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猶太家庭
1893年2月13日出生於
羅馬尼亞王國摩爾達維亞地區
瓦斯盧伊縣科達埃希蒂鄉一個正統派
猶太教教士家庭。初名漢娜·羅賓遜。祖父是一位
拉比(猶太教會精神領袖和宗教導師),父親埃爾斯庫·拉賓索恩是一位
哈卡姆(意為“智者”),母親名叫薩拉(蘇拉),家中兄弟姐妹4人,哥哥哈伊姆·拉賓索恩是以色列著名詩人,弟弟扎爾曼·拉賓索恩成為
猶太復國主義分子並堅持
猶太教信仰,而安娜·波克爾在同事和朋友海因里希·斯騰伯格的影響下,1915年選擇了
社會主義。1901年—1905年,安娜在“錫安兄弟會”國小學習,1905年—1909年在
布加勒斯特猶太社區的“雷切爾和菲利普·福克塞內亞努”職業學校學習。1905年和1909年—1910年在布加勒斯特製衣廠當女裁縫。1910年—1915年在“錫安兄弟會”希伯來語宗教學校當教師。1915年—1917年在“雷切爾和菲利普·福克塞內亞努”職業學校當
希伯來語教師並研究希伯來語。1917年—1918年任
希伯來語私人授課老師。1918年—1919年9月在《晨報》報社當圖書管理員。1919年9月—1920年在
日內瓦醫學院學習醫學。1925年—1926年在布加勒斯特開了一家裁縫店。
共產主義者
1915年9月,安娜·波克爾加入羅馬尼亞社會民主工黨。1916年加入社會民主工黨的後繼黨——羅馬尼亞社會黨,並成為黨內“
布爾什維克”集團的積極分子。1918年開始參與編輯《社會主義者》雜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身
社會主義運動,從事印刷和散發傳單,參加進步政治集會,在法國,她結識了
共產主義活動家馬塞爾·波克爾(羅共中央早期領導人)並於1921年6月結婚,婚後育有四個子女。1921年5月羅馬尼亞社會黨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代表大會,在掌握主導權的布爾什維克派的推動下,把黨改組為
羅馬尼亞共產黨。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安娜·波克爾和丈夫馬塞爾·波克爾均成為黨的領導成員。1921年6月,安娜·波克爾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婦女委員會書記。1922年10月4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黨的婦女委員會主席。1922年—1924年任《社會主義》報社論編輯。1923年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布加勒斯特地區委員會委員。1923年起任國際紅色救濟會中央委員會書記。
1923年9月因羅馬尼亞工會代表大會事件,在
克盧日被逮捕,旋即獲釋。1923年11月—1924年2月被指控從事顛覆國家的共產主義活動並遭逮捕,獲釋後流亡
布拉格、
柏林和
巴黎。1928年被缺席判處20年監禁,但因1929年政府頒布大赦令而未執行。1924年分管黨的刊物出版工作。1924年8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領導婦女組織工作。1924年12月—1925年6月因鼓吹
比薩拉比亞(東摩爾達維亞)與羅馬尼亞分離而再次被捕,1925年7月因散布、傳播共產黨宣傳材料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但未執行,因為她在1926年2月逃往
蘇聯。在蘇聯期間曾就讀於莫斯科醫學院。1926年2月—1927年參加
德國共產黨的選舉組織工作。1927年夏季在
法國共產黨羅馬尼亞移民委員會工作。
1927年7月—1928年3月在
維也納當翻譯。1928年3月—1930年3月在
莫斯科共產國際“弗·伊·列寧”學院學習。1929年起擔任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
曼努伊爾斯基(共產國際的實際負責人)的助手,協助其工作。1930年4月—9月1日任共產國際拉丁書記處書記,並負責監督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共產黨,1930年9月1日—1932年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組織特別指導員,派駐法國工作。1932年—1934年3月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總部工作。
1934年3月,受
共產國際和巴爾幹共產主義联盟的委派,安娜·波克爾回國擔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旨在恢復處於低潮的
巴爾幹地區共產主義運動。1935年7月,安娜·波克爾(化名“格里戈拉斯·瑪麗亞”)與
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
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斯米爾·馬爾科維奇等共產黨領導骨幹被羅馬尼亞資產階級反動當局逮捕,1936年6月5日—7月7日被關押在
克拉約瓦陸軍監獄。1936年7月7日被克拉約瓦第四軍事法庭判處10年監禁、10年勞改並處10萬
列伊的罰款。1936年12月起在
敦布勒韋尼的瓦卡瑞斯特監獄服刑,1938年轉押瑞姆尼庫薩拉特監獄,1940年年底至1941年5月3日先後被關押在
卡蘭塞貝什和敦布勒韋尼。
1940年6月,
蘇聯出兵占領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經羅馬尼亞與蘇聯的交涉,1941年5月3日,安娜·波克爾被釋放並驅逐到蘇聯,用以交換摩爾達維亞政治活動家揚·斯捷潘諾維奇·科德雷亞努(摩爾達維亞國家黨創始人之一、摩議會議員,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後被關押),這也使得她及時逃離了因
安東內斯庫政權同
納粹德國結盟而進行的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在此期間,安娜·波爾克的丈夫馬塞爾被打成“叛徒”,死於1938年的蘇聯“
大清洗”。有謠言稱安娜譴責丈夫是“
托派分子”和西方間諜,但共產國際的檔案檔案顯示,她一再拒絕這樣做。而這一切都沒有動搖她對共產主義事業和
蘇維埃政權的忠誠。
1941年5月,安娜·波克爾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指導員,同時擔任羅馬尼亞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和共產國際巴爾幹問題顧問。在莫斯科,安娜·波克爾成為羅馬尼亞共產黨國外領導機構的最高政治領袖,在她的周圍逐漸形成了以後眾所周知的“莫斯科局”。1941年10月16日任設在蘇聯
烏法的共產國際“自由羅馬尼亞”廣播電台編輯部主任。1942年—1943年,安娜·波克爾與
瓦西列·盧卡參與制定羅馬尼亞民族民主陣線建立發展計畫。1943年5月,安娜·波克爾代表羅共在共產國際解散的決議檔案上籤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被俘的羅馬尼亞官兵中做政治思想和宣傳鼓動工作。1943年,她和
瓦西列·盧卡在第205工程研究所工作,並組織在蘇聯的羅馬尼亞人建立志願兵師。1943年10月2日—1944年6月任“圖多爾·弗拉迪米列斯庫-德布勒森”志願步兵師(今第六坦克師)政治委員。1944年6月—1944年9月16日任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院教授。
“紅色鐵娘子”
1944年9月,安娜·波克爾隨
蘇聯紅軍返回羅馬尼亞。1944年9月16日—1945年10月21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委員。1944年—1947年任羅馬尼亞婦女反法西斯聯盟主席,1948年2月16日當選為羅馬尼亞民主婦女聯盟名譽主席。1945年3月6日—1947年11月5日任羅馬尼亞王國民主聯合政府外交部部長級國務秘書。1945年10月16日—1945年10月22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在布加勒斯特召開,安娜·波克爾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農業問題)。同時,她作為民族民主陣線的領導人,在組織民主聯合政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強調“廣泛的
民主集中制”。1946年11月19日在布加勒斯特
選區當選為羅馬尼亞王國國民議會議員,1948年3月28日在
普拉霍瓦選區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國民議會代表。
1947年11月5日任羅馬尼亞王國民主聯合政府外交部長,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這樣的政府要職。1947年12月30日—1952年7月9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1949年4月16日—1952年9月16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併兼任農業集體化組織監督委員會主席。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合併為
羅馬尼亞工人黨,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羅共“六大”)上,安娜·波克爾當選為羅工人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1948年5月14日起分管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宣傳鼓動工作和婦女組織工作。1949年11月1日當選為羅馬尼亞和蘇聯友好關係協會總理事會成員。1950年1月24日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局委員。
影子領袖
安娜·波克爾是羅馬尼亞歷史上極富爭議的人物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共產主義者之一,綽號“穿裙子的史達林”,羅馬尼亞歷史學者稱之為“我國歷史上最殘忍的女人”,她在1948年—1954年的恐怖和鎮壓、
農業集體化、黨的人事政策、蘇聯在羅馬尼亞駐軍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
喬治烏-德治是總書記,但任何決定未經安娜·波克爾的同意批准就無法施行,她事實上扮演著幕後領導者(影子總書記)的角色。
戰後初期的1946年—1954年間,羅共黨內三大派系: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的“監獄派”、安娜·波克爾、
瓦西列·盧卡和
特奧哈里·喬治斯庫的“莫斯科局”、盧克雷奇烏·帕特勒什卡努、斯特凡·福里什和雷穆斯·科夫里的“國內派”,為爭奪領導權彼此展開激烈的鬥爭。
蘇南衝突後,東歐在1948年~1954年效法蘇聯30年代的大清洗,發動了對共產黨(國內本土派)領導人的迫害。東歐的清洗和公開審判是在蘇聯領導人的直接操縱下進行的,是東歐確立
蘇聯模式的一個步驟。其目的是為了消除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和獨立思想,保持蘇聯集團的統一,確保蘇聯對東歐實行霸權統治。
喬治烏-德治的“監獄派”陣營與安娜·波克爾的“莫斯科局”結成同盟,藉此機會排擠“國內派”,喬治烏·德治利用“莫斯科局”殺害了福里什,把科夫里逐出中央委員會,自己擔任了羅共中央總書記,並孤立帕特勒什卡努。1948年2月,蘇聯命令羅共產黨人清除黨內的民族沙文主義分子。1948年3月,羅共剝奪了帕特勒什卡努的法務部長職務。一個月後,即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開除南共前兩個月,他被指控為民族主義並被捕。不久,科夫里也入獄。與此同時,一大批“國內派”共產黨人被捕。1954年4月6日~1954年4月14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對帕特勒什卡努的審判。起訴書指控帕特勒什卡努率領一批由福里什和科夫里吸收的間諜和陰謀家充當法西斯警察的密探,後來又為帝國主義間諜機構服務,實行反蘇的民族主義路線,破壞中央委員會的團結等罪行。帕特勒什卡努和科夫里被判死刑。羅馬尼亞的帕特勒什卡努和波蘭的哥穆爾卡作為首批被清洗的兩個受害者,都屬於共產黨中的“國內派”,都被指控為“右傾民族主義”,撤換他們是為了消除任何民族主義道路或民族主義傾向,表明史達林決定要在東歐建立一個照搬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陣營。首批清洗也是東歐地區接受蘇聯模式的一個重要步驟,同時也反映了共產黨中的“國內派”和“莫斯科派”之間的權力鬥爭。之後不久,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也開始了蘇聯式的清洗。
1948年,安娜·波克爾與蘇聯簽署邊界協定,將
斯納克島(又名“蛇島”)劃歸蘇聯(
蘇聯解體後屬
烏克蘭)。1949年春,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決定按照蘇聯集體農莊的模式實行農業集體化。這在農村引起恐慌和反彈,相關檔案記錄顯示約有50000多農民因反抗集體化而被捕,真實數據可能更多。1949年,安娜·波克爾不支持修建
多瑙河-黑海運河;反對蘇聯發動
社會主義陣營各國攻擊
狄托的運動,反對清除參加過
西班牙內戰和
法國抵抗運動的羅馬尼亞老戰士。羅馬尼亞是1948年6月第一批在法律上承認
以色列並與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1950年春至1952年春,當其他東歐國家執行蘇聯的“反猶太復國主義”政策時,她贊同並幫助10萬猶太人移民遷居以色列。1950年夏,安娜·波克爾反對強制農業集體化和支持提高農產品價格;在她的力主下,1951年,允許被強迫加入
集體農莊的農民返回私人農場,並停止“消滅富農”的運動。
“莫斯科局”三駕馬車
隨著“國內派”被肅清,喬治烏-德治利用“莫斯科局”的力量成功消滅了帕特勒什卡努、福里什和科夫里,但是強大的“莫斯科局”威脅著他的地位。波克爾等人與蘇聯有直接的聯繫,控制著政府中的關鍵職位:喬治斯庫控制著軍隊、安全警察和內務部,波克爾和盧卡分別擔任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同時,他們三人還都身兼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
在黨內,喬治烏-德治雖然是總書記,但書記處實際上把持在“莫斯科局”三駕馬車手中。
1945年10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
總書記: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中央書記: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
1948年2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總書記: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中央書記: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特奧哈里·喬治斯庫、
洛塔爾·拉德齊亞努(原社民黨系)。
喬治烏-德治感到自己像一個傀儡,而不是最高統治者。
失勢和清算
1952年,反對猶太主義的清洗為喬治烏-德治奪取權力提供了良機(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都是猶太人)。他前往蘇聯,極力遊說史達林同意他對“莫斯科局”的清洗。史達林告訴喬治烏-德治,他選擇了他,他說:“安娜是一個優秀的,可靠的同志,但是你看,她是一個資產階級出身的猶太女人,羅馬尼亞和羅馬尼亞黨需要一個真正出身於工人階級行列的領導者······我決定······”。
1952年2月的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揭發並批判了“波克爾—盧卡反黨分裂集團”。全會指責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特奧哈里·喬治斯庫等人“粗暴地踐踏
列寧主義關於個別吸收入黨和保證正確的社會構成的組織原則”及黨內生活準則,採用“競賽”和“集體入黨”的方法,從而導致一些敵對分子、鑽營者和道德敗壞分子混入黨內。全會還指責他們踐踏集體工作的原則,企圖凌駕於黨之上,誹謗黨的領導,否定中央委員會的作用,搞
個人崇拜;破壞
工農聯盟,反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鼓勵富農和城市中的剝削者;反對建立農業共耕社並阻礙農業中社會主義國營部門的發展;破壞人民法制,逮捕審訊了大批農民。
在全會上,波克爾被譴責為反對集體化的右傾主義者,而盧卡被指控暗中破壞重工業發展。關於波克爾通過以色列(她的父親和兄弟已經移居那裡)的外國情治單位和瑞士銀行帳戶有聯繫的謠言四起。
1952年5月27日,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決定開除盧卡的黨籍,全會指控他破壞幣制改革、保護資本主義貿易。全會同時決定給予安娜·波克爾警告處分,並不再把她選入政治局和書記處,她的中央組織局委員則一直保留到1954年。1952年6月再次對他們進行指控。同年7月和9月,安娜·波克爾先後被解除外交部長和部長會議副主席職務。1952年—1953年在人民委員會和地方政府管理委員會工作。
由於蘇聯對羅馬尼亞工人黨清除“波克爾—盧卡反黨集團”進行了干涉,“莫斯科局”三駕馬車最終得以保全了性命,但政治生命徹底結束了。1953年2月20日—1953年4月20日,安娜·波克爾被逮捕並受到長時間的審查,但沒有交付審判。審查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吸收新黨員入黨問題,在
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主導和
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
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和
彼得·博里勒的參與下,指控波克爾沒有經過嚴格的組織審核就違規吸納大批新黨員。在這些審訊中,安娜·波克爾提及以下事實予以反駁,即關於發展新黨員入黨問題的決策,並不屬於他們的管轄,而是中央委員會書記處。順便說一句,所有這些政策都得到了蘇聯的批准。1953年3月史達林逝世,同年4月,波克爾被釋放,改為軟禁。1954年5月被開除黨籍。
持續的批判
赫魯雪夫上台後,特別是
蘇共二十大後,由於擔心赫魯雪夫和蘇聯強迫羅馬尼亞工人黨為安娜·波克爾“平反”並把她扶植為羅馬尼亞的新領導人,喬治烏-德治和羅黨在1956年3月擴大的中央全會上就反對個人崇拜的問題再次批判了波克爾集團的錯誤,波克爾被描繪成極端正統的史達林主義者,儘管她曾反對或試圖以溫和手段執行史達林的政策。1956年,她被傳喚到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接受質詢,她否認一切指控,並要求恢復黨內生活,但沒有成功。由於波克爾、盧卡、喬治斯庫在史達林晚年發動的“大清洗”中涉入過深,成為喬治烏-德治的“替罪羊”。
在政治上落馬的安娜·波克爾,1953年9月20日—1960年6月3日在政治出版社從事翻譯和評論工作。1959年10月,她收到蘇聯方面的正式通知,關於她的丈夫馬塞爾·波克爾下落並不完整的信息,他沒有挺過在“
古拉格”的歲月,1938年8月16日被處決。1960年3月6日,安娜·波克爾因患乳腺癌死於布加勒斯特,終年67歲,她的遺體被火化,原羅共第一任總書記格奧爾基·克列斯泰斯庫等一些老同志參加悼念。
平反
1961年11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再次批判了波克爾—盧卡集團。1965年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後,批判了喬治烏-德治“個人迷信”,重新審視和糾正歷史上的冤假錯案,“福里什案件”、“帕特勒什卡努案件”、“瓦西列·盧卡案件”、“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反黨宗派集團”相繼平反。
1968年,安娜·波克爾被平反,恢復名譽,她的骨灰被安葬在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園的“為人民、祖國的自由和社會主義而鬥爭的英雄紀念碑”陵墓,1991年陵墓被拆除後,她的骨灰被其家人帶到以色列安葬。
榮譽
安娜·波克爾曾榮獲“羅馬尼亞王冠”勳章(1947年)、一級勞動勳章(1949年)等功勳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