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詔翰林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奉”,用於起草詔令,議論時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待詔翰林
  • 主要職能:編修書籍
  • 結束:1911年
  • 隸屬:翰林院
簡介,官職特點,

簡介

清朝以後,翰林院的主要職能是編修書籍,撰擬冊文,為皇室解經講史,以及充當科舉考官等,與政治瞭然無涉,屬於職清事簡的文人閒職。清朝末年,實行政治改,學校教育取代科舉制度,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翰林院日漸衰落。1911年,清朝滅亡,沿續了千餘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官職特點

對於中國古代的翰林來說,有一點是千年不變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經史、飽讀詩書之士。特別是明清以後,基本都是進士高科之人,亦即當時知識階層中的精英。為人熟知的歷代名流如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