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武裝起義

八·二三武裝起義

羅馬尼亞起義,指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爆發的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二三武裝起義
  •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 地點:羅馬尼亞
  • 性質: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歷史背景,發起起義,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爆發了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武裝起義,它沉重地打擊了法西斯德國在東南歐的防禦體系。羅馬尼亞在起義勝利的基礎上建立了民族民主的聯合政府。“八·二三”起義標誌著羅馬尼亞人民革命的開始,為以後逐步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實現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開闢了道路。後來8月23日被定為羅馬尼亞的國慶日。
八·二三武裝起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羅馬尼亞政局動盪。1940年9月,卡羅爾政權搖搖欲墜,原國防大臣約思·安東尼斯庫將軍趁機在希特勒支持下發動政變,擁立王子米哈伊為傀儡國王,建立了安東尼斯庫政權。
安東尼斯庫自稱“元首”,安插法西斯組織“鐵衛軍”首領西馬為副首相。他廢除憲法,攫取頒布法令的大權,宣布“鐵衛軍”為唯一合法的政黨。他到處設立監獄和集中營,用極端殘酷的手段迫害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40年11月26日夜,“鐵衛軍”竟闖入拉瓦堡監獄槍殺70多名政治犯。安東尼斯庫還追隨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50萬羅馬尼亞猶太人遇難。
安東尼斯庫上台後,羅馬尼亞同德國簽訂一系列新的經濟協定,規定羅馬尼亞按照德國的需要和希特勒的“歐洲新秩序”發展本國經濟,改造本國交通,聘請德國專家管理經濟,降低羅幣同馬克的比價。這樣,羅馬尼亞經濟便更加依附於德國。
1940年9月20日,在安東尼斯庫同意下,德國軍事使團和軍隊進入羅馬尼亞,占領了羅馬尼亞的石油礦區和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1月23日,羅馬尼亞正式加入德日意三國公約,聲明“羅馬尼亞的軍團運動、國家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是有機地、自然地相聯繫在一起的”。從1940年11月起,半年內安東尼斯庫四次拜見希特勒,向希特勒保證羅馬尼亞將參加反蘇戰爭。1941年6月12日,安東尼斯庫答應希特勒無條件地參加反蘇戰爭。6月22日,羅軍同德軍一道對蘇聯發動進攻,從而寫下了羅馬尼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安東尼斯庫推行的內外政策是違背人民意願的。1942年2月,安東尼斯庫對里賓特洛甫說:“是我自己宣布我必須實行與軸心國站在一起的政策,我僅僅得到了米哈伊·安東尼斯庫的支持。” 米哈伊是他的弟弟,“鐵衛軍’判亂被鎮壓後任副首相兼外交大臣。
羅馬尼亞主要資產階級政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領導集團在德國壓力面前怯懦退縮,容忍並支持安東尼斯庫軍人集團,使其得以鞏固政權。
羅馬尼亞共產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立場迥然不同。安東尼斯庫剛剛上台,羅共中央就於1940年9月10日在《我們的觀點》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安東尼斯庫是一個“軍團主義的軍事獨裁者”,揭露他出賣民族利益的政策,號召人民堅決與之進行鬥爭。
羅馬尼亞參加反蘇戰爭後,羅共中央立即於1941年6月27日發表譴責反蘇戰爭的聲明。從這時起直至1944年8月23日武裝起義,羅馬尼亞共產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堅持不懈地謀求工人階級在反對法西斯,爭取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社會主義鬥爭中的團結一致,實現兩個主要的工人政黨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統一行動,建立工人階級的統一陣線。二是通過實現工人階級的團結,達到全民族各愛國民主力量的團結,即實現工人政黨、其他勞動者的組織與主要的資產階級政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的聯合行動,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羅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42年初,羅共中央與社會民主黨中央執委會建立聯繫,多次提議建立工人階級統一陣線。同時,羅共不斷地探詢與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合作的可能性。
1944年4月,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達成了建立工人階級統一陣線的協定,在五一節散發的傳單中公布了統一陣線的行動綱領,號召工人階級和各階層人民投入反法西斯的“決定性鬥爭”。
在蘇軍即將進攻羅馬尼亞之際,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的馬尼烏和勃拉蒂亞努非常擔心自己被現實摒棄於國家政治生活之外,最後勉強地同意與共產黨合作。
1944年6月20日,帕特拉什卡努、佩特雷斯庫、馬尼烏和勃拉蒂亞努代表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簽署了成立民族民主同盟的協定。協定規定:立即同蘇英美締結停戰協定;轉到國際反希特勒同盟一邊;解放祖國,恢復國家獨立和主權;推翻獨裁政權,在給予所有居民以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基礎上建立立憲民主政府;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下,各黨保持自己思想和政治上的獨立性。同盟的建立標誌著廣泛的反法西斯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羅共中央還加強了爭取國王米哈伊和具有反法西斯情緒的高級軍官的工作。隨著形勢的發展,以王宮軍事署長宮康·薩納特斯庫為首的一批高級軍官認為,由於蘇聯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及其對東歐的重大影響,王室和資產階級政黨必須與共產黨合作。米哈伊也看到了共產黨的潛在力量和發展前途,希望從共產黨方面得到對其君主地位的“保障”。
於是,羅馬尼亞形成了一個反安東尼斯庫獨裁政權,反希特勒德國占領的最廣泛的聯盟,為後來全民族武裝起義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6月13日,在共產黨的一個秘密據點布加勒斯特老人路103號舉行了共產黨、愛國軍官和宮廷代表的會議。羅共方面的代表是波德納拉希、帕特拉什卡努,宮廷和軍隊的代表是尼庫列斯庫--布澤斯蒂、薩納特斯庫和參謀總長米海依爾等。共產黨代表拒絕了宮廷代表關於由國王更換政府的和平政變的動議,指出在德國重兵駐守的情況下這樣做是不現實和危險的。會議接受了共產黨關於必須進行武裝起義的主張,並制定了起義計畫,成立了由米海依爾等三位軍官組成的軍事委員會,負責起義的軍事技術準備工作。委員會的活動由共產黨指導,與薩納特斯庫保持緊密聯繫。
8月9日夜,共產黨人約恩·毛雷爾裝扮成政府軍軍官進入特爾古·日烏集中營,使用喬治烏一德治需要“轉移到另一地方”的偽造指令,幫助喬治烏越獄成功。喬治烏立即直接參加了起義的領導工作。
1944年8月20日晨,蘇軍發動雅西--基希納烏戰投。參加這次戰役的蘇軍有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分別率領的烏克蘭第二、三方面軍共190萬人,此外還有羅馬尼亞俘虜組成的志願兵“圖多爾·弗拉基米列斯庫師”和南斯拉夫一個旅。8月21日,蘇軍解放雅西,開始向羅馬尼亞腹地挺進。
8月20夜和21日夜,在王官召開了有國王、帕特拉什卡努、佩特雷斯庫、馬尼烏、勃拉蒂亞努和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等參加的會議。會議確定8月26日起義,並通過了由帕特拉什卡努起草的國王宣言和新政府宣言。
8月22日晚,安東尼斯庫由前線回到首都,於23日凌晨召開政府緊急會議,建議實行全面動員,要把羅全國變成一個破壞性戰場。為使總動員顯得冠冕堂皇,安東尼斯庫準備在當日下午前往王宮會見國王,由國王發表“告全國人民書”。國王當即將此事密告給共產黨和衛戍部隊參謀長。根據這一情況,羅共當機立斷,決定趁機逮捕安東尼斯庫提前起義。
是日下午,布加勒斯特大街上行人和車輛稀少,只有少數德軍巡邏隊照常在大街上巡邏。當安東尼斯庫與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米·安東尼斯庫乘車抵達王宮時,宮廷衛隊首先奉命將二人逮捕並解除其隨從的武器。接著國王米哈伊以召開王宮會議的名義將政府的軍事部長、內務部長及其他軍政要人召進王宮,一一逮捕。安東尼斯庫政權就此垮台。接著國王發表聲明,宣布廢除法西斯專政,停止對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的軍事行動。當日夜間--次日凌晨,成立了一個由軍人、技術人員組成的政府,參加民族民主同盟的各政黨相繼派代表參加新政府。

發起起義

法西斯首領的被擒成為武裝起義的信號。當天夜間,軍隊和愛國戰鬥隊聞訊起義,成千上萬的工人拿起了武器,加入起義行列,甚至安東尼斯庫的警衛團也投入到起義者一邊。起義隊伍很快就占領了首都的各重要設施:電話局、電報局、廣播站、政府大廈及其他重要戰略據點,切斷了德軍司令部同下屬部隊的通訊聯繫,同時開始包圍並解除了他們的武裝。起義迅速從首都席捲到全國各地,從摩爾多瓦中部和黑海之濱直到巴納特和特蘭西瓦尼亞中部,到處都拉開了起義的帷幕。
希特勒得知安東尼斯庫政權被推翻的訊息後大為震驚。他立即命令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弗里斯涅爾將軍採取一切手段,恢復羅馬尼亞秩序,將國王和發動政變者一網打盡。同時急忙宣布在柏林成立羅馬尼亞民族政府,以取代被推翻的安東尼斯庫政權。羅人民與希特勒入侵者的戰鬥更趨激烈。
起義最激烈的戰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進行。這裡駐有德軍強大的指揮部。8月24日,希特勒命令弗里斯涅爾將軍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抵抗,破壞首都並建立一個親德政府。為鎮壓布加勒斯特起義,德軍首先動用高射炮部隊轟擊首都,繼而出動空軍和摩托化部隊向起義軍發動猛攻,但愛國戰鬥隊和羅馬尼亞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擋,頂住了德軍的攻勢。德軍指揮部又急忙從康斯坦察和福克薩尼調來部隊增援布加勒斯特附近的德軍,形勢變得嚴峻起來。面對優勢的敵軍,起義軍並未被嚇倒。愛國戰鬥隊指揮部號召首都居民和一切愛國者奮起保衛首都,很快得到首都工人階級的積極回響。一些獲得自由的蘇聯戰俘也積極參加保衛布加勒斯特的戰鬥。一時間德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起義軍民同仇敵愾,英勇頑強,很快擊退了敵人的攻勢,奪回了主動權。26日,起義部隊已肅清了布加勒斯特市區的德軍。接著乘勝追擊,向東攻取東北郊的首都機場,繼而向北郊森林的德軍猛攻。8月27日,該地殘敵1500名逃竄到普洛耶什蒂又被前線撤退下來的羅軍繳械。到8月28日,軍隊和愛國戰鬥隊已擊潰並殲滅了布加勒斯特及近郊的德軍,俘虜德軍6700人,其中包括7名將軍和358名軍官,以勝利姿態迎接蘇軍進城。布加勒斯特成為最早獲得解放的歐洲國家首都之一。
在布加勒斯特進行激戰的同時,羅馬尼亞其他地區的愛國力量也展開了積極的戰鬥行動,石油重鎮普洛耶什蒂的工人和羅軍共同作戰,與前線蘇軍一起全殲了該城的守敵,擊破了德軍妄圖控制這一地區的企圖;布拉索夫、康斯坦察、士爾努察維林等地的軍民也和德軍激戰,擊潰了敵人的反抗;多布羅加、蒙特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南部軍民橫掃殘敵。西部,西北部的軍民迅速占領邊關要隘,截斷法西斯殘兵敗將的退路。到8月31日,除特蘭西瓦尼亞外,羅馬尼亞領土上的德軍已被收拾乾淨。8月23日-31日,在羅軍與愛國戰鬥隊的打擊下,德軍幾乎損失了6個師的兵力,被俘5.3萬多人,其中有14名將軍和1124名軍官,被擊斃5000餘人。愛國戰鬥隊與羅馬尼亞軍隊已解放了全國2/3地區。
8月29日,羅馬尼亞新政府派出談判代表團去莫斯科,與蘇、美、英等同盟國舉行停戰談判,並且承擔了派出軍隊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義務。9月12日,羅馬尼亞與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將派出12個師參加對德戰爭,加上原來在蘇聯成立的2個羅馬尼亞師,共有14個師的羅馬尼亞軍隊參戰。9月7日,羅馬尼亞對法西斯獨裁者霍爾蒂統治的匈牙利宣戰。同月,羅軍與蘇軍一道向特蘭西瓦尼亞發動了攻勢,消滅了大批德軍和匈牙利僕從軍。10月初,羅蘇兩國軍隊推進到羅馬尼亞邊境。10月25日,羅馬尼亞國土全部獲得解放。羅馬尼亞軍隊乘勝前進,又參加了解放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戰鬥。從8月23日起義之後,羅馬尼亞軍隊共派出54萬餘人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約17萬名官兵英勇犧牲,為祖國解放和消滅法西斯軍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