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

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

《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簡稱《強國記》)是徐劍李玉梅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24年4月。

這部作品聚焦第16屆至第22屆中國專利金獎中的八項專利頂尖成果,以深情的筆墨描述這些成果背後所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故事及其主要發明者,凸顯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強大力量,詮釋新時代由國企與民企同創高峰的自主創新與科技強國之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實證榜樣;以創新這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為主題,由中國專利技術的發展切入,表現出中國智慧財產權力量的強健崛起及其給國家繁榮昌盛帶來的勃勃生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
  • 作品別名:強國記(簡稱)
  • 作者:徐劍、李玉梅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報告文學
  • 字數:33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品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重點敘說陳昆鵬、李建斌等人發明“隧道盾構機”的艱辛歷程;中卷分述中聯重科的曾光和付玲發明“臂架振動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控制系統以及工程機械”,三一重工易小剛等人發明“液壓挖掘機”,株洲中車尚敬等人發明“動車組快速粘著控制方法”三個專利個案;下卷呈現的是華為公司朱沖和杜維發明“無線中繼設備”(全新路由器信號放大器),科大訊飛公司潘青華等人發明“語音識別方法及系統”,騰訊公司薛笛發明“騰訊雲”即“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系統以及相關設備”,大亞灣核電站“事故監控系統”四個專利個案。這八個專利金獎案例無一不是中國先鋒、世界領先的前沿科技代表,它們是不折不扣的新時代“大國重器”,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有力支撐。

作品目錄

上卷 黃河清
盾構風雲(上)
1.騰越猶可越
2.高黎貢奇蹟
3.三個轉變
4.大瑤山隧道
5.鐵馬秋風大散關
盾構風雲(下)
1.十八羅漢
2.入選“863”計畫
3.中國中鐵1號
4.一百單八將
5.大國重器
6.從中鐵1號到雪域先鋒號、領航號……
文化沉思:強國行之黃河之水天上來
中卷 瀟湘神
南疆月,湘江潮
1.星耀灰
2.砂礫灰
3.極光綠
重中之重
1.工號00334
2.踏著時代的行板
3.槓槓的缸
4.創造才是能
如砥如矢
1.最年輕的勵志
2.只有10分鐘
3.久香沉香樓
4.少有人走的路
5.拾年之約
文化沉思:強國行之正是湘江好風景
下卷 珠江風
無處不在
1.不惑之年的生日禮物——鴻蒙開拓者
2.而立之年摘得中國專利金獎
3.弱冠之年的華為新星
4.莫奈花園的午餐
AI星火
1.同聲相應
2.側耳傾聽
3.訊飛星火
在雲端
1.騰訊雲的第一朵原生花
2.花開要有土壤
3.騰訊會議會開會
大亞灣的夜色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創師傅煉成記
3.三劍客強強聯手
4.華龍一號
文化沉思:強國行之珠江煙水碧蒙蒙
跋:在粵港澳大灣區看中國

創作背景

智慧財產權涉及各行各業,每個行業都有其特殊的專業性,都需要作者從頭了解熟悉,徐劍、李玉梅兩位作者是在海燕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的聯合邀約與大力支持下,勇於擔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選中8箇中國專利發明金獎項目作為典型,縱跨黃河、湘江、珠江流域大地,進行深入採訪和體驗,精心構思,嚴密謀篇,做到了能夠將每個行業里科學技術的門道梳理清楚,將每一重大發明創造的攻關細節描述到位,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訴諸筆端,終於向社會奉獻出這樣一部能夠反映全國智慧財產權發展形勢的作品。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此作對於普通讀者具有毋庸置疑的新鮮感,包括其中涉及的專利名稱,都可能使人感到異趣,如“一種用於動車組的快速粘著控制方法”“一種無線中繼設備的中繼方法及無線中繼設備”等。重要的是,作品所選擇和介紹的項目,可能是讀者不大明晰但對於國計民生已發生重大影響的。譬如,盾構機的發明對於隧道開掘工程的意義是劃時代的。特別是在開掘工程處於大陸板塊碰撞縫合帶和地震帶時,那裡每一塊岩石都承受著巨大壓力,一旦隧道施工打破原有的壓力平衡,隨時可能發生岩爆事件,造成人員重大傷亡。而由中鐵集團陳昆鵬、李建斌等發明的盾構機,具有堅硬的金屬外殼,殼內裝有整機及輔助設備,在盾殼的掩護下進行土體開挖、土渣排運、整體推進和管片安裝作業,從而使隧道一道成形。它在大(理)瑞(江)鐵路等工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在輸出海外後同樣創造出奇蹟,贏得國際信譽。在動車的高速行駛中,動車組輪與鋼軌之間的粘著力是動車組前進的直接驅動力,尤其在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時,必須避免車輪打滑發生危險。而由株洲中車時代公司尚敬等人發明的粘著控制技術,成功解決了使輪軌之間的關係匹配恰當、使列車運行更快更平穩的關鍵技術,突破了高鐵發展中的很大難關。由三一重工易小剛、劉永東等發明的長臂架泵車,則能夠在眾人瞠目結舌中將混凝土一舉泵送至620米的高空,成為 “世界泵王”。還有一些項目是讀者熟知並親身體驗過的,如薛笛等人發明的“騰訊會議”程式、“訊飛輸入法”等。作者的努力,使人們能夠在輕鬆愉悅和不乏驚喜的閱讀中獲得大量信息,意識到自己周圍生活中發生的難以忽視的巨大變化,可以說開卷有益。
可以看到,這些出類拔萃的人物,首要特徵便是將事業視為生命的主要價值,全身心投入科研,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才開創出別人無法企及的發明。在研製挖掘機液壓缸的背水一戰中,易小剛帶領劉永東等進行了20次試驗,皆以“爆缸”失敗,彼此只能強顏歡笑。易小剛在去北京開會的路上仍沉浸在思索中。就在廣播通知登機的時刻,他忽然靈光一閃,想到解決方案,一邊進入機艙一邊給劉永東打電話交代,返回之際終於迎來莫大喜悅。 “臂架振動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控制系統以及工程機械”發明人付玲,為了工作快50歲才懷孕生產,孩子生下來後又交給阿姨照顧。這些發明者確實與眾不同,獻身事業的精神令人感動和折服。他們的發明一點不來自偶然,而來自每分每秒的常年積累。這樣一類人物,在以往的文學作品裡出現得並不多,因為他們離塵世甚遠。不是每位作家都有機會接近他們,即使在兩位作家的采寫中,有的專家也只能擠出短暫時間接待,但並不妨礙讀者對他們的尊崇。
他們又很可能是不計較名利的,這仍然是固有的事業至上觀念的表現,實際上,牽掛名利也會使他們也難以做到超脫一切的堅守。被稱為“HiLink之父”的朱沖,取得了“一種無線中繼設備的中繼方法及無線中繼設備”專利,這種全新的路由器信號放大器,能夠大幅度提高無線網路的覆蓋範圍和信號質量,為華為公司贏得中國專利金獎,但他在領獎後拒絕了所有媒體採訪。在為數不多的新聞報導中,只出現過他一個模糊的瘦高的身影,網上更找不到他一張清晰的照片。付玲則將專利第一署名權讓給了曾光,曾光則在接受採訪時主動把付玲請到了台前。這些發明人的高風亮節,過去不曾為大眾知曉,未獲得廣泛傳播,只是在這部作品中初次得到披露,但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相當深刻的。
當然,作者也寫出了他們不可缺少的天資,以及曾經識別他們特殊素質的“伯樂”們,這些同樣是使他們做出傑出貢獻的成因。作者的採訪內容不局限於他們的成就,而是擴及他們的完整人生,於是將他們的成長軌跡清晰呈現。李建斌數學成績優異,15歲考上大學,從小就對汽車產生“異想”。付玲作為女孩子,小時愛把拖拉機、收割機當玩具。劉永東參加三一集團招聘面試時隨手幫一個女生打開設備開關,被易小剛看在眼裡,接著易小剛簡單與劉聊了幾句便將其錄取。朱沖讀碩士時,發表了12篇論文,應聘華為時,當場寫出一道算法,使面試官原本嚴肅的臉上掛上慈愛的“老母親式微笑”。依靠這些追根溯源的挖掘和描寫,作品將這些發明家的根底刻畫得具體生動,也將大公司的企業文化氛圍寫照得活靈活現,洞悉出人才生長和人才培養之謎。

藝術特點

這部作品給予人們深刻印記的並不僅僅是八項專利成果的“尖端性”,還有對代表性人物再現的生動性。在作品中不難看到,中國中鐵高級專家李建斌研發盾構機,再創科技生命第二春;“燈塔工廠”中聯重科總工程師付玲歷經“砂礫”般的磨鍊,全情投身世界領先工程機械設備的研發製造,深感“行無止、疆無界”;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兼總工程師易小剛率領團隊製造獨具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長臂架泵車,打破洋品牌壟斷,迎接“中國創造”時代;株洲中車總經理尚敬破除國外技術封鎖,研發中國動車組,使中國軌道交通走在世界前列;華為“鴻蒙開拓者”朱沖喜古詩、愛西藏,而立之年摘得中國專利金獎;科大訊飛AI工程院院長潘青華攻克語音識別技術難題,為國爭光,深情詮釋“青是青草的青,華是中華的華”;騰訊“獨行俠”薛笛憑一己之力研發“騰訊雲”,被聯合國譽為“一項全新且創新的全球合作”等。儘管這些人物身份年齡不同、個性經歷各異,但胸懷報國之志、敢為人先攀高峰的信念與追求卻驚人一致;儘管作品對於這些人物的再現更多呈現為速寫和特寫式,但往往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人物的精氣神和高光時刻,令人念念不忘、久久不能釋懷。
除生動再現人物之外,作品在視角轉換上也表現出別樣的新意。作品三卷的個案敘說,採用“我”或“我們”的第一人稱限制視角,強調採訪、調查的親歷性和現場感,以及與所述人物之間的互動性,譬如“當時朱沖坐在我右前方的三點鐘方向,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為他吃得極少,一小碗放了紅油的粉,還有三塊水果……在早餐時間專心吃飯,吃得雖然少,但專心致志……握手時,微笑著寒暄。對朱沖而言我們是初識,但對我來說則是重逢,是再次相見”。由一頓早餐旁觀華為“鴻蒙開拓者”、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青年才俊朱沖的“另類”個性。三卷里各卷的最後一節敘事視角由“我(我們)”轉換成“他”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將敘述視野進一步拓展,由八個典型案例說開去,演繹與三條大河緊密相關的歷史、地理、人文和科技等文明承傳。視角的轉換,既使作品觀照和敘寫的角度得以更為豐富和多維,形成對再現內容的多元審視,也使得作品的敘事更顯全面與靈動。
精心營造結構,是該作品的又一重要特點。作品以黃河、長江和珠江等三條極具中華民族磅礴生機與活力象徵意味的河流為經,以多個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典型個案為緯,構築縱橫交錯的敘事網路。如果說,三卷當中的個案展現出來的是寫實為主的精彩故事和人物特寫,構成作品以“智慧財產權力量”敘說“強國”偉業的主體骨架,是畫龍之筆,那么,三卷里分別以“強國行之黃河之水天上來”“強國行之正是湘江好風景”和“強國行之珠江煙水碧蒙蒙”為題的最後一節,則是作者徐劍以“他”之名,詩意描述自己生命當中的關鍵時刻與黃河、湘江、珠江的不解之緣,以發散思維方式聯想與想像張騫班固屈原杜甫徐霞客、《詩經》《山海經》以及世紀領袖們的偉績豐功。這些看似充滿寫意激情的“抒情詩”與各卷前述的案例寫實形成絕妙的對比與呼應,成就了作品虛與實、詩與史、情與理的互融互通,將中華大河文明所蘊含的民族智慧、創造思維和不竭動能呈現出來。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1年12月13日,《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入選河南省2021年度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圖書類作品)。
2023年6月21日,《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被國家新聞出版署確定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增補項目圖書出版項目(文學藝術出版規劃)。
2024年6月14日,《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入選2024年5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
  • 相關活動
2024年4月26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智慧財產權賦能新型工業化”座談會暨《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會議由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中原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電子工業出版社、海燕出版社聯合承辦。

作品評價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王慶:《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以工業專利為核心,用世界一流的專利金獎獲得者的感人故事,謳歌卓越工程師牢記初心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在重大發明創造等工作中的卓越成就,弘揚創新創造的強國力量,主題鮮明,選材精當。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該書以典型案例為散點,以點帶面,全景式地展現了科技進步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歷程,也展示了很多大國重器;這本書在向科學家、企業家致敬,成功塑造了許多令人敬佩的形象;還有很多關於智慧財產權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思考,在報告文學寫作上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該書也生動闡釋了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創新與中國精神的關係。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兩位作家通過深入調研,詮釋了中國創新創造的偉大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把國家強盛、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打通了,該書是一部非常好的現實主義作品,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和知識性都很強,既有感染力又有現實感。
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新建:《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對宣傳智慧財產權強國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新型工業化,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盧欽華:《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開篇就講述了中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施工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建斌的故事,生動介紹了中國盾構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展示了中國製造和創造的力量。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該書兩位作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以開闊的視野、雄健的筆力為讀者創作了一部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監事長賀紹俊:這部作品的文學性很強,兩位作家採訪細緻、敘述嚴謹,完美展現了智慧財產權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價值,以及社會和政治意義。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原主任胡平:該書不僅普及了專利知識,還塑造了專利發明人的形象,如李建斌發明盾構機的貢獻,以及騰訊會議的中國專利,這些內容對提升公眾對科技領域的了解具有重要作用,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這部作品以新視角、新題材、新書寫表達了重大時代主題,採用科技敘事和文化闡釋的結構,對中國江河文明與當代高新科技創造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解讀。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研究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該書在結構設計上獨具匠心,在內容上為讀者提供了一次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作品聚焦智慧財產權的力量,展現了中國科技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創造、品牌、力量和智慧,為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民族文學》原主編石一寧:該書從中國智慧財產權力量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強國夢正在變成現實,揭示了新時代中國之所以強,之所以盛,讀來讓人大開視野,廣闊心胸。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這是一部內容新、站位高、視野寬、思想深的報告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風貌,表現了中國科學家、工程師的時代精氣神,塑造了為國家強盛而不懈奮鬥的科學工作者的形象。這些工作者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非虛構研究院執行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暉:這部作品的創作手法獨特,書中的人稱變化實際是視角的轉換。該書以黃河、長江、珠江為經,以多個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的典型案例為緯,構成了縱橫交錯的敘事網路。
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主編王國平:書中巧妙地運用了大江大河的敘事手法,特別關注了細節的刻畫,語言運用也極為講究。這不僅是一本科技知識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內心力量、鼓勵人們在新時代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勵志之作。
《文藝報》評論部副編審行超:書中主體部分敘事口吻就是“我”,是以採訪者的角度去呈現,到了“文化沉思”部分,敘事者變成了“他”,這樣的視角轉變,呈現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對於作家合著作品有著很好的啟示。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頁數
強國記: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力量
徐劍、李玉梅
鄭州、北京
海燕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2024年4月
978-7-5350-6827-9
246頁

作者簡介

徐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出版“飛彈系列”“西藏系列”的文學作品30餘部,代表作有《大國長劍》《東方哈達》《大國重器》《天曉1921》,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文藝獎、中國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等全國、全軍文學獎。
李玉梅,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已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國碑》《生命交響》《大道》《風起膠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