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中國民間初六晚11時祀織女,初七祀牛郎。一個月前各家各戶就開始備辦各種奇巧玩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夕乞巧
- 起源年代:漢代
- 出處:《西京雜記》
- 簡介:漢彩女常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
- 時間:農曆七月初七
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中國民間初六晚11時祀織女,初七祀牛郎。一個月前各家各戶就開始備辦各種奇巧玩品。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
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中國民間初六晚11時祀織女,初七祀牛郎。一個月前各家各戶就開始備辦各種奇巧玩品。...
《乞巧》是唐朝詩人林傑的詩,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表達了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節,即七夕節。(Double-Seventh Day)。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
簡介七夕乞巧的節俗產生於漢代。祭星乞巧集中流傳於以蕭山為代表的吳越之地。歷代蕭山史志以及蕭山各鎮鄉的地方志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載。歷代口耳相傳,歷久不衰。...
《鵲橋仙·七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詞為七夕悼念亡妻而作。上片寫物是人非,觸景傷情。愛妻一去,便帶走了所有的歡愉,連天上人間齊歡欣的七夕,...
《節日中國:七夕》主要講述了,七月七,原本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天變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譽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
蛛網乞巧,北京七夕節比較流行的民俗形式,讓女孩子捉住一隻蜘蛛,關在一個盆里一夜。第二天早上,這隻蜘蛛會在盆里結網,如果這蛛網是圓形的,那就說明這個女孩是個...
《七夕一絕句》是一首於宋代創作的詩,作者是王炎。...... 《七夕一絕句》是一首於宋代創作的詩,作者是王炎...輕雲卷箔月鉤垂,正是青樓乞巧時。牛女相望隔...
蛛絲乞巧,傳統歲時風俗,屬於七夕節乞巧活動的一種。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的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
一個久遠的天上人間的神話傳說流傳千年,造就了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民間又稱“乞巧節”。廣東地區過七夕與中原地區的七夕節最大的區別是,廣東人將一個久遠...
乞巧節廣州人稱為“七姐誕”、“七娘誕”,或“擺七娘”、“拜七娘”。起於漢代。...... 七娘盤、七夕公仔等;獨具特色的“拜仙”儀式是廣州乞巧節的第三個重...
古代七夕節期婦女、兒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宋代時,有油炸的果食(後世稱為巧果)、雕有圖案的花瓜、水蜜木瓜、雙頭蓮花、泥孩兒“磨喝樂”(也寫作“摩喉羅”...
七月七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月七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二是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相比之下,這個更為準確;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
七月七,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覺東當天的活動有納七水、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