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佩綸,
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
直隸(現河北)豐潤人。
同治進士。1875年,以編修大考
擢升侍講,充日講
起居注官,後入
李鴻章幕。根據山東省
無棣縣《張氏家乘》,張氏於明永樂二年由
山西洪洞移居
山東無棣張家碼頭,八世祖再從無棣遷往豐潤齊家坨村。
少年就學時,反應敏捷,數千字文章一揮而就。同治九年
舉人,十年中
進士,十三年授
編修。光緒元年大考翰詹時,名列二等第三,擢
侍講,充日講
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好論天下事,與
張之洞、
陳寶琛等同為當時的清流主將。旋丁內憂,入
李鴻章幕。
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
都御史。針對
法國侵略
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
中法戰爭初起,主戰。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
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1884年7月15日,法軍艦侵入
馬尾港後不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發起進攻,
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
何如璋被褫職遣戍。1888年獲釋,復入
李鴻章幕。中日
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
南京。
主戰論調
當中法爭執剛起時,張佩綸曾多次上奏,發表主戰論調,強調中越
唇齒相依,越亡,中國必受其害。認為中國有三大理由取勝:
一、
普法戰爭剛剛結束,
法國失敗後割地賠款,國力相當貧乏;
二、中法間距遙遠,法軍由本土到達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軍至
福建快則三天,遲則十日即可到達,在人數上占優勢;
三、
法國占領
越南後,施行暴政,只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其而回響,陷法軍於四面受敵中。
張佩綸抵達
福建後,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閩江沿岸各要塞形勢,主張沉船堵塞閩江口,使法艦不得入內,但清廷不許先發制人,結果坐視大量法國軍艦進入閩江。馬江之戰中,法軍艦隊司令孤拔致電張佩綸令其在12小時內投降,否則將進攻福建水師。而張佩綸並未收到此信,使得全軍覆沒。
戰後,給事中方培上奏彈劾張佩綸,朝中一些人物也懷著各種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後派與張佩綸平日意見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辦此案,復奏後,朝廷指責左宗棠等人為張佩綸開脫,十一年(1885年),下旨將張佩綸從嚴發往軍台效力贖罪,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
三年後,返回北京,投入
李鴻章幕下,主管文書,因原妻已死,娶
李鴻章小女兒菊藕為妻。張佩綸於危難中得李鴻章施以援手,因此對
李鴻章充滿感激。甲午戰爭爆發前,曾建議
李鴻章先將駐朝清軍撤回,“示弱驕敵,再圖大舉”,御史端良彈劾他干預公事,於是被驅逐回籍。南下途中僑居南京。
清流黨人
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憂期間,入
李鴻章幕,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守制期滿復職後,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將戶部尚書
王文韶參奏罷免。光緒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剛剛上任,立即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上下震悚。由此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次年五月,晉升侍講學士。
從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間,共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達三分之一。時,中法爭執已起,張佩綸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
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招致
劉永福黑旗軍以增強兵力。清廷討厭他阻礙和議,命他到陝西辦事。
回京後,在總理衙門行走,一再在對外交涉中據理力爭,與外國政府的無理要求針鋒相對。英國公使
巴夏禮以“沙面事件”向總署施加壓力,不準中國懲辦兇手,並拍桌咆哮。張佩綸當即也拍桌質問“你已經引起兩國間的一次戰爭,難道還想再來一次嗎?”事後,中國向英國提出正式抗議。
十年(1884年),恭親王
奕訢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失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後又署船政大臣。
辭官
二十六年(1900年),當聽到
八國聯軍攻陷
大沽口的訊息後,張佩綸急得“咳血升許”,“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
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北上入李幕,但對官銜辭而不就。和約告成後,
李鴻章復保薦張佩綸,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張佩綸又堅辭不就。
病逝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於南京,終年56歲。
藏書與著述
1900年,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北上以編修佐辦和議。因在對俄態度上與
李鴻章意見不合,旋返
南京,自此稱病不出。在朝中任職時,經常到
北京琉璃廠書肆觀書,其“澗於草堂”藏書樓,藏書豐富。前妻朱班香乃“結一廬”主人
朱學勤之女,朱瀓早逝後,其80櫃藏書歸於他。
仿照《
四庫全書》之例,編撰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
辛亥革命前後,其藏書開始散出,
宋教仁、
于右任等民國元老曾得到書籍多種,其中
宋教仁得書百箱,運至北京,
宋教仁去世後,藏書散佚。
學術成就
張佩綸學問淵博,當時與
張之洞並駕。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擅長奏議,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的藏書目錄有《管齋書目》、《
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其中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與
李菊藕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個人生活
光緒十四年(1888)五月,張戍邊期滿返回,再次到天津投
李鴻章幕。李愛張之才,不久將小女
李鞠耦(1867—1912)許配給張作續弦。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夫婦賭棋撫琴,唱和吟詠,頗得閨中之樂。
李鞠耦即
張愛玲的祖母。
張佩綸在《澗於日記》中對這段生活記載頗細,張寫到:“以家釀與鞠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
李鴻章特地為他們的書齋題名為“蘭駢館”。關於張李結合,文人
梁鼎芬專門寫詩曰:“簣齋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戲謔生動,傳為佳話。
張佩綸婚後一直住天津李府。
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抱養之長子
李經方欲出任前敵統帥,為張佩綸諫阻,郎舅關係遂勢同水火,時有“小合肥欲手刃張蕢齋”之說。
李經方運動御史
端良,以罷黜官員妄論國事為由,彈劾張佩綸,結果光緒下旨,將張驅逐回籍。
張沒有回祖籍
豐潤,而是偕妻定居金陵。光緒二十六年(1900),聽到
八國聯軍攻陷
大沽口訊息後,他急得咳血升許,並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
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佩綸第三次來到天津入李幕,但對官銜堅決辭而不就。
家庭成員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原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
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
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兒子
張志沂(1896——1953),女兒
張茂淵(1901-1991)。
張佩綸的兒子
張志沂(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
張愛玲的父親。
史籍記載
張佩綸,字幼樵,直隸豐潤人。父印塘,官安徽按察使,卒於軍。佩綸,成同治十年進士,以編修大考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時外侮亟,累疏陳經國大政,請敕新疆、東三省、台灣嚴戒備,杜日、俄窺伺。晉、豫飢,畿輔旱,乃引祖宗成訓,請上下交儆,條四目以進:曰誠祈,曰集議,曰恤民,曰省刑。恭親王
奕訢遭讒構,復請責王竭誠負重,上嘉納之。通政使黃體芳繼陳災狀,語稍激,絓吏議,佩綸力爭,被宥。尋丁憂,服竟,起故官。時琉球已亡,法圖越南亟,佩綸曰:“亡琉球則朝鮮可危,棄越南則緬甸必失。”因請建置南北海防,設水師四大鎮;又薦道員
徐延旭、
唐炯知兵堪任邊事,其招致
劉永福黑旗兵為己用。是時
吳大澂、
陳寶琛好論時政,與
寶廷、
鄧承修輩號“清流黨”,而佩綸尤以糾彈大臣著一時。如侍郎
賀壽慈,尚書萬青藜、
董恂,皆被劾去。
光緒八年,雲南報銷案起,
王文韶以樞臣掌戶部,台諫爭上其受賕狀,上方意任隆密,乃援乾隆朝梁詩正還家侍父事,請令引嫌乞養,不報;又兩疏劾之,遂罷文韶,而擢佩綸署左副都御史,晉侍講學士。明年,法越構釁,佩綸章十數上,朝廷始遣兵征土寇、綴敵勢,法人不便其所為,佯議和,而陰使人攻陷南定。佩綸請乘法兵未集,敕粵督遣水師護越都,而樞臣狃和局,慮佩綸梗議,令往陝西按事。已而法果襲順化,脅越與盟,越事益壞。使歸,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十年,法人聲內犯,佩綸謂越難未已,黑旗猶存,萬無分兵東來理,請毋罷戍啟戎心,上韙之。詔就
李鴻章議,遂決戰,令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佩綸至船廠,環十一艘自衛,各管帶白非計,斥之。法艦集,戰書至,眾聞警,謁佩綸亟請備,仍叱出。比見法艦升火,始大怖,遣學生
魏瀚往乞緩,未至而炮聲作,所部五營潰,其三營殲焉。佩綸遁鼓山麓,鄉人拒之,曰:“我會辦大臣也!”拒如初。翼日,逃至彭田鄉,猶飾詞入告,朝旨發帑犒之,命兼船政。嗣聞馬尾敗,止奪卿銜,下吏議。閩人憤甚,於是編修
潘炳年、給事中
萬培因等先後上其罪狀。時已坐薦
唐炯、
徐延旭褫職,至是再論戍。
居邊釋還,鴻章再延入幕,以女妻之。甲什戰事起,御史
端良劾其干預公事,命遂回籍。庚子議和,鴻章薦其諳交涉,詔以編修佐辦和約。既成,擢四五品京堂,稱疾不出。三十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