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廣州天河)

天河區

廣州天河一般指本詞條

天河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東部,1985年由廣州郊區分出組建,東與黃埔區相連,南與海珠區隔珠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與白雲區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37.38平方公里,下轄21個街道。截至2017年末,天河區戶籍人口90.28萬人,常住人口169.79萬人。

天河區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承西啟東,接北轉南,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匯點。區內交通資源聚集,擁有捷運、快速公交系統(BRT)、火車站等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中信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和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均在區內。石牌至五山一帶,匯集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天河區是第六屆全運會第九屆全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主賽場及開、閉幕式舉辦地,也是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主場所在地。

2017年,天河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17.71億元,同比增長9.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765.71元,同比增長9.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河區
  • 外文名稱:Tianhe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 下轄地區:21個街道
  • 政府駐地:天園街道天府路1號
  • 電話區號:020
  • 郵政區碼:510630
  • 地理位置:廣州市東部
  • 面積:137.38平方公里
  • 人口:169.79萬(2017年常住)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花城廣場海心沙天河體育中心華南植物園
  • 火車站廣州東站
  • 車牌代碼:粵A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水資源,礦物資源,地下木材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文物古蹟,民俗文化,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天河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曾先後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
天河區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
建國前,天河區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後,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
海心沙海心沙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此後轄區範圍曾多次調整。
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
隨著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後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
2002年12月,沙河鎮和東圃鎮撤銷。2005年6月7日,登峰街和楊箕村劃歸越秀區,新塘街的玉樹村劃歸蘿崗區。
珠江新城珠江新城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天河區下轄21個街道:沙河街道(1950年7月成立,以行文批准為準,下同)、五山街道(1950年成立)、員村街道(1960年7月成立)、車陂街道(1981年5月成立)、石牌街道(1987年3月成立)、天河南街道(1992年10月9日成立)、林和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沙東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興華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棠下街道(1997年11月18日成立)、天園街道(1999年9月30日成立)、冼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獵德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元崗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黃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龍洞街道(2002年12月成立)、長興街道(2002年12月成立)、鳳凰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前進街道(2002年12月成立)、珠吉街道(2002年12月成立)、新塘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天河區人民政府駐天園街道天府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河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老城區東部,東到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3°15′55″~113°26′30″,北緯23°6′0″~23°14′45″,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37.38平方公里。
天河區

地形地貌

天河區總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形成低山丘陵、台地、沖積平原三級地台。其中,丘陵28.41平方公里,占20.72%;台地21.85平方公里,占15.94%;平原(包括沖積平原、寬谷、盆地)86.84平方公里,占63.34%。
天河區依地勢可分為三個區域:北部是以火成岩為主構成的低山丘陵區,海拔222~400米;中部是以變質岩為主構成的台地區,海拔30~50米;南部是由沉積岩構成的沖積平原區,海拔1.5~2米。
中部台地區地質較為複雜。元崗天河客運站至石牌華南師範大學地下有花崗岩殘積土層,遇水極易軟化崩解。五山地下有孤石群,硬度非常高。瘦狗嶺地下斷裂帶(農科院幼稚園地下16米)有急流地下水。
北部低山大體以筲箕窩水庫為中心分東西兩面排列,並以此為天河區與黃埔區、白雲區分界。全區最高處為大和嶂(391米),位於北部,山脊分界處南北分別為天河區漁沙坦村與白雲區太和鎮。以大和嶂為基點往東與蘿崗區的分界主要有杓麻山(388米)、鳳凰山(373.3米)、石獅頂(304米)等海拔261~388米的11個山頭,往西與白雲區分界主要有洞旗峰(312米)等海拔147~312米的9個山頭。筲箕窩水庫以南有火爐山(322米)。北部中央低處形成筲箕窩、龍洞和華南植物園等水庫、寬谷和盆地。中部台地從東到西分布有吉山台地和五山台地。五山台地中有突出的瘦狗嶺(131米)。
南部沖積平原分布在廣深鐵路以南珠江沿岸前進、車陂、員村、石牌、獵德一帶。
大觀濕地公園大觀濕地公園

氣候

天河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1991年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天河區的氣溫也在變暖。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1~0.2℃。2000年6月6日,天河區最高氣溫為36.6℃,為50年來同期的最高氣溫。寒潮主要發生在年底的12月至次年2月。
雨量:1991年以來,天河區年平均降雨量減少。建國初至60年代為1800~1900毫米,70年代至80年代為1600~1800毫米;1991~2000年為1781.8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的4~9月,通常每年有6次雷暴雨。

水文

天河區位於珠江北岸,江岸線11公里,有沙河涌、獵德涌、員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車陂涌、深涌等8條主要河涌,總長69.43公里。另外還有近20條支涌、小涌,共長16公里。此外,天河區有耙齒瀝水庫、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麓湖、天河公園中心湖等。

植被

天河區境內植被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1~2000年,天河區由於迅速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多畝的速度銳減。從24907畝減至11291畝,減少了13616畝,減少54.66%。2000年除東北部外,靠近廣州市老城區的地方已無耕地。
2000年,天河區的山林面積按所有權屬鎮村部分約有3.7萬畝,加上省市單位的林地,總計約有5萬多畝。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東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區。1991年後,由於城市化,森林覆蓋面積從1990年的26.2%減到2000年的23%。1991~2000年,天河區重視建設村鎮公園,植物覆蓋面積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區建成區面積7230公頃,綠地面積2007公頃,綠地率達27.76%,人均公共綠地20.92平方米。
至2000年,天河區尚有地形坡度大於25度難於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轄區東北部。

植物資源

天河區境內植物有馬尾松、杉、檸檬桉、細葉桉、台灣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個科、50多個屬、100多個種。

水資源

1991年以來,天河區因城市建設,河涌和水庫面積不斷縮小。天河區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區東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開發的有珠村礦泉水、龍眼洞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珠村礦泉水水源位於東圃鎮珠村東北約0.5公里。1998年6月,通過國家部級鑑定為含鋅礦泉水,水量為144~207立方米/天。龍眼洞礦泉水水源位於沙河鎮龍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為82~156立方米/天,水溫22.5℃。1991年5月,洞旗峰礦泉水廠投資100萬元開發生產“洞旗峰牌”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源位於沙河鎮漁沙坦鄉以北鳳凰山。1990年,建有鳳凰山礦泉水廠,生產“鳳凰山牌”礦泉水。以上三處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產礦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長壽村地下純淨水得到大量開發。1996年11月,發現從龍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帶約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質為偏矽型,低鈉、低礦化度,口感好,日開採量可達9099立方米。此外,從天河北路到瘦狗嶺一帶地下有溫泉水源,水溫達36℃,有豐富的偏矽酸、氟、鐵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醫療作用。至2000年,尚未開發的還有位於沙河禺東西路軍體院一帶的礦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漁沙坦一帶丘陵台地還有一些百年井泉。

礦物資源

天河區境內主要有高嶺土、鉍、鎢、河沙、岩石等礦物資源。
高嶺土:俗稱瓷土,白色,質軟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徵,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嶺土分布在瘦狗嶺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廣州建築陶瓷廠。
鉍、鎢:分布於龍眼洞南社水沖嶺、白虎窿、深窿、大窩、崩崗等處。1956年國家在此開辦有色金屬礦物採礦場,開採礦石。60年代初關閉。
鋁:分布於馬坑園村東側,表土層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種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鋁量高達23~38%,被稱為鋁質泥。儲量不詳。1972年開採,加工成泥粉,出售給車陂水廠和郊區鋁廠,至1986年數量已超過15000噸。水廠用於沉澱水中的雜質;鋁廠則用於製造硫酸鋁。1986年因開採成本過高而停產。
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涌等河湧上游的河沙可採用為建築材料。後來由於環境污染,河水變濁,可利用的河沙逐漸減少。至2000年已無河沙可采。
岩石:岩石資源以花崗石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岑村火爐山和龍眼洞的洞旗峰一帶。早在建國初的1951年,火爐山就有東升石礦場開始採石。至1991年,火爐山下有市東升石礦場、凌塘、新塘等石材場,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礦場和龍眼洞石場,還有元崗、長湴等石材場,大小共44個石場。1993年11月,廣東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廣州天河龍洞派安採石場正式投產,採區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0.98億港元,年產量100萬立方米。1995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各石場陸續關閉。2000年派安採石場被廣州市政府關閉。至2000年,尚余鳳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個石場。

地下木材資源

天河區長湴村往東至新塘、玉樹村一帶有地下林木。長湴,古時是沼澤地,因泥湴過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處有古河道和林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長湴村不少村民都曾從地下挖出過大樹,其中一棵樹幹直徑40多厘米。同時,在玉樹村採掘深至2.5米時,也發現泥層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喬木。

人口

建國初期,天河地區(沙河和東圃地區)人口為37000人,以後迅速增加,1953年71729人,1964年159149人,1982年229276人,1990年430153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達到1109320人。
截至2017年末,天河區戶籍人口90.28萬人,同比增長4.0%;常住人口169.79萬人,同比增長4.1%。戶籍人口出生數為17345人,出生率18.93‰,死亡率3.46‰,自然增長率15.47‰,符合政策生育率97.32%。
廣州國際燈光節廣州國際燈光節

經濟

綜述

2017年,天河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17.71億元,同比增長9.6%,總量連續11年全市第一,增速連續3年全市第二。三次產業比例最佳化調整為0.01:8.43:91.5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90%,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高達96%。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2605.71億元,同比增長12.3%,占GDP比重達60.3%。其中,金融業實現增加值971.65億元,同比增長7.2%,占GDP比重達22.5%;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增加值2688.77億元,同比增長23.6%,占GDP比重達16.0%;現代商貿業實現增加值441.93億元,同比增長3.5%,占GDP比重達 10.2%;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03.36億元,同比增長12.1%,占GDP比重達11.7%。人均GDP達259408元,同比增長7.1%。每平方公里GDP產出達31.4億元。
2017年,天河區完成稅收收入690.87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國稅稅收387.96億元,同比增長18.7%,地稅稅收302.90億元,同比下降2.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04億元,可比增長6.5%。稅收收入57.27億元,可比增長6.0%,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1.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含市資金)138.09億元,同比增長25.3%。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4.08億元,同比增長31.5%。在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城鄉社區事務、一般公共服務和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分別支出31.96億元、23.47億元、13.34億元和10.60億元,分別增長38.2%、23.3%、7.2%和28.6%;科學技術支出10.35億元,增長1.4倍。
2017年,天河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534.49億元,同比下降2.2%。第二產業投資完成82.79億元,同比增長0.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51.70億元,同比下降2.8%。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7.50億元,同比下降7.8%;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06.99億元,同比增長2.3%。
2017年,天河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5.71元,同比增長9.6%。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47849.64元,同比增長3.0%。教育文化娛樂、居住和衣著支付分別增長0.6%、7.5%和2.4%。恩格爾係數30.4%。

第一產業

2017年,天河區第一產業增加值0.47億元,同比下降 3.0%。

第二產業

2017年,天河區第二產業增加值363.77億元,同比增長 3.3%。
  • 工業
2017年,天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運行總體平穩,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64.58億元,增長6.0%。工業產品生產銷售銜接良好,產銷率達99.9%。重點行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以及電力生產業等行業工業產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15.3%,拉動全區工業總產值增長3.2個百分點。企業經營效益持續向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4.9%,比2016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7%,與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在23個行業大類中,有19個行業盈利實現增長。
  • 建築業
2017年,天河區有資質內建築業企業211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103.62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省外完成產值354.36億元,同比增長14.2%;省內完成產值749.26億元,同比增長0.9%。按總產值構成分,完成建築工程產值1005.70億元,同比增長6.0%,完成安裝工程產值54.59億元,同比增長4.8%,完成其他建築業產值43.33億元,同比下降16.2%。資質內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竣工產值308.23億元,同比增長4.6%。全區資質內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施工面積7481.0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2%;其中,當年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1811.5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7%。全年新簽訂契約額1620.47億元,同比下降11.1%。

第三產業

2017年,天河區第三產業增加值3953.47億元,同比增長10.4%。
  • 國內商貿
2017年,天河區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20216.69億元,同比增長10.3%,占全市的32.5%,總量繼續位居全市首位。石油及製品類、化工材料及製品類、金屬材料類占限額以上銷售額比重分別為43.8%、16.7%、8.4%,分別增長11.7%、22.1%和77.1%,是拉動該區銷售額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他主要商品汽車類、煤炭及製品類限額以上銷售額分別增長8.7%、67.0%。網上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增長55.1%。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4.07億元,同比增長6.2%,占全市的19.1%,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39.51億元,同比增長6.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54.56億元,同比增長7.4%。
  • 對外經濟
2017年,天河區外貿進出口總值646.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5%。其中,出口319.77億元,增長14.5%;進口327.10億元,同比增長27.1%。外貿新業態旅遊購物商品出口9.6億美元,同比下降19.2%;新業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51.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5.8%。區服務外包全口徑執行額23.66億美元,同比增長19.3%,總量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29.4%。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9.65億美元,同比下降0.54%,總量全市第二,占全市比重18.9%。
契約利用外資9.82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實際利用外資8.01億美元,同比下降19.9%。新設外資項目537個,同比增長65.7%,新設及增資契約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13個。新引進廣汽財務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2個,新落戶招商重點項目50個。
  • 房地產業
2017年,天河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06.99億元,同比增長2.3%。房地產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189.9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6%。房屋竣工面積79.9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9.6%。商品房銷售面積126.2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7%。現房銷售面積45.5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0.5%。期房銷售面積為80.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8%。
  • 營利性服務業
2017年,天河區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1328.99億元,同比增長26.7%;規模以上網際網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910.40億元,同比增長31.1%;規模以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418.59億元,同比增長18.1%。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369.91億元,同比增長19.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19.20億元,同比增長11.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29.48億元,同比增長3.9%。

交通運輸

  • 陸路運輸
天河區內有天河汽車客運站東圃汽車客運站和天河大廈汽車客運站等大型汽車客運站。
  • 航空運輸
天河區歷史上曾先後有5個機場,包括燕塘機場(1912年荒廢)、石牌跑馬場機場(開通中國首條國際航線,1938年停航)、廣州天河機場(已廢置)、黃村機場岑村機場,其中岑村機場仍在使用,是廣東省公安廳警務飛行隊直飛基地。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天河區共有幼稚園199所,在園幼兒45334人;國小69所,在校學生109346人;中學53所(普通中學52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50857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9156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701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860人。各類學校教職工18372人,其中專任教師13676人。中高考成績再創佳績,區屬公辦高中重本上線率和廣州中學重本上線率均列全市首位,區屬公辦學校中考平均分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區屬公辦示範性高中增至5所,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46名、聘用制專任教師246名,為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提供學位1348個。
華南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科學技術

2017年,天河區專利申請量達2.1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01萬件,同比增長17.3%,占全市27.4%;發明授權量2861件,同比增長22.5%,占全市30.6%,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16年全市第一。新增登記孵化器16家,占全市新增登記孵化器的22.9%,累計63家,占全市總數的24.1%,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13家、市級9家;新增市登記眾創空間16家,占全市新增登記的29.1%,累計61家,占全市總數的37.9%,其中,國家級15家、省級18家;新增孵化面積22.3萬平方米,累計93.5萬平方米。

文化事業

2017年,天河區成功舉辦中國文創產業大會·天河峰會,推動成立中國文創產業聯盟。開展國際戶外藝術節、廣州乞巧文化節、迎春花市嘉年華活動、“尚天河”等民眾文化活動1102場,試行“文化公益選單”,市民點單“模式”。完成天河文化藝術公益培訓150場。堅持扶持文化“一街一品”,《傳·龍舟》、《火星人》獲廣州市音樂花會金獎,車陂、獵德龍舟文化興盛繁榮。文化藝術中心基本建成,長興街等5個街道社區文化廣場加快改造。完成全國第六次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考核工作。借力廣州購書中心讀書平台舉辦第十一屆天河讀書節,推出“書香天河”聯名卡、悅讀天河欄目等,有效推進“全民閱讀”。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

體育事業

2017年,天河區完成35條健身路徑、14套兒童健身遊樂設施、26張室內外桌球台的建設安裝,新建體質監測站點6個。舉辦全民健身系列活動近40次,累計維修街道社區健身器材213件,對外開放公共體育場館70個,增長23%。組織完成廣州市橫渡珠江活動、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動及“市長杯”羽毛球、桌球天河區預選賽等多項賽事。成功舉辦三站“國際垂直馬拉松廣州系列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1500名選手參賽。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天河區共有醫院44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2間,各類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衛生室、高校醫院481間。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有12153張,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為7.16張;執業(助理)醫師數為7755人,每千常住人口醫生數為4.57人;共有註冊全科醫師372名,每萬居民擁有2.3名。全區21個街道組建204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居民健康格線化管理,42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開展機構比例達100%。開展各類衛生和疾病監測2.63萬項次,有效防控登革熱、禽流感等各類傳染病疫情638起。免費婦女病普查普治8174人次,免費婚前檢查新婚夫婦980對,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9721人,三大重點病種的產前篩查家庭2500多戶,完成低收入家庭優生優育生殖健康檢查1015戶。

社會保障

2017年,天河區特困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一人就業率保持10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75.99%,比2016年提高3.3個百分點。36個創業基地入駐創業實體企業2348家,直接帶動就業5.58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7138個,其中用於招用就業困難人員2791個。深入開展“農轉居”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定向培養“農轉居”勞動力成為嬰幼兒教育護理等專業人員,組織實施培訓57期,累計培訓3180人次。開展創業指導進社區進校園活動15場,徵集上報創業項目22個,完成創業項目對接20個。
2017年,天河區擴大“銀齡安康行動”覆蓋面,將政府統保範圍由2016年的7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人擴大至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人。新批准設立1家養老機構,全區共有各類養老床位4956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40.1張。新批准設立1家民辦社會福利機構,撥付資助運營福利金209.27萬元、新增床位資助金57萬元、扶持經費8萬元。65個社區居家養老配餐服務點為老人提供服務達34.6萬人次。審批低保、低收家庭6394戶10661人,發放低保金777.29萬元,分類救助1261戶次2892人次、支出救濟金51.87萬元;為困難民眾申請醫療記賬4.05萬人次2733.55萬元;實施臨時救助25人次,支出救助金14.8萬元,每人次平均救助水平5920元。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天河區得名於區內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始建於1984年7月4日,原址為天河機場。天河機場建成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機場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區籌建時,剛好興建天河體育中心。因天河體育中心將成為全國六運會主會場,名氣大,故區名取為天河區。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於宋代,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而得名(圳為河涌,指現在的沙河涌)。
民國時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與當時廣州軍閥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區)大塘村等五村為同宗。民國16年(1927年),李福林勢力擴張,自以為可以獨霸南方,於是將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龍之意。接著,李福林派人到各村遊說,以“天”字為頭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涌,河水清澈,遂改名天河村。後來,李福林沒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大水圳村改名後,人丁興旺,而且“大水圳”讀音不如“天河”順口,天河村名遂保留下來。
1984年7月27日,中共廣州市委發文籌建天河區。“天河區”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在檔案上。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發文同意設立天河區,天河區從此定名。
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

文物古蹟

天河區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年代地點批次
1921年
先烈東路127號
第一批
沙基慘案烈士墓
1925年
燕嶺路394號
第一批
陳恭尹墓
鳳凰街道鳳凰社區柯木塱
第二批
天河公園內
第三批
民國
天河區燕塘牛眠崗
第四批
朱澄墓
龍眼洞華南植物園內蒲崗
第六批
許應鑅墓
近代
龍洞街道西社社區龍洞村
第六批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
1935~1952年
石牌五山路東莞莊
第六批
1936年
龍眼洞銀屏嶺
第六批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
1958年
棠下達善大街27號、49號
第六批
上元崗碑
1930年
元崗街道上元崗一巷1號路口
第六批
秦悅會家族墓
新塘街道高塘社區凌塘村背底山
第七批
車陂蘇氏墓群
車陂街道車陂石獅山
第七批
晴川蘇公祠
車陂街道龍口社區祠前大街2號
第七批
石仁窿蓄水湖碑
1946年
棠下街道荷光路上社公園內
第七批
林偉民墓
1927年
燕嶺路394號
第七批
李是男墓
1937年
沙河街道新一街社區沙河頂街65號內
第七批
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
1974年
長興街道岑村社區岑村南街
第七批
參考資料:

民俗文化

  • 龍舟活動
天河地區南臨珠江,從東到西排列有深涌、車陂涌、棠下涌、程界涌、潭村涌、獵德涌、沙河涌7條主要河涌。所在鄉村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隆重的劃龍船活動,又稱龍舟賽
天河的龍船均是傳統的龍船,總長33米,每艘龍船可容納50多個划船手,此外還有船頭指揮、船中羅傘手、旗鼓手、鞭炮手,船尾大艄,共70多人。龍船可以有多種顏色。如獵德村中約的是紅底花龍,東約的是五色底花龍,西浦的是紅龍,林家的是黑龍。
農曆四月八之後,選定吉日將龍船從龍船坦里挖起,一年一度的龍舟節拉開序幕。傳統的龍舟活動過程分為起龍、出龍、送龍船頭、對龍舟的“聖化”、投龍船標、扒龍、散龍船標、藏龍八大程式,前後持續時間一個月左右。
2018獵德龍舟招景日2018獵德龍舟招景日
  • 醒獅
天河區農村舞獅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前,各村都有醒獅隊和武術隊。醒獅和武術通常聯繫在一起,武術隊多為醒獅隊,舞獅則以武術為基礎。每到春節,就敲鑼打鼓舞獅子,到家家戶戶拜年、采青。還在人多熱鬧的地方表演獅子上樓台和國術(武術)。每到菩薩行鄉日,抬菩薩出巡時,也舞獅助興,以圖吉祥如意。
  •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天河區舉辦第一屆花市是在1986年,此後年年舉辦,從不間斷。
  • 七夕乞巧
天河區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習俗,已逐步湮滅,但其中姑娘為主的“七夕乞巧”習俗至90年代在天河農村又重新興起。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稱乞巧節,因人們向天仙織女求織布繡花的技巧而得名,又稱七夕,主要是姑娘們的節日,傳說牛郎與織女每年七月初七日,藉助“喜鵲填橋”在銀河相會。
天河地區的乞巧節相傳明朝已有,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曾有《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珠村乞巧節的盛況。
2017廣州乞巧文化節2017廣州乞巧文化節
  • 粵曲粵劇
粵曲粵劇在天河地區流傳廣泛、深入,據傳清代已有,民國時尤其興盛。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一般老百姓也會哼上一兩段。除做粵劇(大戲)外,每當神誕抬菩薩出遊時,還有唱八音,規模比演戲小。墟場或街巷中,常有盲公唱南音,節目多為《觀音出世》、《目蓮救母》、《韓湘子出家》,亦有唱龍舟的。當時的賭攤、茶樓,常請一些省城的女伶回來唱粵曲。晚上有些村中姑娘在妹仔屋集中學唱木魚書,內容多是《碧容探監》、《金葉菊》、《狄青三取珍珠旗》等。
  • 客家山歌
天河區鳳凰街轄區內的柯木塱村是一片秀美的山區,村民大多數是客家人,自古以來愛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客家山歌比賽,參與者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增城、白雲區、惠陽等外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
  • 民謠
天河地區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基本上是農村。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民謠,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食子姜。子姜辣,買蒲達。蒲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屋樑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只船。船沉底,浸死番鬼仔。一個浮頭,一個沉底,一個哩埋(躲)床下底,一個哩埋門角頭,偷食油炸鬼。
  • 擺中元
“擺中元”是一項傳統的農村文化現象,是車陂一年一度的傳統大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擺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風調雨順。該村“擺中元”已有五百多年歷史,雖然“擺中元”的手工藝品及儀式與乞巧節十分相似,但是並不是乞巧節。車陂最大規模的一次“擺中元”活動是在1935年。

方言

根據專家考證,地道的廣州話應以西關(今荔灣區西部一帶)話為準。天河地區基本上是位於老城區東部,歷史上使用的是廣州話,如:都將“吃飯”講成“喫飯”;但有些發音與地道的廣州話有區別(如“玩”講成“廖”),甚至各村之間還有些差別。
在一段話的尾音上,一些村也有習慣差別。如流傳的民謠的:“車陂喔,棠下喳,元崗、石牌、冼村耶。”車陂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喔”;棠下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喳”;元崗、石牌、冼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耶”。
天河地區鄉音大多相同,但仔細考究起來,各處鄉音仍有差異可能與河流有關係。沿著車陂涌、棠下、沙河涌三條涌兩岸的村落,似乎有相似的發音。此外,獵德、車陂與龍眼洞兩村位於天河區南北兩端,直線相隔15公里,中間又相隔許多山林台地,但兩村間竟然有很多鄉音相同,而車陂水又剛好從北到南流經這兩地。這說明,同一流域可能會形成相同的尾音,不同流域就會形成不同的尾音。這並不是說水質決定鄉音,而是說可能在古代長時期內,人們處於山嶺叢林相隔之中,互相間的交往只能通過水路進行。因此,沿水路上下村落的人們便形成共同的鄉音。

風景名勝

天河區內有不少特色公園、名勝古蹟和大型娛樂場所,旅遊資源豐富。廣州世界大觀是廣州市旅遊的重要景點;華南植物園是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龍洞琪琳”是羊城舊八景之一和廣州十佳景點之一;天河公園被喻為天河區的“區肺”;由農民集資興辦的航天奇觀集科普與娛樂為一體;天河區內還有天河體育中心麓湖,以及富有鄉村特色的吉山橄欖公園、前進楊桃公園、黃村東公園、長湴休閒公園和廣東樹木公園等景點。沿江風景區可讓遊人領略珠江新城及珠江兩岸的美景。
天河公園天河公園

著名人物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號見雷,番禺縣東圃車陂鄉(天河區車陂街車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說原籍福建蒲田。參與抗元,最後殉國。
凌震(1235~1315年),字國威,號雷門,番禺縣東圃宦溪鄉(天河區前進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蒲田。父凌棟,凌震為第四子。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後任南海道宣慰使,舉家遷至廣州。次年升任廣東都統,官封二品。
盧昌(?~1854),又稱盧八、盧八萬、盧八萬倉。番禺縣鹿步司冼村(今沙河鎮冼村)人。盧昌務農為生,自幼習武,使一把大關刀,武藝出眾,而且步履如飛,人稱“草上飛”,頗受鄉人敬重。
李湛(1884~1913),字杭進,號竹貢,清光緒十年(1884年)出生在番禺縣鹿步司大水圳村(今沙河鎮天河村)農民家庭。中國同盟會會員。
潘達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鐵蒼,號景吾、冷殘、覺廬冷道人等,祖籍番禺縣鹿步司棠下村(今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其本人出生於今廣州市荔灣區。父為清末武官和廣州廣仁善堂的創始人之一。潘達微晚年潛心藝術,在美術、攝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攝影作品曾獲國際攝影沙龍獎。
潘文治(1882~1949),字華庭,番禺縣鹿步司珠子鄉(今東圃鎮珠村)人。其父潘名江為清末舉人,務農為業。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民國13年(1924年)3月,任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是年底,任廣東大元帥府大本營咨議。隨後,辭職返鄉。
蘇英法(?~?),廣州沙河花生寮人。民國時期,蘇曾先後任番禺縣東區國民黨黨部委員、龍眼洞堡田畝稅收委員、番禺合群運輸公司總經理、番禺八桂中學校董、廣州市東郊土地登記周局長、番禺縣明倫堂委員。民國23年(1934年)1月,任番禺縣第二屆參議會副議員。民國36年,任番禺縣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
樊伯賢(1916~1993年),番禺縣龍眼洞鄉(天河區龍洞街龍洞村)人。1979年1月被授予廣州市名老中醫稱號。1980年8月起被選為廣州市郊區第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天河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天河區獲評為中國百強區第二名。
2018年11月,天河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