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鱗光唇魚
- 拉丁學名:Acrossocheilus ikedai (Harada, 1943)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屬:光唇魚屬
- 種:大鱗光唇魚
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布地區
海南島昌江水系。
形態特徵
背鰭條4,8;胸鰭條1,14-15;腹鰭條1,8;臀鰭條3,5。鰓耙16-18,下咽齒3行,2.3.5-5.3.2。側線鱗30[6/(2.5-3-V)]32;背鰭前鱗12-13;圍尾柄鱗14。
標準長為體高的3.0-3.5(x±s=3.3±0.14)倍,為頭長的3.9-4.5(4.2±0.15)倍,為尾柄長的6.1-7.7(6.9±0.39)倍,為尾柄高的8.7-9.5(9.1±0.23)倍。頭長為吻長的2.6-3.2(2.9±0.17)倍,為眼徑的3.1-4.1(3.7±0.28)倍,為眼間距的2.0-3.3(2.7±0.28)倍。
體延長,側扁,背部呈弧形,腹部稍扁平。頭中等大,近錐形而側扁。吻圓鈍,向前突出,吻長稍短於眼後頭長;吻皮止於上唇的基部,在前眶骨前緣有一溝裂。須2對,細長,吻須比頜須稍短,可達眼中央下方,頜須位於口角,後伸超越眼的後緣。口下位,呈淺馬蹄形,上頜後伸達到鼻孔之後下方,唇簡單,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上唇緊貼於上頜之外,下唇分兩個側瓣,較肥厚,為斜行的唇後溝所限,溝前端相距為眼徑的2/3,側瓣之間為下頜外露的部分,其前緣具角質。眼較大,位於頭側的前上方。跟間寬,較隆突,大於眼徑,約為眼徑的1.6倍(大魚),或幾相等(小魚)。鼻孔位於眼的前上角,離眼前緣比吻端為近。鰓膜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與鰓峽相連,鰓耙近似三角形的片狀,排列較疏,下咽齒多數側扁,齒冠成一斜面並具一頂鉤,主列腹面第一枚齒很小,第二枚齒較大。
背鰭外緣稍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粗壯的硬刺,頂端柔軟,等於頭長或稍短,其後緣具發達鋸齒,背鰭起點距尾鰭基比吻端為近。腹鰭和胸鰭幾乎等長,其起點和背鰭起點相對。胸鰭後伸不達腹鰭,間距2個側線鱗。腹鰭後伸不達臀鰭,間距1-2個側線鱗。臀鰭起點距腹鰭和尾鰭相等,或前後稍有移動,後伸將達到尾鰭基(幼魚不達)。肛門靠近臀鰭起點前方。尾鰭叉形,上下葉幾等長,最短鰭條為最長鰭條的1/3(小魚)或更長(大魚)。
鱗較大,在鰓峽和胸部鱗變小,腹鰭基具狹長的腋鱗,背、臀鰭基部均有鱗鞘。側線從鰓孔處略向下彎,逕行於尾部的中軸。
體色在側線的上方色暗,下方色淺,每一鱗片的後緣黑色,尾鰭基有一黑斑,各鰭微黑,體側沒有垂直黑條。
生活習性
淡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