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張鵬翮研究》,
胡傳淮主編,2011年12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四川
遂寧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村)人。康熙九年(1790)進士,選
翰林院庶吉士。歷官蘇州府知府、兗州府知府、河東鹽運使、浙江巡撫、江南學政、
刑部尚書、
兩江總督、
河道總督、
戶部尚書、
吏部尚書,加
太子太傅;
雍正元年(1723)拜
文華殿大學士,成為宰相。著有《治河全書》、《奉使俄羅斯日記》、《張文端公全集》等。張鵬翮一生,輔弼帝業,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剛正不阿,乃一代名相、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
《張鵬翮研究》分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收錄張鵬翮世系、年譜,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緯,比較全面細緻地記述了譜主一生的事跡和經歷,旁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情況,可知人論世、彌補正史之不足。中編收錄有關張鵬翮的敕誥、御書、諭祭文、家書、傳略、行述等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學術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彌足珍貴,為進一步研究張鵬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編選錄張鵬翮研究論文。這些論文,題材較為廣泛,對張鵬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少文章材料紮實、闡證深切,關注學術前沿,汲取學術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開。本書是研究張鵬翮的第一本專著,打破了張鵬翮研究默默無聞的局面,對清史研究、
巴蜀文化研究、張鵬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目錄
前言………………………………………………………………………
胡傳淮(1)
上編 年 譜
張鵬翮世系………………………………………………………………
胡傳淮(2)
張鵬翮年譜………………………………………………………………
胡傳淮(18)
中編 史 料
誥敕恩綸………………………………………………………………………(100)
文端公家書………………………………………………………清·
張鵬翮(124)
通奉公行述………………………………………………………清·
張勤望(127)
羅太夫人行述 …………………………………………………清·張勤望(138)
岳太恭人行略 …………………………………………………清·張勤望(143)
五房六宰相………………………………………………………清·
梁恭辰(147)
宰輔世家記………………………………………………………清·梁恭辰(149)
張文端公傳………………………………………………………清·
彭端淑(153)
張文端公事略……………………………………………………清·
李元度(157)
張鵬翮列傳………………………………………………………《
清史稿》(164)
張鵬翮世系…………………………………………民國本《遂寧張氏族譜》(168)
張鵬翮傳…………………………………………………民國本《遂寧縣誌》(170)
張鵬翮……………………………………………………………………
王永謙(173)
張鵬翮傳…………………………………………………………………薛瑞錄(180)
下編 論 文
張鵬翮“文華殿大學士”考……………………………………………薛瑞錄(192)
清代蜀中顯赫人物張鵬翮……………………………………………吳次名(197)
為張鵬翮的人品與文品一辯…………………………………………李朝正(208)
張鵬翮出任河東鹽運使考論…………………………………………唐金文(223)
張鵬翮興文教思想述論………………………………………………唐金文(233)
張鵬翮與教育和科舉結緣……………………………………………李朝正(247)
張鵬翮“懷冰雪堂”考述……………………………………………唐金文(254)
張鵬翮著述總目………………………………………………………胡云柯(261)
《家規輯要》作者及內容考析………………………………………唐金文(277)
漫談張鵬翮的書法……………………………………………………李朝正(284)
張鵬翮研究資料知見錄………………………………………………李朝正(289)
歷史文化名人遺蹟保護與開發研究
——以四川
遂寧張鵬翮為例…………………………………………唐金文(304)
序言
禹貢梁州之地,商周蜀國之區。廣漢德陽,續承一時;
遂寧蓬溪,緣結雙邑。天山共色,乍含溪而懷谷;水雲相激,忽觸石而吐珠。明月山中,綠葉萋萋之舊貌;安居河外,
朱實離離之新顏。荒煙古木,翠蔭囊霧,昂藏者深秀;潤雨新甲,碧湍漱崖,昳麗者清幽。更何況洪福回瀾,家家沐潼川之淑氣;書台應瑞,戶戶分涪水之碧波。加之黑柏溝鬱郁,鐘靈蘊抱;大樟灣菲菲,含馥送芬。觸類生趣,固仁者之所樂;隨方遣懷,乃智者而攸宜。
有清張氏,鵬翮飆發,與宋之眉山、明之新都,巴蜀鼎足,殊非異數。而奕代載德,更饒風韻。塤篪竟奏,於公早建高門之閭;笙瑟齊鳴,陳平常來長者之轍。詩書繼世,陸子之橘常鮮;忠厚傳家,考叔之羹猶熱。若夫效力枌榆,操觚玉堂;至乃馳名桑梓,結綬金馬。人中麟角,尊崇賢良;筆底龍文,裁抑僥倖。棄燕雀之愁,周任之“陳力”可效;悟爽鳩之喜,柱下之“止足”堪夸。榮啟之樂有三,禍兆放佚;梁鴻之噫為五,福生憂患。坐帳無鶴,瓜李之嫌已慎;支床有龜,薏苡之謗何來?折衝禦侮,清芬遠播於異域;澹災釃沈,遺愛近存乎本邦。名掛史筆,情尤深於愛物;事列朝英,韻當繼乎憩棠。理繁治劇,老安少懷;激濁揚清,禍淫福善。雞樹騰聲,子罕有辭玉之寶;鵷池播美,
楊震傳卻金之廉。譬如為政,清慎勤而君子澤遠,五世未斬;何莫學詩,風雅頌而騷人意深,千秋常新。
人情擾擾,愁聞爛柯;世事紛紛,厭見朽木。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以逐鹿人遠,故爾瞻烏者安。應天順人,帝業或隆;悖理逆道,霸圖盡廢。泥沙之用不惜,饕餮之行易成。上行下效,晉武嘗焚雉裘;左支右絀,殷紂故為象箸。“示人以義,其患猶私;示人以私,患必難弭。”誠哉此語,敬輿之箴言。“良宰謀朝,不必借威;貞士衛主,修身則足。”諒哉此文,士衡之警句。至於城狐社鼠肆於朝,吮癰舐痔者居高位;木魅山妖竄於野,販交賣名者為上僚。賄通官府,苹末之風必起;利侵朝規,輿間之誹難息。天地否隔,屈子有沉江之痛;前後朦朧,卞和多泣血之悲。左右失序,貨賂公行;上下沆瀣,名位私授。事遂不可問矣!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四聰不達,亂象亦何紛綸;百姓無冤,治世必多仁恕。元首康哉,任賢勿貳;股肱良哉,去邪勿疑。故致治首在用廉,圖強尤須識路。南橘北枳,固地氣之使然;楚材晉用,豈天命之有異?夷吾之遇桓公,誠屬風雲際會;寬宇之逢聖祖,亦是君臣遇合。其能傳令名於後世者,非偶然也!
胡君傳淮,謙謙君子,常年纂述鄉邦文獻,兢兢業業,經寒暑而匪懈;孜孜矻矻,歷春秋以彌堅。近者以其所編《張鵬翮研究》問序於余,雖綆短汲深,力有未逮;而鉛刀貴割,敢不效命!抑且書生援毫,無非紙上談兵;甚而矮子觀場,竟是痴人說夢。《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正此之謂也。
是為序。
前言
巴蜀之地,山川鐘秀,英才挺生。“巴人出將,蜀人入相”,幾千年來,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眾多的傑出人物和文化精英,他們的道德、功業和文章永遠值得後輩懷念和弘揚。清代賢相張鵬翮,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學家、
外交家、教育家於一身,為有清一代268年間蜀人官位最顯赫、政績最卓著、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四川省
潼川府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村)人,乾嘉時期大詩人張問陶(號船山)之高祖。康熙八年(1669)舉人,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1673)起,歷任刑部主事、刑部
員外郎、
禮部郎中。十四年(1675)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五年(1676)任會試同考官。十九年(1680)任江南蘇州府知府;二十二年(1683)任山東兗州府知府;二十四年(1685)任河東鹽運使;二十五年(1686)任
通政司右參議、兵部督捕右理事官、左理事官。曾隨
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準備。二十七年(1688)任
大理寺少卿。二十八年(1689)三月任浙江巡撫;三十三年(1694)任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
學政;三十六年(1697)五月任
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十七年七月庚辰(1698年8月13日)至十一月壬辰(12月23日)任
刑部尚書;三十七年十一月壬辰(1698年12月23日)任
兩江總督;三十九年(1700)三月任
河道總督;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六(1707)加
太子太保;四十七年十月乙卯(1708年11月24日)任刑部尚書;四十八年二月庚午(1709年4月8日)任
戶部尚書;五十二年(1713)順天鄉試正考官;五十二年十月丙子(1713年11月19日)任
吏部尚書;五十七年(1718)會試正考官;六十年(1721)會試正考;六十一年(1722)加
太子太傅。
雍正元年二月壬子(1723年3月8日)拜
文華殿大學士,成為宰輔。三年二月十九日(1725年4月1日)病逝,享年七十有七。著有《
治河全書》、《奉使俄羅斯日記》、《
張文端公全集》等。
張鵬翮一生,輔弼帝業,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乃一代名相、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
他幾乎擔任過清王朝從建立到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職務,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康熙帝對他的評價是“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清代著名思想家
黃宗羲稱譽他是“當代正人”、“清正范俗”的表率;著名學者
張希良把他比作中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著名政治家
李紱稱他“於河工最著聲績”。逝後,雍正帝深為震悼,諭朝臣曰:“張鵬翮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
卓然一代之完人。”謚“文端”,入祀京師賢良祠(清朝祭祀王公大臣之有功國家者的專祠,有清一代,入祀賢良祠者僅有99名),牌位上書“
太子太保加贈少保
文華殿大學士兼
吏部尚書諡文端張鵬翮”,永為人仰。朱紹侯主編《中國歷代宰相傳略·張鵬翮》(1997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云:“天下廉吏無出其右,時稱賢相。”
張鵬翮是與
狄仁傑、
姚崇、
包拯、
況鐘、
于謙、
海瑞、
于成龍齊名的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清末民初小說家儲仁遜撰有《八賢傳》二十回,敘述康熙時張鵬翮、
于成龍、
郭琇、彭鵬等八位賢臣匡扶社稷的故事,名揚天下。張鵬翮更是清代
靳輔之後最傑出的治河專家,對清代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治河全書》是張鵬翮任
河道總督時纂輯的。包括上諭、治河事宜、奏章等內容,記載了我國運河、黃河、淮河三大水域的源流支派、地理位置及歷年對其治理情況等,其中對各河道的形成、流向、堤壩修築、防汛等事宜所記尤為詳細。書中還附有彩色繪圖,工細精緻,精確地反映了三大河流及各支流的全貌。該書內容翔實,史料性強,是研究清代治河工程的重要歷史資料,對今天的治河工程也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既有益於當代,亦澤及後世。近代學者鄭肇經《中國水利史》高度評價了張鵬翮治河業績:“不僅於國濟民生貢獻巨大,而且就其科學水平也居於當時世界水利工程最先進的行列。”
孫中山感言“惟蜀有才,奇瑰磊落”;毛澤東稱讚“四川歷代人才輩出”。現代文學家郁達夫曾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張鵬翮就是清代蜀中出現的一位偉大人物,望高山而仰止,慕遺蹤其可尋。我們對他的宣傳和研究還做得很不夠,至今還沒有一部研究他的專著出版,其詩文著述亦未整理箋注。每念及此,不勝惋惜。有鑒於此,近年來我們研讀了《遂寧張氏族譜》、《
張文端公全集》等文獻,走訪了一些清史專家、蒐集了有關論文資料,不揣譾陋,編成《
張鵬翮研究》一書。
《
張鵬翮研究》分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收錄張鵬翮世系、年譜,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緯,比較全面細緻地記述了譜主一生的事跡和經歷,旁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情況,可知人論世、彌補正史之不足。年譜之編,稽諸古籍,參證事實;歷史傳紀、諸家異同,皆作考訂,未知闕疑,不輕臆斷;凡所徵引,多為節錄,悉本原文,不增一字,兼收並列,易於比對也。中編收錄有關張鵬翮的敕誥、御書、諭祭文、家書、傳略、行述等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學術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彌足珍貴,為進一步研究張鵬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編選錄張鵬翮研究論文。這些論文,題材較為廣泛,對張鵬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少文章材料紮實、闡證深切,關注學術前沿,汲取學術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開。但亦有些內容尚未涉足,或論述不夠深刻,或一己之見、寸管窺天,尚祈方家郢政。
本書作為研究張鵬翮的第一本專集,雖然不夠系統、深入,但畢竟打破了張鵬翮研究默默無聞的局面,但願它能夠對清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張鵬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些推動作用。拋出一塊磚,時賢來哲以此為起點,廣肆搜尋,集四海公私弆藏張鵬翮資料於一堂,企予望之,虔而祝之。
2011年8月8日
主編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學士。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張鵬翮、張問陶及其家族研究專家。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歷史散文等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
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
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
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
張鵬翮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
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
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赤城春秋》(2013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詩書畫大家呂潛》(2016年現代出版社)、《
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
蓬溪縣誌》(1986—2005,副總編,2012年方誌出版社出版)、《
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
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
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
張鵬翮簡譜》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西華大學學報》《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
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
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清代文學研究書目》《元明清詩文研究著作書目索引》《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多種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
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