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一號火箭

長征一號火箭

長征一號(CZ-1)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千克。長征一號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第一次是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第二次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準確送入軌道。目前,長征一號已經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征一號火箭
  • 外文名:Long march No. 1 rocket 
  • 執行任務次數:2次 
  • 研製時間:1965年
  • 分類:三級運載火箭
  • 起飛質量:81570千克
  • 起飛推力:1020千牛
  • 所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簡介,研製歷程,總體參數,子級參數,整流罩參數,發射記錄,

簡介

長征一號火箭於1965年開始研製,初期由中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八研究院(以下簡稱第八研究院)負責總體設計,1967年11月改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以下簡稱第一研究院)研製。長征一號的研製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從總體布局看,長征一號火箭分為三級,採取串聯布局,從箭尾至箭頂依次為一子級 、二子級和整流罩(內含三子級)。
長征一號火箭長征一號火箭
一子級為圓柱殼,從上至下分別為級間段、桿系、氧化劑貯箱、箱間段、燃料貯箱和尾段。液體火箭發動機通過機架與燃料貯箱後過渡段相連。尾段下部裝有燃氣舵,外側對稱固定安裝4個穩定尾翼
二子級為“錐-柱”殼,錐殼半錐角9度。上部是錐形儀器艙(上、下艙總高1.75米),艙內安裝有一、二級動力段和滑行段控制、測量及安全自毀設備。中部是共底貯箱。上貯箱裝燃料,下貯箱裝氧化劑。下部是高1.9米的尾段。液體火箭發動機通過機架與貯箱錐形後底連線。尾段內裝有電池及外彈道測量跟蹤系統的雷達應答機。4個燃氣舵安裝在尾段的燃氣舵舵圈上 。
整流罩為“錐-柱”殼,半錐角25度。三子級主體為直徑0.7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上部是儀器架。架中央的彈射器用來固定、支持有效載荷(衛星)。三子級通過錐裙與二子級相連。
長征一號各級之間以及有效載荷與三子級之間均用爆炸螺栓連線。 一、二子級採用熱分離,二、三子級採用冷分離。整流罩與三子級之間解鎖後,由火藥彈射筒平拋離開箭體。衛星則依靠三子級上的彈射器分離。
長征一號飛行分為第一、二級動力飛行、第二級滑行和第三級加速飛行三個階段。除第三級加速的火箭自旋穩定,箭上僅靠時間指令裝置控制外,其餘都由裝在二子級火箭上的全慣性控制系統控制。
長征一號火箭由結構系統推進系統、制導和控制系統、跟蹤遙測系統、自毀系統和電源配電系統等部分組成。

研製歷程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國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組建成立。當時的中國,火箭事業幾乎為零。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
1960年11月5日,我國近程飛彈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生產、製造飛彈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飛行試驗失敗。
1963年4月2日,國防部五院科技委召開年會,由錢學森主持,討論通過了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地地飛彈技術發展途徑”,確定了飛彈技術發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飛彈飛行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設計飛彈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學家趙九章周恩來總理提交了一份關於“儘快全面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1965年1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提出“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研究計畫”,受到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高度重視。
1965年2月18日——3月7日,第七機械工業部黨委和第一研究院黨委召集會議,經反覆討論和研究,提出在1971年完成“八年四彈”(近程飛彈中程飛彈遠程飛彈洲際飛彈)的具體實施步驟。
1965年4月,國防科委綜合各方面意見,形成了《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間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構想。報告建議:衛星工程總體和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地面觀測跟蹤遙測等系統以第四機械工業部為主、中國科學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討論了《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並作出了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決定,代號“651”。
1965年7月,中國科學院提出我國人造地球衛星規劃方案。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的委託,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和工作安排會議”(代號為651會議),初步確定了衛星方案,並將運載火箭總體設計的任務分配給上海機電設計院(1965年遷北京後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八研究院)。
1966年1月,根據國防科工委要求,第七機械工業部確定發射第一顆衛星的運載火箭第一、二級在遠程液體飛彈基礎上進行設計,有關改變飛行程式和彈道計算的工作由第一研究院承擔。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開了我國第一個人造衛星地面系統會議(代號為651地面會議),討論和確定651任務地面系統方案、分工以及具體落實。
1966年4月18日至28日,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召開了“人造衛星軌道選擇會議”。會議提出了選擇軌道傾角的五條原則,並確認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傾角應在60度和70度之間。
1966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征一號(CZ-1),整個工程代號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中程飛彈首次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研製飛彈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國防科委決定將長征一號的研製任務由第八研究院轉交給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級決定抽調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孫家棟等18名技術骨幹支援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完成了試車工作。
1970年2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合練火箭出廠,到酒泉發射場進行靶場合練。
1970年3月26日,長征一號火箭出廠
1970年4月8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場技術陣地完成第一次總檢查。
1970年4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聽取了長征一號測試檢查情況、東方紅衛星測試檢查情況以及發射準備情況。16日周恩來總理同意摘掉過載開關,批准長征一號火箭轉往發射陣地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44秒,長征一號升空,21點45分23秒衛星入軌。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動了世界。

總體參數

級數全長(米)翼展(米)起飛質量(千克)起飛推力(千牛)起飛推重比運載能力(千克)入軌精度
3
29.86
3.810
81570
1020
1.275
300
近地點440公里時,高度偏差+/-4千米,軌道面傾角偏差+/-1.5度

子級參數

長征一號的一、二子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慣性制導、三軸姿態穩定;三子級採用固體發動機、自旋穩定,無制導。
一子級二子級三子級
級長(米)
17.835
7.486
4.565
直徑(米)
2.250
2.250
固體發動機 2.250裙端 1.500
子級質量(千克)
65250
13550
2200
結構質量(千克)
4070
2270
400
推進劑質量(千克)
61070
11210
1800
發動機
YF-2
YF-3
FG-02
推進劑
硝酸- 27S/偏二甲肼
硝酸- 27S/偏二甲肼
海平面推力(千牛)
1020
294.2
4440
海平面比沖(牛·秒/千克)
2349
2746
111.0
工作時間
140
102
2472

整流罩參數

長度(米)直徑(米)結構質量(千克)有效容積 (立方米)
4.630
1.500
270
2.0

發射記錄

次序發射時間國際天文代號火箭型號地點載荷載荷質量 (千克)軌道類型軌道近地點高度(千米)軌道遠地點高度(千米)軌道傾角(度)結果
1
1970-04-24.21:35:44.7
1970 34A
長征一號
酒泉5020工位
東方紅一號
173
LEO
439
2384
68.5
成功
2
1971-03-03.20:03
1971 18A
長征一號
酒泉5020工位
實踐一號
221
LEO
266
1826
69.9
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