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寺(香港延慶寺)

延慶寺(香港延慶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寺廟名,比較有名的有香港的延慶寺,寧波的延慶寺,以及山西五台山延慶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慶寺
  • 位於禪林區北
  • 建於:1966年
  • 建造者:妙智法師
香港延慶寺,歷史傳說,走進寺廟,人文景觀,寺內法師,自然景觀,寺內佛像,寺內佛經,游寺提示,寧波延慶寺,山西五台山,浙江臨海,

香港延慶寺

延慶寺鹿湖區的寺院中論規模之大,當推延慶寺。它位於禪林區北,在鹿湖精舍之上,興建於60年代。大雄寶殿 以紅牆綠瓦裝飾,斥資頗巨,由於遊客較少,環境清幽。延慶寺建於1966年,由妙智法師所建,獲榕城居士李吳若華發心捐款襄助而成,取名延慶,寶為紀念祖庭之故鄉。現時延慶寺的工程大致已完成,為更善用此勝地弘法,延慶善信會的董事邀得暢懷法師方丈、永定法師為監院。據知,兩位法師計畫在寺內舉辦天台大教的培訓班,以對佛學研究作大力推動。現存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後殿,占地五千餘平方米。第一殿天王殿為重檐硬山頂,穿斗式,五開間,明間七檁,樑柱加工細緻,現存結構較為完整;第二殿為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屋身甚高,用材碩大,風格平實;後殿,重檐硬山頂,左右以廂房,呈三合院平面布局,五開間,其裝飾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構件加工精細,檐廊尤為突出。舊時寺院門前曾有碧波蕩漾的日湖,是著名的“四明古”之一。
延慶寺延慶寺

歷史傳說

位於石橫村西北隅,原有正殿、東西偏殿,為石橫境內較大寺院之一。相傳唐朝創建,宋時鼎新,後多次重修,原有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重修碑、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文林郎知肥城縣事萬鵬程撰書《創建延慶寺山門記》,和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文林郎知肥城縣事袁沛主持、平陰縣廩生程步雲撰書《重修延慶寺正殿山門記》等碑。寺東南角有古井一眼,俗稱大寺井。建國前,該寺陸續被拆。原西殿壁有對聯一副:月白風清斷然不語,天寒夜冷必定成霜。傳說這副對聯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位進京趕考學生名叫竇儀,途經石橫,天色已晚,到延慶寺借宿。方丈安排竇儀住進西殿。時值冬初,寒氣襲人。竇儀展卷讀書至深夜,伏案入睡。輕輕地拍門聲將他驚醒,順門縫向外一看,是一位美貌女子,苦苦要求進屋相會
延慶寺延慶寺
竇儀心想,深夜私奔定非良女,我何不難為她一下,讓她自慚而歸。於是說:小姐讓我開門不難,須對上我的對聯。少女欣然答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請出上聯。竇儀脫口而出:月白風清斷然不語。不語暗含不與,一語雙關,文雅異常。女當即對曰:天寒夜冷必定成霜。“成霜”隱喻成雙,亦一語雙關,奇妙絕倫。竇儀甚感驚訝。竇儀想:少女才貌雙全,固然可愛,若收留她,豈不壞了學業。於是他右手提劍,左手開門,一劍向女子揮去,那少女立即化為一隻金雞,急翔而去。後來這個傳說曾被東平四音劇團編成劇本,在石橫和他地多次上演,故至今流傳不衰。

走進寺廟

香港的“延慶寺”位於大嶼山海拔300多米的羌山上,由“妙智法師”在公元1966年建造。它是欣賞大嶼山的西北部風光的理想觀景台,亦是羌山鄰近眾多佛教寺廟裡規模最宏偉的一棟,觀光客可選擇在“延慶寺”住一晚,學習佛教信徒靜修,欣賞佛教音樂,若然在晴朗的晚上,更可以觀賞星宿。庭園裡有妙智法師所撰的碑誌,詳述香港延慶寺的起源。香港延慶寺的山門,紅牆綠瓦;“大雄寶殿”則紅柱黃牆,互相輝映。山門後有天台二老紀念堂”,門聯:‘花南天皤然二老,繼北齊至矣三觀。’堂內供奉“倓虛法師”及“樂果法師”的大幅畫像及蓮位。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像,高達12米,是香港罕見的室內佛像,它原來供奉於九龍的黃大仙區的“十方大佛寺(前稱:覺世佛學會),後來香港政府以納稅人的巨款發展貧民住宅大廈群而被拆卸,移奉於香港延慶寺。像前分立阿難尊者像及“迦頁尊者像,像後的左方是騎綠色獅子文殊菩薩像,右方是騎白色象的普賢菩薩像,牆上還掛有18幅羅漢像。此外,山腰建有“三寶殿”,兩層建築物,地下是“慈般普渡,供奉有觀音像及“龍女善財”像;二樓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聖像,對聯:‘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天花金龍繞月,龍頭與一抓珠金爪懸空垂出,龍口更吊著水晶燈,形象栩栩如生。兩側分奉兩座不同徒刑的觀音像。在公元2001年,有一出香港電影愛情觀自在,它是改編自公元1966年,由杜國威先生編寫的同名舞台劇作品,內容講述閨中好友小靜與美娜,以及兩人男友兼好友阿修和阿正。在美娜與阿正在籌備婚禮時,阿修突然失蹤,原來他厭倦繁塵俗世,追隨已得道的同學智源大師在香港的“延慶寺”學道修禪。片裡的如畫風景,令香港的“延慶寺”之風光更廣為流傳。延慶寺位於海曙區靈橋路,寺院始建於五代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時稱報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l0年)改今名,為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延慶寺四周環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無文獻可考,原有規模不詳。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層,高約7米,上鐫陀羅尼經,證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內建築,多為清式,僅大佛殿是金代原構。大佛殿寬三間,深六椽,單檐歇山式屋頂,檐頭用五鋪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狀,其上下用四椽狀,而用駝峰,斗拱墊至平梁,平樑上用叉手,兩端又用長跨兩椽的通托腳,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少見的結構形式。延慶寺舍利塔位於市城區西北延慶寺內。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稱龍潭寺塔。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濟源縣通慧禪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數十粒,與濟源縣延慶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創建。塔門南向,高28.16米,為七層密檐式六棱磚塔。塔檐由簡潔的迭澀磚層組成。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內外各層壁面嵌有磚雕佛龕千餘塊,鐫刻精細,造型生動,類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門拾級登上第二層,可里外旋轉沿至塔頂。塔內部筒狀結構,二層以上有迭澀式磚層樓板。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塔西有龍潭泉,為濟水西源。“龍潭夜月”為濟源九景之一。坐落於山西省五台山市陽白鄉善文村。大佛殿為該寺主體建築,其建築形制的手法與著名古剎佛光寺相像,殿內無內柱,而是用了一根通長兩櫞的托腳木,巧妙地省下地了一條四櫞伏,這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還是一種鮮見的形式,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據有關專家鑑定,認為該殿是金代建築。
延慶寺延慶寺

人文景觀

南禪寺十三里處,就是座落在陽白鄉善文村的延慶寺了。該寺臥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據歷史記載,由妙智法師為天台宗倓虛上人之弟子,故其所建寺院以祖庭延慶寺命名。現存大殿寬三間,六架椽,歇山頂,總面寬約十三米,平面略近正方形。從建築形制上看,它的耍頭、補間斜拱、駝峰的處理均與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長兩椽的大托腳木和餓下昂形狀的耍頭又與朔州崇福寺彌陀殿、手法相似。據此,專家們認為,如果斷定它是金代建築是不回相差過遠的。金末到明初曾經有過力求在結構上精減的階段,最常見的是用減柱、移柱的方法解省柱、梁。延慶寺大殿根本沒有內柱自然不能在減,但是,中國古代的匠師仍會運用他們的智慧,巧妙地接生下一條四椽,創造了一種新的結構方法。大殿正面間和補間的鋪作,並用四十五度斜拱,柱頭用闌額及普拍枋。柱頭鋪作後尾三疊華拱,上承六椽。在六椽對著地二排椽和第三排椽的銜接處,置方木承托,這樣,省下了四椽。從平梁下至六椽背外端,用了一根通長兩椽的托腳木來固定。這種節省四椽的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結構形式。寺外有一石幢,高約七米,分為四層,造型別致,結構緊密,尊勝陀羅尼經,末行刊“景佑二年歲次乙亥拾月辛亥朔十五日時建字樣,是為北宋所建。從南禪寺向著溝川西北前進,距南禪寺6公里處,就是坐落在陽白鄉善文村的延慶寺。現存大殿寬三間,六架椽,歇山頂,平面接近正方形。已入選為中國優秀文化遺產。
延慶寺延慶寺

寺內法師

據歷史記載,延慶寺昔日為天台宗中興明尊者法智大師之道場,寺在浙江寧波。由於妙智法師為天台宗倓虛上人之法脈弟子,故妙智法師以祖庭延慶寺命名。寺內的庭園里,有妙智法師所撰的碑誌,詳述建寺緣起。延慶寺山門紅牆綠瓦,大雄寶殿則紅柱黃牆,兩相輝映。山門的建築,采中門高聳,兩房倚峙的威嚴格局,原為洛陽白馬寺的設計,門前地方開曠,故遠處可見山門掩映於綠樹叢中。山門後有一天台二老紀念堂門聯曰:“化南天皤然二老,繼北齊至矣三觀。”堂內供有倓虛、樂果二老大幅畫像與蓮位。二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的法門,信仰梵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起修,修禪定而達到最高禪境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維生命,形銷骨立,而不退心,這確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樣了。
延慶寺僧人延慶寺僧人

自然景觀

寺內庭園中,有妙智法師所撰的碑誌,詳述建寺緣起。延慶寺山門紅牆綠瓦大雄寶殿則紅柱黃牆,山門的建築,采中門高聳,兩房倚峙的威嚴格局,原為洛陽白馬寺設計。門前地方開曠,故遠處可見山門掩映於綠樹叢中。山門後有一天台二老紀念堂,門聯曰:“花南天皤然二老,繼北齊至矣三觀。”堂內供有倓虛、樂果二老大幅畫像與蓮位。大型佛像,造像壯嚴,色彩金爛。原供奉於同屬一董事局管理的九龍十方大佛寺,後因大佛寺為政府發展城市計畫的需要而拆卸,故移奉於此。像前分立阿難尊者和迦頁尊者,像後在左邊是騎綠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大雄寶殿後的山腰建有三寶殿。殿發兩層,地下是慈般普渡,奉有觀世音菩薩和龍女善財二像;二樓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聖像,聯曰: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天花飾月金龍,龍頭與一抓珠金爪懸空垂出,龍口更吊著水晶燈,栩栩如生。兩側分奉兩座不同徒刑的觀世音菩薩像
延慶寺法會延慶寺法會

寺內佛像

大雄寶殿內供奉有四十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像,為香港罕有的室內大型佛像,造像莊嚴,原供奉於同屬一董事局管理的九龍十方大佛寺,後因發展計畫的需要而拆卸,故移奉於此。像前分立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像後左邊是騎綠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牆上還掛有十八幅羅漢拓畫。大雄寶殿後的山腰建有三寶殿。殿分兩層,地下是慈航普渡,奉觀音菩薩和龍女善財二像;二樓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聖像,聯曰: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天花飾金龍,龍頭與一抓珠金爪懸空垂出,龍口更吊著水晶燈,栩栩如生。兩側分奉兩座不同造型的觀世音菩薩像。寺內李潤田紀念堂,是其妻吳氏捐巨款助寺建成的。1971年,妙智法師因因緣成熟往美國弘法,將寺交付慧忍法師。慧忍法師為法忘身,經數年的苦心守護及積極擴建,終為寺務積勞成疾而往生。其後多年,寺院房舍因年久失修,日漸破落,且後山山坡亦出現崩塌之危。至此,延慶善信會的董事呼籲募化,重修道場,此舉得到十方善眾的支持,工程於1998年起進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培訓班,以對佛學研究作大力的推動。北朝(北魏以後),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髮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延慶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寺內佛經

初建於周廣順二年(952),稱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延慶院,紹興十四年(1142)改稱延慶講寺,為天台宗名剎。重興教觀之知禮大師曾住寺,師“教宗天台,行在淨土”,故此寺對淨土宗的發展亦起重要作用。知禮大師不僅著《觀經疏妙宗鈔》及《觀經融心解》弘揚淨土,還撰《法華懺》、《大悲懺》等多種懺儀修習、弘揚。其更值得一提者,為大中祥符六年二月,於寺建念佛施戒會,爾後每年恆例修之,此會名萬人會,影響至巨。天禧元年(1017)大師又與異聞等10人,以3年為期修《法華懺》,期滿焚身供養《法華經》,以此誓生淨土,但後經秘書監楊億及遵式大師等力諫,遂改焚身之意。寺宇構築宏偉,近年已由市佛協收回,待修復。位於浙江臨海市龍潭岙。舊名龍山,梁天監初建,唐會昌中廢,梁開平中改龍潭院,錢忠懿王改戲龍,宋大中祥符中改今額。上世紀30年代,興慈大師重建大殿、廂樓,近年又加修葺。今寺由智泉法師住持,月月打念佛七,為浙東有名的淨土道場。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能深入淺出的認知。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經,又加入中國日本等高僧的著作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龍藏乾隆續藏。宋、元、明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磧砂版尚存孤本,大方等為大乘經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廣集十方之佛菩薩,說大乘之法,稱為大集經。大集經沒有全本,前後諸師,各譯一部分,高麗藏本收諸師譯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涼曇無讖譯,為諸譯中之大本,其他的藏本稱為大方等大集經而別行之,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無盡意菩薩品四卷,為智嚴寶雲所譯,別行本題為無盡意菩薩經。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連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方等大集月藏經。第五十七、五十八兩卷之須彌分二卷,別行本題為大乘大集經,第五十九、六十兩卷之十方菩薩品,後漢安世高譯,別行本題為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
延慶寺延慶寺

游寺提示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遊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遊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五忌孩子失禮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佛,不墮地獄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法,不墮餓鬼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僧,不墮畜生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但現在的寺院大多數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香客乾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延慶寺延慶寺

寧波延慶寺

位於寧波南門歷史上的日湖之上,是著名的“四明古剎”之一。該寺始建於五代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當時稱報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l0年)改今名,為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以後歷朝各代多有興廢,並增建了大雄寶殿,禪悅堂,塔院、能仁堂、羅雲堂、大悲閣、育往堂、鐘樓、山門等建築,增設了諸多佛教造像。現存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結構同香港延慶寺,內部無斗拱等裝飾構件,風格平實,後殿,重檐硬山頂,左右以廂房,呈三合院平面布局,五開間,其裝飾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構件加工精細,檐廊尤為突出。
寧波延慶寺寧波延慶寺
延慶寺它不僅是寧波市區有影響的宗教建築,還是名人流寓和學者講學之所,元末書法家吳志淳曾在此以八分書法作千字文,由楊理學刻石以傳,明末的“南湖詩社”曾在寺內集會,呤詩論文,清康熙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清代浙東學派的創始人黃宗羲應來甬講學,曾在寺後殿設“證人講會”,一度成為甬上學才重地。

山西五台山

延慶寺坐落於山西省五台縣西北部陽白鄉善文村,距東冶鎮30華里,占地1040 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延慶寺大佛殿面寬三間,長約13 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結構,六架椽,歇山頂,在建築形制上,耍頭、補間、斜拱、駝峰的手法同境內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長兩椽的大托腳木和象下昂形狀的耍頭,又和塑縣崇福寺彌陀殿、觀音殿手法相似。據此推斷可屬金代所建。金末明初,曾經有過力求在結構上精簡的階段,最習見的是用減柱造的方法節省樑柱,大殿沒有金柱,不能再減,但仍巧妙地節省下一條四椽,是一種新創的木構方式。寺前經幢,高7 米,分為四層,造型別致,結構緊密,上刻遵勝陀羅尼經,經末刊有“景二年歲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不詳)時建”字樣。
山西五台延慶寺山西五台延慶寺

浙江臨海

延慶寺,在臨海古城街道龍潭岙村虎頭山麓。寺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原名龍山院。
唐會昌五年(845年),因武宗“毀佛運動”而廢,大中年間(847—859年)復建。
五代後梁開平中(907-910年),改為龍潭院。錢忠懿王復賜“戲龍寺”額。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改今名。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都綱”道恭主丈席。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寇而廢,十五年(1767年)僧善友重建。後又廢。
民國中(1911-1949年)天台宗高僧興慈再建。
寺今存,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兩廂組成,為臨海市佛教活動場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