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徽派版畫源於刻書,起於唐宋,盛於明中葉,至清初漸衰微。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徽州版畫最盛,從業人員較多。明正統年間,歙縣虬村黃氏世代就以刻書為業,萬曆至清順治年間(1573—1661)為徽派版畫鼎盛時期。它由興起、鼎盛、創新、傳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畫體系。“徽派版畫”是畫家和木刻藝人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為“徽派”版畫作畫的著名畫家主要有
丁雲鵬、吳廷羽、蔡沖寰、陳老蓮、汪耕、黃應澄、雪莊等;使得版畫水平提高。丁雲鵬與其學生同匠人黃守言、黃德時等合作,完成了《方氏墨譜》《齊雲山志》《考古圖錄》《唐詩畫譜》,其中皆有徽派版畫的精品。明代天啟七年,徽派版畫家胡曰從,與刻工、印工合作,採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齋畫譜》,把竹梅蘭石等畫印出了色彩和濃淡乾濕的變化,幾乎達到了可以亂真的程度。崇禎十七年,採用餖版加拱花的技術,把白雲、流水等畫的線條凸現出來,使彩色畫面更增加立體感,登中國版畫藝術的高峰。由於文人畫家參於版畫創作,國畫理論及技法、表現形式被運用於版畫,版畫開始出現同國畫合流的傾向,這是徽派版畫給中國傳統版畫藝術帶來的革與新,也是徽派版畫本身所具有的時代特徵。
新徽派版畫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以
賴少其為代表的新一代革新版畫,在傳統的基礎上予以革新,當時創作了巨幅版畫《黃山雲海》《淮北變江南》《陳毅吟詩》《淮海煤城》等,內容表現了徽州特有的風景地貌。
文化特徵
徽派版畫具有地方性,在徽州地區一定的經濟條件、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下,起源於中唐,在明代初就已走向成熟,以富麗精工的白描手法為造型,畫風工整精緻,在構圖上具有較為新穎的格調,不斷翻新的樣式也讓徽派版畫更具有吸引力。與之前粗壯雄健的版畫風格相比,徽派版畫更為清雅簡潔,文人之氣更加濃厚一些,明清時期,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在人們的階級文化需要下,應時而生的是戲曲、小說插圖、歷史故事等能夠供人民消遣的讀物,自然,徽派版畫也應時代要求,更加注重刊刻這些題材,在早期,徽派版畫的作風偏民間氣息一些,以插圖為例,會選用人民喜愛的戲文形式或者用版畫形式來體現故事的情節安排,表現形式相當生動,因而在年畫、畫譜插圖等方面的創作技巧上也更為高超。
清雅簡潔的徽派版畫在創作的過程中更追求安樂靜謐舒適的意境,因而他們遠離塵市的喧囂,“文人畫”氣息明顯,徽商的工作壓力讓他們心力交瘁,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更追求恬靜的生活,而徽派版畫的誕生,正好滿足了徽商的心理需求,而且一些具有高層次文化的出版商也會參與到版畫的創作之中。
徽州版畫是地方文化的的代表,徽派版畫離不開刻書業,徽派版畫的刻工,通常也是畫家,對於繪畫意境也較為嫻熟,刀法也是獨具匠心。出版商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也反映出了徽州地區獨特的經濟現象和文化特點,徽商將版畫帶入到自己的商品中以提高產品競爭力,他們的強強聯合,讓商人得到了利潤,而徽商也給徽派版畫的創作提供了物質後盾,徽商的不斷發展讓版畫的取材也更為方便,讓版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般來說,引用到商品中的版畫要求都會較高,可以說是近於嚴苛,正是這樣的行為使得一些具有的文學氣息的版畫流傳下來,成為經典,也形成了徽州人民獨特的審美。
徽派版畫在工藝技術上相比於武林版畫、金陵版畫、建安版畫具有技術先進、製作工序複雜等特點,尤其是在工藝技術的發明和改良方面,徽派畫工們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多種技術都是由徽派版畫畫工發明、改良並被推廣到其他地區的。
在工具改良方面,徽派版畫畫工改良了刀具,使鐫刻更為精準、精細,藝術效果也更為強烈。以黃應光為代表的木刻家改良了刀具和運刀方法,在他們手中,刀鋒變得靈敏而穩定,刻板上的紋路乾淨清晰,仿佛沒有雕鑿的痕跡。無論是墨點大小的搭配還是線條粗細的駕馭,他們都能處理得恰到好處,在虛實之間充分表現出詩情畫意。在製版工藝和印刷工藝上,徽派版畫畫工也積極探索,改進傳統製作工藝。
題材作品
徽派畫工們注重吸納各種題材進入創作視野,善於抓住典型故事的典型情節來表現人物和場景,能夠擷取具有畫面感的故事融入自身的情感展現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擴充了徽派版畫的表現空間。無論是宗教神話、文學故事、民間傳說、戲曲小說還是聖賢事跡,均在徽州版畫中都得到展現。
宗教的傳播同印刷技術的發展關係較為密切。在中國早期的印刷品中,與宗教有關的典籍占據了大部分。早期的徽派版畫多以宗教神話為題材,比如安徽無為縣宋塔出土的印製在《陀羅尼經》卷首的禮佛圖以及在屯溪發現的《竹林觀音》就是這方面的典型。隨著版畫技藝的發展和徽商經濟的繁榮,宗教類版畫的風格從粗朴轉向精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們生活的富足,以商人為代表的市民階級有了更多的文化藝術需求。為了迎合市場,徽州版畫作坊創作了插圖式版畫,雜劇、聲腔、傳奇等戲曲形式的抄本以及白話小說的插圖本等通俗讀物開始出現於大街小巷。到了明代萬曆中期以後,大部分的故事類書籍都配有插圖,比如流傳較廣的《金瓶梅》《四聲猿》《環翠堂樂府》等刻本,就以圖像與文字絲絲入扣的結合而著名。
此類別主要包括描寫民間故事以及關於日常生活的版畫作品。八仙過海、福祿壽等承載人們美好願望的題材或者圖示一直為年畫畫工所喜愛,不過明代徽派版畫畫工也將此類題材引入版畫視野,此類版畫一般有著精美的繪圖,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來寄託勞動人民的情感。此外,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在版畫和書籍中記錄一些關於天文地理的資料。
在晚明西方傳教士開始踏入中土,這些傳教士採取各種方式向中國傳教,包括以語言勸說以及修建教堂等形式來吸引信徒,此外傳教士們也認識到圖像傳播的力量,他們常於教堂內部懸掛聖像畫,以直觀生動的形象吸引信徒。他們還利用版畫的力量將基督教人物鐫刻在圖版上,以大批量的印製擴大基督教的傳播效果。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傳教士代表利瑪竇和徽派版畫代表程大約。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版畫,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徽州刻工運用傳統的磚、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硯的雕刻技藝,鑽研刻印技術,把中國水印版畫發展推向更高層次,使書籍插圖逐步發展為中國版畫藝術中主要品種,尤其是發明餖版與拱花印刷術,不僅影響了歷史上的中國版畫,而且對世界版畫的發展,特別是對東南亞、日本的版畫及印刷術產生重大影響,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中國版畫藝術發展史的的里程碑。
傳承狀況
隨著多元期下各種藝術元素的融入,新徽派版畫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難尋經典畫作,其創作風格更是飄忽不定,並未形成統一完善的創作語言,其作品無法適應多元文化發展的需要,在創作理念和內容選擇上的局限性較大。在歷屆全國美術展覽上,雖然徽派版畫能夠奪得較好的名次,並出現一些青年俊秀,然而縱觀其作品整體水平,發現新徽派版畫不管是在內容選擇還是藝術表達上都缺乏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創作隊伍水平層次不齊,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發展合力。
傳承人物
社會影響
2015年1月22日-25日,“中國新徽派版畫展”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公開展出。
2016年7月,2016徽派版畫邀請(巡迴)展在歙縣美術館開展,展出徽派版畫。
2017年8月13日-8月20日,“錦繡中華——當代新徽派版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出徽派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