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革命生涯,政治崛起,政治巔峰,去史達林化,1957年黨內風波,失勢,榮譽,親家和政敵,
人物傳記
革命生涯
1906年2月13日出生於多布羅加南部城市錫利斯特拉的一個保加利亞族家庭。多布羅加當時隸屬保加利亞王國,1913——1940年由羅馬尼亞王國統治,二戰後南部劃歸保加利亞,中、北部仍歸羅馬尼亞,錫利斯特拉今為保加利亞錫利斯特拉州首府。1922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24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30年代曾任多布羅加臨時省委書記。因從事政治活動,兩次被捕入獄,第一次在索菲亞被關了一個月,第二次是在科希策,被關了三個月。1937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彼得·博里勒受黨的委派,作為羅馬尼亞志願者的代表加入國際縱隊,任國際縱隊的旅政治委員,參加支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戰鬥,1939年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里勒居住在蘇聯,1941——1943年在共產國際總部工作,是共產國際領袖季米特洛夫、曼努伊爾斯基的得力助手。僑居蘇聯期間,他與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列昂廷·拉烏圖、瓦爾特·羅曼等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治流亡者保持密切的接觸,最終形成了羅共黨內的重要派系“莫斯科局”。二戰期間,博里勒在蘇聯從事各種政治和軍事工作。1943年10月15日參與創建“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志願步兵師,該師和“霍里亞、克洛什卡和克里桑”志願步兵師都是由羅馬尼亞共產黨在蘇聯建立的反法西斯武裝力量,構成了日後羅馬尼亞人民軍的基礎。1944年8月隨蘇聯紅軍返回羅馬尼亞。
政治崛起
1944——1947年,彼得·博里勒任羅馬尼亞“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師政治委員、羅馬尼亞共產黨布加勒斯特市委員會第一書記。此後,他在安娜·波克爾的保薦下,黨內地位迅速上升。1948年2月21日至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召開聯合代表大會,兩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博里勒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8年3月28日當選為布加勒斯特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1949年2月7日——1950年3月20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部副部長兼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並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0年1月24日——1953年8月20日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局委員。1950年3月20日——1951年3月2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建設部長。1951年3月2日——1953年10月17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部長級),負責政治監督。在20世紀50年代,他和黨-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同事杜米特魯·科列烏、揚·溫克查、揚·維德拉什庫、米哈伊·加夫里柳克通過一系列暴力手段組織政治肅清。
1953年3月16日,彼得·博里勒參加了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主持的解散猶太人民主委員會的會議。
1950年代,當波克爾、盧卡同喬治烏-德治發生衝突後,博里勒很快意識到“莫斯科局”的政治基礎相當脆弱。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他支持了喬治烏-德治。據說,博里勒和波克爾的關係已經趨於緊張。早在1950年,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正在對黨內的西班牙內戰和法國抵抗運動老戰士進行清洗,兩人產生芥蒂而拉開距離。當時,格奧爾基·瓦西利基和瓦爾特·羅曼首當其衝,被指控為“間諜”,博里勒也受到波及。博里勒重新與喬治烏-德治保持接觸,他向喬治烏-德治表示,國際縱隊老戰士派準備在驅逐波克爾—盧卡集團的鬥爭中發揮作用,並要求德治給予政治保護。1952年5月27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博里勒參與了對波克爾—盧卡反黨集團的揭露和批判,促成了波克爾的垮台和盧卡被逮捕。在這次全會上,博里勒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52——1953年主管經濟工作。此後,他一直是喬治烏-德治時代一位舉足輕重的實力人物。
政治巔峰
1953年10月17日——1955年10月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1954年8月17日以中將軍銜從羅馬尼亞武裝部隊退役。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3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1955年10月3日——1957年3月19日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57年3月19日——1965年3月18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
在1955年12月23~28日召開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和1960年6月20~26日召開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羅共“八大”)上,他均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65年7月24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1965年3月19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委員,1967年12月9日連任。1969年8月12日——1973年1月2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康斯坦察縣委員會書記。
彼得·博里勒是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二、三、四、五屆大國民議會代表。1948年3月28日——1952年11月30日當選為布加勒斯特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1952年11月30日——1957年2月3日當選為史達林州史達林(布拉索夫)北部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1957年2月3日——1961年3月5日當選為史達林州紅旗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1961年3月5日——1965年3月7日當選為布拉索夫州紅旗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當選為布拉索夫縣紅旗第1選區的大國民議會代表。
去史達林化
1954年4月3日,彼得·博里勒率羅馬尼亞工人黨代表團應邀出席德國統一社會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56年2月,他和喬治烏-德治、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率羅馬尼亞工人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雪夫所作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以及隨之掀起的去史達林化運動使他們感到震驚。作為對這一政治變化的回應,喬治烏-德治向赫魯雪夫提出羅馬尼亞早已完成了去史達林化,並且與史達林有密切聯繫的波克爾—盧卡集團也早已垮台。彼得·博里勒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同一年,彼得·博里勒與喬治烏-德治、溫克查、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以及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一起,同波克爾談話,她被從拘留所釋放但受到秘密部門的監視,他們試圖讓她坦白“政治罪行”,但波克爾繼續公開否認大部分指控。
儘管羅共中央與赫魯雪夫之間存在思想衝突,但仍贊成蘇聯出兵干預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7年,博里勒和喬治烏-德治同意逮捕並引渡流亡斯納戈夫的匈牙利“改革派”領導人、原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除了瓦爾特·羅曼、尼古拉·戈德貝捷爾等人,博里勒也親自到斯納戈夫向納吉及其流亡內閣成員勸誘和施壓。
1957年黨內風波
自1956年蘇共二十大和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三月全會後,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內斯庫向喬治烏-德治發難,含沙射影地攻擊他是“黨內史達林”,試圖在蘇聯支持下鬥倒喬治烏-德治。在這次黨內鬥爭中,博里勒和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埃米爾·波德納拉希、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等人都站在了喬治烏-德治一邊。1957年6月工人黨中央全會,他支持喬治烏-德治反對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和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這兩人被開除出政治局和書記處後,更是對他們進行公開的譴責和批判。特別是在1961年11月的中央全會上,彼得·博里勒對波克爾、盧卡、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進行嚴厲批評,指控他們早在蘇聯流亡時就已制定了反黨計畫,並從“教條主義分子、反黨分子,特別是從莫洛托夫那裡得到了極大的信任和同情。”他將這些人描述為“蘇聯指令的執行者”。
失勢
1965年,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後,博里勒同齊奧塞斯庫就各項政策問題產生矛盾,特別是齊奧塞斯庫推行的旨在擺脫蘇聯控制的“東歐戴高樂主義”,遭到持親蘇立場的博里勒的強烈反對。1967年羅共全國代表會議以後,他也被邊緣化。1969年8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齊奧塞斯庫藉機排斥黨內元老,彼得·博里勒以落選的方式被解除羅共中央政治執委、中央委員的職務,調離布加勒斯特,外放到康斯坦察任職,遠離中央。1973年1月2日逝世於布加勒斯特,享年67歲。
榮譽
彼得·博里勒曾榮獲多項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56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一級勳章、一級“保衛祖國”勳章,1959年被授予二級勞動勳章、一級“八·二三”勳章,1961年被授予“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成立40周年”紀念獎章,1964年被授予“祖國解放20周年”紀念獎章、“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武裝部隊成立20周年”紀念獎章,1966年被授予一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
親家和政敵
彼得·博里勒同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政見不合,但卻是兒女親家,他們之間的爭議甚至涉及子女的個人生活。博里勒是保加利亞族裔羅馬尼亞人,夫人凱瑟琳·亞伯拉罕曾是他的秘書,具有猶太血統的羅馬尼亞共產主義者。他們的女兒喬爾丹娜嫁給了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和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的長子瓦倫丁·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核物理學家),1981年他們的兒子丹尼爾·瓦倫丁出生。他們的結合遭到兩個家庭的反對,兩個家庭並沒有因為聯姻而和解,關係依然特別緊張。博里勒去世前曾致信齊奧塞斯庫和黨中央,譴責齊奧塞斯庫,稱他是“民族主義”。據持不同政見者米爾恰·勒強努的父親、羅共元老“六君子”之一的格雷戈里·勒強努回憶稱,這封公開信在當時被刻意掩蓋而沒有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