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12月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是我國第一個跨省區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
  • 保護區級別:國家級
  • 批覆時間:2019年12月 
  • 保護對象:徽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 保護方式:整體性保護
簡介,歷史沿革,保護情況,安徽省,江西省,

簡介

徽州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區域。徽州文化是以歷史上徽州府為中心地帶,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豐富遺存的特色地域文化,以宗族、徽商、理學為三大支撐,涉及徽州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教育、哲學、史學、宗教、文學、藝術、建築、數學、醫學等諸多學科,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文化典型意義和標本價值。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範圍包括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古徽州一府六縣)。這是我國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第一個跨省開展文化生態保護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歷史沿革

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
2019年12月,實驗區通過文旅部驗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保護情況

安徽省

截至2020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內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4項,省級項目10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5人,省級傳承人213人;省級以上非遺傳習基地(所)4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1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1處,世界文化遺產2處,中國傳統村落297個。
根據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安徽將持續推動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在非遺保護方面,《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提出,應對保護區內非遺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制定落實分類保護政策措施。對於活態傳承較為困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採取記錄建檔、保存實物、修繕場所、培養學員等方式,實施搶救性保護。
安徽注重非遺與當下社會生活的融合。支持鼓勵一批傳承人投資建設非遺展示館,如徽派雕刻博物館、新安國醫博物館等。培養非遺特色人才,實施“名師帶徒”工程,在中國小校開設非遺教學課程。同時,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建立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整合各類資金近60億元人民幣,實施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舉辦四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扶持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徽菜美食文化旅遊節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活動。
此外,安徽將保護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相銜接,促進產業發展和民眾增收。

江西省

婺源縣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管理機制,制定頒布了《婺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扶持辦法》《婺源·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和《婺源縣文化生態保護小區管理規定》,積極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小區建設管理;組織開展了“非遺保護、你我同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歙硯製作技藝傳承人培訓及技藝大賽活動;《婺源綠茶製作技藝》專題片在江西電視台《贛風》欄目播出,《婺源徽劇研究叢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榮獲第三十四屆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一等獎。婺源甲路紙傘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公示;婺源鳳梨漆製作技藝、朱子家訓、曬秋習俗等9個非遺項目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全縣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總量達到25個;新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3人,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總量位居全市第一;新增縣級非遺項目6項、縣級代表性傳承人79人。深入推進非遺進校園、進景區工作,做好非遺館免費開放平台,年接待參觀1萬餘人次;組織非遺網店參加電商平台非遺購物節推廣活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