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第一家

清代四川第一家

清代蜀中遂寧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被稱為“清代四川第一家”。一人入《中國通史》,二人入《辭海》,三人入《清史稿》列傳。該家族重視教育,人才輩出,人稱“一家男女盡能詩”。

胡傳淮編著有《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一書,可供參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四川第一家
  • 中進士者:8人
  • 中舉人者:18人
  • 成貢生者:18人
家族簡介,家族研究,家族名人,張贊,張烺,張鵬翮,張懋誠,張懋齡,張勤望,張勤淑,張顧鑒,張問端,張問安,張問陶,張問彤,陳慧殊,林佩環,楊古雪,張問萊,張瑤緗,張問筠,研究學者,

家族簡介

清代四川遂寧黑柏溝(今屬遂寧市蓬溪縣)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人稱“清代四川第一家”。據《遂寧張氏族譜》(民國十三年刻本)記載:張鵬翮張問陶船山)的祖先原籍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明代洪武二年(1369),遷入 四川遂寧縣黑柏溝。入川始祖為張萬,至張問陶,已歷十三世。從清初張鵬翮入仕,到清中葉張船山中進士,這期間張氏中進士者8人,中舉人者18人,成貢生者18人,為官者達80餘人,既有文官,亦有武將。一人入《中國通史》,二人入《辭海》,三人入《清史稿》列傳,四人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遂寧人入鄉賢祠者8人,而張氏一家就占了7人之多。張鵬翮是清代蜀人中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張問陶為大清神斷、清代蜀中詩冠。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編著有《張鵬翮研究》、《張鵬翮詩選》、《張問陶年譜》、《張問陶研究文集》、《張問安詩選》、《燼餘錄注》、《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等張氏名人及其家族研究專著,有助於該家族的全面深入研究。

家族研究

胡傳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胡傳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萬字,胡傳淮編著,2012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人稱“清代四川第一家”。本書以張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族名人、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為重點而進行考察、闡述,對張氏家族的世系源流作了一番梳理;對一些主要人物作了評介;對此家族的文獻進行了一些研究;對其家族成員的主要著述作了提要,並對所能見到的版本,略加考訂;客觀簡略地敘述了張氏家族奮鬥史,特別是張氏為涪江文化、巴蜀文化和華夏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能為明清家族史、巴蜀文化史、以及文化家族的研究和家族心理的理解,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家族名人

張贊

張贊(1415—1489),字邦翊,號靖翁,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四日,生於四川省遂寧縣黑柏溝(今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今湖北麻城)人。清代名相張鵬翮系其昆孫。明景泰五年(1454),張贊中三甲第167名進士,歷官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純,明習典故,智略可任邊事,遂於天順八年(1464)出任雲南省姚安府知府。張贊到任後安輯地方,拊循人民,躬節儉以勵其俗,登詩書以施其教,威德並行,吏民服從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鑿,士知禮義,惠政卓著,吏民稱頌。《雲南通志》《姚安縣誌》,載其事跡。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張烺

張烺(1627—1715),字沖寰,號松齡。明清之際,出生於四川省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蓬溪縣),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今湖北麻城),系清代賢相張鵬翮之父、大詩人張問陶之天祖。生於明天啟七年(1627)五月,卒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初二日,享年八十九歲。配景氏,側室季氏。子六人:鵬翮、鵬翼、鵬舉、鵬飛、鵬翥、鵬搏,女二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二十九日,葬於遂寧縣三匯場慶元山(今屬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所轄)金簪子坡,大學士王掞志墓,其墓今存。撰有《燼餘錄》,張氏家族研究專家胡傳淮注,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
張烺撰、胡傳淮注《燼餘錄注》張烺撰、胡傳淮注《燼餘錄注》

張鵬翮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張問陶高祖,生於四川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大樟樹灣),祖籍湖廣省麻城縣(今湖北麻城)。康熙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進士。歷任蘇州知府、浙江巡撫、兩江總督河道總督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雍正初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鵬翮是清初名相,集文學家、詩人、教育家、水利專家、外交家於一身,位極人臣,揚歷中外,為清代蜀人名聲最響亮、官位最顯赫的人物。著有《張文端公全集》,存詩600餘首。文史專家胡傳淮編選有《張鵬翮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主編有《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有助於張鵬翮研究。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張懋誠

張懋誠(1667—1737),字孟一,號存庵,張鵬翮長子、張問陶曾祖。性忠直,有氣節。讀書時即不趨奉豪貴。惟事諸大家書籍,手口誦作不輟。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舉人,出任安徽懷寧知縣十年,抑豪強,處衙蠹,救窮民,愛寒士,開運河,護城池,作養斯文,文教大興;治懷實政,民深感戴。任期內,張懋誠續修《懷寧縣誌》並作序,今存。他還重修大觀亭,今已成為古城安慶的一大景觀。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遼陽知州,處死妖惡。特放科道,疏流民,糾保舉。巡東城,稱鐵面御史。後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參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積案,官吏肅然,有古良吏風。著有《通政詩集》一卷。
胡傳淮選編《張鵬翮詩選》胡傳淮選編《張鵬翮詩選》

張懋齡

張懋齡(1675—1725),字與九、希齡,張鵬翮次子,張懋誠弟。娶山東衍聖公孔毓圻女為妻,卒葬曲阜縣之南官府馬鞍山,後世遷居於曲阜。船山辭去萊州知府後,曾由兗州繞道曲阜,探望其後裔。張懋齡官至江南淮安府山安河務同知,孫桐生《國朝全蜀詩鈔》卷六錄有其詩2首,俱清新可誦。《蜀雅》、《歷代蜀詞全輯》(續編)錄有其詩詞。

張勤望

張勤望(1694—1757),字孚嘉,號後齋,又號蓮洲,張懋誠子、張問陶祖父。天資敏悟,約已嗜學。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蔭,補順天糧馬通判。後隨祖父張鵬翮治黃河,實心辦事,京察一等,升戶部員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寧國府知府。會有徽宦與民訟爭墳山,案積二十餘年,上官以其賢能,專委勘讞。張勤望至徽,按冊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歸諸民,旁觀數千人贊云:“不愧天下清官張相國之孫,二十年塵案,片言決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東萊州府篆,旋署登萊青道,題補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勸課農桑,獎善懲惡,作育英才,政聲遠播。乾隆十三年(1748),張勤望對登州蓮洲書院重修,改名為瀛洲書院,今為山東蓬萊市城區歷史名勝,遺址在蓬萊一中大門附近。其墓位於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今存,素碑無飾雕。
成鏡深、胡傳淮等注《船山詩草全注》成鏡深、胡傳淮等注《船山詩草全注》

張勤淑

張勤淑,字友勤,女詩人,張懋恭之女,張懋恭系張鵬翮三弟張鵬舉之子。張勤淑適江南吳縣(今蘇州吳縣市)舉人吳沖,隨夫宦江南,居家江蘇宿遷縣,與名媛、詩人倪瑞璇相唱和,其詩甚多。著有《翠荇齋吟草》,《歷代婦女著作考》著錄。《國朝閨秀詩柳絮集》著錄是書時將作者誤作“張淑貞”。《擷芳集》《香艷叢書》《歷代婦女著作考》《巴蜀歷代名媛著作考要》著錄。

張顧鑒

《華西都市報》專版報導“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家譜《華西都市報》專版報導“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家譜
張顧鑒(1721—1797),字鏡千,號耐舫、冰亭,張勤望子、張問陶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順天鄉試副榜,得教習,考滿,分發河南,署遂平知縣。後補安陽知縣,除奸剔弊,積習一空,蔡以台修撰讚美云:“西門豹梁彥光之風,其復見於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調任嵩縣知縣,興建伊川書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憂。服除,改補山東館陶縣知縣,兼署冠縣知縣,承辦郯子花園行宮。升湖北均州知州,調任荊門知州,還署黃州通判,升漢陽同知,再升雲南省開化府知府。以荊門州失出案,被議離任。工詩善書,著有《擷芳集》《曉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

張問端

張問端(1752—?),女詩人,張鵬翮之玄孫女,張顧霖(張顧鑒弟)之女,張問陶堂姐,字淑徵,適甘肅循化同知無錫人丁閬洲(號藕仙),著有《淑徵詩草》,船山為之序。張問端詩作數量不多,拈花微笑,神韻均在不言中,如其詩《和次女丁采芝閱〈紅樓夢〉偶作》云:“奇才有意惜風流,真假分明筆自由。色界原空終有盡,情魔不住本無愁。良緣仍恨釵分股,妙諦應教石點頭。夢短夢長渾是夢,幾人如此讀紅樓?”

張問安

張問安(1757—1815),字悅祖,號亥白張鵬翮玄孫、張問陶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例授教職不就,遂遍游名山勝水。後家居奉母,以圖史自娛。曾主講華陽、溫江書院,多所成就。亥白與弟船山,皆一時之傑,以詩名世,號稱“二難”。清詩人王學浩亥白詩云:“讀之但覺其語淡而味腴,節短而韻長,蓋將韋孟之外,另闢一徑,以與唐人爭席也”。著有《亥白詩草》8卷,存詩840餘首。 蜀中張氏家族研究學者胡傳淮選注的《張問安詩選》、編著的《張問安研究》,對研讀張問安有重要作用。
胡傳淮選注《張問安詩選》胡傳淮選注《張問安詩選》

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出生山東省館陶縣,祖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進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檢討;嘉慶五年(1800),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巡視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十七年(1812),稱病辭官;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申時,病逝於蘇州,歸葬蜀中故里蓬溪縣金橋鎮兩河口。張船山一生致力於詩書畫創作,著有《船山詩草》及《補遺》,共26卷。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張問陶研究專家胡傳淮所著《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對了解張問陶的生平事跡可資借鑑。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張問彤

新修《遂寧張氏族譜》新修《遂寧張氏族譜》
張問彤(1768—1832),字受之,號飲杜,與張問安、問陶為從兄弟。少負雋才,工古文詞,兼冥心理學。乾隆五十七年(1792)舉鄉試第一。嘉慶元年(1796)薦孝廉方正,補什邡教諭,日以講學為事。晚授山西和順縣知縣,山西巡撫欲留其在省垣以備顧問,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問彤精音韻學,又工詩,與問安、問陶時有唱酬,然獨主少陵,故名其詩集曰《飲杜詩集》。

陳慧殊

陳慧殊(1755—1783),字緗箬,女詩人,浙江海寧人,張問安之妻。工詩,系清代女詩人,著有《香遠齋稿》。其詩構思巧,用語工,意境新,畫意濃,博雅清秀,有“女翰林”之稱。胡傳淮編選有《陳慧殊詩選》,對進一步了解其人其詩有很大作用。

林佩環

林頎,字韻徵,號佩環,北京大興人,清代女詩人,四川布政使林儁女、張船山妻,著有《林恭人集》。卒葬蓬溪縣金橋鎮兩河口。

楊古雪

楊古雪(1773—1817),清代乾嘉時期女詩人、畫家。名繼端,字明霞,號古雪。四川旺蒼人,蘇州同知楊璽之女、張問萊之妻。著有《古雪集》3卷。墓在蓬溪縣金橋鎮兩河口。
楊古雪撰,瀟湘、王雪君注《古雪集校注》楊古雪撰,瀟湘、王雪君注《古雪集校注》

張問萊

張問萊(1775—1838),字承祖,又字壽門、蓬樵,號旗山,張鵬翮之玄孫,張問陶七弟。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問萊與四川才女楊古雪完婚,子一人:知訓。問萊官浙江侯補主簿,署嵊縣典史、鄞縣典史、吉安縣縣丞、太平縣縣丞、餘杭縣縣丞,加捐五品銜,在浙江為官15年,廉潔有聲,後乞養歸蜀,卒後夫婦均葬兩河口祖塋。問萊工詩善楹聯,與著名學者梁同書系忘年之交。梁同書以書法名重天下,工書能詩。嘉慶十七年(1812),梁同書90歲,其夫人汪氏91歲,高齡夫婦,齊眉健在,大開壽宴,張問萊特撰聯賀梁同書夫婦90雙壽,聯曰:“人近百年猶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孫。”此聯最早載於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梁章鉅在《楹聯叢話》卷九中,評此聯云:“時人稱其工切。”聯中字字扣題,平中見奇,不事雕飾,明白自如,以“玄”(黑色)對“赤”(紅色),字面更覺工整,故《名聯鑑賞詞典》也錄入此聯。張問萊與著名詩人吳錫麒石韞玉等也時相唱和,吳錫麒《有正味齋詩集》中有贈張問萊詩。吳錫麒在《古雪詩鈔》序中說:“余在都下,與張船山侍御為莫逆交……讀其詩如龍跳虎臥,令人色然而駭。……後交其弟旗山,旗山來官於浙,余亦乞養還里,因得常常見之。既讀其詩,並讀其古雪夫人所為詩,然後知閨門之中,風化所始,要必出之至性至情者為足貴。”清代詩人張青選(廣東順德舉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撰有《旗山小傳》,載於《遂寧張氏族譜》卷二。胡傳淮芝溪集》載有其生平事跡。
胡傳淮主編張氏家族研究專著胡傳淮主編張氏家族研究專著

張瑤緗

張瑤緗,字懷芸,女詩人,張問陶堂妹,工詩,常與林頎、楊古雪唱和。名士徐步雲(號禮華)《補祝旗山兄親家賢偶古雪嫂夫人四十初度》詩注載有其事跡。張瑤緗《和古雪弟姒留別作》(二首)云:“知君決計理歸舟,別後思君獨倚樓。官閣談心如姊妹,聖湖聚首幾春秋?江南雁影飛涼月,峽里猿聲送急流。詩補蘭陔同潔膳,故園世澤本長留”。“驪駒高唱動扁舟,促膝何時共一樓。兄弟只今同薄宦,別離況復感深秋。高堂頤養加餐重,異地年光逐水流。更有神仙攜伴侶,怎教欲去不可留?”其生平事跡載《國朝全蜀詩鈔》卷六十一、民國本《遂寧縣誌》卷五、《巴蜀歷代名媛著作考要》。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張問筠

張問筠(1768—1787),即張筠,女詩人,張顧鑒次女,張問陶四妹,張鵬翮玄孫女,喜詩能文。船山為其堂姐張問端的《淑徵詩草》所作序言中,稱四妹張問筠善詩,其《江上對月》詩中有“窈窕雲扶月上遲”之句,深受船山讚許。船山多次在詩中懷念四妹張筠云:“閨中玉映張元妹,林下風清道韞詩”、“詠絮乍驚微雪夜,結荷永廢大雷書”。說明張筠謝道韞、鮑令暉之才。胡傳淮芝溪集》載有其事跡。後來,張筠與漢軍高揚曾結婚。其父高瑛,字東岡,漢軍鑲黃旗貢生,乾隆四十年任四川蓬溪縣縣丞;四十一至四十三年任昭化縣知縣;四十四至四十六年任雅州府知府;四十七至四十九年任石柱廳同知。婚後,張筠在夫家受欺侮和虐待,乾隆五十二年(1787)病死於京師,年僅20歲。船山在乾隆五十三、五十五年兩次寫詩哀悼她。張船山《冬日將謀乞假出齊化門哭四妹筠墓》詩題下注云:“妹適漢軍高氏,丁未卒於京師。”另一詩《贈高蘭墅鶚同年》,自註:“傳奇《紅樓夢》八十回後,俱蘭墅所補。”從清末到現在,學術界不少人依此二詩題及自注推測高鶚是張船山的妹夫,近乎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乃大錯特錯了。“妹適漢軍高氏”,“漢軍”中姓高的人很多,為什麼一定就是高鶚呢?認為高鶚是張筠丈夫的,有清代的文人,也有當今的“紅學”專家。如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三中稱:“張船山有妹,嫁漢軍高蘭野(墅)鶚……以抑鬱而卒。”言之鑿鑿,其實乃道聽途說。清末巴嚕特恩華《三合吏治輯要》稱:“高鶚,張船山妹夫。”近人尚達翔《高鶚生年考略》亦持此說。後來,胡適、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先生 ,都把震鈞之說作為定論,只有少數學者表示懷疑。其實,《遂寧張氏族譜》早就解開了紅學研究中的這一懸案。嘉慶二年(1797)冬,張船山三弟兄為其父撰寫的《朝議公行述》一文中,就謂其四妹張問筠“適漢軍高揚曾”。《族譜》卷一《世系》張顧鑒小傳中,也載其次女張筠“適鑲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這些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足資徵信,洵為不誣。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台灣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載:高鶚,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父:高存住;妻:盧氏。由此亦可斷定高鶚之妻為盧氏,而不是張筠
胡傳淮著《芝溪集》胡傳淮著《芝溪集》
清代遂寧張氏家族,有詩文流傳至今者,多達50餘人,是名符其實的“詩人世家”,人稱“一家男女盡能詩”。名揚巴蜀,領一代風騷,為古今中外詩壇所罕見。
以上摘自胡傳淮《清代遂寧張氏家族詩人初探》(《西華大學學報》2007年01期)一文。

研究學者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人,文學學士。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清代蜀中遂寧黑柏溝張氏家族研究專家。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歷史散文等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等,編著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蓬溪縣誌》(1986—2005,副總編,2012年方誌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赤城春秋》(2013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張問安研究》(2016年現代出版社出版)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清代文學研究書目》《元明清詩文研究著作書目索引》《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多種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胡傳淮在蘇州留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