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子對撞機

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一座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粒子加速器與對撞機,作為國際高能物理學研究之用。(全球定位點:北緯46°14′00″,東經6°03′00″46.233333333333;6.05) LHC已經建造完成,台北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正式開始運作,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

2015年4月5日,經過約兩年的停機維護和升級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重新啟動,正式開啟第二階段運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子對撞機
  • 外文名:hadron Collider
  • 別名: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 環形隧道長:27.36公里
  • 對撞點:4個
發展歷程,機制,具體數據,對撞實驗,六大實驗,LHC計畫,高能量對撞,迷你爆炸實驗,衛星圖假想,建設意義,

發展歷程

強子對撞器於台北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正式開始運作,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
在2008年9月19日,LHC第三與第四段之間用來冷卻超導磁鐵液態氦發生了嚴重的泄漏,導致對撞機暫停運轉
2010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個預期的建造總額約為八十億元美金的世界最大型強子對撞機成功地打破了自身於2009年12月份創造的紀錄,成為全世界能量最強的對撞機
2010年03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30日宣布,當天開始實施的迄今最高能量的質子束流對撞試驗,由於出現一系列故障,對撞時間可能至少推遲數小時。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成功重啟
2015年4月5日,經過約兩年的停機維護和升級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重新啟動,正式開啟第二階段運行。

機制

介子
介子一般是高能物理過程中的產物,極不穩定,短時間內就會發生衰變,因此不會是對撞機用來加速的粒子。在重子中,相對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而中子不帶電,無法實現加速過程。也就是說,大型強子對撞機,它能使質子-質子在14TeV的質心能下對撞。
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機磁體高16米,長、寬均有10多米,重達1920噸。工程技術人員專門建造了一個巨型吊架,用4根粗鋼纜吊住這個磁體,藉助液壓頂泵將磁體緩慢放入隧道。它長達27.36公里的環形隧道可被用來加速粒子,使其相撞,創造出與宇宙大爆炸萬億分之一秒時類似的狀態。在高能物理實驗中,粒子加速器和探測器是常用設備。探測器用來探測碰撞產生的微小粒子,記錄粒子能量、質量等信息。強子對撞機上共有4個對撞點,各裝有一個探測器,其中一個為CMS(緊湊型μ介子螺線管)探測器。
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耦合
人們早已發現,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千差萬別的相互作用,可以簡單劃分為4種力:即引力、電磁力、維持原子核的強作用力和產生放射衰變的弱作用力。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了重力問題後,人們開始嘗試建立一個統一的模型,以期解釋通過後3種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經過長期研究和探索,科學家們建立起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它把基本粒子(構成物質的亞原子結構)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玻色子。“標準模型”的出現,使得各種粒子如萬鳥歸林般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家園”。但是這一“家園”有個致命缺陷,那就是該模型無法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建設‘對撞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粒子的對撞撞擊,在撞擊點用儀器測量發散的粒子亞原子粒子,尋找粒子的‘超對稱粒子’和希格斯耦合粒子以及粒子的超額外維相。尋找物質粒子質量的來源,因為;粒子的質量長生產生都有它的‘源’和粒子的‘激發’機制。
粒子耦合 粒子激發射線分析粒子耦合 粒子激發射線分析
為了修補上述理論大廈的缺陷,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爾後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種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統一於“標準模型”之下,構築成大千世界。
“標準模型”預言了61種基本粒子的存在,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實驗所證實,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

具體數據

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兩束質子分別加速到7TeV(7萬億電子伏特)的極高能量狀態,並使之對撞。其能量狀態可與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狀態相比。粒子物理學家將利用質子碰撞後的產物探索物理現象,例如,尋找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探索超對稱額外維等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精確周長是2.6659萬米,內部總共有9300個磁體。大型強子對撞機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而且僅它的製冷分配系統(cryogenic distribution system)的八分之一,就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制冷機。製冷分配系統在充滿近60噸液態氦,將所有磁體都冷卻到零下271.3℃(1.9開氏度)前,它將先利用1.008萬噸液態氮將這些磁體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93.2℃。
自從1980年“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構想首度出現以來,歷經近30年,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機器”終於從夢想成為現實,2008年9月10日已經開始試運轉。現擷取一些有關它的數據“之最”,記錄如下:
⒈世界上最大的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它位於瑞士、法國邊境地區的地下100米深的環形隧道中,隧道全長26.659公里。
⒉地球上最快的“軌道”:如果“開足馬力”,數以百萬計的粒子將在環形隧道內以每秒11245圈的速度“狂飆”,約等於光速的99.99%。
⒊太陽系中最“空曠”的地方:為避免粒子流與氣體分子發生碰撞,粒子流都在超高真空的“通道”內運行,其間如同星際空間一樣“空曠”,氣壓僅為10的負13次方個標準大氣壓,比月球上的大氣壓還小10倍。
⒋最熱與最冷的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是個既極端熱又極端冷的機器。當兩束粒子流對撞的時候,碰撞點將產生極端高溫,可以達到太陽中心溫度的10萬倍。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採用了超流體氦冷卻等手段,對撞機中粒子運行的加速腔在工作時的溫度僅為零下271.3℃(1.9K),比遙遠的太空還要冷。
⒌全球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每一個大型試驗一年所獲得的數據,可以刻滿十萬張雙層DVD。為了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名科學家都參與進來,他們所使用的數萬台甚至數十萬台計算機藉助分散式計算網路(格線計算)聯合在一起,這也構成了全球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

對撞實驗

六大實驗

綜述
據國外媒體報導,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的6項實驗都將均在國際合作的模式下完成,這些實驗將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的科學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見證激動人心的一刻。每一項實驗都截然不同,這是由其使用的粒子探測器的獨特性所決定的。
兩項大規模實驗——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ATLAS)和CMS(緊湊渺子線圈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CMS) ——均建立在多用途探測器基礎之上,用於分析在加速器中撞擊時產生的數量龐大的粒子。兩項實驗的研究規模和研究層面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用兩個單獨設計的探測器是交叉確認任何新發現的關鍵所在。
兩項中型實驗——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ALICE)和 LHCb(LHC底夸克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LHCb)——利用特殊的探測器,分析與特殊現象有關的撞擊。
另外兩項實驗——TOTEM(全截面彈性散射偵測器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TOTEM)和LHCf(LHC前行粒子實驗的英文縮寫,以下簡稱LHCf)——的規模就要小得多。它們的焦點集中在“前行粒子”(質子或者重離子)身上。在粒子束發生碰撞時,這些粒子只是擦肩而過,而不是正面相撞。
ATLAS、CMS、ALICE和LHCb探測器安裝在4個地下巨洞,分布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周圍。TOTEM實驗用到的探測器位於CMS探測器附近,LHCf實驗用到的探測器則位於ATLAS探測器附近。
ALICE
為了進行ALICE實驗,大型強子對撞機將讓鉛離子進行對撞,在實驗室條件下重建“大爆炸”之後的宇宙初期形態。獲得的數據將允許物理學家研究夸克-膠子電漿的性質和狀態,這種物質據信在“大爆炸”發生後只存在很短時間。
ALICE探測器ALICE探測器
核子,核子周圍環繞著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被稱之為“膠子”的其它粒子束縛夸克形成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強大束縛意味著,獨立的夸克是永遠也不會被發現的。
大型強子對撞機內上演撞擊時產生的高溫是太陽內部溫度的10萬倍。物理學家希望看到的是,質子和中子會在這種高溫條件下“熔化”,並釋放被膠子束縛的夸克。這么做將創造夸克-膠子電漿,它們可能只存在於“大爆炸”之後,當時的宇宙仍處在極度高溫之下。科學家計畫在夸克-膠子電漿膨脹和冷卻過程中對其進行研究,觀察它如何形成最終構成當前宇宙物質的粒子。
共有來自28個國家的94個研究機構的1000多名科學家參與ALICE實驗。
ALICE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長26米,高16米,寬16米
重量:1萬公噸
位置:法國小鎮聖吉利斯-珀利(St Genis-Pouilly)。
ATLAS
ATLAS是大型強子對撞機兩個通用探測器中的一個。此項實驗涉及到物理學的很多領域,包括尋找希伯斯玻色子額外維度以及構成暗物質粒子。與CMS的實驗目的一樣,ATLAS也將記錄與撞擊時產生的粒子有關的類似數據,即它們的路徑、能量以及特性等等。雖然實驗目的相同,但ATLAS和CMS探測器的磁鐵系統卻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技術和設計。
ATLAS探測器ATLAS探測器
ATLAS探測器巨大的圓環形磁鐵系統是它的主要特徵。這一系統由8個25米長的超導磁鐵線圈組成。磁鐵線圈分布在貫穿探測器中心的粒子束管周圍,形成一個“圓筒”。實驗過程中,磁場將被包含線上圈分離出的中央柱形空間內。
共有來自37個國家的159個研究機構的1700多名科學家參與ATLAS實驗。
ATLAS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長46米,高25米,寬25米,是迄今為止製造的個頭最大的粒子探測器。
重量:7000公噸
位置:瑞士梅林(Meyrin)
CMS
CMS實驗利用一個通用探測器,對物理學的很多領域進行研究,包括尋找希伯斯玻色子額外維度以及構成暗物質粒子。雖然實驗目的與ATLAS相同,但這個探測器的磁鐵系統卻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技術和設計。
CMS探測器CMS探測器
CMS探測器是在一個巨型螺管式磁鐵基礎上建成的。它採用圓柱形超導電纜線圈,可產生4特斯拉的磁場,相當於地球磁場的10萬倍。這個巨大磁場受一個“鐵軛”限制——探測器1.25萬公噸的重量大部分來自“鐵軛”。與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其它巨型探測器有所不同的是,CMS探測器並不是在地下建造,而是選在地上,後分成15個部分被運至地下,最後完成組裝,這也算得上它的一大特色。
共有來自37個國家的155個研究機構的2000多名科學家參與CMS實驗。
CMS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長21米,寬15米,高15米
重量:1.25萬公噸
位置:法國塞希(Cessy)。
LHC底夸克
LHCb實驗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為何生活在一個幾乎完全由物質而非反物質構成的宇宙。它通過研究一種稱為“美夸克”(beauty quark)的粒子,專門對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微妙差異展開調查。LHCb實驗不是將整個撞擊點同密封探測器圍起來,而是使用一系列子探測器去主要探測前行粒子(forward particle)。
LHC底夸克探測器LHC底夸克探測器
第一個子探測器將安裝到撞擊點附近,而接下來的幾個將會一個挨一個安裝,它們的長度都超過20米。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創造出大量不同類型的夸克,然後它們將快速蛻變為其他類型。為捕捉到“美夸克”,LHCb項目小組已開發出先進的可移動跟蹤探測器,並安裝在圍繞於大型強子對撞機周圍的光束路徑附近。LHCb項目小組由來自13個國家48所研究機構的650位科學家組成。
LHC底夸克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長21米,高10米,寬13米
重量:5600噸
設計:具有平面探測器的前向接受譜儀
地點:法國費爾奈-伏爾泰
全截面彈性散射
全截面彈性散射探測器實驗研究前行粒子,以重點分析普通實驗難以獲得的物理學原理。在一系列研究中,它將測量質子大小,還將準確監控大型強子對撞機光度。想要做到這一點,全截面彈性散射探測器就必須要捕捉到距大型強子對撞機光束非常近的距離產生的粒子。它由一組安放在稱為“羅馬罐”(Roman pot)的特製真空室的探測器組成。
“羅馬罐”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光束管道相連。8個“羅馬罐”將被一對一對地置於CMS實驗撞擊點附近的四個地點。儘管從科學意義上講這兩次實驗是獨立的,但TOTEM實驗將是CMS探測器和其他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所獲結果的有力補充。來自8個國家10所研究機構的50位科學家將參與TOTEM實驗。
全截面彈性散射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長440米,高5米,寬5米
重量:20噸
設計:“羅馬罐”,GEM探測器和陰極條感應室
地點:法國塞斯(位於CMS附近)
LHCf
LHCf實驗將用於研究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產生的前行粒子,作為在實驗室環境下模擬宇宙射線的來源。宇宙射線是自然產生於外太空的帶電粒子,不斷轟擊地球大氣層。它們在高層大氣核子相撞,產生一連串到達地面的粒子。研究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撞擊如何引起類似的粒子串有助於科學家解釋和校準大規模宇宙射線實驗,這種實驗會覆蓋數千公里的範圍。來自4個國家10所研究機構的22位科學家將參與LHCf實驗。
LHCf 探測器相關資料
尺寸:兩個探測器,每個長30厘米,高80厘米,寬13厘米
重量:每個重40公斤
地點:瑞士梅林(位於ATLAS附近)

LHC計畫

LHC計畫,由34個國家超過兩千位物理學家所屬的大學與實驗室所共同出資合作興建的。
LHC包含了一個圓周為27公里的圓形隧道,因當地地形的緣故位於地下50至150米之間。這是先前大型電子正子加速器(LEP)所使用隧道的再利用,隧道本身直徑三米,位於同一平面上,並貫穿瑞士與法國邊境,主要的部分大半位於法國。雖然隧道本身位於地底下,尚有許多地面設施如冷卻壓縮機,通風設備,控制電機設備,還有冷凍槽等建構於其上。
加速器通道中,主要是放置兩個質子束管。加速管由超導磁鐵所包覆,以液態氦來冷卻。管中的質子是以相反的方向,環繞著整個環型加速器運行。除此之外,在四個實驗碰撞點附近,另有安裝其他的偏向磁鐵及聚焦磁鐵。
兩個對撞加速管中的質子,各具有的能量為 7 TeV (兆兆電子伏特,),總撞擊能量達 14 TeV之譜。每個質子環繞整個儲存環的時間為 89 微秒 (microsecond)。因為同步加速器的特性,加速管中的粒子是以粒子團(bunch)的形式,而非連續的粒子流。整個儲存環將會有2800個粒子團,最短碰撞周期為 25 納秒(nanosecond)。在加速器開始運作的初期,將會以軌道中放入較少的粒子團的方式運作,碰撞周期為 75 納秒,再逐步提升到設計目標。
在粒子入射到主加速環之前,會先經過一系列加速設施,逐級提升能量。其中,由兩個直線加速器所構成的質子同步加速器 (PS)將產生50 MeV的能量,接著質子同步推進器 (PSB)提升能量到1.4GeV。而質子同步加速環可達到26 GeV的能量。低能量入射環(LEIR)為一離子儲存與冷卻的裝置。反物質減速器 (AD)可以將3.57 GeV的反質子,減速到2 GeV。最後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PS)可提升質子的能量到450 GeV。
60餘名中國科學家(其中近四十人為台灣科學家)參與強子對撞機實驗。在LHC加速環的四個碰撞點,分別設有五個偵測器在碰撞點的地穴中。其中超環面儀器 (ATLAS)與緊湊渺子線圈(CMS)是通用型的粒子偵測器。其他三個(LHC底夸克偵測器(LHCb),大型離子對撞器(ALICE)以及全截面彈性散射偵測器(TOTEM)則是較小型的特殊目標偵測器。 LHC也可以用來加速對撞重離子,例如 鉛(Pb)離子可加速到1150 TeV。 由於LHC有著對工程技術上極端的挑戰,安全上的確保是極其重要的。當LHC開始運作時,磁鐵中的總能量高達100億焦耳(GJ),而粒子束中的總能量也高達725百萬焦耳(MJ)。只需要10?7總粒子能量便可以使超導磁鐵脫離超導態,而丟棄全部的加速粒子可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爆炸。
加速器通道中,主要是放置兩個質子束管。加速管由超導磁鐵所包覆,以液態氦來冷卻。管中的質子是以相反的方向,環繞著整個環型加速器運行。除此之外,在四個實驗碰撞點附近,另有安裝其他的偏向磁鐵及聚焦磁鐵。
地球上最大的“粒子粉碎機”一路走來可謂多災多難,現在又遇到了麻煩。兩位美國公民對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計畫(LHC)提出了公訴,要求推遲這一“粒子粉碎機”開動的時間。他們聲稱,LHC可能產生危險的粒子或者微型黑洞,從而毀滅整個地球。
建造在瑞士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的LHC眼看就要完工了,科學家希望它能在今年7月中旬開始運行。然而,3月21日,居住在夏威夷的Luis Sancho和Walter Wagner針對CERN和美國一些科研機構,向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提出了訴訟,要求在安全性得到證實之前,不啟動LHC對撞計畫。他們點名的美國科研機構包括能源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實驗室
美國能源部和費米實驗室不會對此發表評論,它們堅持認為這是一項應由法務部處理的法律案件。而CERN的一位發言人James Gillies則表示,這項訴訟要求是“徹底的胡說”。“LHC將在今年啟動,並創造出各種關於宇宙的激動人心的新物理學認識。”他補充道,“從現在開始一年之後,世界還在那裡。”
LHC將把質子加速到具有巨大的能量並進行對撞“粉碎”,從而模擬大爆炸後不足十億分之一秒的情況。物理學家希望藉此來解開長期以來的重大和基本難題,比如粒子為何存在質量(即驗證希格斯玻色子)、空間是否隱藏著額外的維度等等

高能量對撞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在能量升級後進行了對撞實驗,科學家使用了最高能量進行對撞,目前強子對撞機已經達到能夠模擬宇宙誕生的狀態(曾經有人一度擔心這個巨大的機器會製造出黑洞吞噬地球)。這些數據被對撞機四個探測器收集,並記錄這一奇蹟的誕生。在最新的一次對撞實驗中,科學家使用1045萬億電子伏特的能量作用於鉛離子,這是以往能量的兩倍,實驗等效溫度達到數萬億度。達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模擬溫度,重現137億年前的宇宙誕生。
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對撞機能量升級後的一次突破,在今年的對撞實驗中,我們進入了探索宇宙早期物質的階段。當宇宙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的溫度極高、密度極大,此時的宇宙就像沉浸在一種粒子湯中。這時宇宙粒子主要由夸克和膠子組成,之後逐漸形成了質子和中子。研究宇宙早期狀態有助於我們解決宇宙演化的基本問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總幹事Rolf Heur指出,我們渴望最高能量對撞產生的極端環境,模擬宇宙大爆炸誕生。
宇宙大爆炸之後的1秒鐘內,粒子環境變化非常快,夸克-膠子電漿的存在時間僅為百萬分之一秒,正式這一瞬間的變化,為宇宙質子和中子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科學家下一步會繼續增強鉛離子的對撞能量,觀察宇宙大爆炸後會出現何種變化,這些變化對生命的誕生有何積極的意義。這無疑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有能力對早期的宇宙進行研究。
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兩年前進入能量升級,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升級後能量提升了近兩倍,科學家正在向新物理學方向前進,我們有望發現隱藏的維度和暗物質奧秘。目前宇宙學仍然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其中時空維度、暗物質、暗能量都是未知的。這台強子對撞機將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迷你爆炸實驗

創10萬億度高溫2010年11月09日 09:42 新浪科技 訊息,據《獨立報》報導,科學家藉助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成功完成了創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實驗,產生了一個溫度為太陽核心溫度100萬倍的火球。參與這個項目的英國科學家熱烈慶祝了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實驗。 大型強子對撞機創造了一個迷你版本的“宇宙大爆炸”。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ALICE鉛離子對撞實驗的英國科學家都在慶祝對撞實驗取得成功,這將開啟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新世紀。“迷你大爆炸”是通過令鉛離子高速撞擊產生的,撞擊產生的溫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100萬倍,重現了大爆炸後宇宙的瞬間狀況。
瑞士日內瓦附近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ALICE離子對撞實驗項目英國小組成員、伯明罕大學物理學家戴維·埃文斯博士說:“我們對這一成就激動萬分。對撞實驗產生了迷你版本的宇宙大爆炸以及在實驗中取得的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和密度。這個過程發生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內,生成了熾熱和稠密的亞原子火球,溫度超過10萬億度,即太陽核心溫度的100萬倍。在這一溫度下,連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也被融化了,產生稱為‘夸克與膠子電漿’的熾熱而稠密的夸克與膠子湯。”
強大的磁體令鉛離子以接近於光速的速度在地下數百英里的隧道內高速運轉。鉛離子以相反的兩個方面飛行,最後聚焦變成一個狹長的光束,被迫在ALICE探測器內撞擊。科學家希望,通過夸克與膠子電漿,可以讓他們對強作用力有更多的了解。強作用力是自然界存在的四種基本作用力之一。
埃文斯說:“強作用力不僅使原子核牢牢地綁定在一起,而且還對它們98%的質量負責。我現在期待著研究大爆炸發生後瞬間構成宇宙的一小部分物質。”ALICE探測器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組成部分。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旨在探究宇宙起源,它建在法國與瑞士邊境地下一條16.7 英里(約合27公里)長的環形隧道內,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負責管理。

衛星圖假想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衛星圖
強子對撞機強子對撞機
然而,Sancho和Wagner的訴訟提出了一些理論假想――LHC可能製造出吞沒地球粒子,比如“殺手奇異子”(一種包含非通常夸克的假想粒子物質)。如果一種奇異子十分穩定並且帶有負電,那它們就有可能“吃”普通物質的核子,並將其轉變為奇怪的物質。最終,一系列危險的連鎖反應會毀滅整個地球和每一個人。
實際上,2003年的關於LHC安全性的評審報告就認為,“它沒有導致任何可能的威脅出現的基礎”。儘管該報告承認,該加速器有微小几率能創造出短暫的迷你黑洞或者磁單極子,從而破壞普通原子的質子,但它得出結論認為,任何一種假想的情況都不會導致災難。而一個更新版本的安全評估報告很快也會發布,此外,物理學家還打算在4月6日CERN的一個招待會上討論安全性問題。事實上,在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當年興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時,Wagner就提出過類似的利害關係。Gillies說:“RHIC於2000年就開始運行了,我們現在還不是好好的。”此外,他補充道,比LHC高得多的能量碰撞在自然界也頻繁發生,宇宙射線粒子能以接近光速穿過銀河系周圍。月球已經經歷了50億年的這種碰撞影響,也沒有被哪個貪婪的黑洞或者殺手奇異子毀滅。
然而,Sancho和Wagner認為,CERN的安全性評審“馬馬虎虎”,低估了潛在的風險,而且上述的宇宙射線辯解也是誤導性的。他們在訴訟檔案中稱:“被告不經意間將創造出一種危險的物質形式……或者不安全的物理學環境狀態,這種影響在範圍上可能同是局部和國家層面的,並且波及每一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建設意義

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兩束質子分別加速到14TeV(14萬億電子伏特)的極高能量狀態,並使之對撞。其能量狀態可與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狀態相比。粒子物理學家將利用質子碰撞後的產物探索物理現象,例如,尋找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探索超對稱、額外維等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或許有人會認為,像高能物理學領域高深的理論研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關係,花費數十億美元有些不值得。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方程,那就是質量與能量可以互相轉化。許多人也認為這個方程毫無用處。但是,以這種理論指導而研製出來的核子彈,讓人們見識了高能物理的可怕之處。隨後,核能用於發電,又讓人們認識到質能方程真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LHC可以使人類的科學技術邁進一大步。例如,反物質的形成與合成將變得可能。尋找到反物質及其合成方法,將有可能解決我們的能源危機問題,並且成為太空旅行和星際旅行的首選燃料。反物質擁有難以置信的力量,僅僅是少量的反物質,其與物質湮滅所產生的能量就可以與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相提並論。(物質與反物質的湮滅質能轉化率為100%,是核彈的幾十倍。)將來有一天,不但人類可以乘坐反物質推動的飛船遨遊太空,家裡的電器使用的電能也將來自反物質發電廠。
此外,在建造這個大型實驗裝置的過程中,科學家已經獲得了許多科研成果,已經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比如,人們今天常用的網際網路最初就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了解決數據傳輸問題而發明的。另外,強子對撞機還將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譬如改進癌症治療、摧毀核廢料的方法以及幫助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等。現有的放射療法可能會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傷害周圍的健康組織,對撞機產生的高能粒子束能夠將這種傷害降到最低,因為它們能夠穿過健康組織,只對腫瘤發揮作用。一些氣象學家表示,如果發現高能粒子束促成了雲的形成,人們將來可以通過控制宇宙射線來改變氣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