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外側入路內鏡椎間盤切除術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套用小切口和顯微外科腰椎間盤摘除術的方法基本上被後路椎間盤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所取代。而一些極外側椎間盤突出則可採用後外側或側方入路內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體位,2.確定穿刺方向和部位,3.建立工作通道,4.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5.注射慶大霉黴素,6.粘合切口,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後外側入路內鏡椎間盤切除術

別名

後外側入路內鏡下椎間盤摘除術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內鏡輔助下腰椎間盤摘除術

ICD編碼

80.5108

概述

後外側入路內鏡椎間盤切除術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後外側入路內鏡椎間盤切除術適用於非手術治療至少4~6周無效,持續或反覆發作的根性痛的胸11、12~腰4、5及外側椎間盤突出。

禁忌症

1.腰5~骶1椎間盤突出,因髂嵴阻礙,此手術入路較為困難。
2.椎間盤突出髓核游離至椎管內者。
3.椎間盤突出合併椎間盤以外的致壓因素如黃韌帶增厚而導致椎管狹窄者。
4.椎間盤突出合併側隱窩狹窄或骨性椎間孔狹窄者。
5.椎間盤突出合併因退變或峽部不連等導致腰椎不穩而需要同時處理者。

術前準備

1.MRI檢查確定突出的部位,有無髓核游離到椎弓根及以下的部位。
2.手術器械和相應配套的椎間盤鏡系統的準備(因各公司的器械不同而不同)。

麻醉和體位

通常採用局部麻醉。病人俯臥於拱形體位架上,避免胸腹受壓,並使手術間隙的椎板間孔拉開,以便手術操作。

手術步驟

1.體位

病人俯臥於可透X線手術床以便透視。獲取前後位和側位脊柱影像。

2.確定穿刺方向和部位

使用克氏針側位透視確定椎間盤的走行方向,正位透視確定椎間盤的水平投影。根據不同的椎間盤節段和影像學資料確定進針的方向,進針點到後正中線的距離8~10cm。

3.建立工作通道

常規消毒、鋪單,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X線機引導穿刺針在椎間隙平面,在上關節突前方進入椎間孔。拔除穿刺針芯,內置入導絲、退出穿刺針,用10號刀片切開7mm的切口。在導絲引導下插入雙通道擴張管進入椎間孔外側,退出導絲。擴張管引導下置入工作套管,到達椎管內深度,退出擴張管。

4.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

用環鑽切開纖維環,置入內鏡,直視下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

5.注射慶大霉黴素

椎間盤組織摘除乾淨後,局部注射慶大霉黴素8萬~16萬U。

6.粘合切口

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拔除工作通道套管。創可貼粘合皮膚。

術中注意要點

1.在穿刺針接近椎管時,每次進針都需要回抽,觀察是否腦脊液。
2.穿刺過程中反覆詢問病人的感覺,如果有神經放射性疼痛,需要退出穿刺針,調整穿刺的角度。一直到穿刺結束,病人沒有再次出現神經根疼痛症狀。
3.如遇到出血,將工作套管向椎間盤擠壓即可。操作過程中如果發生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雙極射頻刀止血,或者使用擴張管進行擠壓止血。絕大多數不需要改為開放手術進行止血。
4.後外側入路術中多數無法看到硬膜囊和神經根,可以通過要求病人咳嗽等增加腹壓動作,觀察椎間盤摘除情況。
5.讓病人活動患側肢體和腰部,檢查疼痛緩解惰況。

術後處理

抗生素治療1~3次,當天或第2天出院。3~5d內所涉及的神經根可能出現反跳痛,給予對症治療,2~4周多自行緩解。

併發症

1.椎間隙感染 手術中的各個環節無菌處理不嚴格,均可導致術後發生椎間隙感染。
2.症狀緩解不徹底需要二期開放手術。因為技術等原因椎間盤摘除不徹底,必要時需要二期開放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