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醫學

彝族有本民族文字,現在所能收集到的最早的彝族醫藥文獻是寫於明朝。彝醫不僅重視治療疾病,同時也強調預防疾病。養生預防是彝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彝醫在治療上有內治法外治法。內治法主要靠口服,劑型湯劑丸劑散劑酊劑。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燒火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針刺拔罐推拿按摩等。彝藥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化學、自然土及。彝醫治療注重實踐,注重療效,不死守一方,其文獻記載內科疾病有38症,耳科疾病20症,婦科疾病11症,產科疾病28症,外科疾病16症,傷科疾病36症,五官科疾病22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彝族醫學
  • 地理標誌:醫學
  • 批准時間:無
  • 非遺級別:無
彝藥簡介,彝族文化,

彝藥簡介

彝族藥物是彝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中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彝族藥物數達千種,包括有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其中以植物藥和動物藥運用較為廣泛。彝醫植物藥多以鮮品入藥,在某些聚居區(如涼山)無準確劑量,並且使用單味藥較多,常見的用法有搗爛、揉爛、外敷、咀嚼、熬水內服和燉雞肉服。彝族地區產名貴藥已有悠久歷史,特別是涼山地區。涼山地區除有豐富的植物藥外,動物藥中珍貴者亦極多。彝族將酒用於藥中,亦有悠久的歷史。
</p>  </p>  彝族文化彝酒是用穀類和曲釀成。彝族用酒治病歷史較長,範圍很廣,數量較多,方法各異。常見的有酒泡藥(藥酒);以酒(或甜白酒)為引煎藥;以酒兌服藥汁(或藥粉);以酒調藥外敷或點火酒。這些都是彝族醫藥中的古老傳統醫療方法。可見,酒在彝族豐富的藥物資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彝族藥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出現了嶄新局面,不僅在發掘整理方面向廣度發展,而且在實驗和臨床套用方面向深度發展。一些效果獨特的藥物經過系統深入研究,已研製成新藥投入生產,並在臨床上獲得滿意療效。如四川涼山發掘的彝藥“木谷補底”,經原植物研究,確認為蟲草屬一新種涼山蟲草,具有產地海拔低(1500米)、蟲體大(子座高20-30cm,徑1.5-2.3mm,是冬蟲夏草的3倍)、資源豐富三大優點,實驗室研究證明其藥理作用、化學成份均與冬蟲夏草一致,已批准試銷試用,為中國珍貴藥材蟲草開闢了一條新藥源。另外,還有如“一妹姑班”、“苯之多七”、“羅鍋底”“燈盞花”“瓦布友”等均為取得了新的突破的藥源。
</p> </p>

彝族文化

彝族醫學
方文才 男,彝族,生於1947年,中共黨員。自幼學習彝醫藥,14歲時已攻讀大量醫學名著並開始行醫,18歲時已在滇南地區小有名氣。1971年入伍,在昆明軍區司令部門診斷任醫師,1980年畢業於雲南中醫學院中醫系。現任成都軍區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會副主任委員、<民族民間醫藥報>主編、《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副主編、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會副會長、成都軍區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自60年代從事民族民間醫藥工作以來,在彝醫藥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詣,能識別和套用於臨床的植物藥達3140餘種,並寫出了約12萬字的藥物分布資料,收集並製作出2200多種藥物標本,撰寫了《民族醫藥教材》《彝族醫藥學》《民族民間藥物治療內科病症》《民族民間方劑選》《彝族醫藥珍本集》翻譯,整理了彝醫古典著作《醫病書》<醫病婦藥書>等。20多年來,診治了省內外及國外病人20餘萬人次,培養了初、中級醫藥人員300餘人。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超的醫療技術曾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光彩的事業》《中國名醫列傳當代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書刊報紙或電台報導。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項成果:“複方靈芝糖漿”治療冠心病,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效果顯著;“杜鵑花糖漿”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獲原昆明軍區科技進步三等獎;近8年來,又研製出治療眩暈症的顯效藥物“方氏八仙丹”;抗老防衰的營養保健品“八仙飲”;主治神經性頭痛、外傷後頭痛的良藥“腦康靈”;治療乳腺小葉增生與子宮肌瘤的藥物“方氏婦樂康”;治療關節炎與肩周炎的外擦劑“烏龍酊”;治療潰瘍病、慢性結腸炎的“方氏胃腸樂”等。他在治療中師古而不拘泥。他認為,正氣不能存在,不僅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疾病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主張“無病善防,增強體質,有病驅邪,慎毋傷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