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文徵明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感懷》是明代文學家文徵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四句描寫前半生浪跡江湖的自由生活和為名爵所累的矛盾;後四句寫做官後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詩本憤世,但作者從自責出仕切入,謙和溫婉,用典貼切,如同己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懷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文徵明
  • 作品出處:《莆田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感懷
三十年來麋鹿蹤1,若為老去入樊籠2
五湖春夢扁舟雨3,萬里秋風兩鬢蓬4
遠志出山成小草5,神魚失水困沙蟲6
白頭博得公車召7,不滿東方一笑中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麋鹿蹤:喻隱居生涯。
2.“若為”句:自嘆老來失志出仕為官,如同入了牢籠。若為:為什麼。老去:作者出為翰林待詔時已五十餘歲,故云。樊籠:喻官場,出自晉陶淵明歸田園居》:“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3.“五湖”句:謂求歸不得,而歸去之事只在春夢之中。作者《次韻陸子端祠部懷歸二首》有雲“夢裡青山不是歸”,又雲“秋來南國多歸夢”,可與此相參看。五湖:向來說法不一,這裡應泛指吳越一帶湖泊。扁舟:小船。春夢:春日之夢,喻作者官居翰林的處境。宋趙令疇侯鯖錄》載,蘇軾謫在昌化,有老婦謂日:“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此句用典,“五湖”“扁舟”指春秋時范蠡之事,他在滅吳之後,功成身退。乃乘扁舟,入五湖,隱姓埋名,過著悠閒的生活,事見《史記》及《吳越春秋》。
4.兩鬢蓬:謂鬢髮稀疏,年華暗老。此句用典,“萬里秋風”指晉人張翰之事。他為官於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家鄉吳中美味,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而歸。
5.“遠志”句:喻說自己本要做隱居終生有高尚之志的人,一出仕就了低賤的小草。《世說新語·排調》載,郝隆譏謝安日:“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遠志,草名,高七、八寸,莖細;小草,中藥名,遠志的苗。
6.“神魚”句:喻說自己當下為人所輕的處境。《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沙蟲,水邊草地的小蟲,能入皮膚害人。
7.“白頭”句:作者正德末方被薦試吏部事,得官甚晚。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或被徵召,皆由公車接待。
8.“不滿”句:自謂連東方朔的地位也不如。東方朔曾數言政治得失,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白話譯文

我三十年來一直在曾經留下麇鹿蹤的姑蘇一帶,怎么老了還跑到官場裡受束縛。
我時常夢到雨天去五湖劃小舟,現在卻在秋天離鄉萬里,感嘆衰鬢如蓬。
遠志出了山便成為小草,神魚失去水便為沙蟲所困。
我白了頭才博得像東方朔一樣被召,可我並不滿意做他那種以詼諧滑稽博取一笑的角色。

創作背景

據史載,文徵明初學文於吳寬,學畫於沈周,本無遊宦之意。寧王朱宸濠仰慕其名,邀請他做官,文徵明推辭不就。正德末年(1521年),他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當時他已接近五十歲。但進入翰林院,又被姚淶楊維聰等人所輕,曰:“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文徵明三年後即辭歸。這首詩即是他待詔翰林時自嘲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三十年來麋鹿蹤”一句概括了文徵明前半生浪跡江湖的生活。蘇軾貶黃州作《赤壁賦》云:“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這種生活雖不富貴,但有淡泊自甘,閒適自在之樂。“若為老去人樊籠”一句則表現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經應試得官職,這並不是一廂情願的強加,說明詩人人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像是背道而馳似的。顯然,待詔翰林的文徵明,這時已是悔恨代替了如意。覺得“老去人樊籠”,是辦了一件錯事,弄得前功盡棄。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二句以景語承上句抒慨,其間融入了范蠡和張翰的故事。一正用,一反用,詩人本來夢想如范蠡一樣瀟灑度日,卻為名爵所羈,落得秋風萬里,兩鬢蕭瑟。可見這一聯全是虛擬之景。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二句繼續寫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是全詩警策所在。“遠志”名義頗寓豪情,而其實只是一種“小草”,本無在山出山的區別。詩人用《世說新語》郝隆的名言巧妙地將此物名實分屬,寫作“遠志出山成小草”。就綜合了“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佳人》),這兩種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個人的名節受到很大虧損。“神魚失水困沙蟲”,與俗語“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同義。在庸俗勢力的包圍下,高尚沒有用武之地。這兩句既有對上層社會的厭惡,也有對個人失策的反省。當然是有感而發的,可見文徵明待詔翰林的處境,比李白待詔翰林時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東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在朝廷其實也不順心,只能自稱避世金馬門,多以詼諧調笑自遣。而詩人以白首待詔,似又不能如東方自尋開心,故末句云云。
讀竟全篇,可見文徵明在應試求職之前,曾對步人仕途有過良好的願望,是抱著試一試的機會主義態度。殊不知官場比他所想要複雜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這時已有進退失據之感。正是這種矛盾尷尬的狀況,使他寫成這篇言志感懷之作。詩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與境會,故信手拈來,皆成妙諦。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新霞《歷代律詩選評》:詩人以意運筆,抒寫仕途的坎坷失意,與時隱居江湖的閒逸生活的嚮往。在具體寫法上,此詩一是採用了對比手法,前三聯的出句與對句之間比照強烈,使幽怨之情彌彰,讀來有一波三折之感。二是多處用典,頷聯暗用范蠡及張翰事,後兩聯用謝安與東方朔事,從而擴大了詩句的內涵,借古寫今,烹化渾融,將失意及鬱悶之情和盤托出,讀來卻絲毫不覺阻塞。尾聯自嘲,寫出自己在官場的尷尬處境及思歸心情,不平之氣出乎其間,全詩用筆灑脫,不飾雕琢,而感情厚重,自有妙處。

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長洲(江蘇吳縣)人。明正德末年(1521年)以歲貢生詣都,授翰林院待詔。世宗時,預修《武宗實錄》。私謚貞獻先生。工書畫。有《莆田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