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張昭遠(五代時期官員、藏書家))

張昭遠(張昭遠(五代時期官員、藏書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昭(894年-972年),本名張昭遠,字潛夫。濮州范縣(今河南范縣)人。五代北宋初年官員、藏書家。

張昭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官至任吏部尚書,進封為鄭國公,後改封陳國公。

張昭自後唐至宋,屢承詔修撰實錄。著述頗多,曾有《紀年錄》20卷、《名臣事跡》5卷、《嘉善集》50卷等,均已佚。《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收1首。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昭
  • 別稱:張昭遠
  • 字號:字潛夫
  • 所處時代: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濮州范縣
  • 出生時間:894年
  • 去世時間:972年
  • 主要作品:《紀年錄》《名臣事跡》《嘉善集》等
  • 官職:吏部尚書
  • 爵位:陳國公
人物生平,少年聰慧,出仕效力,編撰史書,五朝元臣,主要成就,個人著作,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少年聰慧

張昭本名張昭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諱,改名張昭。他自稱是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後裔。其祖父張楚平曾任壽張縣縣令,但趕往長安(今陝西西安)接受調任時,遇到黃巢起義,下落不明;父親張直在北方教授《周易》《春秋》,人稱逍遙先生。
張昭早慧,性情極為孝順。七歲能誦古樂府、詠史詩百餘篇;尚未成年,就遍讀《九經》,傲視同輩,認為馬融鄭玄也不及自己。後拜師於贊皇縣(今屬河北石家莊)的程生門下,五六年間涉獵各家史書,著《三代興亡論》。

出仕效力

後唐莊宗入魏,河朔一帶文士紛紛投軍效力。張昭因此來到魏,作文拜謁興唐尹(興唐即是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張憲,張憲藏書豐富,好談歷史,與張昭相見恨晚,暫用為府推官
後唐莊宗同光初年(923年),張昭被擢升為監察御史,跟隨時任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的張憲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莊宗身死,張憲的部將符彥超積極回響後唐明宗登基,張昭勸張憲上表勸進自保,張憲感恩於後唐莊宗的知遇之恩,拒絕了張昭的建議,張昭只得大哭告別張憲,張憲最後被殺。事情安定後,張昭任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御史、內供奉官。

編撰史書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改任安義軍節度掌書記。當時,張昭曾私撰《同光實錄》十二卷,經西川節度副使何瓚的推薦,被任命為左補闕、史館修撰,編撰《紀年錄》20卷,《莊宗實錄》30卷,因功升都官員外郎。
天成四年(929年),進呈《武皇以來功臣列傳》30卷,任知制誥
長興二年(931年),服母喪改任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充史館修撰。
後唐末帝清泰初年(934年),改任駕部郎中、知制誥,撰寫皇后冊文。不久,升為中書舍人
清泰二年(935年),加判史館兼點閱三館書籍,校正添補,參與編寫《明宗實錄》30卷。次年升為禮部侍郎,改任御史中丞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年),改任戶部侍郎,經宰相桑維翰推薦,封為翰林學士
天福五年(940年),服父喪復任戶部侍郎,奉詔與呂琦崔梲等續修唐史,兼任史院判院事。撰寫《唐朝君臣正論》25卷,改任兵部侍郎。
天福八年(943年),改任吏部侍郎。
開運二年(945年),《唐書》200卷完成。次年升為尚書右丞
後漢初,仍舊擔任吏部侍郎,並授命為太常卿。
後漢高祖乾佑二年(949年),加封為檢校禮部尚書
廣順(951年—953年)初年,後周太祖郭威授張昭為戶部尚書。其子張秉陽因事獲罪,張昭上疏引咎,被降為太子賓客。一年多後,官復原職。
顯德元年(954年),改任兵部尚書。後周世宗柴榮因張昭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對他頗為看重。次年,張昭請求致仕,世宗優詔不許,敦促其入朝謁見。張昭曾撰寫《制旨兵法》十卷、《周祖實錄》三十卷以及後唐閔帝後唐廢帝後漢隱帝實錄,皆存於史閣

五朝元臣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封張昭為舒國公。
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張昭被拜為吏部尚書
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舉行郊祀,張昭奉命任鹵簿使。禮畢之後,進封鄭國公。後因事惹怒太祖,遂上疏告老,以吏部尚書致仕,改封陳國公。
開寶五年(972年),張昭逝世,享年七十九歲。

主要成就

張昭於同光(923年—925年)年間至魏地,攜文數十軸拜謁張憲,張憲家富文籍,每講論經史要事,恨相見之晚。後拜為史官修撰。後周世宗時遷兵部尚書,上表進所撰兵法目錄,略稱“臣觀前代兵將所著,篇部頗多。自唐末離亂。圖書流落;今蘭台秘府,目錄空存。其餘討論,困難詳悉。今只據臣家所有之書,摭其兵要。”遂撰《制旨兵法》、《周祖實錄》藏於秘閣。《宋史》記載其家藏“圖書數萬卷”,並藏有後唐莊宗時制詔書90餘篇。並建造有“書樓”,收藏圖書。他親手校釋六經,與太常卿田敏並稱為當時的“文儒領袖”。

個人著作

張昭自後唐至宋,屢承詔修撰實錄。著述頗多,纂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跡》五卷、《莊宗實錄》、《同光實錄》、《紀年錄》、《功臣列傳》、《唐朝君臣近論》、《十代興亡論》等10多種數百卷,今多已亡佚。《全唐詩》存其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收1首。

人物評價

符彥超:推官正人,無得害之。
王景:我在行伍間,即聞張尚書名,今使於我,是朝廷厚我也,豈可以往例為限耶?
脫脫:張昭居五季之末,專以典章撰述為事,博洽文史,旁通治亂,君違必諫,時君雖嘉尚之而不能從。宋興,敦獎碩儒,多所詢訪,庶幾獲稽古之效矣。……數賢雖當創業之始,而進退之際,藹然承平多士之風焉,宜宋治之日進於盛也。

軼事典故

宋太祖時,秦州節度使王景獲封太原郡王,張昭作為使者前往秦州,以向其宣命。王景非常禮敬尊重張昭,贈給他一萬多錢。他的一位親信認為禮節太過優厚。王景說:“我在軍中就聽聞張尚書的名聲。現在派他出使於我,這是朝廷對我的厚愛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舊例來限制呢。”

親屬成員

  • 兒子
張秉圖,進士及第
張秉謙,官至尚書郎
張秉陽,曾任陽翟主簿

史料記載

東都事略·卷三十一·列傳十四》
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