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一般指本詞條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語: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俄裔美籍作家。他在美國創作了文學作品《洛麗塔》,但真正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語寫出的作品。他同樣也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納博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洛麗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作者再於1962年發表英文小說《微暗的火》。這些作品展現了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 外文名: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899年4月22日
  • 逝世日期:1977年7月2日
  • 職業:作家
  • 出生地:俄羅斯聖彼得堡
  • 代表作品:《洛麗塔》、《微暗的火》、《阿達》、《普寧》等
生平事跡,俄國時期,西歐時期,美國時期,蒙特勒時期,作品特徵,出版圖書,個人生活,獲獎記錄,人物影響,人物思想,

生平事跡

俄國時期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生於俄國聖彼德堡Saint Petersburg一個富裕而顯赫的貴族家庭。納博科夫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 Dmitrievich Nabokov是一名自由派律師、政治家和記者。與他的母親埃琳娜·伊凡諾芙娜Elena Ivanovna née Rukavishnikova共育有五個子女。納博科夫的堂兄弟還包括了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Nicolas Nabokov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是家中的長子,他的童年在聖彼得堡度過。納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博科夫在孩提時就能講三種語言。但是讓的父親懊惱的是,納博科夫在學會俄語之前,就能閱讀和拼寫英語了。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納博科夫一家乘船離開俄國,前往克里米亞Crimea。他的父親成為了克里米亞的法務部長。在朋友家中暫住了18個月後,克里米亞的白軍反撲失敗。於是納博科夫一家離開克里米亞前往歐洲西部開始流亡生活。

西歐時期

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主修動物學,還學習了其他斯拉夫語羅曼語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簽名
1922年,納博科夫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1923年,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俄羅斯君主制主義分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於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反反覆覆出現於作者的文中,尤其是當角色因為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與妹妹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而納博科夫繼續留在柏林。在1922年時,斯維特拉娜西Svetlana Siewert曾與納博科夫訂婚,但在1923年初卻又撕毀婚約。因為她的父母認為納博科夫不能照料好她。1923年5月8日,納博科夫於柏林一個慈善化裝舞會上,邂逅了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1934年他們的兒子德米特里Dmitri出世。1936年,因為越來越重的反猶氛圍,薇拉丟掉了她的工作。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1940年5月,納博科夫一家為了躲避了納粹軍,乘珊普倫Champlain號渡輪前往美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美國時期

1941年抵達美國後,納博科夫一家居住在曼哈頓島。而納博科夫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10月,他遇到了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很快,納博科夫與威爾遜成為密友,威爾遜還為他推薦了編輯的工作。之後,納博科夫轉到紐約博物館工作。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周三於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1941-1942年期間,納博科夫一家遷於麻薩諸塞州韋爾斯利鎮Wellesley,Massachusetts暫住1942年9月,他們搬到劍橋,並在那裡定居,直到1948年6月。通過美國巡迴演講,1944-45年納博科夫曾作為俄語教授回到過韋爾斯利。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為美國公民。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他在康奈爾的學生金斯伯格成為了後來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期間,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誌》、《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納博科夫在每年夏天在附近山脈進行的“收集蝴蝶之旅”時寫出了《洛麗塔》。他的妻子維拉充當了“他的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書目編制人、經紀人、業務經理、法律顧問、助理和司機”當納博科夫試圖燒毀未完成的草稿時,是維拉攔住了他。納博科夫稱維拉是他一生所見過的最好的女人。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捕蝴蝶的納博科夫。
1952年,納博科夫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1953年6月,納博科夫和他的家人去了俄勒岡州亞什蘭鎮Ashland,Oregon,並在米德街Meade Street租了一套房子。期間他完成了洛麗塔,開始寫作小說普寧。1953年10月1日,他和他的家人返回紐約伊薩卡島Ithaca,New York。後來他在那裡教授年輕的作家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
1955年,《洛麗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蒙特勒時期

《洛麗塔》獲得的巨大反響,使納博科夫有足夠的金錢回到歐洲,獻身於寫作事業。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墓
1961年10月1日,他和維拉搬到瑞士蒙特勒Montreux的蒙特勒皇宮酒店直至他生命完結。
1977年,納博科夫在洛桑患嚴重支氣管充血,同年7月2日,納博科夫在家人的陪伴下病逝。他的遺體火化後埋葬在克拉倫斯的公墓。

作品特徵

他本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不應按照機械的原則硬將作家套進某某主義的模子:他也反對作家過分依賴現成的文學傳統或模式,甘心充當時尚和潮流的俘虜。他說:“世上只有一種藝術流派,就是天才派。”他總在追求藝術創新,捍衛藝術的純潔性。他不贊成“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但他相信,“使一部小說流傳不衰的,不是它的社會影響,而是它的藝術價值”。他不喜歡所謂“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傳統,連司湯達、巴爾扎克和左拉都被他貶為“可憎的庸才”。他尤其反對“逼真”地模仿現實,因為世上沒有逼真的模仿,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現實。他公開聲稱自己的小說就是一種揶揄式模仿,而“揶揄模仿的深處含有真正的詩意”。納博科夫的小說從形式、結構到內容都充滿了幽默的摹擬,他本人作為敘述者時常會站到前台來講話,或是顛倒時序,或是直接干預情節的發展,往往使作品讀來“像是中世紀的夢中幻境”。所以有人把他的小說稱作“寓意小說”、“玄奧小說”或“超小說”。這種“反寫實”的藝術特徵在他的後期作品《微暗的火》、《阿達》中表現得最為充分,然而在常被人們忽視的他的早期俄文小說中,“納博科夫式小說”的基本主題、結構與技巧已經初具端倪,研讀這些作品能為我們了解這位作家深湛而繁麗的藝術全貌提供一個清楚的脈絡。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一向反對用藝術來說教,但他的作品並非與社會和道德全然無關,至少他的主題之一是描述在道德歧路上徘徊者的惶惑、悔愧和痛苦。然而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既“不真實”,又不可愛,因為他最不願哄騙讀者把小說當成真事,硬去與書中人物認同。他運用種種手法,努力在讀者與人物之間拉開一段距離,使讀者能跳出小說之外,去作更深入的聯想與思索。這也許就是納博科夫的“超小說”引人入勝而又耐人尋味的一個原因。
在1964年,美國著名的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就高度評價納博科夫的文學成就:“在近10年來,他的小說以其豐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獨樹一幟,這在美國文學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所以,在這個由各種隱士、怪人和流亡者們組成的參差不齊的美國文學隊伍中,把這樣一位高傲的移民納入進來就不是什麼不可理解的事了;而作為一位僑民,納博科夫一向忠實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就是說,納博科夫的作品除了擁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文學的特點之外,還帶有俄羅斯文學傳統的某些特點,尤其是後者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具體來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美新批評理論和俄國形式主義理論風靡一時的文化背景下,很多知識淵博的作家在這些文學理論的指導下,從不同層面在小說文本中進行各種藝術試驗,其中包括後現代主義拼貼戲仿黑色幽默等形式因素的試驗。納博科夫就是其中的一員。正如張鶴所總結的:“納博科夫的小說向來以複雜的多主題和精妙的結構而著稱,其敘述技巧也是多種多樣,他尤其喜歡運用各種復現、鏡像、戲仿和錯位來展現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荒誕處境和孤獨的內心。”因此,在他的小說中,存在主義和形而上的哲學意味也較為濃厚。常被認為體現出文學與道德感尖銳衝突的《洛麗塔》也提出了這樣的哲學問題:“在不可抗拒的時間面前人的渺小感和失敗感。永恆只存在於理念之中,對時間而言,人的永恆就是虛無。”
但是,納博科夫的小說無論在形式上的先鋒色彩如何濃厚,在內容主題上是怎樣地複雜精深、玄奧多義,作者卻始終以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傳統中的注重細節描寫為根基,來加強作品的現實感,這主要體現在對人物心理進行細緻入微的摹寫,以及各類生活細節的勾勒上。當然,這些現實主義色彩的細節描寫,在作者手中已經有所變形,加上了一些帶有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色彩的幻覺、夢境等因素,目的是為了更真切地展現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生存環境。也正是這些現實主義細節描寫的存在,才使納博科夫的作品在進行當時流行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形式試驗的同時,能夠兼顧到小說作品內容具有的社會意義,從而使這些作品能夠具有雅俗共賞的美學效果和一定的故事性,並沒有隨著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在當下的衰退,而降低其藝術價值和失去對讀者的吸引力。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
本書為納博科夫第三本小說,講述一個象棋天才由於長期沉溺於棋局而逐漸精神失常的故事。作者為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譯者為逢珍。

個人生活

雖然一生中與妻子薇拉罕有分離,作家仍堅持為她寫情書,超過50年。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逾半個世紀的歲月中為妻子薇拉寫就的情書,透露了作家不為人知的身份——20世紀最偉大的愛情寫手。納博科夫的兒子德米特里收藏的300多封信將以英文出版。上周,俄文雜誌Snob刊登了這組俄語信件的選集。
這些信讓人得以一窺納博科夫和薇拉·斯洛寧,也即後來的薇拉·納博科夫的羅曼史,從1923年在柏林的初會直到1977年作家在瑞士去世前夕。
納博科夫大部分著作都題名獻給妻子,妻子既是他的編輯又是翻譯。這對夫妻一生中幾乎從未離開過對方,儘管如此,他們的獨子還是在媽媽的遺物中發現了300多封老爸寫的信。薇拉給丈夫的信已經被她自己銷毀了。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1963
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提名
獲獎作品:洛麗塔  

人物影響

除小說詩歌外,還發表過貶抑托馬斯·曼的評論,和4卷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譯作和論述。70年代,他的聲望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人物思想

納博科夫的藝術觀:納博科夫有很多深刻的見解:“風格和結構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他認為偉大的作家集三者於一身:講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師。他強調的是後者,認為大作家最要緊的是大魔術師。他並不看好現實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偽名詞。他崇拜純藝術,稱文學作品為神話故事,強調作品的虛構性。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他說:“文學是創造,小說是虛構。說某一篇小說是真人真事,這簡直是辱沒了藝術,也辱沒了真實。”他認為“狼來了”的故事就是絕妙的文學,因為在叢生野草中的狼和誇張故事中的狼之間有一個五光十色的過濾片,一幅稜鏡,從而形成一種藝術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他反覆重申,“任何一部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幻想,因為它反映的是一個獨特個體眼中的獨特世界。”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世界。因為大多數客觀辭彙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觀含義。事實上,人們的這種主觀生活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它能使所謂的客觀存在成為一個空洞的、破碎的外殼。
他的作品同樣體現了他的藝術觀。在這部講稿里,這位富有朗誦天賦的教師飛光溢彩的語言,才氣橫溢的講授,情趣昂然的機智,他身上的藝術氣質和科學的精確巧妙地融為一體,使他成為了一個奇妙的魔術師。他為他的學生,為我們這些如今的讀者,鋪展開了一個多么美妙奇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勝景處處,芳草萋萋,落英繽紛,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
納博科夫的閱讀觀:他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因為這樣第一步就走錯了,而且會越走越偏。而是要“把它當作一件同我們了解的世界沒有任何明顯聯繫的嶄新的東西來對待”,研究得越周密越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