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保護區前身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原乳陽、大頂山、龍潭角、秤架、大東山五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基礎上建立的。
乳陽省級自然保護區:1958年,建立“韶關專署石角塘林業管理局”,經營面積13.3萬公頃;1959年,石角塘林業管理局改建為“廣東省林業廳乳陽林業局”;19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乳陽林業局設立“廣東乳陽八寶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301公頃; 199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廣東乳陽省級自然保護區”。
大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958年,建立“韶關專署石角塘林業管理局天井山林場”,經營面積2.2755萬公頃;1959年,在石角塘林業管理局改為“廣東省林業廳乳陽林業局”的同時,改為“廣東省林業廳乳陽林業局” 天井山林場;1963年,改為“廣東省天井山林場”;1984年,改稱為“國營天井山林場”,為省林業廳直屬林場,由省林業廳直接管理。199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廣東大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0130萬公頃。
龍潭角省級自然保護區:1966年,建立“秤架伐木場”;1970年,改建為“秤架采育場”;1980年,改建為“國營秤架林場”,經營面積5374公頃;1993年,陽山縣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請在國營秤架林場範圍內建立龍潭角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獲批准成立。
秤架省級自然保護區:1983年,陽山縣人民政府建立秤架河水源林保護區;199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陽山秤架省級自然保護區。
大東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981年,原連縣人民政府提出在星子河和潭嶺水庫上游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林和水源林。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東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整合建立
1992年,“廣東省科學家南嶺森林生態考察團”在向省林業廳提交的“廣東南嶺森林生態考察報告”中,建議設立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省人民政府在批准建立乳陽、大頂山、龍潭角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基礎上,將乳陽、大頂山、龍潭角、秤架、大東山等五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合併,向國務院申請建立“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廣東省北部,南嶺山脈中段南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0′—113°04′,北緯24°37′—24°57′。保護區南北寬約38千米,東西長約43千米。
地質地貌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居南嶺山脈中段,所處大地構造單元,位於華南準地台湘桂粵海西印支凹陷區,韶關凹褶斷束內。北向東構造形跡構成本區構造的骨架,東西向構造橫貫全區,南北向構造醒目。區內地質構造複雜,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歷經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等,並具有多階段活動的特點。由於歷次運動結果,形成了緯向構造、經向構造、粵北山字形構造及新華夏系等構造體系,它們互相穿插、彼此干擾,聯合與複合現象相當普遍。保護區內地層發育由老至新依次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和燕山期侵入岩組成。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南嶺山脈中段南麓,總體上屬於中低山山地地貌,其中:中山山地地貌呈T字形分布保護區北部(省界/南嶺山脈中段山脊和山體)和由北向南延伸(地區界/大頂山山體)的中南部區域,1000米以上山峰30多座;低山山地地貌分布在保護區中部偏東偏南偏西區域。地勢呈現出北高南低、山地河谷交替分布的地勢特徵。保護區境界內山嶺連綿,重巒疊嶂,山高谷深,地勢峻峭。保護區最高峰石坑崆為廣東省第一高峰,海拔1902.3米;最低點為龍溪口,海拔202.1米;相對高差1770米。
氣候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南嶺山脈南麓,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嶺全年盛行南北氣流,春秋季風中偏南風與偏北風互為交替,夏季偏南風為主,冬季偏北風為主,冷暖交替明顯,形成光熱充足、雨量豐富、濕度大的特點。該區氣候的基本特徵表現為:海洋與大陸交匯氣候特徵、季風氣候特徵、山地氣候特徵。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在中國冬季有降雪的最南端,中山山體一般每年有10天左右的降雪期,山頂伴有結冰。據
乳源縣、
陽山縣、
連州市氣象資料: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低氣溫—4.2℃,極端最高氣溫34.4℃;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遞減率為0.67℃/100米;≥10℃年積溫6483℃。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05毫米,降水多集中3—10月間,占全年降雨量的82%左右;由於山地抬升作用,中山雲霧多,降水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多,遞增率為63毫米/100米。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4%。年平均無霜期276天,平均霜期89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34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0%。
水文
南嶺屬
珠江流域
北江水系,保護區為北江流域二條支流(南水河、秤架河)的發源地。以石坑崆—亞叉頂—丫叉頂—安頭墩—風流坳—分水坳等中山山脊線(韶關市和清遠市地區界)為界,東部溪流呈樹枝狀流入南水河,西部溪流呈樹枝狀匯入秤架河。保護區境內保護區境內千峰萬嶂、河溪極為發育。河溪屬降水補給型,具有流量大的特點。受地形影響,區內河流溪水的坡降變化較大,一般在12.7.‰—39.2‰之間,急灘險澗瀑布較多。在保護區南向周邊區域,現建有三個大中型水庫,其中:
南水水庫庫容量12.18億立方米,
泉水水庫庫容量0.36億立方米,
潭嶺水庫庫容量1.76億立方米。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南水水庫、泉水水庫、潭嶺水庫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保護區內地表水資源豐富,地表水以河流、溪流、水庫等形式分布。由於保護區內森林植被茂密,經檢測,地表水水質普遍良好。無色、無味、無異嗅、透明度好;
pH6.4—7.2,屬中性;礦化度0.03—0.07g/L,為低礦化的淡水;總硬度5.42—13.36德國度,為軟水-微硬水;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水(HCO3-Ca·K+Na或HCO3-米g·K+N·Ca),河溪水水質指標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Ι類--Ⅱ類水質標準。
土壤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土母岩主要是
花崗岩、砂頁岩、
變質岩等。在高溫多雨、植被覆蓋良好的成土環境條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鹼金屬及鹼土金屬淋失現象嚴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普遍較低,山地土壤腐殖質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豐富,肥力水平較高,適宜林木生長。保護區山地土壤所受人為活動干擾少,土壤形態和土壤結構完整,是研究南嶺南麓山地土壤發育和形成條件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地帶性土壤為
紅壤,從山麓至山頂,依次垂直分布著: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灌叢草甸土。土壤垂直帶譜明顯。主要土壤類型有:紅壤、山地黃紅壤、黃壤、山地灌叢草甸土等。
山地紅壤:山地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區,成土母質為花崗岩和砂岩類風化坡積物和堆積物。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2間。局部地域山地紅壤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多。
山地黃紅壤:山地黃紅壤是紅壤與黃壤之間過渡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區域。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岩類風化坡積物為主,土壤呈酸性反應。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土壤肥力水平較高。
山地黃壤:山地黃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700米區域。成土母質多為花崗風化坡積物、原積物,土壤偏酸性。山地黃壤區森林植被保存好,土壤自然性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腐殖層深厚,土壤肥力水平高。
山地灌叢草甸土:分布在保護區石坑崆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體頂峰和主山脊線。山地灌叢草甸土層淺薄,表層土草根層盤結層明顯,富彈性,呈灰黑色,有機質含量高,土壤酸性反應。山地灌叢草甸土剖面發育不完全,土體中石礫(塊)含量較多,土壤剖面多呈A—C—D或A—D結構。
區域範圍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的乳源縣、清遠市的陽山縣和連州市行政境界內,保護區面積58368.4公頃。保護區東向與乳源縣大橋鎮接壤,南向與乳源縣洛陽鎮、東坪鎮交界,西向連線連州潭嶺水庫,北向以省界為界,與
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吡鄰。
保護區範圍與功能區調整後,總面積為58666.9公頃。範圍調整後,保護區面積比原來(58368.4公頃)增加0.51%,共298.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7668.4公頃(比調整前增加4146.3公頃)、緩衝區面積13820.3公頃(比調整前減少1158.2公頃)、實驗區面積17101.5公頃(比調整前減少2689.6公頃),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29%、23.56%、29.15%;核心區和緩衝區面積合計增加2988.1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比例由調整前的66.09%增加至70.85%,占比增加3.76%。
保護目標
植物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物具有悠久的生物發展歷史,是古熱帶動植物的避難所,近代東亞溫帶、亞熱帶植物的發源地之一。區內保存野生高等植物287科1262屬3889種,其中苔蘚植物60科153屬351種,野生維管植物227科1109屬3538種(含種下分類單位,下同),種數占廣東省野生維管植物5933種的59.6%。在野生維管植物中,蕨類植物46科112屬363種,裸子植物7科11屬19種,被子植物174科986屬3156種(雙子葉植物147科764屬2605種,單子葉植物27科222屬551種)。
植物類群種系和區系具有起源古老、物種豐富、以亞熱帶成分為主的特徵。野生裸子植物也達7科11屬19種;種子植物表征科為
殼斗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
金縷梅科、安息香科、五列木科、杜英科、杜鵑花科、松科、冬青科和交讓木科等12個科,其中原始的被子植物較多:如野生分布有木蘭科18種、樟科77種、山茶科70種、殼斗科66種、安息香科20種、金縷梅科18種、番荔枝科6種、毛茛科31種、小檗科13種、蕁麻科33種等。
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共23科33種,其中I級保護植物3科3種:南方紅豆杉、伯樂樹、蓴菜,Ⅱ級保護植物21科27種2變種:
金毛狗、
水蕨、
黑桫欏、
大黑桫欏、
小黑桫欏、
蘇鐵蕨、福建柏、
白豆杉、
篦子三尖杉、
厚朴、凹葉厚朴、樟、閩楠、金蕎麥、紅椿、毛紅椿、
半楓荷、華南錐、傘花木、野大豆、任豆、花櫚木、櫸樹、喜樹、香果樹、
駝峰藤等。另外,栽培的國家保護植物9科9種,其中I級保護植物3科3種,Ⅱ級保護植物6科6種。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野生植物28科40種,其中1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種,2級保護植物13種,3級保護植物25種。另外,栽培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8科8種,其中1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1種,2級保護植物7種。
稀有瀕危植物:收錄於中國植物紅皮書的稀有瀕危植物共27科38種,其中瀕危植物3科3種,漸危植物13科13種,稀有植物14科22種。
動物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陸棲脊椎動物497種,隸屬27目86科295屬,占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種數(2638種)的18.8%。其中,獸類有9目25科71屬98種;鳥類有14目41科155屬261種;爬行類有2目13科49屬94種;兩棲類有2目7科20屬44種。本區陸棲脊椎動物有中國特有種44種和中國主產種144種,分別占該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種數的9.1%和29.6%。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有陸棲脊椎動物497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64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18種;有82種屬國家性受危種(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瀕危、易危等級的物種);有30種屬國際性受危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瀕危、易危等級的物種];有75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總計7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
熊猴、
豹、
華南虎、
雲豹、
林麝、
黑麂、
梅花鹿、
黃腹角雉、
白頸長尾雉、莽蛇;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64種:
短尾猴、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金貓、水獺、小爪水獺、黑熊、
青鼬、斑林狸、大靈貓、小靈貓、河麂、水鹿、鬣羚、斑羚、黃嘴白鷺、海南虎斑鳽、鴛鴦、鳳頭鵑隼、黑冠鵑隼、
鳶、黑鳶、褐耳鷹、赤腹鷹、鳳頭鷹、松雀鷹、雀鷹、蒼鷹、白尾鷂、灰臉鵟鷹、普通鵟、白腹山雕、鹰鵰、蛇雕、林雕、紅隼、燕隼、游隼、小隼、鴛鴦、白鷳、勺雞、綠皇鳩、斑尾鵑鳩、褐翅鴉鵑、小鴉鵑、
黃嘴角鴞、紅角鴞、領角鴞、雕鴞、鷹鴞、褐林鴞、灰林鴞、短耳鴞、草鴞、栗鴞、栗頭蜂虎、虎紋蛙、
三線閉殼龜、地龜、
山瑞鱉等。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南嶺山脈中段南端,區內以東洋區昆蟲為主,如半翅目束蝽科、
黃豹盛蛺蝶、
藍點紫斑蝶、
網絲蛺蝶、彩灰蝶屬等,伴有古北區種類以及廣布種,如
碧鳳蝶、
寬邊黃粉蝶等在中國廣大地區都有分布;該區內的優勢類群是鞘翅目昆蟲,其次是鱗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根據資料調查,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記錄到昆蟲資源2233種。
根據對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昆蟲和魚類資源的資料分析,在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魚類類群中,大鱗光唇魚、項鱗櫛蝦虎魚為廣東省新紀錄物種;在昆蟲類群中,分布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金斑喙鳳蝶和國家II級重點保護物種跎陽彩臂金龜。
金斑喙鳳蝶、跎陽彩臂金龜、
大鱗光唇魚、項鱗櫛蝦虎魚等物種具有重要保護價值。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廣東省林業廳直屬正處級一類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42名,內設綜合科、管護科和宣教科,下轄乳陽、大頂山、秤架及大東山四個管理處。管理局辦公地址設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的乳陽林業局,現有在編人數33人,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生12人,大專及以下15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6人,初級職稱6人。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管理處在行政上接受管理局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門(或林業局/林場)雙重領導,地方行政主管部門(或林業局/林場)協助管理局對相應管理處進行業務指導,做好護林防火和護林隊伍建設,協助查處亂捕濫獵、亂砍濫伐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案件,同時對各管理處開展的資源管護、科研監測及宣傳教育等保護區基礎工作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協助。
科研監測
1)植物綜合調查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合作,完成了為期5年的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出版了《
南嶺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與植被》、《南嶺珍稀植物》等3本專著,共發表論文15篇,其中SCI收錄刊物論文6篇,國核心心期刊8篇。
2)野生動物本底調查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廣東省昆蟲所合作,開展為期3年的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本底調查工作,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已查明在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脊椎動物有555種,隸屬31目100科339屬,比原記錄種數(443種)多出112種。發表論文3篇,其中1篇在
SCI期刊發表。利用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57種,其中獸類25種、鳥類32種,其中
黑熊、
毛冠鹿、
水鹿、
鬣羚等是廣東省首次在野外拍攝到的大型野生動物。
3)昆蟲資源調查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
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蝶類、蛾類、鞘翅目等昆蟲多樣性調查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研究表明,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蝶類有397種,比原記錄(317種)多了80種,蛾類1252種、鞘翅目昆蟲584種。項目研究填補了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蛾類、鞘翅目等昆蟲多樣性調查的空白,為保護區科技人員鑑定蝶類、蛾類及鞘翅目昆蟲物種提供參考。
4)建立南嶺森林生態研究台站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作,在局屬乳陽管理處建立了一個“南嶺森林生態站”,為國家CFERN站點。已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5項。
開發利用
廣東第一峰原始森林風景區位於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距廣州市區220千米,面積約138平方千米。風景區內的
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最高峰,堪稱廣東的“喜馬拉雅”。
親水谷景區地形狹陡,落差大,沿途急灘、瀑布、渦流、深潭接連不斷。峰谷相對高差400-800米,進出口高差200米,河床最寬處50米,最窄處2-3米,不過,遊覽用的棧道修得舒適平緩,游道全程3500米。主要景點:雙溪潭、天然道、映月峽、飛花潭、珍珠潭、響水峽、九曲潭、青松潭、朱雀潭、通幽潭、青蛙潭、仙女潭、臥龍峽、疊翠潭、清水潭等。
小黃山景區是廣東保存得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廣東松。廣東松為國家級瀕危保護植物,生長在海拔1000米—1800米的陡峭陽坡和孤峰上,樹形千姿百態,令人不期然想起安徽黃山。這也是“小黃山”得名之來由。
交通線路
自駕路線:從廣州/韶關——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方向——大橋收費站——南嶺自然保護區
自駕路線:廣州——樂廣高速——楊溪站出口——325縣道——249省道——327縣道——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自駕路線:廣州市區——機場高速——繞城高速——瀋海高速——北二環高速——廣清高速——清連高速——廣東第一峰
(路程:250千米 歷時:3.5小時 )
自駕路線:深圳福田區城區——京港澳高速——廣州繞城高速——瀋海高速——北二環高速——廣清高速——清連高速——廣東第一峰
(路程:364千米 歷時:4.5小時)
乘車路線:武廣高鐵沿線城市,可以乘坐武廣高鐵到韶關站,轉坐汽車或計程車到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約1.5小時車程。韶關市區在韶關東站或西河汽車站坐汽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