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特色
村寨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
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誌》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
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
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 在中國
西南地區,彝族分布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
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
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 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
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禁忌
禁忌是人們關於“神聖”的東西與“不潔”的事物等約定俗成的一種禁制。彝族
禁忌與其原始宗教觀念有著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它是這種宗教觀念在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歷史上彝族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文化事業的不發展,人們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萬事萬物和一切社會現象都有神靈在主宰,是各種神靈(
鬼怪)意志的體現,因此產生了敬畏、崇拜心理,逐漸形成了萬物有靈和祖先有靈的觀念。隨著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生,人們基於生存的需要和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在生活中對人的行為作出了種種限制,明確規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從而產生了各種
禁忌。存活於彝族社會中各種古老的
禁忌習俗,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觀念、行為規範等都起著某種制約的作用。茲將各地彝族有關的
禁忌事例,梳理簡述如下:
忌孕婦食用兔。認為兔子有三瓣唇,如果孕婦食用兔肉所懷胎兒將會成兔唇。因此看著兔子笑亦犯忌。
孕婦忌食鴨、魚等。忌去焚場或喪家,忌摸
死人、
壽衣、
祭品、
嫁妝、喜床。忌坐門檻、跨越爐灶。忌走開山、伐木、修造、埋葬處。忌在桃樹上曬衣裙,忌到鐵匠鑄鏵口、漆匠煮桐油、染匠上色處。
孕婦忌跨馬韁繩。跨馬韁繩會使腹中胎兒超月不產,甚至同馬一樣懷胎12個月;孕婦禁跨
秤砣,犯禁會導致胎兒畸形或成肉團,或此後不會再懷胎生育。孕婦就餐時忌換碗。否則所懷胎兒會成大肚漢。
婦女產前要實行隔離、不允許在
娘家生孩子,認為不吉利,遭族人遣責。遇特殊情況在
娘家生孩子的,只能在外搭棚生子,滿月後方能回家。生子時婆婆要在
產婦頭上按一下,生孩子才會順利。生下孩子,以鋒利的竹片或陶片割斷臍帶。生男孩胎盤埋於
堂屋左邊中柱下,生女孩埋於右邊中柱下。孩子生後3天內外人不能入家。
未滿月的孕婦忌走村串寨。產婦不滿百日不準串門、到
井裡打水、河邊洗衣,參加他人婚喪禮。忌去神前廟後。
生孩子忌生人進門。據說女人坐月,與生人接觸就會絕奶,嬰孩飢餓生病,故家有嬰兒出世,在大門框上插掛黃泡刺條,同時懸掛1個空瓶,瓶內插三角形小旗(俗稱產娛蛤旗)。生男掛2面,生女掛1 面,以此警示外人不可人內。倘若有人不知誤入,若是男性主人會讓他吃1塊紅糖,認他做嬰兒的乾爹,或者給嬰兒取名字。若是女性,特別是孕婦,則認為不吉利,會踩斷新生兒的奶水,須給產婦家掛彩封門補救。
忌產婦走親串戚。認為產婦身上沾有污血晦氣,若產婦滿月前串門人室,會使家中人畜欠安或蝕財。
忌
產婦接近爐灶;認為產婦身上不潔淨,若爐灶被產婦的手腳或衣服摩擦著與將會得罪灶神而招災。
產婦忌食瓜、茄子丈蔥、蒜、生薑、花椒和菜油,忌吃母豬油肉。若犯
禁忌,孩子將會發“母豬瘋”病和皮膚瘙癢。忌吃大甑飯,若犯忌,孩子將從事苦力勞動而一生
氣喘吁吁。產婦用的碗忌正立,要反扣著,否則小孩常吐奶,成人後也是個敗財之輩。
忌單月提親、定親,犯之則不成或中途分手;忌嫁娶犯紅沙日和執夫執妻;忌發親時父母目送;忌新娘未滿月走親串門;忌進親時新娘面向
太白星和天狗星,若犯之則子女夭折;忌新娘上馬時,馬拉屎或狂奔亂跳,預示夫妻不到頭或家庭破敗。
忌雷雨嫁娶,嫁娶遇雷鳴電閃是大凶之兆。發親時雷電轟鳴預兆新娘不久於人世;進親時有此凶兆,則將成為半路夫妻。故民間嫁娶一般在農曆十月至第二年三月底基本無雷雨的時節舉行。
屬虎的人忌配屬羊的人,兔忌狗,龍忌雞,蛇忌鼠,猴忌牛、狗忌蛇、豬忌龍、鼠忌龍、牛忌馬。
男婚
禁忌:虎年生的人虎年忌娶。兔年生的人鼠年忌娶。龍年生的人豬年及13、19歲忌娶。蛇年生的人蛇年忌娶。馬年生的人10、15、25歲忌娶。羊年生的人20、25歲忌娶。猴年生的人猴年忌娶。雞年生的人雞年忌娶。狗年生的人13、15、20歲忌娶。牛年生的人15歲忌娶。
女婚
禁忌:虎年生的人牛年及25歲忌嫁。兔年生的火狗年、鼠年及18、23歲忌嫁。龍年生的人豬年及15、25歲忌嫁。蛇年生的人狗年及21、26歲忌嫁。馬年生的人16歲忌嫁。羊年生的人猴年及15、20歲忌嫁。猴年生的人羊年及15、20歲忌嫁。雞年生的人15、20歲忌嫁。狗年生的人蛇年及13、20歲忌嫁。豬年生的人龍年及20歲忌嫁。鼠年生的人兔年、鼠年及16、l9、27歲忌嫁。牛年生的人虎年及28歲忌嫁。
父母去世當年,忌辦喜事。孝子在3年內遇事須忍讓,忌招惹是非,打架鬥毆。忌殺牲狩獵,因已故父母不定直接投生鳥獸動物轉世為人,可能幾經周折
方成。
忌犯重喪。忌孝子在
弔喪期坐凳睡床、忌墳向過人房頂。忌安葬上土時有惡雷。忌安葬日犯執子、孫、客。忌孝子淚滴入棺內和墳墓里,更忌淚落在死者屍體上。忌抬喪途中跌在棺木之下。忌在墳地有“不發、不好”等不吉利語言。
忌平整地基地挖出蛇、鼠、青蛙等動物,更忌將其打死。埋葬忌金屬物人墓穴。
忌砍伐靈堂樹,燒靈
房木,彝族民間認為靈房周圍樹林是保護族人安寧的神靈居所,隨意砍伐會得罪神靈;修建靈房用料為祖先所用之物,儘管因腐朽而修繕時換下的
朽木,亦不能用之取暖或作它用。
忌食猴、虎、熊、豹、灌肉。傳說猴、虎、熊、豹、稚等幾種動物與人類祖先有共同的淵源關係,因而以上動物有的只能取其毛皮,、不能食肉。‘彝族各宗支中的長房子還禁食爪類動物,如虎、豹、獅、狐狸、貓、馬肉及鷹又大雁、:白鵝汀鴿子等6言長子是執行供祭較常接近
祖靈者,需要潔身潔靈,以免觸怒陰間地府里的祖靈而遭到懲罰礦如有時路遇虎、豹只能驅趕,遇猴不能射殺。反映了彝族古代原始崇拜信仰遺俗對狩獵的影響。
忌食狗肉。認為狗是髒的動物,厭氣大,吃了會做事不順協稱口。
忌食貓食,貓虎共祖,食用貓食會招災。忌用餐後把
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這是給
死人敬食的方式。忌做客猛吃不留肉。
過年3天內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是對祖先最大不敬。
忌食病死或難產死的家畜肉;忌肉露天進屋,俗則鬼魂會附其上;傷筋骨者忌食糯食、公雞肉。
女子禁吃雙生水果、生有餅指趾的牲畜肉,否則認為日後自己會生類似的孩子。
文化介紹
四、彝族民居與價值取向 彝族受漢儒文化影響不深,
封建社會"
家天下"、"
大一統"的政治觀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現為血緣觀念、親族感情。在彝族社會裡,人們習慣以血緣關係來維護家族的利益和地位,並使血緣和居住結合在一起。如
元謀縣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緣和地緣上截然分開,三姓以居住結為家族,土掌房頂相連,屋屋相通。
大姚縣澗
水塘村,劉、李兩姓以血緣劃地而居,劉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過去兩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極少。因此,居住是維護彝族傳統社會和家族榮譽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當視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視甚至終身為之奮鬥。對於一個彝族男子來說,衡量他成家立業的標準,主要看他是否建蓋了像樣的住房。因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徵,沒有住房何以為"家"。所以,要"成家"、"立業",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錢財而是住房,因而許多人不管經濟多么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積錢蓋房,經濟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費大量錢財在住房上。對彝族人來說,建房是
實現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響,
民居建築十分注重內部安排,無不尊從某種"圖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牆處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陳設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爐、虎、獅等圖騰雕像;正中擺八仙桌,用於接人待客;左側是長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興衰的標誌。火塘除供取暖禦寒、熱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員圍坐議事的中心。正房兩側屋間是當家的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樓上是糧倉,牆壁洞裡供置祖宗靈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臥室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畜廄在面房樓下。彝族民居內屋的這種傳統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產和生活有機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長幼有序的倫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體現。五、彝族民居與宗教信仰 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經濟文化不發達,彝族存在著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觀念和
禁忌現象,同其它生活風俗習慣一樣,深深地影響著彝族民居文化特質的形成和發展。 建房過程中的宗教色彩尤為濃厚。和許多少數民族一樣,彝族視建房為家庭興衰、子孫興旺的吉凶禍福的大事,因而要請
風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後,方可動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須選擇吉日,還要請
畢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樑更是建房過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樑日要選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請畢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雞為橫樑點冠,祭中柱,預備糖果、饅頭等物從樑上撒給人群。橫樑架好,整棟房子就有了"靈氣"。新房落成,要請畢摩供放祖靈,開財門,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請親朋好友以示慶賀。可以說,建房過程就是一個宗教活動過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裡要有供奉祖先的靈牌位,逢年過節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後壁設供祖先靈牌位,是家庭神聖的精神中心。在這個意義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間。彝族崇虎,以虎為圖騰。很多彝族
民居建築上,往往雕刻一小
石虎置於正房脊中部或大門上掛虎頭牌,意以避邪驅魔,保佑家運興達。 此外,彝族民居的許多部分上也附有神靈,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門有鬥神,倉有倉龍,廄有廄神,等等。透過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與風俗習慣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女婚後另建房舍,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與此相適應,彝族民居多為兩層樓房及平房兩部分組成,或為一字形的單元屋等。彝族的紅、白喜事規模大,時間長,來賓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間舉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擺十餘桌宴席的寬敞院子,廊的寬度也以能擺一桌席為計。彝族尚黑,不僅族稱和人稱用"黑"冠之,傳統的彝族服飾也以"黑"為莊重。彝族有煙燻木料以防腐的傳統,新房建成後,要先用煙燻黑木料、牆壁,才能遷入。彝族婚禮也可以用"門"、"堂"、"房"三字概括:新娘進入夫家稱之"過門",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稱之"拜堂",行拜後入"新房",結婚三日"鬧喜房",三日後新人"回門",此外,男子入贅稱為"上門",女子招女婿稱為"頂門"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遺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術精 湛聞名。舊時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蓋有土、木、石結構的碉樓,多為五至七層,外牆用墨灰漿勾勒邊幅,有的還作彝族傳統圖畫,內側房間較寬敞,既可用於戰事防禦,又可用於生活起居或存糧。彝族曾有氏族聚議的習俗,舊時許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邊緣的大古樹下,用石條建一座四面均為台階的金字形石塔,作為氏族聚會地點,現已成為村民聚集、閒聊的場所。七、彝族民居與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彝族與其它民族發生的文化接觸、交流必然體現 在
民居建築中。早在戰國時期,楚將莊斫入滇,楚
巫文化西遷,對彝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與
中原內地長期保持著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過程中也融合了相當數量的漢族成份。彝漢人民互相學習,互相融合,友好相處。如《武定府志》記載漢族習俗"與各省稍異者,元旦采松葉鋪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圍屋,謂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燃之,以腥為牲,互相饋贈,謂之火把節。"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漢俗及其文化。正德《
雲南志》卷五楚雄府說:"羅婺蠻,近年亦有富者,納粟為義館及作生員者,共俗漸同漢焚。"明、清時期,由於在壩區屯田及
改土歸流,大量彝族遷入山區,形成了部分接受漢文化的彝民族群體。 正是這種長期的漢、彝文化的交融,使漢文化的影響涉及彝族文化的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築在形式及藝術風格都受到
漢族建築的影響,從正房的"一明兩暗"的內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
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觀造型,都與漢族
民居建築相似。
民居建築中的圖案及裝飾,內容形式都帶有漢文化特徵,如在山牆及前後檐下繪花卉、動物等圖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廳八尺柱腳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門頭上的龍、鳳形象等。在建築技術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懸山式"的木構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牆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漢族建築有淵源關係。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產物,又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注釋: ①
雲南省博物館:《
元謀縣大墩子
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77年1期 ②
李朝真:《關於乾欄式、井幹式建築的由來和發展》,《雲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
馮漢驥:《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國建築簡史》,第一冊,第36頁。
涼山彝族
涼山彝族喜溫涼,惡酷熱,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溫涼地帶。民間有俚語:“彝入住高山”。由於歷史上部族社會結構和內爭外患,形成
涼山彝族傳統住宅的“聚族而居”、“據險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點。雜姓村落和
平壩、河畔村落是近代開始出現的。同時,
涼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戶,大村落的居民僅百餘戶。歷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無集鎮無街市。
涼山彝族社會流行兒子結婚後獨立門戶,父母又與小兒子同住,所以涼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傳統住宅布局是以土牆、竹籬、柴籬園圍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樹,院門為木框木門,院內修建人字形頂一字形住房,屋門矮而寬,門兩側各留50厘米見方小窗,有的不設窗孔。
涼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標準住房為長10—15米,寬5—6米的長方型建築,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築以木為主,採用原木為柱為梁為橫桿,穿榫呈現“樹”型屋架.表現出
涼山彝族歷史上與大山與森林休戚相關的樸素原始的建築美學觀。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頂上面蓋長約六尺寬七、八寸的雲杉木板.俗稱“瓦板”,加橫木壓石固定。
雨水順杉木紋路而下,通光透氣。涼山彝族傳統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別號。走進這類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進入原始森林的狩豬木屋。
涼山彝族住宅內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門正中為
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設火塘.用三塊象鼻型雕花鍋莊石架鍋,
塘火終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動的中心。火塘左邊,用木板或竹籬隔成內屋,有中門相通.為女主人臥室並收藏貴重物品,入門右側為畜圈。屋內上層空間設竹樓。竹樓左段儲糧,中段堆放柴草,右段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涼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變異建築,主要表現 在蓋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壓泥箭竹房、薄沙
石板房。大戶人家和不少村落還建有多層高碉土樓。現代
涼山彝鄉住宅變化最為顯著.向磚木結構建築發展,普通另設畜圈。一些富戶開始修建磚混結構、花園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
涼山彝族民居洞開了窗戶,吹進了現代風。
彝族源於羌?
彝族,一個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個在
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個曾經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強大民族。就是這樣一個對中華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優秀民族,它的族屬問題,它來源於何處?這個問題在當今的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斷。
有人認為彝族與古越族同族;有人認為彝族來源於
西藏高原;還有“濮人”說、“
僚人”說、“盧人”說,也有國外學者所持的“
高加索人種”說等眾多學說;但最為公認和流行的是“彝族源於古羌人”這一學說。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方國瑜先生就是這一學說的主要創造者和支持者,他認為:“彝族淵源出自古羌人。”
李紹明等許多學者也均認同這種觀點。但隨著當今考古界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對彝漢古籍文獻及
西南地區彝族、羌族的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彝族源於羌”這一說法逐漸被證明是片面的、錯誤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於羌”?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彝”?何謂“羌”?現如今我們所用所寫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
毛主席在
北京與彝族幹部商議,將當時所用的“夷”字改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絲”,有吃有穿之意,象徵興旺發達。從此“夷”改為“彝”。而在這之前的漢文古籍中均寫作“夷”。在《說文》中這樣解釋“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古音讀‘聶’。”這與今 天彝族人民自稱“聶”、“
聶蘇”、“諾”、“
諾蘇”、“能”的讀音相吻合。而“羌”《說文》解釋為:“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也載有:“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從人,因以為號。”因此可知,夷“從大從弓”,羌“從人從羊”,且一東一西,何以謂彝為羌?
再者,羌何時南遷?南遷的是羌的哪一支?據
司馬遷《史記·秦本記》中的記載:“
秦獻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滅狄嵵戎。羌
無弋爰劍之孫卬則恐於
秦國攻伐,率羌人南遷。”《後漢書·西羌傳》也有:“至爰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夡,兵臨渭首,滅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
河曲西數千里,與觽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氂牛種,越巂羌是也;或為白馬種,
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
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獨留
湟中,並多娶妻婦。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起矣。……及
秦始皇時……秦既兼天下,使
蒙恬將
兵略地,西逐諸戎,北卻觽狄,築長城以界之,觽羌不復南度。”根據以上古籍得記載,我們因此可知羌人南遷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遷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領的“其種人”。在南下之後,其後裔“各自為種”分為“越巂羌”、“廣漢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們與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領得留在“湟中”的羌人遠離“不復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築長城以界之”(約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後,“觽羌不復南度。”那么,當羌人南下以前,在今 天彝族廣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廣大
西南地區是否空無人跡?哪些民族又生活勞作於此?隨著考古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對
甲骨文的破譯,我們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辭中就有“蜀”及周
武王伐紂時“
蜀人”參戰的記載。1986年在廣漢發掘出的“
三星堆”遺址,以及隨後在
成都市西郊蘇坡鄉
金沙村發掘出的“金沙村”遺址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的不斷發掘和研究,也證明很早就有多個不同的民族(“夷”系統民族)生活於廣大的
西南地區。另據《西南彝志》記載:夏、商時,勤勞的彝族先民就已經建立了以
岷江流域、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古蜀國;以
滇池區域為中心的
古滇國等
部落聯盟制國家,並且羌人南遷時與當時生活於今茂汶地區的土著夷人——“
戈基”或“果基”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羌族史詩《羌戈大戰》就記述了那段歷史:羌人首領“阿巴白構”率部南遷,同土著“戈基人”相戰。戈基人非常強悍、勇猛,羌人不敵。在危急之時,天神“阿爸木比塔”託夢羌人用
白石打,
可勝;託夢戈基人用麻稈打,可勝。次日交戰,羌人大勝。從此羌人代代傳唱此事,並且將此做為祭神經。羌人
白石崇拜由此興。《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也記載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帶在西漢時有“
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顯然這裡所記述的夷與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為彝之祖。
據彝族經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經》等
彝經的記載。彝族
父子連名譜系已有三百餘代,如以25年一代計,僅父系社會就已有7500多年的歷史。而羌人從公元前384年南遷起算也不過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
彝經均說彝族發源於今
雲南境內,彝族死後送魂也是送入
雲南昭通、
大理點蒼、
昆明滇池一帶,未發現有往北方送魂者。故,從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為羌之裔。
最能直接證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兩個民族間各自不同的風俗、生活習慣和文化。根據《史記》和《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人是:“所居無常,
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
產牧為業。”;“被發為俗。”;“不立群臣,無相長一。”的
遊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被描述為:“此皆魋(椎)結,耕田,有
邑聚。”或是“皆編髮”;《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里記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
夜郎國,東接交址,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囏,
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
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
葉榆,地方數千里。無君長,辮髮,隨畜遷徙無常。自巂東北有莋都國,東北有
冉駹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自冉駹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此三國亦有君長。”“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土地
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
文繡,罽毲帛疊,
蘭乾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從上面的古籍中的記述來看,二者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還有,彝族有著古老的文字——“
古彝文”。根據現今眾多專家學者的論證,
古彝文有著至少9000年的歷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
彝經,包括遷入
長江以北及更遠地區的夷人先民都在當地留下了
古彝文遺蹟。而羌族卻沒有文字,更沒有傳世的書籍,只有口傳的傳說和神話、史詩。
綜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兩個民族。但二者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羌人南遷之後,大部定居於今
涼山州和
甘孜州、
雅安市之間,與土著的“夷”系統的各部族發生了戰爭和文化交流,相互間漸漸融合。特別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錯而處,來往密切,並相互通婚,繁衍後代,相互學習,並在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方式上逐步改變和融合,逐漸從事農耕。另一部分與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邊地區延續至 今,成為今 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裡呢?著名學者
張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國西南民族考古》中認為:“今 天的彝族的族屬源流非常複雜,彝族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共同體,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
橫斷山區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來自
中亞遷徙而來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著名歷史學家
蒙默則認為:“彝族是大約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從旄牛徼外南遷至
雲南的‘昆明夷’,與以‘濮人’為主的土著
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昆明”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傳說中也有所反映,民國《貴州通志》引《興義志》曰:“初,秦時有孟(傳說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漢初,其種類繁盛,由瀘入滇以西,地方千里,鹹為所有,是為昆明夷,《史記》所云‘巂’、‘昆明’也。”這段地方志顯然系出於當地彝族的傳說,說明在彝族自身傳說中同樣是將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認為我們彝族是一個以“巂”、“昆明”、“ 什數”、“
夜郎”、“
靡莫”等眾多古代“夷”系統部落為了主幹,在不同時期逐步融合了其他遷徙而來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漸形成的一個廣泛分布於
西南地區——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個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火把節
老夫今 日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
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
這是明代正德年間,
四川狀元
楊慎(號升庵)被貶官到
雲南永昌,途經
西昌(今
涼山州)時,看見彝族火把節之夜後寫下的詩句。
火把節,都是在農曆6月24日至27日舉行。在彝族自治州、縣,火把節是法定民族傳統節日。每年這一節日的到來,彝族同胞同其他民族都要一同去參加隆重而盛大的火把節,都要熱情歡歌,盡情舞蹈,熱鬧非凡。但如要講到火把節的起源,或者說來歷也好,傳說也好,卻是各地、各支系幾乎是自有其說,地方史志的記載,也各執依據。
民國《
昭通縣誌稿》說:6月24日“火把會與滇中各處相同,鄉中燃炬照田祈年,以火之明暗,占歲之豐歉,此為近理,至於弔古,則知者鮮矣。”這段話將火把節的來歷簡單地劃分“
近理”(祈田豐收)和“弔古”。其實“
近理”並非都是“燃炬照田祈年”,“弔古”也非專指一人一事。
據史志中關於火把節起源的記載,所謂“弔古”,是祭奠死者,主要有
阿南殉節,見
李元陽明代萬曆年間《
雲南通志》卷十記載;武侯南征,見
許印芳《五塘雜俎·星回節考》,《滇系》中也有記載;慈善夫人殉節,又名火燒
松明樓,見《南詔野史》。其中以慈善夫殉節的故事最為感動人。其大意是說:彝族先民蒙氏建立的南詔國,傳至
皮邏閣時,在六詔中最為強大,便與相國
張建成設計統一五詔。開元十八年,他首先賄賂劍南
節度使王昱,要求合併五詔,並得到唐王朝的同意。於是以聚集祭祀為名,通知五詔於六月二十四日到
松明樓祭祖,除了越析詔因
路遠未到外,其他各詔
都來了。鄧賧詔妻慈善感到此舉有詐,勸丈夫不要前往。但詔主迫於皮邏閣的威勢,不得不行。行前,慈善以鐵鐲套夫臂。祭祀畢,皮邏閣設宴於松明樓,飲宴至暮,皮邏閣佯醉下樓,伏兵即舉火焚樓,各詔均被害。屍骨難辨,只有鄧賧臂有鐵鐲得以認領。後南詔知慈善有才智,欲娶為妃,慈善
堅執不從,並據城自守。南詔發兵圍城,慈善自盡。此後,每於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民眾以火把紀念她。
關於彝族支系間的傳說,據《彝族文學史》的記載,有《撒梅人的火把節》、《撒尼人的火把節》、《阿細人的火把節》、
南澗彝族《火把節的來歷》、雙柏羅婺支系《喜鵲姑娘》火把節的傳說、
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等,不一而足。其他
彝語支民族遷有他們的說法。總之,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大都略有相似之處,勿需去考證哪一種說法才是火把節的起源。其實火把節的真正來源,是彝族人民對火的崇拜。彝族先民長時期遷徙、遊牧于山野,一刻也離不開火,深知火能燒毀一切,也能保護人畜和莊稼。久而久之,在彝族先民的觀念中,“火就是神,神就是火”。因每當六月二十四日要祭天過歲(年節),時久則演變為火把節都在這一天舉行,各種附會也在其中。
《昭通縣誌稿》將火把節稱之為“火把會”,其用語十分切合昭通的實際,即最終將各家各戶的火把會聚一處,火更明,占歲之豐收才有希望。這與
滇中各處“束松明為炬,照田畝,以
火色占農”(李元陽《
雲南通志》),或“田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凶,明則稔,暗則災”(《石屏縣誌》),同為一個目的—祈求豐收。因此,昭通歷史上的火把會,是彝族、漢族和苗族都參與的火把聚會,如今所說的火把節。其中苗族參與火把節可謂入鄉隨俗,也如彝族參加苗族的花山節一樣,雙方都在趕對方的熱鬧。但昭通(
昭陽區)漢族參加火把會,這不僅只是入鄉隨俗的問題,也是漢族古代祈年照歲的繼承、流變,到異鄉之後的表現形式。
古之火把節的起源、傳說,雖有祈求豐產,
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早有清人許印芳的公允評說:“夫南詔國滅,星回之節已廢。火節之興,原於服忠武之威,表貞烈之德,歷久不廢。而逐疫祈年,祭先講武,諸事乘乎其間,歲守民安,相與飲食,歌舞備靚。泰平之象,亦可見滇人神遊化宇,不復知有蒙段煙月矣。”而今之火把節,則賦予了時代特徵,一改往日的“醉飽歌舞”、“叩頭送福”、“敬天祭祖”等舊習,為招商引資、物資交流和發展本地經濟服務,同時也是繼承和發場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少數民族地區民眾
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進步,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彝族民居
彝人古鎮獲兩大獎項
7月27日,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十六屆世界大會在昆明隆重開幕。“族群、聚落、民族建築”專題會議是本屆大會唯 一建築類專題,由民族建築領域專業權 威組織——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承辦。
組委會還在專題會議展期間舉辦了“
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品牌推選活動”。最終
楚雄州彝人古鎮以“傳承彝族傳統建築,博採各民族傳統建築精華,打造現代優秀傳統民族建築”獲得“中國建築文化經典示範工程”。同時,該項目開發商楚雄
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董事長李陳獲得“中國建築文化傑出貢獻獎”。
“要建中國特色建築”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企劃部部長
張建強主持了本次會議。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外事
司原司長
李先逵說,在中國,就是要建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彝人古鎮在民族建築方面的創新在全國來說都是出類拔萃的。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德啟先生說,每到彝人古鎮一次,就會被這裡的建築征服一次。作為彝族聚居的楚雄,膽子可以再大一點,對民族建築的探索可以再勇敢一點。
楚雄州規劃局局長
楊傑說,這一次,世界民族大會在彝人古鎮設專題會議,是對楚雄州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肯定,接下來,楚雄州還要進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在民族建築方面還要下狠功夫。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總工程師呂仁忠總結了彝人古鎮從策劃設計到建設經營的成功歷程:用藍海戰略搞開發,用經營理念搞規劃,用開放的思想搞設計,按市場的要求搞管理。彝人古鎮之所以從無到有,成為滇西旅遊黃金線上的一大亮點,與創新的思維理念是息息相關的。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副總經理羅曉祥說,彝人古鎮在本屆民族大會上一舉斬獲兩大獎項,非常振奮人心。從一點來說,彝人古鎮不僅僅是楚雄的項目,也是世界的項目。
永恆記憶飄向世界
會後,來自海內外的代表們品嘗了極具彝族特色的彝家美食,觀看了彝族歌舞表演。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讚嘆。在代表們的“長槍短炮”之下,彝人古鎮被定格成永恆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又將隨著代表們回歸故里,讓全世界更多的人領略到彝人古鎮的風采,領略到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精髓。
民居建築
風籬房
豐富多彩的彝族建築形式中較古老的一種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蓋的牛車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風籬的延續和發展。風籬的建築結構特別簡單,用兩根上端帶杈的樹桿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樹桿橫搭在兩根柱子的樹杈上做梁,再用數根樹桿並排搭在樑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牆,其上覆蓋樹枝、茅草之類的東西,用來遮風避雨。這種居住形式的發明改變的彝族先民"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築史上的一大發明和進步。土庫房
以
圭山鄉海邑村為典型。這種房子俗稱"土掌房",以土、木、石為原料,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牧畜。屋頂平坦,其構造是以塊石做牆基,用
土坯或泥土夯牆,無柱無梁,在築好的牆上直接鋪上一層木棍、木板或木條,上覆茅草,再鋪一層不含雜質的泥土,灑水抿捶,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頂,又是
曬台和涼台;既可曬糧食,又可曬衣物,十分實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經濟狀況不好的則
蓋得較狹小。土庫房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且結實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樓""碉房"之稱。
茅草房
西街口鄉月湖一帶保存較多。一般為
土木結構,以石塊墊基,夯土築牆,用結實的圓木或方木為柱。雖是夯土為牆,卻十分牢固,傳幾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為雙面坡斜頂,用草蓋頂。蓋草頂時,先打盡草絨,潑上冷水讓風吹,接著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風吹不乾而不被火燃燒,形成結實的草頂。這種房屋建蓋時,山牆築得較高,高度超過茅草屋頂,並在山牆上蓋石板。其作用是,發生火災時讓山牆擋住風力和火苗,控制火勢,儘量避免火舌亂竄,殃及四周鄰居。這種茅草屋比起磚瓦房簡陋,但節約費用
冬暖夏涼。
籬笆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
合和村一帶。這種房屋的結構與瓦房相同,上、下兩層,上層倉儲糧食,下層住人,關牲畜,屋頂蓋瓦片。以條石做牆基,以竹條、樹條或藤條編織成籬笆,再糊上泥巴,塗刷平坦,成為牆壁。
石板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
糯黑村。這一帶綠樹成蔭,群山環抱,為這裡的彝族提供了建蓋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勞智慧的彝族人民藉此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板房。這種房子多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各三間,梁、柱、椽、樓均為木料,山牆、背牆和圍牆用石板壘砌,地板用薄石板鋪成。該村附近的群山多為
石山,人們上山採石,依照石頭的紋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條,建造出比磚木、土木結構更為堅固結實,更為整齊美觀的石板房。
特殊研究
⒈自然村寨的選址及其聚落特點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其居住村落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遠並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場。一般高山區多為散居,平壩河谷地則以集居為主,這是彝寨典型的聚落特點。
2。住宅擇址 按傳統習慣,選擇住宅基址—般都要經過相宅和卜宅兩個步驟,這與民間俗信是分不開的。
⑴相宅 彝族民間對待住宅基址有—套傳承的相法,但各地不盡相同。一般皆以“上邊有坡養羊,下邊有田種糧”為理想之居地,主張住宅
應選在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處。由此有許多選擇屋基的
禁忌,如涼山彝區忌門戶所對之山為禿山,否則不吉,家貧;如對IU樹茂草盛,戶主就會發達;房前有水為上吉,忌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等等。雜居區則多受漢族風水觀念之影響,擇房基多考慮“
龍脈”寶地。
⑵卜宅 相宅以後還須卜宅, 以定吉凶。不僅要按日月星辰和戶主、主婦的歲位命宮推算,一些物象占來預卜家宅以後的吉凶。四川
美姑彝村相沿的傳統卜宅方法則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類。滾蛋,彝稱為“瓦切比”,方法是戶主執一雞蛋在相好的地基上滾畢,然後在地上隨意置三塊石頭支起—鍋煮蛋。煮後撈出
剝皮,看蛋窩是否正而不偏,正為吉,否則另擇居地。立米,彝稱“查確比”,戶主以手握住五顆大米,片刻後,再把米豎立於地面上,插入土中時要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及中土的順序,使米粒呈÷狀,再拿—碗扣住。次日查看,若出現米粒丟失、倒地等現象均不吉,得另擇地基。燒羊胛骨,彝稱“約丕基”,需延請祭司畢摩行此卜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燒燃畢,看胛骨上被燒出的裂紋來定吉凶,以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若地基宅址一再選不好,可以與能選上自己這塊宅基地的戶主交換土地。
⒊民居類型 彝族分布甚廣,居住類型多樣。典型的民居樣式有
貴州彝區的杈杈房、
涼山的棚屋(風籬式);小涼山的木羅羅(井幹式);大小涼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區的一字房(上棟下宇型):
滇南彝區的土掌房(平頂式);雜居區的
三房一照壁、 三合院及四合院(庭院式)等,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列舉其中如下:
⑴杈杈房 是舊時彝族的傳統民居,流行於貴州彝區,為貧苦階層居住的一種簡易房舍。一般以兩根插入地下的樹叉作柱子,一根樹棒橫在叉上作為橫樑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無牆壁。是——種風籬居所的古老居住形式。
涼山過去的原始棚屋也屬此類。
⑵木羅羅 是小涼山森林地區的傳統民居。採用原木縱橫交錯疊置成
井幹式結構,構成房屋的壁體,為由下部支撐結構和上部庇護結構組合而成的複合式純木結構的
民居建築,習稱為“木羅羅”。
⑶瓦板房 是大小涼山彝區的傳統居住型式。有土牆和竹笆牆兩種。上置棟樑,構成房架,雙斜面人字形屋頂,蓋以木瓦板二層,下層鋪滿,上層則於兩板相砌處置一板,再用石塊復壓其上。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鋸解,便於雨水順木板紋路而下。因木板起瓦之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⑷土掌房 滇南彝區傳統民居。先用粘土築成牆,牆高達二至三米時,用木椽封頂,頂上再鋪粘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屋頂,可作曬場或涼台,多為平房,也有的設二
至
三層樓。其特點是冬暖夏涼。此種房屋多為依山而建。
⑸三房一照壁 流行於
雲南大理巍山等地彝區。主房順山勢依山而建,兩側耳房較低,再加一照壁,為土木結構的組合建築。多數為草房,少數為瓦房,有帶廈和不帶廈兩種。房形有實心房、空心房;吊廈、鸚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樓。主房高於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三方用土基牆圍護,前面及中央用木板為隔。主
房山牆到頂,屋面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