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人物生平,傳說軼事,歷史變遷,社會地位,法器法具,法扇,法鈴,法笠,簽筒,經書,其他,其他儀式,畢摩作畢,繞祭棚遊行,卸痢神座儀式,卸孽神座儀式,祭祖豬胛卜神座儀式,祈福神座,文化價值,社會評論,
歷史淵源
據
彝文文獻《
勒俄特依》記載,
蒼天降下靈神果籽落於下界,經過三年九世後,終於長成了杉樹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樹非樹,不能成人類始祖。直到阿居阿叢時代,山神得知必請畢摩祛除白、花、黑三穢後舉行祭祀豬胛卜才能成為人祖,於是先後派遣豪豬、白兔、野雞和蜘蛛作為使者去
上界敬請額比斯烏畢摩,經過多次請求後,額比畢摩才同意下界作畢,額比畢摩在屋後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桿,做成神簽、法笠、法扇,送給額阿孜三祖孫帶著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經書來到了地界,為杉樹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穢後舉行了祭祀豬腫卜後,於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類的始祖。
人物生平
畢摩作為
彝族人的
祭司,不但為族人主持
祭祀,編造典籍,醫治疾病,還擔任
黑彝奴隸主的家庭老師(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
奴隸社會五個等級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個多種崇拜的民族,歸納起來有祖靈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類。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三觀,即三界觀(天界、地界、地下界)、萬物有靈觀、萬物雌雄觀。介於彝族根深蒂固的認識和觀念,構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
畢摩文化。在
大涼山腹心地
美姑,關於彝族畢摩的作畢儀式及其神話傳說,仍在彝族民間廣為流傳。
四川美姑縣是著名的“畢摩之鄉”,這裡有7個畢摩派別,200餘種宗教儀式。在這塊彝族人占總人口98%的土地上,近8000名畢摩依然活躍在大涼山中,雖然這裡畢術保存完好,但變化也不可
避免。
傳說軼事
洪水泛濫時,天神派了三個畢摩帶著彝文經書來拯救民眾,三個畢摩各騎一頭黃牛,把經書掛於牛角上,渡
汪洋大水時,把經書浸濕了。畢摩下到凡世後,便把經書放在青樹枝上曬,飛來的老鷹抓破了一些書頁,粘在青樹枝上又撕壞了一些書頁,故而彝文經書不全了。畢摩念經作法時,都帶有牛角、鷹爪和竹籤作為法器,並在祭壇上插青樹枝,意即彌補經書之不足。”
歷史變遷
為了世代紀念天界的額比祖孫的功績,至今彝族畢摩舉行招魂儀式時,還用三根頂端削成斜面的木籤代表額比祖孫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從杉樹巨人下傳到阿牛舉日時代,人類進入了
母系氏族社會。據《贊畢祖經》記載,先由石孜石德做畢摩,後傳石阿牛尼部落,牛尼傳石色,石色傳格俄,格俄傳莫米,莫米部落作畢十代後人類開始進入了
父系氏族社會。據《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經》和《彝族譜牒》
記載,彝族先民正式祭祀祖靈送靈儀式活動的時間大約在年前。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石爾俄特是彝族歷史上改革母系氏族制度的劃時代人物。從石爾俄特起,人類又提取畢摩作畢內容的精化,去偽存真,開始整理並大膽發明畢摩作畢儀式中的程式和內容及法具。至此,無論是在祭祖靈,還是驅鬼治病,祈福禳安都很靈驗。從《彝族譜牒》中推算出,從石爾俄特世至今有170多代,平均以每代25年計算,距今大約4200多年。也就說,
彝族宗教大約在4200多年前就基本形成。後來,石爾俄特傳給
維勒丘布,丘布世傳代後傳給普伙世,普伙世傳代後傳阿堵
魯普世,從阿堵魯普世傳代後傳到阿
蘇拉則(大約在公元年南宋淳熙年間),阿蘇拉則是彝族宗教赫赫有名的一代畢摩
宗師。阿蘇位則的功績是對原有的彝族文字
經典進行整理、規範、和編造工作。
社會地位
畢摩在彝族社會中地位很高且神聖。在彝族社會的“茲(土司)”、“莫(法官)”、“畢(畢摩)”、“格(工匠)”、“卓(百姓)”五個等級中,畢摩的地位處於第三位。畢摩是繼承彝族文化和傳播統一彝族文字的大知識分子,彝族彥語中:“茲來畢不起,畢起茲不吉”,充分說明在彝族社會中畢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任何人不能侵犯畢摩的財物和人身。 畢摩在彝族社會的宗教信仰、歷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禮儀、藝術、醫學、探索、喪葬、藝術、預測未來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當然,畢摩之間也要分等級,這主要是由畢摩作法的經驗和作畢能力(儀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不一定按年齡來衡量一個畢摩的威望,如有的年輕畢摩也有能力參加大型作畢儀式,他們就可稱得上是大畢摩了。要舉行什麼樣的作畢儀式,請什麼樣的畢摩來作畢,都是通過占卜而定。所謂儀式的大小是從作畢時用的開支大小程度而定,如大型作畢送祖靈(
尼木撮畢)之類就是大型的作畢儀式,如一年三次的用羊、小豬、雞之類就只能算是中小型儀式了。
法器法具
法器法具是畢摩從事儀式活動的手段和根據,是畢摩通達神靈、降妖除魔、禳災祛禍、祈福納福等所憑藉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
涼山地區,畢摩常用的法器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鈴、簽筒和經書,隨身攜帶的用具有法網,護法法器有鷹爪、豬牙項圈、虎牙等,臨時製作法具有響竹、水鼓等。畢摩法具的製作一般都擇在豹星十四“勒克”日製作。
畢摩在做儀式時,不時念誦道:“作畢我一群,走過
柏林山,背來柏簽筒,走過櫻
林谷,帶來櫻法扇,走過林木山,戴得法笠,走過竹林谷,搓來竹神簽,走過百樹谷,樹棍槓亦要分,五棍槓也要分,取銀擊銀鼓,取金擊金鼓,漢區
羅谷取得白紙書,街道下方取得黑墨寫,彝區蜀地庸者莫擋路,愚者莫行理。黃豬胛得卜,雞股骨得插,取草墊神枝,取血祭神座,畢口也誦咒,畢手亦折孜,銀笛取來奏,金弦取來彈,接種種亦傳,斷根根亦斷,遣敵敵亦散,治病病亦愈。治病於世間,度靈入祖界,世間得繁旺,神鈴亦靈巧,網兜亦順手,舊畢亦得見,新畢亦得聞,畢摩作法師於此,謀臣判案源此法”,或讚頌道:“法笠黑壓壓,法扇搖晃晃,簽筒如林立,神鈴似雷震”。對畢摩法具作了神化的描述。相傳在原始母系氏族時期,畢摩因不置金銀水鼓,不佩杉簽筒,不持櫻神扇,不戴神笠,不搖神銅鈴,不念神傳經,因而驅鬼鬼不走,遣敵敵不散,祈福福不至,治病病不愈,直到維勒邛部時代,邛部才用了種種法具,畢摩的法力於是才大增,祛病驅鬼招魂納福得心應手無所不至。畢摩所用的各種法具,在各種儀式中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用途。
法扇
彝語叫“切克”,據傳為維勒邛部時開始使用,一般用於超度送靈或豬胛卜以及制靈牌等儀式上,用以盛撒代表金銀的木屑、蕎花、大米等祭品給祖妣或鬼魂獻食,或用於煽鬼魂,或用於盛撒代表祖妣遺留五穀的糧食粉賜福後代。法扇有竹法扇和銅法扇兩種。篾編法扇成扇狀中間以木柄穿鑲而成,編制時,先用蔑片編織一圓盤,且編出方格為眼,眼有九眼和七眼之分,然後用櫻木製成蛇身魚尾狀(表示龍)的木柄插盤而成,柄端裝飾二木鳥(意指傳說中的神鳥阿普依曲鳥)盤踞背面柄身雕以護畢神鷹、護畢神虎和吞邪豺狼(沙馬曲比宗族畢摩的法扇柄上雕鷹、虎、蛙,以為蛙能代表智慧或藥神)。柄把上刻東南西北天地四方和擎天四柱,擇日請工匠或畢摩自己製作。不同法扇用於性質不同的儀式場合,九眼扇用於超度凶死之魂,七眼扇用於超度吉死靈魂,銅扇用於超度麻風病死魂和有麻風病有關的儀式活動。
法鈴
彝語叫“畢句”,是一種畢摩用於儀式中搖動而發聲以通神靈、降妖鎮怪的用具。關於法鈴的源流,畢摩們有一個十分動聽的傳說:在遠古
洪荒之前的維勒邛部時代,由於彝人的始祖維勒邛部“不擊黑馬屍,不捉黑牛殺,不墊黑馬皮,不食黑牛肉,不吮黑馬湯,不飲黑牛血”。並且他還“帶來白公雞,捉來白鴻雁,立於堂朗山,白晝日出去祭日,白晝日出輝燦燦,黑夜月現去祀月,黑夜月現亮堂堂。於是在大地的上方(傳說中的
昊天上),長出了三棵巨大的柏樹,三棵柏樹之上,掛著三簇紅鈴穗,三簇紅鈴穗之上,結著四個馬蹄鈴。到了一代畢摩宗師邛部
阿魯時代,邛部阿魯帶著白公雞去祭祀蒼天,向上蒼祈求賜予法鈴,紅穗灰鈴掉了下來,先落入日光之源,而後又經過了月光層,蒼天層、青天層、黃雲層、黑雲層、白雲層、雲霧層、稠雲層和烈風層,四個法鈴除了一個掉入爾畢尼妮成為蘇尼(巫)源流鈴之外,其餘三個都掉到堂朗山上。邛部阿魯用各種犧牲祭祀三天三夜後,升起黑霧黃霧白霧三團,圍繞於堂朗山峰上,法鈴開始隨著雲霧掉落,先掉到堂朗山腰上,又掉到堂朗山腳下,又落入恩爾迪治地方,恩爾迪治遷,落入荊叢山,荊叢山中遷,落入柏林嶺,柏林嶺上遷,落入阿孜迪爾,終為俄烏阿魯所得,俄烏阿魯賜給了邛部阿魯,邛部阿魯拿給色伍阿魯,色伍阿魯“清晨取用潔白公雞祭,下午取用潔白閹羊祭,黃昏取用純白閹牛祭”,然後還給了邛部阿魯,邛部阿魯“左手摘灰鈴,右手接紅鈴,鈴也見畢歡,見畢叮噹響,畢也見鈴悅,見鈴聲幽幽,”他還“掛鈴於肩上,到達波火火史地,清早取用潔白公雞祭,深谷馬桑插神座,撿石作燙淨,除糟又祛粕,上午取用黃色公豬祭,宴請畢祖神,中午取用潔白山羊祭,祭祀諸路神,下午取用潔白綿羊祭,祭祀神法鈴,黃昏取用潔白閹牛祭,祀畢又剎畢”,使紅穗灰鈴成了畢摩法鈴。這些法鈴經過阿都爾普、烏阿阿魯之手後,後來傳到阿蘇拉則手中,拉則石色父女倆游畢經過斯義洛戈時,被阿孜恩莫家織布樁所阻,不得不將神經五具(畢摩所用的法扇、法鈴、法笠、簽筒和經書)從織機上方擲過去。當在木孜遷拖找到神經五具時,神鈴已經飄走了,從此遺失了具有神的威力的法鈴,只能重新鑄制來取代。能見到的畢摩法鈴,一般為銅製,呈喇叭形,頂部有孔穿以皮繩。畢摩經書載:“世間擊皮鼓,鬼界若雷鳴,世間奏鈴鐺,鬼界響叮噹。”可見法鈴是畢摩在作驅鬼等儀式時用以傳遞神、鬼、人之間的信息並助畢摩法力的工具。法鈴出自工匠之手,常見的是銅錫製成的,有赤鈴和
黃鈴。
法笠
彝語叫“勒偉”,是畢摩的保護傘和避邪物,一般用蔑編成,形如大斗笠,有的以黑色氈片或以純牡羊毛製成帽套套於笠上,謂之“畢爾拉略”,意為“虎眼神笠”,每作一次送靈儀式,便加一層羊毛氈,其層數愈高,表示畢摩法術高而請的人多,所以彝語謂之為“神笠畢晃晃”。據傳古時候的法笠為紅色八角形狀。
簽筒
彝語叫“烏吐”,是畢摩常用法具之一,據傳有鎮魔降妖之功用,木質,中空,長短不一,按畢摩自身的體格擇日製作,分公、母、子三種,尖部張口成梭錐形為陽性,張口呈半橢圓形為陰性,且張口大小與所持畢摩張口嘴形大小一致,若簽筒張口過大,超過畢摩之口,會克主,不利於畢摩,若張口過小,則為法力不足。簽筒由前後兩節合成,前節謂之柏公,由名山深處柏樹製成,後節謂之櫻母,采自名山深處獵犬不及之處的櫻木製成。簽筒長度與所持畢摩前肘(包含五指)長度吻合,過長則把握不住,作法容易出錯,或克主,對自身不利,過短則法力不足。簽筒內裝畢摩占卜用的神簽,彝語謂之“洛烏”,有十八支或十一支兩種。神簽用竹削成,分陰陽兩種,削成叉形為陰簽,削成一側尖形為陽簽,用於占卜,簽筒兩端系以皮繩或銅鏈制就的背帶,畢摩出行或舉行儀式時斜跨於背上。
經書
是畢摩作儀式的重要根據,誦經的程式或內容指導或規定儀式活動展開和延伸,都是在誦經中進行儀式程式的。經書種類繁多 , 據其用途和內容大致分為“黎數”“咒術”“歷算占卜”三大類,下分若干小類和子類。
其他
畢摩法具還有畢摩隨身帶的法網、護身物、鷹爪、虎牙、野豬牙象圈和作儀式時根據需要臨時製作的響竹、水鼓等。法網:彝語叫“海可”,是畢摩用來裝載經書、法具和其它物品的網兜,一般由畢摩自己編制,編時用兩根麻繩一根按順時針一根反時針交錯編成。鷹爪,彝語叫“鷲西”,是畢摩的護法物,也是畢摩神力的象徵,用老鷹足爪風乾彎成,一般繫於法鈴上。
其他儀式
畢摩作畢
在涼山,每戶彝族每年都要舉行三次以上的中小型作畢儀式。畢摩出去作畢時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法鈴、看上去顯得比平時高大而威武。(見圖:畢摩作畢)畢摩作畢時的說唱更是一種以彝族民間特有的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體裁,具有古樸、純真、恐懼、高亢或低沉等變化無窮的腔調,令人聽之感到殊屬而神秘。
彝族畢摩的作畢儀式種類繁多,小型的作畢儀式只需要幾小時,中大型的要幾天幾夜,特大的作畢儀式可達九天九夜。由於篇幅的關係,下面簡要介紹五個大型作畢儀式現場。在這個大型作畢儀式中基本上是包括了大、中、小型的作畢儀式。通過介紹,讀者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彝族畢摩作畢儀式的部份內容,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彝族民間神秘而精彩大型作畢儀式--林木撮畢現場,領略彝族畢摩文化的神秘所在。
繞祭棚遊行
祭祀棚遊行,彝語稱“紅炯”,是彝族民間祭祖靈儀式活動中宴飲祖妣亡靈儀式上供奉亡靈和畢摩主持祭祭祀儀式活動的場所。宴飲祖妣亡靈儀式結束即刻毀去。舉行活動的主要目的,一是告慰祖妣亡靈,不必為其兒孫們擔憂;二是向祖妣亡靈們祈福,希望子孫興旺發達、五穀豐登;三是主、輔祭雙方以男丁之多少、牲畜的肥壯作為藉機炫耀實力,輔祭方以拋灑的碎銀多少作榮耀。
遊行以先主祭方後輔祭方,先長後幼的順序分別舉行。所有參加遊行的壯年男性都裝扮成古代武士,背負弓箭,腰佩寶劍,肩扛刀槍,領頭者手持屬於該戶的紙幡,趕著祭牲舉行繞棚遊行活動。
主祭方趕著祭祀羊、抬著賜福豬,邊鳴槍邊按照逆時針方向繞祭棚轉三圈後,把賜福豬放回墊席上,把祭牲交給管理者,把各戶的紙幡插在祭祀棚欄畜席上即可暫時退出場地。
輔祭方由戶主帶領各自的男性成員分戶進行,領頭者手持屬於自己的紙幡,趕著祭牲邊鳴槍邊按照順時針方向繞祭祀棚轉游三圈。在遊行過程中不斷地報告姓氏名號後,將牲畜交給管理者,將紙幡插在主祭方最後一戶後邊的欄畜席上即可退出場外。
主、輔祭方完成遊行活動時,再由全副武裝的主祭方男性青壯年帶領祭祖畢摩隊伍按逆時針方向圍繞祭祀棚緩緩地轉游三圈。由兩位資深畢摩頭戴法笠,手持法扇背誦《入棚經》。當眾畢摩進入祭祀棚就坐於祭棚內時,繞棚遊行全部結束。主祭方的武士們卸下武器裝備掛在祭祀棚左前方,待供奉祭祖妣亡靈後離開場地。
遊行儀式結束後,將作祭棚的十二根松樹桿送往東方靠放於一棵果樹上,收起篾簾和圈席等用具,繞棚儀式結束。
卸痢神座儀式
卸痢神座彝語稱“克莫”,是彝族宗教儀式神座中場面宏大,內容豐富,神位名稱繁雜,結構複雜的大型神座之一,包括許多天文地理等知識。在具體運用時可根據儀式內容進行增減神位。
卸痢神座主要用於詛咒。如:詛咒仇人、返咒、招請神兵神將降災於仇人的轄域,除黑污、卸痢葬痢、驅逐凶鬼等大型活動。
儀式的目的是通過畢摩與天地兩界各類神靈溝通並請來協助畢摩施法助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現根據卸痢葬痢儀式中栽插的神座簡要地介紹如下。
卸痢神座的結構分為天界部份和地界部份。在儀式活動中要進行大面積的地面栽插招兵神座、大小畢摩們分工念誦《請神經》和有關的經書。
卸孽神座儀式
卸孽神座彝語稱“吉爾古”,這是一種在卸除糾纏並為孽禍儀式活動上所插的神座,卸孽儀式分“卸除祖孽”、“卸除癆孽”和“卸除凶孽”三種。
儀式目的是為被祭送的亡靈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卸除孽債和孽禍,讓亡靈輕鬆地回歸祖界,讓子孫後代安居樂業。
舉行卸孽儀式的原由是(以卸除祖孽為例):在被祭送的祖妣亡靈中在世時曾是有權勢的人、武士、狩獵者、祭師、工匠等有生望的社會人士,他們生前在為人處事中因自身或外部的原因,有意無意地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失誤而禍害自身和子孫後代,加上因他們是有影響的社會活動人士,故受到人們的議論、褒貶、詛咒,這些社會輿論久而久之也會成為孽債為禍子孫後代。因此,在祭祖送靈儀式活動時,只要主人家有此要求,都要舉行此項儀式。在活動中有挑孽除穢和投矛刺孽等動作。
祭祖豬胛卜神座儀式
祭祖豬胛卜神座彝語稱“里木偎皮”,豬胛卜儀式是彝族宗教儀式中層次最高的活動。可分為“祭祖豬卜”和“卸癆豬卜”。前一種在祭祖送靈儀式中穿插舉行;後一種在卸除猴瘟癆疾等慢性疾病時作為專場儀式舉行。
儀式目的是為因為凶性事件或慢性疾病等死亡的祖妣亡靈及因受此類疾病、事件等糾纏的子孫後代卸除病魔,讓祖妣亡靈輕鬆地歸祖而去,讓子孫後代擺脫病魔而過上幸福的生活。 儀式之前要舉行豬卜祛穢儀式。豬卜儀式和祈福儀式上所需的牲畜和用具以及畢摩、主人、幫手都要經此儀式祛除污穢後才能參加後面兩項儀式。
豬胛卜儀式內容龐大,程式複雜,需要念誦的經書和背誦和口碑經很多,因儀式難度很大,故法術精湛的老畢摩才能主持此儀式,當儀式接近尾聲時驗看抽出的豬肩胛骨判斷吉凶。畢摩手持豬胛骨的骨節以骨突為
分界線,左面為主方判斷吉凶,右面為輔祭方判斷吉凶。
祈福神座
祈福神座儀式彝語稱“甘古”,是彝族宗教儀式活動中層次最高,內容龐大,程式複雜,神枝占地面積達一畝地以上,也是運用經典和口碑經書最多的儀式活動。可分為“祭祖祈福”、“卸癆祈福”和“卸凶祈福”三種。第一種在舉行祭祖送靈儀式時穿插進行,第二種在專門舉行卸除癆痢儀式即將結束時舉行,第三種在專門舉行驅逐凶鬼儀式即將結束時舉行。
儀式目的是把無形的祖妣亡靈送往遠祖發祥地的上空--祖神界,把有形的祖妣亡靈筒送入菁洞。通過畢摩與祖靈和天地神靈溝通,向潔淨無穢的祖神和生育繁殖神、福祿長壽神、人畜興旺神和五穀豐登等神祈求,賞賜給子孫後代幸福安寧,繁榮昌盛的生活。
神座現場分為天界、山區和
平原三大部份,四十八處除穢祈福點。開始除穢祈福儀式時,領頭的主人手持祖靈筒帥領主祭方所有的男性成員,在畢摩的指點下沿著神路往返於神座間,幫手們牽著馬匹跟著祭祀隊伍踩毀神枝棄於原地。
文化價值
——畢摩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有彝族就有了畢摩,有居住彝族人民的地方就有畢摩的作畢活動。美姑作為
中國典型的彝族聚居縣,是一代畢摩宗師阿蘇拉則的故鄉,有“索諾畢源頭”(即畢源頭在美姑縣
黃茅埂)之稱,是全國彝族畢摩文化最濃厚的地區,以彝族文化聚寶盆而聞名海內外。畢摩文化,被專家學者們譽為“鑲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時刻貫穿著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始終。美姑是彝族畢摩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全縣18萬人口中畢摩就有8600多人),典籍內容最為豐富,經書收藏最為完整的地方。
1996年,美姑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後成功召開了三屆彝族畢摩文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美姑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節,期間,國內外知名彝學專家學者建議啟動彝族畢摩文化申報
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3月24日,美姑縣向
涼山州委、州政府提交了關於成立“彝族畢摩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的請示;4月,中國彝族畢摩文化博覽園在美姑縣破土動工,為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7月12日,涼山州正式成立“涼山州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委員會”; 8月,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授予“畢摩文化之鄉”;9月起,來自涼山州美姑、
雷波、
鹽源、州語委、州民研所的20位德高望重的畢摩,開始著手翻譯、整理、修訂經典
畢摩文獻,供“申遺”之用,與此同時,涼山州文化局積極與文化廳、
中國藝術研究院溝通、聯繫,努力尋求關心、支持和幫助並聘請我國知名專家學者前來指導工作。2003年以來,在
四川省檔案局和涼山州政府、美姑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涼山州檔案局、州語委、美姑縣檔案局(館)、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通力合作,歷經多年的努力,由美姑縣檔案館、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在規定時間內將《涼山畢摩文獻》向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諮詢委員會申報。 2010年3月11日,
國家檔案局權威公布第三批國家
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將畢摩文獻等30件珍貴檔案列入國家級名錄。
畢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迴避的,恰恰是彝族觀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構成了這種文化的獨特性和保護價值。保護和尊重各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明確的宗旨之一,也是國家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相當一部分都與宗教有關。當然彝族畢摩文化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突破口,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也是國家即將全面開展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行動中富有探索和指導意義的課題,不僅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也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
社會評論
畢摩文化是由畢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創造和傳承的以經書和儀式為載體,神鬼信仰和
巫術祭儀為核心,念經或口誦為手段,犧牲用物為媒介,同時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會歷史、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作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組成部份的畢摩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並對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規定著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價值取向。作為職業的宗教祭司的畢摩,以“興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始備”為職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傳承著彝族的語言文字,規範著彝族社會的倫理,
張揚著彝族文化,畢摩作為一種文化大師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