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鐮斧

張鐮斧

張鐮斧,男,原名張繼唐,1921年3月出生於山西忻縣,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晉升大校軍銜。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科技組委員。原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一院院長、一院代理黨委書記。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航天部“在發展航天事業中貢獻突出”一等功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11年6月11日,張鐮斧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鐮斧
  • 出生地山西忻縣
  • 出生日期:1921年3月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

人物簡介

張鐮斧,男,原名張繼唐(參加革命後改名,取黨旗中工農之意改名張鐮斧)。1921年3月出生於山西忻縣(今忻州市南湖村,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科技組委員。原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一院院長、一院代理黨委書記
張鐮斧張鐮斧
張鐮斧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張鐮斧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朱鎔基等領導同志和許多曾與他一起工作過的科學家王永志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孫家棟陸元九梁思禮謝光選崔國良張履謙、包為民、余夢倫曾廣商龍樂豪劉寶鏞陳福田劉竹生等都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人物生平

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15師688團3營12連戰士、文書、營部文書、688團政治處統計幹事、技術書記、組織幹事、129師新1旅2團3營分支書記、太行抗大六分校11連指導員、支部書記、新一旅政治部和太行第四軍分區政治部組織幹事、太行四分區黎城獨立團總支書記。
張鐮斧 -- 一張笑臉天人合一張鐮斧 -- 一張笑臉天人合一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6縱隊17旅50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代政委、17旅49團團長、第二野戰軍第12軍35師104團團長、35師參謀長。
抗美援朝時期,任志願軍第12軍35師參謀長、師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等。
1957年12月,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
1960年4月,調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一分院副院長兼飛彈總裝廠廠長、1965年6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1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一院院長,1983年1月兼一院代理黨委書紀。
1984年10月退居二線。
1999年3月離職休養。
2004年2月經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醫療待遇。曾榮立航天部“在發展航天事業中貢獻突出”一等功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

成就及榮譽

戰爭年代,張鐮斧同志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大小戰役戰鬥百餘次,八次負傷。
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末,他先後參加板山溫塘張店町店戰鬥。在凍爛腳指露出骨頭的殘酷環境下從不掉隊,硬是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用梭鏢捅死了幾個鬼子,表現出勇敢頑強的革命意志,經受了第一階段戰火考驗,參加革命7個多月即在火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冀魯豫地區的南宮、清風、道口、滑縣曹州威縣高唐一帶參加抗日反頑鬥爭,開闢根據地。1939年,參加著名的河北城固誘伏戰中最慘烈的正面阻擊戰。1940-1941年,參加百團大戰。在太行根據地鬥爭最殘酷的歲月,他一次次機智勇敢地完成艱險任務。1942-1945年春,參加新1旅和4分區歷次對日軍的反掃蕩、反頑鬥爭,保護129師、政府機關楊家山突圍,林南戰役,在晉城高平陵川焦作、濟原地區開闢八分區,帶隊智取晉東南石屹節煤礦日偽據點。
解放戰爭期間,1945年8月,張鐮斧參加了解放戰爭第一仗—上黨戰役。接著先後參加平漢戰役、峭河戰役、隴海戰役、定陶戰役滑縣戰役、拓城戰鬥、毫州戰鬥等。1947年參加解放湯陰,活捉孫殿英的攻堅戰鬥,魯西南戰役、千里躍進大別山(曾二次率部警衛劉鄧首長和指揮部機關)。1948年6月,他參加襄樊戰役,率三營登上城牆,吊著負重傷的胳膊打退敵人反撲。部隊全殲襄陽守敵,活捉康澤。1948年11月,他參加淮海戰役,圍殲黃維兵團。當時,被圍困的黃維兵團孤注一擲,最後以其主力王牌第18軍第11師三個團的兵力在飛機大炮和11輛坦克掩護下,以9倍於我的兵力連續攻擊,企圖從馬小莊突圍。張鐮斧率一個營的兵力機智布陣,頑強惡戰,堅守馬小莊陣地,保證了全殲黃維兵團,再次身負重傷,為全殲黃維兵團做出重要貢獻。1949年4月8日,在渡江戰役中,他率領突擊營,在安徽樅陽地區攻打夾江長江之間蔣軍鐵板洲陣地,僅用35分鐘全殲守敵300多。此戰被二野首長上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為百萬雄師提供了渡江作戰經驗。4月21日,他率104團從樅陽強渡長江,繼之飛躍西箬嶺,直插徽杭路,開始千里追擊。解放淳安建德金華、義,武力接受敵110師整師起義。他機動、果斷,成功率領104團取得徽杭路上追殲戰的勝利,共俘敵師長以下7018人,被高等軍事學院作為優秀戰例寫進教材,多部影視片引為素材。1949年10月,進軍大西南。張鐮斧率團以每日近200里速度急進,率先在重慶東部白馬山與敵激戰取勝,打開了解放重慶的東大門。接著占領綦江,巧渡長江,占領江津渡口,迫使蔣介石倉皇飛離重慶,提前無戰解放重慶,為打破蔣介石組織西南反共堡壘的計畫提供了條件,為重慶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後擔任江津、巴縣、綦江3縣聯防剿匪總指揮,警衛重慶和野司的任務。
抗美援朝期間,1951年3月,他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金城防禦作戰。11月,他與全師創造性運用了的“坑道作業”,在防禦作戰中挖成坑道與交通溝共長231065 米、與美李軍戰鬥400多次,殲敵近兩萬。1952年10月,35師 103團向敵據守的栗洞東山陣地發起進攻,他於前敵指揮各種火炮打擊目標,僅4分鐘即奪取了主峰,10分鐘占領全部陣地,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編為我軍營級步炮坦克結合積極防禦進攻戰的典範。1953年,參加夏季反擊戰。11月初,他奉命參加上甘嶺戰役,身負重傷,險些致命,身體內一直殘留數枚彈片,是上甘嶺戰役師級幹部重傷者。他為抗美援朝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鐮斧在23年的軍事生涯中,歷經多種類艱難困苦、生死搏鬥的戰爭環境,從老紅軍部隊、老首長、老戰友們那裡學習和繼承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情操,培養出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革命事業的堅定信仰、堅強意志、堅硬作風,始終拼殺在戰鬥第一線,被老部隊的戰友們譽為12軍一隻“虎”,成為人民軍隊中一名英勇善戰、文武兼備的優秀指揮員。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立下了戰功。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黨委為張鐮斧作出《鑑定》:“他有為黨為人民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經受了長期戰爭的考驗;他執行戰鬥命令堅決,指揮決策果斷;作戰機動靈活,積極勇敢頑強;抓緊業務學習,善於思考問題;有全盤工作經驗,組織計畫性強;工作作風深入,密切接近民眾;個人生活簡樸,待人處事熱情…。”
1960年4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張鐮斧同志轉調我國初創的航天誕生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擔任副院長兼飛彈總裝廠廠長。到任時,中國的航天事業還處於開創階段,正在仿製前蘇聯的地地近程飛彈(即東風一號,代號為1059),他擔任總裝配套指揮組總指揮。8月,前蘇聯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他依靠技術人員和工人,邊乾、邊學、邊調查研究,自力更生克服種種困難,為我國第一枚近地飛彈的研製生產付出了心血。11月5日,他在現場發射試驗,中國第一枚飛彈東風一號獲得圓滿成功。接著,他組織帶領技術人員和全廠職工完成了改型設計和獨立研製東風二號、東風三號飛彈的試製生產任務, 並於1964年6月發射東風二號中近程火箭(飛彈)成功。
1965年3月,張鐮斧積極參與制定1965-1972年中國發展火箭(飛彈)技術的規劃,也稱“八年四彈”規劃。他負責全院生產和器材供應工作。1966年10月27日,他參加並確保了中國第一枚運載核子彈的“兩彈結合”現場飛行試驗成功。1966底,東風三號中程飛彈首發試驗成功。1966年,“文革”驟起,七機部成了全國聞名的老大難,一院領導班子和他受到嚴重衝擊,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5月,軍事管制委員會進駐一院。在軍管會的領導下,張鐮斧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業務組負責全院的科研生產工作。1969年底,經他建議,一院與北京市聯合組織705大會戰,成立“705”會戰指揮部,組織了技術隊伍和178個合作單位,大大加速了東風五號遠程-洲際火箭(飛彈)的研製進程。1970年1月,東風四號中遠程運載火箭(飛彈)試射圓滿成功。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1971年9月,遠程洲際火箭(東風五號飛彈)首次低彈道試驗基本成功。1975年11月,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把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送入軌道,並成功返回地面。張鐮斧組織這些科研活動時,生活和工作環境都極其艱難。一方面要接受民眾組織的批判、游斗、抄家,甚至一度還被誣為“破壞科研生產的黑手”;另一方面,還要為實現“八年四彈”規劃精心組織基層的科研生產,承擔主要領導責任。他為“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完成、為“八年四彈”規劃的實施,為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做出了寶貴貢獻。
1970年文革中,研究院還承接了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任務。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關懷下,張鐮斧殫精竭慮,重新組織並充實這支研製隊伍,請來了在12所任所長的黃緯祿掛帥,進一步完善研製機構、設計方案和試製試驗設施。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這一任務交給七機部二院時,已結束初樣階段,進入試樣研製。
中國的火箭事業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中國火箭(飛彈)的研製生產不僅沒有因為“文革”而停滯不前,反而取得了顯著進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與張鐮斧同志堅持對黨和國家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恪守在中國火箭事業的一線崗位上不顧個人安危,忍辱負重,出謀劃策,身先士卒,奮力拚搏分不開的。
粉碎“四人幫”前後,張鐮斧不懼任何干擾,一心一意撲在科研生產上,迎來了中央批准的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發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從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的三項任務(統稱“三抓任務”)。1979年2月,七機部任命他為東風五號遠程-洲際火箭總指揮。為了確保圓滿完成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他嚴密組織,精心指揮,著重抓了國內靶場的7次飛行試驗,抓全程試驗火箭的投產和技術關鍵的解決,帶領實驗隊親臨現場,於1980年5月,圓滿完成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洲際)運載火箭全程試驗任務。隨後,他受時任部長的委託,關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三級新研製的氫氧發動機的進展。1983年,他受命衛星通信工程試驗大隊大隊長率隊出征。1984年1月,長征三號首次發射通信衛星沒有進入預定軌道,他心急如焚。在設計師系統提出三項改進措施後,他在70個日日夜夜中閃電式組織設計、試製、試驗、改裝,並於1984年4月,再次組織發射,中國第一枚定點通信衛星進入了預定軌道,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讚譽。中國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為此,張鐮斧同志屢獲殊榮,曾在1984年榮立航天部“在發展航天事業中貢獻突出”一等功獎,名列第一人。1985年,獲得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名列第十四完成人。張鐮斧是獲得該一等功獎和特等獎殊榮的唯一一位行政管理人員
作為一名從軍隊轉任航天事業工作的行政管理指揮幹部,張鐮斧與他這一代老同志們一起,在中國航天事業的開創過程中,帶來了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傳統,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從第一顆仿製飛彈開始到成功發射第一顆定點衛星,直接組織和指揮了各種型號的飛彈、火箭、飛彈與核子彈的結合、火箭推送衛星和返回式衛星等研製、生產、試驗和發射的任務,二十餘次親赴發射場執行發射試驗任務,始終學習、生活、工作在第一線。1986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書中,他被譽為“老幹部的優秀代表”,對他在航天事業的工作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原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鐮斧,這位在革命戰爭硝煙烈火中鍛鍊出來的軍事指揮員,在組織指揮火箭研究生產發射試驗中,深入實際、熟悉情況、尊重專家、關心部屬、鎮定果斷、敢於承擔責任,在他身邊工作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深受鼓舞。”
張鐮斧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堅強的黨性。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對黨忠心耿耿,對人民無限忠誠,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信心,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為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無私奉獻了畢生精力。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他革命意志堅定,不怕流血犧牲,機智勇敢,是人民軍隊中一名英勇善戰、文武兼備的優秀軍事指揮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旗幟鮮明地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恪盡職守,勤奮工作,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較高的領導素質和系統管理的領導才能,思路清晰全面,思維嚴謹深入,決策果敢負責,組織慎密周到。他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政治工作和從事高新技術組織管理的經驗,敢於面對矛盾,知難而進;敢於面對問題,大膽管理,具有大無畏的改革進取精神。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幹部,關注和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注重發揮科學技術人員在火箭研製中的作用。他具有強烈的事業責任心,實事求是,深入基層,勤奮工作,任勞任怨。他具有高尚的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為人正直,光明磊落,嚴於律己,廉潔奉公,作風民主,識大體、顧大局,心胸豁達,平易近人,待人寬厚,從不計較個人恩怨,能團結人,關心民眾生活,注重為民眾辦實事,在廣大幹部職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深受廣大員工的讚譽和敬重。他善於學習,勤於鑽研,乾一行、鑽一行,學一生,由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成長為一位深諳科學技術管理的研製火箭的總指揮。他不為名利,不計得失,先人後己,不宣傳個人,始終保持著普通一兵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離休後,他仍然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關心老一代航天人和他們的遺孀,幫助老職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