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名旦簡介
李世芳
李世芳原名李福祿,祖籍山西,1921年生於北京。父親
李子健是晉劇名旦,藝名“
紅牡丹”,文武兼精。母親亦為晉劇名優,授徒很多。李福祿11歲入“
富連成”科班五科,改名李世芳。1936年拜
梅蘭芳為師。他刻苦專心,藝事精進,加上他又娶名旦
姚玉芙之女為妻,在其岳父指導下,他廣采博納,風格獨具。他扮相華麗大方,眼睛靈活傳神,嗓音甜潤明亮,舞姿準確優美,富有創新精神,當時評論他是:以其秋水雙瞳,春風舉雲,酷似婉華,具王者相,獲有“小梅蘭芳”之譽。常演劇目有《宇宙鋒》、《貴妃醉酒》、《玉堂春》、《霸王別姬》、《生死恨》等。1947年1月5日應某票房邀請,由上海去青島演出,不幸飛機在
青島嶗山附近失事遇難,是年26歲,其學生有
李蓉芳等。
張君秋
張君秋原名滕家鴻,祖籍江蘇丹徒。1920年生於北京。自幼師從
李凌楓,後拜
王瑤卿先生和“
四大名旦”為師。又娶尚小雲的琴師
趙硯奎之女玉芙為妻,由他岳父為其操琴,演唱更勝一籌。他氣度大方,嗓音嬌媚脆亮,音域寬,音色好,眼神靈活。當時報界對他的評價是:扮相似梅、唱功似尚、腔調似程、做工似荀,又勇於創新。常演劇目有《玉堂春》、《
望江亭》、《狀元媒》、《春秋配》等。他取眾家之長,經長期的舞台實踐,已形成舒展華麗的“張派”,成為一代旦角宗師。其弟子
楊淑蕊、
薛亞萍等。
毛世來
毛世來,祖籍山東
掖縣(今
萊州市),1921年生於北京,其大哥坐科“斌慶社”習武生,藝名
毛慶來。三哥坐科“
富連成”四科,藝名
毛盛榮。他11歲入“富連成”科班五班,藝宗
筱翠花(
於連泉)。曾拜
梅蘭芳、尚小雲,後拜荀慧生、
芙蓉草(
趙桐珊)為師。初演青衣,後改花旦,兼演武旦,蹺工極佳。他嗓音清亮、甜潤,道白清麗乾脆,扮相嬌小玲瓏、嫵媚動人。他眉目頗似尚小雲,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譽。他是“四小名旦”中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常演劇目有《
翠屏山》、《大英傑烈》、《小放牛》等。1958年由北京調長春任吉林省劇協主席、吉林戲校校長等職,後患偏癱。其弟子
邢美珠是當今紅氍毹坤伶一紅角;
王繼珠獲得“
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
宋德珠
宋德珠原名宋寶祿,號穎之,祖籍天津,1918年生人畢業
於中華戲曲學校。曾先後向名武旦余莊兒(
余玉琴)、小四十(
朱桂芳)、老水仙花(
郭際湘)、九陣風(
閻嵐秋)、十陣風(張善亭)、白牡丹(荀慧生)、
程硯秋等學藝,後和
王玉蓉在
王瑤卿那裡學戲。並娶名武生小振庭之女為妻。他以演武旦、刀馬旦為主,兼演青衣花旦。他武功堅實,扮相俏麗,動作靈巧,身手輕捷,具有英俊氣,形成美、媚、脆、銳的獨特表演風格,是京劇武旦挑班第一人。常演劇目有《扈家莊》、《
楊排風》、《十三妹》等,後因年事過高,執教於
保定、石家莊等地,並任河北省劇協主席。1984年7月18日謝世。他桃李滿門,其女兒
宋丹菊繼承其衣缽。
新“四小名旦”
1947年因
李世芳在青島罹難,宋得珠又一時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紀事報》倡議再進行新“四小名旦”選舉。8月1日開始投票,9月15日揭曉,歷時45天。
張君秋名列榜首,
陳永玲、
許翰英當選。名次為張君秋35730票、
毛世來27256票、陳永玲24309票、許翰英23578票。選舉後他們又在華樂劇院同台合作演出〈四
白蛇傳〉。許翰英演《游湖借傘》、陳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來演《
斷橋.合缽》、張君秋演《狀元
祭塔》。連演三天,場場爆滿,一時傳為梨園美談。張君秋也由此獲得“
祭塔旦”的美稱。但為了和前"四小名旦"相區別,陳永玲、許翰英被稱為後“
四小名旦”或新“
四小名旦”。
陳永玲
陳永玲原名陳志堅,祖籍山東惠民,1929年生於青島。讀書時對京劇就有特殊愛好,曾拜南方“
四大名旦”
王芸芳(邵步武)為師學旦,後考人北平中華戲曲學校學戲,師從
筱翠花。後拜
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為師,工青衣花旦。他戲路寬廣,唱做俱佳,曾組“玲聲社”挑班演出於京、津、滬等地。常演劇目有《小上墳》、《戰宛城》、《拾玉鐲》、和《貴妃醉酒》等。五十年代曾與譚富英、
裘盛戎、李多奎等到青島演出,受到歡迎。他娶名伶言慧珠之妹言慧蘭為妻。後任蘭州市京劇團團長,並於甘肅省藝校任教。椐說他是香港戲劇演員協會理事長、香港陳永玲京劇團團長。海外報刊評論他是“集梅、程、尚、荀、筱絕技於一身”的“中國名旦”。其學生
魏海敏是顧正秋後的第二位獲得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的坤伶。
許翰英
許翰英原名許景烈。祖籍山東平度(現青島平度市)。自幼酷愛京劇藝術,九歲曾向趙綺霞等學戲。23歲拜荀慧生為師,並得到
梅蘭芳的指教,技藝大進。一時曾有男(許)翰英、女(童)芷苓之說,成為“荀派”演員佼佼者。解放初他參加青島市文聯京劇團後成為青島市京劇團頭排旦角,一出《紅娘》紅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後來他參加了江蘇省京劇團。常演劇目有《勘玉釧》、《金玉奴》、《香羅帶》、《釵頭鳳》等。他未能逃過“文革”的厄運,1971年6月8日蒙冤致死,享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