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色
張派的藝術特色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製新強。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節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為抒發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如《
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說楊衙內又來攪亂,卻原來竟是個翩翩的少年。”他在聲音的控制上,旋律的變化上,都是緊緊地為表達譚記兒此此時此刻心情—驚喜交加以及對白士中的愛慕之情這一內容的。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顯著者。
張君秋嗓音條件極好,甜脆、潤、圓,音域寬廣,高低自如,功底深厚。張君秋的唱腔,早中期剛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顯示出華麗、舒展。他尤其注意通過唱腔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如:同為皇族成員,遭遇不同,《
狀元媒》中柴郡主端莊活潑,絕不同於《
趙氏孤兒》中的莊姬之莊嚴凝重;同屬大家閨秀,環境各異,《
詩文會》中車靜芳的颯爽流麗又有別於《
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婉順典雅。在同一劇中則根據人物心情、地位的變化做出不同的設計,如《望江亭》中的譚記兒,前部淒婉而後部流暢,等等,均能體現張派因人設計唱腔的特點。
板式方面較前人有較大的突破,如對二六板、南梆子等傳統板式的重新組合,在散板中帶有濃重的吟誦色彩的創造等,都使唱腔新穎、優美。唱法上,晚年減少了高音區的行腔,在中音區增加了跌宕、險峭的旋律,節奏也趨向自由和自如,充分顯示了張君秋駕馭聲、腔的功力。
念白繼承了王(瑤卿)的剛、脆爽,並發展了梅派的甜、柔、傳神、動聽,尤以京白為最有特色。因張派形成於張君秋的中年時期,故不以武功、身段為主要表演手段。
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之中。
代表劇目
張派特有的劇目多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前後,如《
憐香伴》、《望江亭》、《西廂記》、《狀元媒》、《詩文會》、《
珍妃》、《秋瑾傳》等,均富個人特色。另有一批具張派風格的傳統劇目(包括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目),如《
秦香蓮》、《趙氏孤兒》、《
祭塔》、《
蘇武牧羊》、《
龍鳳呈祥》、《
二堂舍子》、《
春秋配》、《
四郎探母》、《
玉堂春》等,則多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
張君秋劇照圖冊
流派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