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趙州禪師
- 別稱:趙州
- 字號:法號從諗
- 出生地:曹州郝鄉
- 出生時間:778年
- 去世時間:897年
簡介,行腳,參悟,遺著,傳承,
簡介
有關趙州和尚終生事跡的資料,最早的是南唐中主保大十年(952)成書的《祖堂集》卷第十《趙州和尚》;最為詳盡的,算保大十一年洛陽東院惠通所述《趙州真際禪師行狀》(簡稱《行狀》)。厥後,《宋高僧傳》(端拱元年〈988〉撰成)卷第十一《唐趙州東院從諗傳》、《景德傳燈錄》(北宋景德元年〈1004〉撰)卷第十《趙州東院從諗禪師》等皆有記載。
趙州和尚的法名和鄉貫,歷來存在岐說,一般認為趙州和尚法號從諗,曹州郝鄉人。《祖堂集》曰,諱全諗,青社緇丘人。青社,古代借指青州(注釋:參看《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冊11,頁524右。);緇丘,不知何處。《宋高僧傳》則言,法名從諗,青州臨緇人。《祖堂集》之“緇丘”,蓋即臨緇也。青州,唐時轄境相當於今山東濰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東省青州市。明杜思修、馮惟訥纂《[嘉靖]青州府志》卷第二十六《仙釋》,據《宋高僧傳》而歸趙州為臨緇人;該卷“從諗”前列戰國齊人周涓子、安期生、漢代李少君、晉代竺法汰等人,後次南北朝僧遠之類,顯然是認為從諗生活在唐代以前(注釋:見於《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冊一一,葉五十右。)。《〈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人物資料、人名索引》因而稱,從諗為“東晉”人(注釋:頁971中。)以上著述,皆未及俗時姓氏;而謂趙州法名全諗,亦僅靜、筠二師之書。日本人諸橋轍次著《大漢和辭典》,認為趙州和尚是青州臨緇赫氏之子,將籍里曹州赫縣列為或說(注釋:卷第四,頁884a。)陳垣撰《釋氏疑年錄》,歸趙州為“青州臨淄郝氏”(注釋:頁154。),蓋也依《宋高僧傳》的記載吧。
趙州語彙錄第226則:“問:‘和尚承嗣什麼人?’師云:‘從諗。’”第431則:“問:‘如何是趙州正主?’師云:‘老僧是從諗。’”這是現在可見到的趙州和尚自道名諱的惟一材料。《行狀》稱,俗姓郝氏,本曹州郝鄉人,諱從諗。《景德錄》同。之後,宋大觀二年(1108)刊印的宋睦庵善卿編《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趙州》(注釋:《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第壹拾捌套第壹冊。)、《聯燈會要》卷第六《趙州觀音從諗禪師》(注釋:《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九套第參冊。)、《五燈會元》卷第四《趙州從諗禪師》(注釋:《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第壹拾捌套第壹冊。)、紹曇於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撰成之《五家正宗贊》卷第一《趙州真際禪師》(注釋:《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第壹拾捌套第伍冊。)、元念常至正元年(1341)撰《釋氏稽古略》卷第三[唐昭宗]丁巳乾寧四年”下(注釋:《大正新修大藏經》49/481c。),地方志如明蔡懋昭纂修《[隆慶]趙州志》卷第十《雜考·集覽》(注釋: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冊三,葉十八左。)、《嘉慶重修一統志》卷第一八二《曹州府·仙釋》(注釋:冊一一。頁8913。)、《山東通志》卷第三O《仙釋志》(注釋:《文淵閣四庫全書》,541/481下右。)、《山西通志》卷第百六十《仙釋·唐》(注釋:《廣淵閣四庫全書》,547/530下。),近人著述如印順《中國禪宗史》(注釋:頁412。)、比丘明復編《中國佛學人名辭典》(注釋:頁318。)等,皆持這種看法。曹州,唐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菏澤、曹縣等地,治所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北。需要指出的是,《嘉慶重修一統志》謂趙州名從穗(注釋:冊一一,頁8913。)並無依憑;《四庫全書傳記資料索引》因之而誤載從諗一名“從穗”(注釋:《四庫全書索引叢刊》之三,則一,而267c;冊三,頁1215c&d。)
趙州和尚名全諗還是從諗雖有小異,然皆可通。《說文解字·言部》:“諗,深諫也。”段玉裁註:“深諫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全諗,正知無不盡之諫也。若作從諗,則意指接納規諫勸告。至於其原籍青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獻佐證,後人亦不可以、也不能以一之。
行腳
《行狀》敘次稍詳,謂受戒後,聞受業師在曹州西住護國院,乃歸院省覲。受業師,即《行狀》前此所稱的“本師”,也就是當初從之披剃之師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應該又尋訪過一些寺院高僧吧。到護國院後,本師將這個訊息告訴了郝家。其父母高興不已,準備“來日”一起去看望。趙州這時卻說:“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當夜就收束行裝避開了。比照《宋高僧傳》“童稚之歲……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的記載來看,其出家之後不願再與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離故土,趙州自攜瓶錫,遍歷諸方。常自謂曰:“七歲童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狀》)表現出惟真理是求、漠視輩分資格的豪邁作派。雖然,這種精神粗看起來有點年輕人的狂傲和不明“世理”。
《景德錄》載,趙州離南泉後,遊歷過黃檗(希運禪師,嗣百丈。住洪州黃檗山〈在今江西省宜豐縣西北〉)、寶壽(沼和尚,員臨濟。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鹽官(嗣馬大師。住蘅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衡陽市〉)、夾山(善會和尚,嗣花亭。住灃州〈治所在今河南省灃縣〉)、五台山,並記有其化語。
源自趙州弟子文遠記錄的《趙州和尚語錄》三卷,所輯法語中亦露出趙州和尚行腳時的蹤跡。除第458則亦載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則亦記嘗到寶壽而外,第11則趙州自述“老僧到溈山”;溈山靈佑,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第204則,稱“師到道吾處”;潭州道吾山圓智禪師,嗣藥山,住湖南瀏陽縣。第434則,趙州說自己“初到藥山”“得一句子”;藥山惟□,嗣石頭,住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則,到雲居;雲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456、457則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昌市)。第485則,與臨濟問答;臨濟之玄,嗣黃檗,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第486頁、487則,因慕寒山、拾得而參浙江天台山。第494則,行腳往大慈;大慈寰中禪師,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則,受教於百丈;百丈懷海,嗣馬祖,在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東西南昌〉)。第496則,得投子蒸餅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縣(今屬安徽省)。第509則,參潼關。
柳田先生謂,趙州年輕時以歷幾乎不明,只能大致地說,早年在江南修行(注釋:《禪籍解題》第五部分《唐代の禪籍·趙州錄》。)。從以上的分析可知,趙州的行蹤崖略在現存文獻中還有可以凸現出來的。
正是在南北廣泛體驗的過程中,趙州和尚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韶華,迸發出大量雋永瑰奇的法語。這些法語在其產生的當時,即隨著禪僧們的流動而四外散播風行開來。
趙州究竟參訪到何時才定住一地,《祖堂集》、《宋高僧傳》皆未言及。《行狀》謂“年至八十,方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景德錄》更稱在游五台山後,“師自此道化被於北地,眾請住趙州觀音”;《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趙州》所載似更合於情理:“晚游於河、朔,被檀越之請,唱道於趙州之觀音。”根據種種跡象判斷,當是週遊南方惠能門下各支後,復過黃河訪問臨濟、寶壽,上五台山,然後方應大眾之邀住觀音院也。柳田先生認為,趙州是受燕、趙一帶的首領之招,方重返故里附近的趙州(注釋:《禪籍解題》第五部分《唐代の禪籍·趙州錄》。)。恐不確。因為燕、趙藩王是在趙州和尚返回北方數十年後,方始聞見其大名而拜訪其住處的(詳下)。
《嘉泰普燈錄》卷第七《南嶽第十三世·黃龍元肅禪師法嗣·袁州仰山清簡》:“僧問:‘集雲峰不分明事,請師分付四藤條。’云:‘趙州八十方行腳。’云:‘得恁么不知時節?’曰:‘行到南泉即便休。’”對於這類無稽觀點,日本無著道忠《禪林象器箋》卷第十二《參請類·行解》依《行狀》述趙州發足始末後,嘗加以駁斥,曰:“從諗自盛年行腳,到八十歲初住院,此謂‘趙州八十行腳’。世誤言八十歲而行腳者,非也。”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趙州八十方定住一地,其語錄第12則卻稱“老僧九十年前見馬祖大師下八十餘員善知識”,似乎九十歲以前尚飄泊在外也。
趙州語錄第456則:“師到雲居。雲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師云:‘什麼處住得?’雲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師云:‘與么,即和尚自住取。’師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去?’師云:‘什麼處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何處也不識?’師云:‘三十年弄觀騎,今日卻被驢撲。’……”趙州為什麼到耆年之紀還流蕩江湖?或許是在南泉門下得不到重用吧,或許是在南方遍覓不見合適的止腳之處吧,或許是……白髮飄飄而尚四處參訪,內心的悽苦一定難於言說。然而,老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是為了動驚其心、堅忍痛其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參悟
佛法小故事:
有位居士問從諗禪師:佛陀有沒有煩惱?
禪師:有。
居士:佛陀是解脫之人,怎么會有煩惱呢?
禪師: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佛陀還會有煩惱。
居士:那么是解脫之人,如果解脫了,佛陀還會有煩惱嗎?
禪師:有。 因為還有一切眾生沒有解脫。
居士:眾生無盡,那佛陀豈不是永遠在煩惱當中度過啊?
禪師:煩惱即菩提,佛陀已經超越了,所以他沒有煩惱了。
居士:你說佛陀一直有煩惱,眾生既沒有度盡,永遠度不完,那么佛陀怎么又會沒有煩惱呢?
禪師:佛陀自性中的煩惱已經度盡了。
初禮南泉,適逢南泉禪師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禪師一見趙州禪師,便問:“近離什麼處?”
趙州禪師道:“瑞像院。”
南泉禪師又問:“還見瑞像么?”
趙州禪師道:“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翻身坐起來,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趙州禪師道:“有主沙彌。”
南泉禪師道:“那(哪)個是你主?”
趙州禪師於是走上前,躬身問訊道:“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一日,趙州禪師入室請益,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
南泉禪師道:“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道:“還可趣向也無?”
南泉禪師道:“擬向即乖。”
趙州禪師道:“不擬爭知是道?”
南泉禪師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盪豁,豈可強是非邪?”
趙州禪師一聽,豁然大悟。於是前往嵩岳琉琉壇受了具足戒,之後,又重新返回南泉禪師座下。
在南泉期間,趙州禪師朝夕請益不倦,道業突飛猛進。趙州禪師與南泉禪師經常機鋒酬和,相得甚歡。現舉數則公案如次,供讀者欣賞。
2.師在南泉井樓上打水次,見南泉過,便抱柱懸卻腳,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師少時卻去禮謝,云:“適來謝和尚相救!”
3.南泉因東西兩堂爭貓兒,泉來堂內,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卻。”大眾下語,皆不契泉意,當時即斬卻貓兒。至晚間,師從外歸來,問訊次,泉乃舉前話了,云:“你作么生救得貓兒?”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貓兒。”
4.師問南泉:“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托地,師便踏倒,卻歸涅槃堂內,叫:“悔!悔!”泉聞,乃令人去問:“悔個什麼?”師云:“悔不更與兩踏!”
趙州禪師受戒後,聽說自己的剃度師住在曹州護國院,遂啟程前往看望。到了護國院之後,他的剃度師偷偷地把趙州回鄉的訊息告訴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聽高興不已,只等來日前來看望趙州禪師。趙州禪師聽說此事後,感嘆道:“俗塵愛網,無有了期。既辭出家,不願再見。”於是星夜束裝離開了曹州。
離開南泉後,趙州禪師開始了漫長的孤錫遊方之生涯,他的足跡遍及南北諸叢席,並與許多禪門大德有過機鋒往來。他曾經自謂云:“七歲孩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趙州禪師八十多歲以後,才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即現在的柏林禪寺),駐錫傳禪,時間長達四十年。在接引信眾的過程中,趙州禪師為後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長的公案。這些公案現在仍比較完好地保存在《趙州禪師語錄》中。比較著名的公案有:
1.鎮州蘿蔔 —— 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2.趙州勘台山婆子 —— 有僧游五台,問一婆子曰:“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後有僧舉似師,師曰:“待我去勘過。”明日,師便去問:“後山路向什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師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師歸院謂僧曰:“台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樹子 ——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
4.洗缽去 ——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趙州橋 —— 問:“久向趙州石橋,到來只見略彴”師曰:“汝只見略彴,且不見石橋。”曰:“如何是石橋?”師曰:“度驢度馬。”
6.狗子無佛性 ——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在。”
7.吃茶去 ——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8.二龍爭珠 —— 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師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 ——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領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時 ——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11.下下咬著 —— 師因趙王問:“師尊年有幾個齒在?”師曰:“只有一個。”王曰:“爭(怎)吃得物?”師曰:“雖然一個,下下咬著。”
12.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 僧辭,師曰:“甚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不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曰:“與么則不去也。”師曰:“摘揚花,摘楊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趙州禪師還另有幾則上堂法語,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儘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什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么?如羊相似,亂拾物安向口裡。老僧見藥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吃。佛法在什麼處?千人萬人儘是覓佛漢子,於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一從見老僧後,更不是別人,只是個主人公。這個更向外覓作么?正恁么時,莫轉頭換腦。若轉頭換腦,即失卻也。”
遺著
十二時歌
趙州禪師在趙州觀音院駐錫期間,生活極為艱苦。他的《十二時歌》就是對這段“村僧”生活的真實寫照。直至臨終前的兩年,趙州禪師才得到燕趙二王的供養。現把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錄之於次,以激發後代禪人對這位老禪師的深切懷念。
《十二時歌》
雞鳴醜,愁見起來還漏逗(徘徊、躊躇)。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裩(kun,褲子)無腰,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比望(只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不聰明、不靈利,被人看作傻子)。
平旦寅,荒村破院實難論。解齋粥米全無粒,空對閒窗與隙塵。唯雀噪,勿人親,獨坐時聞落葉頻。誰道出家憎愛斷,思量不覺淚沾巾。
日出卯,清淨卻翻為煩惱。有為功德被塵埋,無限田地未曾掃。攢眉多,稱心少,叵耐(可惡)東村黑黃老。供利不曾將得來,放驢吃我堂前草。
食時辰,煙火徒勞望四鄰。饅頭(追)子前年別,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嘆頻,一百家中無善人。來者只道覓茶吃,不得茶噇(chuang,吃)去又嗔。
禺中巳,削髮誰知到如此。無端被請作村僧,屈辱飢淒受欲死。胡張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適來忽爾到門頭,唯道借茶兼借紙。
日南午,茶飯輪還無定度(沒有著落)。行卻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辭)。苦沙鹽(粗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虀萵苣。唯稱供養不等閒,和尚道心須堅固。
哺時申,也有燒香禮拜人。五個老婆三個癭,一雙(另外兩個)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實是珍,金剛不用苦張筋。願我來年蠶麥熟,羅睺羅兒與一文。
日入酉,除卻荒涼更何守。雲水高流(出格的有修行的出家人)定委無(確實沒有),歷寺沙彌(平庸的游山逛水的沙彌)鎮常(經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續牟尼子孫後。一條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黃昏戌,獨坐一間空暗室。陽焰燈光永不逢(白天不見太陽,晚上不見燈光),眼前純是金州漆(漆黑一團)。鐘不聞,虛度日,唯聞老鼠鬧啾唧。憑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個波羅蜜。
人定亥,門前明月誰人愛。向里唯愁臥去時,勿個衣裳著甚蓋。劉維那,趙五戒,口頭說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問著都緣總不會(不理會)。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暫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幾。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尊像不燒安息香,灰里唯聞牛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