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本分二十個章節來編織塞·奈特的真實生活,大體按時間順序講述塞的童年、青年到中年,從生到死,有童真、家庭、叛逆、愛情、學業、寫作和朋友第一章講到童年生活時,預敘眼前古德曼書中未提及塞有弟弟這一說,第二章又插入二十年後採訪瑞典的家庭教師對塞的回憶,十四章在西爾曼的幫助下找尋小旅館的入住的名單和聯繫方式,又倒敘塞的初戀。
創作背景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用英語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納博科夫是俄語作家“V·西林”,其特點是“所有俄國作家中最為西化的作家”。納博科夫從小就掌握英語和法語,少年時代閱讀過大量的英國小說,成年後他在劍橋大學讀書—這一切似乎都在為納博科夫的英語寫作打基礎。1938年,納博科夫終於決定創作第一部英語小說,即《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冬季完稿於巴黎,該書在他移居美國後的1941年12月於紐約出版。
這本書的“出生”頗有傳奇色彩:據說,當時納博科夫住在
巴黎一個狹小的房間,為了不打擾妻子以及剛出生的兒子,他用浴室做書房,在坐浴盆上完成了這本書。
人物介紹
V
V先生為了能真實再現哥哥的生活,他在塞的舊室里整理遺物和信件,參觀三一學院和賽的學者好友談論他糟糕的球技,拜訪塞的文學代理嘆有黑面具的古德曼,偶遇塞女友克萊爾好友普拉特小姐,去往克萊爾的家中和神秘女嘆的住所,去塞養病的地方布勞貝格及他下榻的小旅館,還有塞最後死去的巴黎醫院、V去過的地方和塞出現的地方大致一致,即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一致,而作者安排這種一致也正是為了幫助V來說明真實的塞·奈特。
塞巴斯蒂安·奈特
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在俄國出生而使用英語創作作家。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離開父親,父親再娶,卻在一場為了母親尊嚴的決鬥中喪生。奈特生前寫過幾本不錯的書,因心臟病而英年早逝。
古德曼
古德曼是塞巴斯蒂安生前的秘書。塞巴斯蒂安去世後,古德曼為他寫了一部名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悲劇》的傳記“古德曼是憑著文學捐客的商業嗅覺寫作作家傳記的”。為了增加書的銷量,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和低俗趣味,他在傳記中將傳主形象“庸俗”化處理。他的傳記激怒了傳主的異母弟弟V。V為了給塞巴斯蒂安正名,他在自己的傳記中引用古德曼的傳記文本進行逐條批駁,揭示了古德曼的“庸人”本質。在證明“古德曼是一個庸人”這個命題成立的過程中,兩個傳記文本缺一不可,它們雖表面上矛盾對立,實則相互依存。從兩個文本中所提取出來的語義元素,如立傳動機、調查與採集傳主信息的方法及處理與加工傳主信息的標準等等,構成兩個文本之間的對話,最終揭露古德曼的真面目。
尼娜
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中,納博科夫有意將尼娜打造成一個外表如嬰粟花般迷人、內在卻蠕動著庸俗蛆蟲的“女性庸人”形象。她以美貌為餌,在情場中肆意捕獵男人。她是塞巴斯蒂安的“致命女人”,她誘使他愛情出軌,離開了他的“繆斯”,克萊爾。她耍弄了他的感情,變相加速了他的英年早逝。在納博科夫眼中,尼娜與古德曼一樣,都是自命不凡的勢利小人。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真實生活》是一部小說,但套用了文學傳記的外觀。小說借著敘述者V與假想的傳記家古德曼先生的論爭,對傳記家的動機、傳記理念、傳記的真實性、傳記寫作方法和價值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與此同時,小說還把敘述者V傳記寫作過程一覽無餘地展現出來,與古德曼形成對照。因此,實質上,這部小說更像是探討如何寫作傳記的傳記,即“元傳記”,是納博科夫文學傳記觀念的演繹,是對現代傳記寫作可能性的探索。
就寫作動機來看,V在自己的哥哥、著名作家塞巴斯蒂安·奈特去世不久就迫不及待地為他作傳有其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留住人間真情。雖然他們是同父異母兄弟,從小到大彼此的關係並不十分密切,但是隨著哥哥的去世,V突然感覺到了失去親人的痛楚,於是有了寫傳記的念頭。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對已發表的奈特傳記深感不滿。在收集材料過程中,他發現,曾經短期擔任過奈特秘書的古德曼先生已經完成並出版了一部奈特傳記。可令他非常惱火的是,在那部名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悲劇》的傳記中,作者對傳主的生平和藝術創作做了簡單、草率且主觀的論斷。V決心重新寫作一部傳記以正視聽,並命名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一切傳記都是貌似的真實,但又有自身的魅力。在小說《真實生活》中,納博科夫通過V撰寫傳記的過程實踐了他對傳統文學傳記的批判,確立了自己傳記觀的合理性。他超越了傳記文學關於真實與虛構的困局,走向了20世紀的現代主義傳記觀。
藝術特色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說,小說中共有兩個敘事層次,一是敘事者對往事的追憶,二是敘事者V尋找線索、寫作傳記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亦構成傳記的主體部分。古典小說通常遵循亞里士多德“情節是對故事的安排”之模式,而在元小說中,“情節建構本身就是文學的目的”。就這個層面而言,元敘事中的文本與其說是對真相的探尋,不如說是對真相的消解。敘事者V身份可疑,他的話語自然有待商榷,而小說中陸續出現的證人也極有可能是敘事者的杜撰。納博科夫的敘事話語只與他的其他文本發生關聯,而不指向任何外部現實。
作品評價
這本書用它獨一無二的方式詮釋了真實身份與文學傳記這一雙重主題,是一篇充分展現人類思想活動與寫作技巧的偉大之作。
——美國評論家艾里斯·巴里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與作者
納博科夫自己最相關的一本小說,他講述了一個作家是如何被人誤讀的。
——學者止庵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俄裔美國作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