心幫助的人 。
4、提出並驗證變通的應對方式。危機干預者要讓求助者認識到有許多變通的應對方式可供選擇,其中有些選擇比別的選擇更合適 。
5、制定計畫。危機干預者要與求助者共同制定行動步驟來矯正求助者情緒的失衡
狀態 。
6、得到承諾。讓求助者複述所制定的計畫,並從求助者那裡得到會明確按照計畫行事的保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