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早年軍事生涯
1904年2月10日生於
布科維納公國的雅斯洛沃茨(當時隸屬
奧匈帝國,今在羅馬尼亞
蘇恰瓦縣)的一個信仰
東正教的農民家庭。父親揚·波德納拉希(1871年8月14日-1924年3月31日)是烏克蘭裔,母親伊莉莎白·波德納拉希是德國裔(1879年3月2日-1958年6月22日)。弟弟馬諾累·波德納拉希(1909年7月4日-1985年9月9日)是一名專業攝影師、革命者、共產黨人,解放後曾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文化和體育運動委員會主席、
羅馬尼亞奧林匹克及體育委員會主席。
1924年,埃米爾·波德納拉希以優異成績畢業於
肯普隆格的“德拉戈什·沃達”學園,1927年以第一名的名成績畢業於
雅西“亞歷山德魯·伊萬·庫扎”大學法學院,隨後進入
蒂米什瓦拉軍官學校。1930年再次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布加勒斯特炮兵學院。從軍校畢業後,波德納拉希晉升為炮兵中尉,在
切爾諾夫策駐軍任職,後因與軍中的羅馬尼亞王室成員發生衝突,被迫中止了其炮兵指揮官的軍事生涯,調往
比薩拉比亞駐軍,1931年被分配到揚·里澤斯庫上校指揮的第12炮兵團。
作為青年軍官,波德納拉希同情
工人運動,在比薩拉比亞,他開始與共產黨人接觸,接受
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1932年2月,他脫離軍隊,偷渡羅蘇邊境的
德涅斯特河投奔
蘇聯。1932年—1935年間,波德納拉希先後在
莫斯科和
阿斯特拉罕工作。在莫斯科,波德納拉希進入蘇聯特殊服務高等學院學習。從此,波德納拉希走上共產主義革命道路。
革命活動
二戰前,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先後到過
德國、
瑞士和
捷克斯洛伐克。1935年,波德納拉希潛回羅馬尼亞,為蘇聯軍事情報總局—“
格魯烏”( GRU )蒐集
軍事情報,同年5月被捕,以“和平時期開小差”和“盜竊檔案”的罪名被判處10年勞役,後經重新審判和定罪量刑,減為5年徒刑,先後被關押在
布拉索夫、多夫塔納和
卡蘭塞貝什監獄。在有“羅馬尼亞巴士底”之稱的多夫塔納監獄中,他結識了羅共領導人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1940年正式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並成為黨內“監獄派”的核心骨幹。1942年11月12日從卡蘭塞貝什獲釋出獄後轉移到
加拉茨,在他的弟弟馬諾累的幫助下,在加拉茨、
布澤烏和
布拉索夫以做
瓷磚、
水泥和
石灰生意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工作,積極開展反法西斯鬥爭。
1944年4月初,波德納拉希前往
布加勒斯特,與
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
約瑟夫·蘭格茨取得聯繫,參加重建羅馬尼亞共產黨的組織。期間,波德納拉希介入黨內鬥爭,參與了對黨的總書記斯特凡·福里什的
清洗,他自稱有
克里姆林宮的授權(史達林對各國共產黨本土派素無好感),批判“國內派”的福里什不同意在戰爭期間開展游擊運動和舉行武裝起義是在
反動派面前的“怯懦”,指控福里什是叛徒和警察機關的代理人。羅共中央在波德納拉希、珀爾夫列斯庫、蘭格茨的主導下將福里什罷黜(1946年被秘密處決,1968年平反),推舉尚在獄中的喬治烏-德治為總書記,並向獄中的喬治烏-德治傳遞訊息。同時還成立了由珀爾伏列斯庫、蘭格茨和波德納拉希組成的獄外三人領導小組(
三駕馬車),主持臨時中央的工作,波德納拉希為羅共軍事領導人。
八·二三革命
1944年8月受黨的委託,參與組織營救喬治烏-德治等人越獄,並作為羅共組織“八·二三”反法西斯武裝起義的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和羅共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愛國衛隊”總司令,為組織黨的軍事機構、指導愛國軍官以武力推翻
揚·安東內斯庫軍事法西斯獨裁統治、驅逐
納粹德國侵略軍作出了貢獻。
在起義中,波德納拉希成功勸說國王
米哈伊一世支持他們。起義計畫原定於1944年8月28日舉行,後獲悉揚·安東內斯庫於8月23日去王宮逼迫國王批准他在總動員基礎上繼續進行法西斯戰爭(
總體戰)的措施,於是武裝起義的時間提前。1944年8月23日下午,波德納拉希率領愛國衛隊在王宮設伏逮捕了法西斯軍人政府首腦揚·安東內斯庫元帥和米哈伊·安東內斯庫,包括內務部長和戰爭部長在內的安東內斯庫政府成員也一一被捕。同時,愛國衛隊和布加勒斯特的政府衛戍部隊迅速包圍首都地區的德軍軍事目標,占領了部長會議、內務部、戰爭部、電訊局、警備司令部等要害部門。當晚11點電台廣播了羅共同意的國王宣言,結束法西斯專政,退出
軸心國集團,當晚即成立了由民族民主陣線各政黨組成的政府。
此後,全部軍隊調轉槍口反對納粹德國。1944年8月26日,羅馬尼亞武裝起義力量把德國軍隊全部趕出首都。羅軍在武裝工人的支持下,在各個地區同時取得勝利,從而大大加快了蘇軍解放羅馬尼亞全境的步伐。9月12日,仍由
資產階級把持的政府在莫斯科與蘇、美、英等國簽訂了軍事停戰協定,承擔立即參加對法西斯德國作戰的義務。到10月25日,羅馬尼亞全境宣告解放。此後,羅馬尼亞軍隊與
蘇聯紅軍一道,參加了解放
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戰鬥,直到徹底打敗希特勒德國。
羅馬尼亞“八·二三”起義的勝利,為結束法西斯專政,退出反蘇戰爭,繼而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創造了條件,為羅馬尼亞國家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變革開闢了道路,使羅贏得了真正的獨立。作為起義主要領導人和軍事行動總指揮的波德納拉希功不可沒。
人民軍統帥
1945年10月21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
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48年2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羅馬尼亞共產黨與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波德納拉希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12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和1960年6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羅共“八大”)上,波德納拉希均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5年3月6日—1947年11月5日,在以
彼特魯·格羅查博士為總理的民主聯合政府任秘書長,負責兼管情報部門和安全部隊,1946年12月1日—1947年11月5日任部長會議主席辦公室國務秘書。1946年11月當選為大國民議會代表。1947年11月5日—1947年2月29日任羅馬尼亞王國民主聯合政府戰爭部長(陸軍部長),1947年11月5日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1947年12月30日—1955年10月3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部部長,併兼任武裝部隊部軍事委員會主席。1951年10月3日晉升為大將。1952年4月任武裝部隊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
波德納拉希作為羅馬尼亞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和卓越統帥,在擔任羅馬尼亞國防部長期間,對政府軍和愛國衛隊進行整編和改造,建立了羅共領導下的
工人階級性質的國家武裝力量—羅馬尼亞人民軍;選派大批黨員和進步青年赴蘇聯各軍事院校學習,為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培養人才;推行軍隊“政治化”,建立政治委員制度和軍隊政工機關,加強黨對國家武裝力量的領導。在此期間,與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政治部主任的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實力人物
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7年3月19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57年3月20日—1965年8月20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57年3月20日—1959年4月27日兼任運輸和郵政部長。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執委會常設主席團委員。1967年12月9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4月7日—1976年1月24日兼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69年8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仍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1974年3月,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在保留國務委員會的條件下設立共和國總統職務,齊奧塞斯庫任總統兼國務委員會主席,波德納拉希繼續當選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
1946年11月19日當選為羅馬尼亞
肯普隆格選區國民議會議員,1948年—1952年當選為肯普隆格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2年—1957年當選為蘇恰瓦州蘇恰瓦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7年—1961年當選為蘇恰瓦州肯普隆格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1年—1965年當選為雅西州普耶斯蒂第6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年—1969年當選為雅西州雅西-西北第1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年—1975年當選為
雅西縣雅西-西北第1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年當選為
蘇恰瓦縣蘇恰瓦第1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直至1976年去世。
榮譽
埃米爾·波德納拉希曾榮獲匈牙利共和國勳章(1947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一級白獅勳章(1947年)、羅馬尼亞一級勞動勳章(1948年)、一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勳章(1948年、1952年)、一級“保衛祖國”勳章(1949年)、一級軍事功勳勳章(1955年)、一級“八·二三”勳章(1959年)、羅馬尼亞“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獎章(1959年)、“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獎章(1961年)、“全國解放二十周年”紀念獎章(1964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建軍二十周年”紀念獎章(1964年)、一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1966年)、“全國解放二十五周年”紀念獎章(1969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和社會主義勝利勳章(1971年)。波德納拉希在訪問蘇聯期間被授予“
蘇聯英雄”稱號和
金星勳章。
政治常青樹
參與決策
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波德納拉希從一名普通的青年軍官成長為羅馬尼亞黨、國家和軍隊的重要領導人,長期領導社會主義羅馬尼亞的國防建設,並參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致力於羅馬尼亞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維護羅馬尼亞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政治活動
波德納拉希堪稱羅馬尼亞政壇和軍隊的“常青樹”,無論國內外風雲如何變幻,他始終保持著在羅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的地位。在喬治烏-德治時代(1947年—1965年),他是喬治烏-德治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之一。早在1944年4月4日,羅共中央採取斷然措施,撤銷總書記斯特凡·福里什的職務並將他開除出中央委員會時,正是波德納拉希通過武力奪權的方式逼迫福里什在辭職書上籤字並讓位於喬治烏-德治。在1946年11月19日羅馬尼亞大選中,以羅共為首的羅馬尼亞人民民主陣線贏得勝利,加強了格羅查左翼政府的執政地位,波德納拉希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羅馬尼亞從
君主立憲制向社會主義共和國過渡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波德納拉希領導粉碎了1947年7月14日國家農民黨反革命政變,清除了反動派敵對分子。
在以後的歷次黨內鬥爭中,波德納拉希一直都是喬治烏-德治的忠實支持者。羅共執政後,他協助喬治烏-德治處理許多黨務和國務工作,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1952年他支持喬治烏-德治反對
安娜·波克爾。1956年“
匈牙利十月事件”後,他作為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主要成員,隨喬治烏-德治於同年11月訪問匈牙利,同
卡達爾·亞諾什討論局勢問題,並且抑制羅馬尼亞一側的匈牙利族人對匈牙利國內反對派的支持。波德納拉希在促成1958年
赫魯雪夫最終決定
蘇聯從羅馬尼亞撤軍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957年又支持喬治烏-德治反對
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和
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
晚年
1965年3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逝世後,圍繞接班人的問題,作為中央政治局中最有影響力的成員之一和軍隊元老,波德納拉希極力支持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使其得以擊敗
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和
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從而奠定了齊奧塞斯庫的
總書記的地位。在齊奧塞斯庫時代(1965——1989),波德納拉希一直是齊奧塞斯庫的忠實合作者和中央領導集團核心成員之一,先後被委以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和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重任,並一度成為僅次於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和
揚·格奧爾基·毛雷爾的“第三號人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作為羅共領導集團中碩果僅存的喬治烏-德治時代的“
老近衛軍”,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直到他在1976年逝世。
訪問中國
埃米爾·波德納拉希曾於1959年10月率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國慶活動。1964年3月隨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中央代表團訪華,參與調停中蘇矛盾。1966年5月率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訪中國,1970年6月率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大國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問中國。1972年4月率羅馬尼亞政府軍事代表團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1973年9月率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代表團對中國進行非正式友好訪問。
逝世
1976年1月24日,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在布加勒斯特病逝,享年72歲。羅馬尼亞黨和政府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務委員會、大國民議會和政府在訃告中稱他是“羅馬尼亞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老戰士,黨和人民的忠實兒子,爭取社會主義事業、爭取社會主義祖國鞏固和繁榮的忠誠戰士。”訃告說:“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同志是羅馬尼亞共產黨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傑出幹部,他忘我地、忠誠地和熱情地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為實現羅馬尼亞人民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最崇高理想所進行的鬥爭,獻給了繁榮社會主義祖國的事業。”
波德納拉希同志治喪委員會由
馬尼亞·曼內斯庫等同志組成。波德納拉希同志治喪委員會宣告:羅馬尼亞勞動人民將在一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在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大廳向波德納拉希同志的遺體告別。追悼會將在一月二十七日舉行。這一天,全國將下半旗,並停止一切娛樂和體育活動。
一月二十七日,尼古拉·齊奧塞斯庫、
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羅馬尼亞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老戰士、羅共中央委員、國務委員會和政府成員、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委員、大國民議會代表、中央機關和社會團體負責人、羅馬尼亞武裝部隊將領和軍官、各界代表參加了追悼大會,
馬尼亞·曼內斯庫、
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
埃米爾·博布、
揚·約尼查等羅黨政軍領導人先後致悼詞,盛讚他的功績。
老炮兵魂歸故里
波德納拉希逝世後,沒有和他的老戰友們一樣,葬在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園”的“為人民、祖國的自由和社會主義而鬥爭的英雄紀念碑”下方圓形大廳(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陵墓)內。按照波德納拉希的遺願,遺體被送回他的家鄉蘇恰瓦縣雅斯沃洛茨鄉安葬。蘇恰瓦縣米利索提市在1976年9月7日—1996年5月20日被命名為“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市。
波德納拉希的遺體放置在一個固體金屬製成的棺槨內,葬於蘇恰瓦教會公墓里由他自己出資修建的墓地中。他在世時,曾為家鄉貢獻頗多,鋪設了柏油道路,興建了教堂、工廠和文化中心,還向教會圖書館捐贈了20萬冊圖書。或許是葉落歸根、魂歸故里;亦或者是這位出色的炮兵指揮官出身,多年宦海沉浮,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政治洞察力的老將預感到了什麼,我們已不得而知。羅馬尼亞政局在他去世十三年後發生劇變,社會主義制度遭到顛覆,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處決,他的那些已故戰友們被遷出了陵墓。如今,他仍靜靜地長眠在家鄉的教會墓地,村中的文化中心前矗立著他的半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