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翰英
- 別名:許景烈,許彥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1971年6月8日
- 職業:京劇旦角演員
- 主要成就:徐州市六屆人大代表
藝術經歷,代表劇目,藝術特色,藝術成就,任職情況,所獲榮譽,
藝術經歷
自幼酷愛京劇,曾在北京“鳴春社”搭班學藝,工花旦。出科後,1942年組班在山東一帶演出,次年拜何佩華為師深造。後來又隨前輩藝人律佩芳、趙綺霞等先生學戲。他十分推崇“荀派”藝術,經常觀摩荀慧生演出,在京期間學會了不少“荀派”劇目。1947年再到北平,邀請荀慧生的琴師及鼓師為其伴奏,並請荀慧生的合作者馬富祿、金仲仁同台演出,其師何佩華為其把場,使他的技藝大進,聲譽日起。1947年,“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飛機失事殞故,北平《紀事報》倡議重新選舉“四小名旦”,全國各地京劇觀眾均踴躍參加。自8月1日至9月14日,共收選票20餘萬張。15日揭曉:張君秋、毛世來、陳永玲、許翰英當選,一時譽滿全國。(以後,京劇界及社會廣大觀眾公認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是四小名旦。)他被選入後,遂正式拜荀慧生先生為師,並得到梅蘭芳的指教,一時曾有男(許)翰英、女(童芷苓)芷苓之說,成為“荀派”演員佼佼者。
1948年到山東、上海、南京等地演出。1951年加入青島市文聯京劇團,參加新編古代劇《闖王進京》等戲的演出,還加工整理了《孟姜女》、《梁祝哀史》等。成為青島市京劇團頭排旦角,一出《紅娘》紅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
1952年開始巡迴演出,後來進入江蘇省京劇團。許翰英於1959年秋天,由江蘇省京劇院調入徐州市京劇團。
他未能逃過“文革”的厄運,1970年,徐州市所屬的文藝團體集中在銅山茅村鄉搞斗、批、改。許翰英隨劇團住在後川村,時下三伏天氣,酷暑難當。他一面學習,一面艱難地挑水勞動。那年他正是知天命的半百之年。一年後蒙冤致死。
代表劇目
他拿手戲很多。常演劇目有《勘玉釧》、《金玉奴》、《香羅帶》、《釵頭鳳》、《丹青引》、《花田錯》、《拾玉鐲》、《釵頭鳳》、《紅樓二尤》、《杜十娘》 、《魚藻宮》、《繡襦記》、《英傑烈》等皆為精品, 而尤以演唱《紅娘》《玉堂春》最為精采。
藝術特色
藝術成就
建國之初,許翰英曾在北京成立“北京許翰英京劇團”,個人挑班演出。後在全國各地或帶領演出小組、或搭班演出,譽滿全國各地。20世紀50年代初加入“南京新寧實驗京劇團(後更名為南京市京劇團)”,許翰英繼承“荀派”藝術。學其神似,不以形似,根據自己的優點大膽突破程式。經他的努力。塑造了眾多可愛的藝術形象。經常上演的劇目有《紅娘》、《勘玉釧》、《金玉奴》、《丹青引》、《紅樓二尤》、《玉堂春》等、他演每一齣戲都有獨到之處、絕活、令觀眾叫好的地方,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如在他經常上演的炮戲《紅娘》中飾演紅娘,奉老夫人之命去請張生,在“流水板”唱腔前的音樂過門裡他連用了兩個轉身然後呢嘴一笑,堪稱-絕。每到這時不但台-下觀眾滿堂喝彩,台上的演職員也在舞台兩側爭相觀看。
許翰英的“水袖”和“園場”表演也有獨到之處。他用的水袖特別長,困場也是大步量。如‘紅娘’和張生同去書房寄回信時,他用園場走路、開門、讓路、進門、拿墨、研墨等一連貫的優美形體動作,既把“紅娘”這-角色質樸、可愛、聰明、伶俐、見義勇為的性格突出地表現出來、又帶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令入叫絕。
在《丹青引》一劇中,他在舞台上邊演戲邊當場作畫,四句唱腔完畢時,一幅國畫也畫成,每次演出都獲得滿堂叫好,許多觀眾當場索畫。許翰英嗓音甜潤,功底厚實,具有生活化、性格化的表演特點,而且勇於刨新,對成就永不滿足。他既無門戶之見,又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當時中國京劇院同北京京劇院聯合排演了田漢的新編京劇《西廂記》,演出引起轟動,許翰英主動去北京向同為“四小名旦”之一的張君秋學習,放棄自己長期以來已經成功塑造的‘紅娘’一角,改演小姐崔鶯鶯。在唱腔上,學習‘張派’的路子,一改過去“荀派”花旦以念白和表演為主,而以大段唱腔來表現崔鶯鶯的內在情緒。使他的藝術全面成熟,演出也獲得極大的成功。
在近40年的舞台生涯中,許翰英以其精湛完美的表演技藝,創造了許多古代各個時期具有濃重民族色彩、性格各異的東方女性形象;敢於反抗封建禮教束縛、好打不平、成人之美的使女紅娘;渴望美好生活、善良多情、珍惜初戀的風塵女蘇三;解人急難卻又疾惡如仇的寒家之女金玉奴;性情剛強,出於污泥而不染,對惡勢力付之以喜笑怒罵烈女子尤三姐…他繼往開來,為中國戲曲藝術畫廊增添了一筆財富,提供了有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