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古蹟,古文詩詞,民間傳奇,前期開發,基礎建設,文化研討,
歷史古蹟
淋瀝山又稱林歷山,位於黟縣城南3公里處,三面壁立,風光旖旎,為漢末古越人陳仆、祖山屯兵之處。歷史上有秦檜蒙讀的淋瀝書院,現存有古戰場遺址、楓林古樹群,還有香爐峰、象鼻崖、垂珠洞、仙人棋盤石諸景。區域內有野生動植物1400多種,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綜合清代數刊本縣誌所載,淋瀝山是如此表述:淋瀝山,在縣西南十里,舊名林歷,以洞有寒泉滴瀝不絕,故名淋瀝。淋瀝山高三百仞,周三十里,四面壁立,徑路危狹。漢末陳仆、祖山,集領二萬戶,兵屯其山,事見《三國吳志·賀齊傳》所記。今山上寨基牆壁尚存,鋤山或得箭鏃,山之東為垂珠洞,可容數十人,幽邃冥曲,石骨相次,即石刻佛像,泉自石出,四時滴瀝;其西有瀑布,自千丈崖下,曲環肖象象鼻,瀑布懸瀉由環出,上有仙人棋盤石,入夜或見金燈如流星千百,飛墜滿野。傳說為吳賀齊將軍破“賊”萬餘,千軍血結,散為磷火,不足怪矣。
山有淋瀝庵,庵始建於僧覺海,繼而擴建於普通,延續至徒孫洪偉、曾孫湛覺。山庵破敗不知何許年,60年代初,還見之庵堂完好,玉虹亭尚存。
山還有淋瀝書院,宋明時書院興旺,闔邑諸生講學處曰道一堂。與石墨嶺桃源書院同命運,亦於明奸臣魏忠賢所毀,遺址猶在山巔。
古文詩詞
淋瀝山出名早,早在建安十三(208年)年。我遠古祖先陳仆、祖山,集領二萬戶,兵屯其山,不納王租,被稱為山賊。《水經注》如此載:“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據黟之林歷山,山甚峻絕,……四面壁立,高數十丈,徑路危狹,不容刀楯,賊臨高下石,不可得攻,軍住經日,將吏患之,齊身出,周行觀視形,便陰募輕捷士為作鐵戈,密於隱險賊所不備處,以戈柘斬山為緣道,夜令潛上,乃多懸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數人四面流布,俱鳴鼓角,齊勒兵待之,賊聞鼓聲四合,謂大軍悉已得上,驚懼惑亂,不知所為。守路備險者皆走還依,眾大軍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餘皆降,凡斬首七千。”陳仆、祖山之敗,敗在必然,但史志上稱之賊,實為不該。至於黟人汪有光《黟山紀略》中所記的“賊中有善禁者,箭不得拔,弓弩自向。賀齊曰:‘吾聞金有刃者可禁,不能禁無刃物矣,乃作勁木白棓,選有力者先登,賊不知備,所殺萬計。’之事,今人看來似乎玄乎,更近於妖術。
清代程功的《書林歷山雜事》文中所記載的“箭鏃”細節,又讓我們翻閱到史實。“予於順治癸巳甲午數年與鬍子素入庵林歷山,借僧榻肄業,聞山僧言古箭鏃事,且雲雨後必眼有精力者乃得之。予試與僧彌於雨後新耕之土細為檢尋。久之而或一枚泥里,其外狀類小石子,略似有頭尾,磨礪以出之,三鑢而銳然,土銹銷蝕千六百年矣。其入箭乾之柄尚有寸余,計銅質之重,尚兩餘也。又得一石鏃,長三寸,堅利如鐵,以此漸求之,又得數枚。……”珍貴的文物,作者自述丟失於戰亂中,太可惜了。數百年後,今人還有福氣,巧得如此“艷遇”嗎?
山之佳勝莫可殫述,宋元以來,多有名流韻士躡履登臨,賦詩作記。久之,文人總結出“淋瀝八景”:一曰爐峰插漢、二曰象鼻鎖雲、三曰瀑布飛空、四曰棋枰仙跡、五曰石洞流霞、六曰孤松盤翠、七曰煙雨鋪海、八曰金燈夜現。淋瀝山即成為黟縣最早被開發的“旅遊景區”,成了黟人踏青秋遊、休閒避暑的好去處。千年來留下的頗多詩文能夠作為遠古的真實影像,令我們今人心動不已。明代湖廣進士、天啟三年知黟縣的魏公韓有一首《游淋瀝山》:
山谷如此清,何期來俗吏。只因有宿緣,偶爾相招聚。草木青以芳,禽鳥嬌更媚。關語不猶人,行坐皆隨地。偷得半日閒,悠然忘世慮。
公務繁忙,成天累心的縣太爺,也忙裡偷閒,登上淋瀝山一掃世事雜慮。再錄兩首,屬黟地原住人士佳作。
《游林歷山寺》(清)邵榮貴:
“只為名山好,初晴策杖尋;石傳石瀑響,風借老松吟。暖日曛人意,閒雲見道心;陶然既醉後,乘興出高岑。”
《游林歷山》(清)胡成浚:
“路暗藤花亂,山春雉子飛;杖黎不覺遠,石乳滴人衣。”
民間傳奇
美麗的詩篇還不足以襯托淋瀝山的神奇,於是又演繹起眾多的歷史故事、民間傳奇來。陶淵明三十代孫 陶庚四,步履先祖遺蹤,出遊遍覽山水,至黟南淋瀝山,愛其山水奇勝,風俗淳古,遂卜宅居之,即今日陶村祖先也。秦檜兄弟淋瀝山“道一堂”求學,結果是“一門三宰相,並無半忠良”,南屏至今留有“秦家街”之地名。太平軍藏寶淋瀝古剎,主帥仆童泄密遭不測,18堆寶藏成千古之謎,民謠曰“大嶺塢,十八堆,那個挖到一堆,富即賽過徽州”。耳聞的傳說無法證實,但目睹的大量景觀的確令人叫絕,除了“八景”,還有“金雞叫,當鼓響”、“金漆碗”、“吼馬籠”等。清順治乙酉年,歙人吳孔嘉登臨淋瀝後發出感慨:“至黟者以不得游茲山為憾事”。
但一切都是久遠的記憶,數十年來淋瀝山之名已無人提及。
前期開發
淋瀝山是黟縣人人皆知的一座風景秀麗並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峰,也是黟縣重要的待開發旅遊資源。為豐富、拓展南屏村乃至整個黟縣的旅遊市場,打造全國旅遊經濟強縣,以全縣掀起的創A級景區熱潮為契機,黟縣旅遊部門高瞻遠矚,已著手做好該景點的開發前期工作。一是安排專人赴當地收集有關淋瀝山的傳說、典故;二是組織人員到實地進行了考察;三是平整了通往淋瀝山的山路;四是初步確定了旅遊開發的總體思路。
基礎建設
建設旅遊接待設施;修復古戰場遺址、淋瀝書院;開發利用景區內人文及自然資源。目標是建設成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景區。集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於一體,與現今黟縣古民居旅遊差異化明顯,可實現互補。同時依託黟縣旺盛的旅遊人氣和品牌,提高淋瀝山名氣。
文化研討
2007年12月24日,周一上午,大雨。“淋瀝山文化研討會暨徽州文化黟縣研究所年會”在黟縣中學科學館如期舉行,來自省、市以及縣內的各級專家學者三十餘人,聚集一堂,共商淋瀝山旅遊發展的策略。
這次研討會是由黟縣徽州文化聯誼會主辦,由黟縣中學徽州文化研究所承辦,民盟黟縣支部、黟縣縣委黨校、黟縣政協辦公室、黟縣教研室協辦,會議由黟縣徽州文化聯誼會會長余重陽主持。這次會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章德輝、縣政協副主席汪倩平親臨會議現場指導;這次研討會也吸引了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劉伯山教授、黃山學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教授以及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秘書長毛新紅等專家的特別關注,專程來到黟縣中學參加了這一次淋瀝山文化研討會。
會議先由黟縣中學前副校長、徽學專家舒松鈺發言。他這一次一共向大會提交了兩篇論文,一篇是《淋瀝山探勝與懷古》,另一篇是《施源“人傳丞相讀書岩”詩句辨析》,都是有關淋瀝山旅遊發展的,他談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特別指出遺產的保存應重歷史的本來面貌,應當積極的考證其意義。淋瀝山文化要發展,就要利用好歷史上的兩部名著,一部是《三國演義》,一部是《三國演義》。黟縣中學前任校長,現《黟縣誌》主編舒育玲宣讀了他的論文《淋瀝散論》,談了自己在攀登淋瀝尋找當年的痕跡時很多體會,講了自己的一番見解,意見很中肯,得到了大家的贊可。
余重陽會長在兩位專家談過自己的論文後,強調了開發淋瀝山旅遊開發的意義,並且邀請了原縣公安局政委,現已經退休的余武權來談“淋瀝八景”,余武權就是淋瀝山人,自小生活在淋瀝山,有著自己深刻的記憶。余武權結合今年十一月在聯誼會組織下重登淋瀝山的體會,闡述了“淋瀝八景”,這些喚起了在場的專家回憶。余重陽會長緊接著余武權的講話後,把這一次考察淋瀝山後的感想進行了匯報,闡述了新“淋瀝十景”,還展示了一些珍貴的圖片,他把這些圖片演繹的新“林歷十景”進行了現場解釋,大家十分有興趣,這將對開發淋瀝山旅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期間余重陽會長還就目前的旅遊開發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就“秦儈”是不是黟縣這裡的做了說明。原縣農業銀行的唐松如的論文講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值得大家思考。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的劉伯山教授是專程來到黟縣參加這樣的一次會議的,他首先感謝黟縣徽州文化聯誼會和黟縣中學徽州文化研究所提供的這樣一次機會。他就目前就要舉行的淋瀝山旅遊開發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強調了要強化研究,人文在先,要宣傳線上的旅遊開發戰略。並且他還直接的指出幾點看法: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有限的恢復,進行區域的保護是可以做到的;
二、做好大量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廣泛的調研,加強文書的保存,積極的開展田野調查,大量的口碑資料保留很重要。加強認識自我是有利於淋瀝山旅遊開發的,應當把自然與人文相結合。
1、以山體為單位,工作可以再細緻;
3、以宗族為單位開展調查。
三、淋瀝山旅遊開發的定位問題
1、歷史文化的定位;2、旅遊的定位;3、尊重歷史文化的定位。
他還提出在旅遊的開發中出現的適當誇張,尋找旅遊的賣點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還希望自己的能夠繼續關注淋瀝文化的研究,語氣多是謙虛,他還提出在自己的收集文書中提供一些有用的資料給黟縣徽學研究所,為淋瀝山的旅遊發展做一些努力。
黃山學院徽學研究員方利山教授這一次會議提交了兩篇文章《設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刻不容緩》《總理關注徽州文化生態整體保護》。他結合自己的論文談了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級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是必要的,黟縣的地位很重要,特別是原生態的保護,不要人為的破壞;二是建立品牌意識。
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員秘書長毛新紅結合自己的在敦煌的遊歷來談淋瀝山旅遊開發的責任感。
幾位專家的發言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可,贏得一陣陣掌聲,這些都是為黟縣淋瀝山旅遊的開發出謀劃策。黟縣政協副主席汪倩平的發言中表達了對專家學者的感謝,對淋瀝山旅遊的開發將會推動黟縣旅遊的大跨越,改變單一的旅遊接待模式,她表示政協將一如既往的支持淋瀝山旅遊的開發,積極的聽取廣大專家學者的意見。
最後由縣委常委、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章德輝講話,他對於自己的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淋瀝山旅遊的開發中來感到很高興,自己目前正在積極的開展調研。因為自己的來到黟縣工作的時間不長,還不能很好的了解黟縣的旅遊,目前黟縣的旅遊發展正處於轉型時期,對有這么多的專家學者關注淋瀝山旅遊的開發感到高興。他期望黟縣的旅遊的事業發展會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感謝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給黟縣的旅遊發展提出中肯的建議,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關注黟縣的旅遊發展,為把黟縣建設成一個旅遊大縣、文化大縣而努力奮鬥。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這次會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