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讀本系列

從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讀本系列

《從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讀本系列》是一本薩拉·馬哈拉吉 / 帕沙·查特吉 / 杜贊奇 / 阿希斯·南迪 / 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 /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 霍米·巴巴 / 吉塔·卡普爾編制,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從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讀本系列
  • 作者:薩拉·馬哈拉吉
  • 譯者:張頌仁/陳光興/高士明
  • ISBN:9787549100859
  • 頁數:326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緣起
《從西天到中土》是一個綜合的文化交流方案,由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香港漢雅軒發起,夢周文教基金會資助研究,從學術思想和當代藝術兩個角度去親近印度,進行視覺文化和亞洲現代性的文化比較。讀本中的學者於2010年秋的上海雙年展期間陸續來華演講;為了讓聽眾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思想,每位學者為我們精挑了這個選集,以中英雙語出版。
當今的印度離我們既近且遠,除了被西方傳媒渲染的新興經濟的龍象之爭和模糊偏見之外,印度不在一般國人的視野之內。印度鹹稱古國,但作為當代文明,一個甚至在現代西方思潮中舉足輕重的印度學界,並不在普遍意識之中。作為人口的大國和現代國家,印度的經濟、文化、科技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為中國近鄰與久遠的故交,印度早就應該被中國關注。但與印度交流的當務之急不在於此;中國須要深切思考印度、親近印度是為了自明。
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已逾一世紀,從革命到冷戰到自由資本全球化,我們的道路一直擺脫不了歐美的世界想像,話語也固定在「東西」和「中西」之說法。無怪在各種自強的努力之後,今天的中國政經機制和生活形式愈益趨於全面西化。 作為典範的歐美,中國欽羨為「先進文化」,於今天的國情已不適宜無條件借鑑。但面對中國的歷史資源時,我們又往往囿於歐美範式而無法善用。 如何在冷戰的兩種西方歷史計畫以外找到中國的位置, 如何發掘被歐美視野冷落的歷史資源,就必須放眼其它的發展經驗。在亞洲現代化道路上與中國採取截然另途,但依我們的「富強」尺度又是成就可觀的例案,無法不審視印度。
中國引以自豪的現代之路是民族革命,徹底推翻過去,重新再造大一統,但結果我們離自己的歷史文化越來越遠。印度的道路則是擺脫殖民帝國,但在民族獨立後依然承繼了殖民時代機制。然而,當中國的「後革命」經驗與印度的「後殖民」相遇時,我們又不能不訝於左翼革命在印度至今不衰的事實。目前各種傾向的共產黨在印度尚有四十多個組織,革命經驗不可說不豐富;可是印度又是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這讓我們無法不想:中國的革命是否潛伏了殖民基因;而印度的「後殖民」是否革命的另一種方式。 印度現代化的歷程之多樣與豐富,中國無法相比;同時,在日常生活的層面,新舊文化傳統並行不悖。雅利安文明的婆羅門學者和各式傳統修行人似乎與工業文明不相涉地穿插在都市節奏之中。現代中國與印度相遇,感觀上最受刺激的疑惑是:現代與歷史(而且是多層面的歷史)到底如何並存?
印度與中國的現代都因承歐美的帝國主義和資本邏輯而致,所以中印的相遇是設在歐美的大平台上,繞開歐美無法談亞洲的現代,也無法深切交流雙方的經驗。但要脫略於歐美的歷史經驗來重新自明,不能夠自閉地緬懷過去;要打開未來,我們更必須能把中國經驗提升為足以讓歐美也能借鑑的新知識。這可能是印度當代學術最值得國人參考的一面。這系列讀本的作者大多為西方學界熟悉,而且,印度學者擅長的「後殖民」理論和城市研究至今尚是西方新思潮的顯學;比方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就直接影響了近二十年的國際趨向。
《從西天到中土》的計畫源於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歷年的一系列工作計畫。2003年許江院長倡議以「亞洲」作為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七十五周年紀念的議題,囑高士明、吳美純兩教授主持,邀我並預其事。「亞洲的雙重時間」從亞洲各國的民間歷與耶穌歷的並行現象著墨,作為《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覽的基礎。2008年廣州三年展由高士明,薩拉·馬哈拉吉和我策劃的《與後殖民說再見》再次啟動了對「東西」二元框架的反思。《從西天到中土》企圖推進前此的探索,在亞洲內部作近距離和實質的交往。陳光興教授在這領域已投入多年的氣力,承不棄,介入高士明和我的行列,策動了他在學術圈的老關係,論壇才得以順利成事。此中的心意非言謝可以相報,亦惟有以謝忱言表。為組織和翻譯這系列讀本投入了大量熱情工作的陳韻,彭嫣菡是此項計畫的樞紐;並感謝陳恆審慎的審譯,杜可珂、王立秋、盧雋婷、葉富華、鐘添雅、林盼盼和彭嫣菡的譯文,唐鎖的版面設計,南方出版社何燦先生和阮清鈺編輯的支持,與民生基金會贊助出版,在此謹致謝意。
印度和中國在現代境遇中相遇,不獨是現代西化大潮的因緣。遠在西風東漸之前,中土唯一次文化大變革來自漢唐的佛教東渡。佛學來華雖然遠遠未有近百年西洋革命的殘酷慘烈,但其影響之深遠,也要歷數百年的反芻,直到宋代才被徹底消化。在百年西化的意識型態革命之後,再訪天竺可以提醒中國自我改造的歷史記憶,並提醒我們在想像世界版圖的「西方」時,尚有一個離感官更遠而腳程更近的「西天」。
張頌仁記於人民共和第六十一年初秋
2010年八月

作品目錄

薩拉·馬哈拉吉讀本
1. “流動而強有力的播撒”:馬塞爾·杜尚和理察·漢密爾頓
2.“在業火中升華”:關於即將到來的亞洲喧囂的札記
3.有章法的知識與無章法的知識:有關視覺藝術作為知識生產的若干筆記
4.“通往絕對的硬幣”:超越現代性
5.“不忠之信”——論他者的不可翻譯性
6. 哲學性的地理:薩拉·馬哈拉吉訪談
帕沙·查特吉讀本
1. 流行文化批判
2. 兩位詩人及死亡
3. 我們的現代性
4. 國家內外
杜贊奇讀本
1. 刻畫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
2. 中國與印度現代化批評
3. 歷史意識與國家身份認同
4. 評《傑克·古蒂,偷竊歷史的人》
5. 對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的回應
6. 族群,國家與可持續發展:有關泰戈爾的當代性關聯
阿希斯·南迪讀本
1. 低幼化
2. 最終的相遇:甘地遇刺的政治
3. 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關於印度兩種早期後民族主義論調的姍姍來遲的訃告
4. 鄉村想像的衰落
5. 可口可樂
6. 糖
7. 薩滿、蠻夷與荒野:論異見之可聞度及文明之未來
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讀本
1. 替代性框架?第三世界的比較研究問題
2. 語言,鬥爭之所
3. 為什麼文化重要:重新思考女性主義政治的語言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讀本
1. 滯後中蘊含的機遇:庶民歷史再研究
2. 後殖民與歷史的詭異:誰來為印度的歷史代言?
3. 晚近民主制度中的博物館
4. 公共文化與歷史的未來
5. 現在何在?
霍米·巴巴讀本
3. 向後看,向前走:對口語都會文化觀的註解
4. 另一個國度
5. 對全球化與矛盾依存的註解
6. 塑造弗朗茲·法農
吉塔·卡普爾讀本
Ⅰ 現當代圖譜(或:跳接:從國家到全球,從現代到當代)
1 印度藝術的現代性起於何時?(1992-2000)
2 藝術策展,在劍拔弩張的世界裡(2004-2010)
Ⅱ 藝術家:近觀(或:近觀:藝術家對身體的索引)
3 性別的流動性:透過五位女性藝術家的鏡頭(2007)
4 遺體(2005-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