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中國:七夕

節日中國:七夕

《節日中國:七夕》主要講述了,七月七,原本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天變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譽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千古以來,詩人們吟唱不絕的七夕詩篇,更為這個日子增添了一層哀艷的詩意,令人每當仰望星空,遙想歲月之時,不禁滿懷悵惘。 然而,動人故事的背後,人們似乎已經淡忘了遠古先人觀象授時,女織男耕的傳統。當織女星升上天頂,與牛郎星河漢相隔之時,真實涼風乍起,由夏入秋之節,此時,女人們就要開始忙著紡線織布,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肅秋嚴冬。乞巧、觀星等節俗無不與古人對初秋自然節律的洞悉與順應息息相關。而宋代以後新興的“水上浮”、“谷板”、“種生”、“摩睺羅”等節俗事項,則鉤沉出一段胡風西來的歷史,透過民俗學的考察,折射了歐亞大陸之間的文化層疊與變遷。

基本介紹

  • 書名:節日中國:七夕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劉宗迪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出處,傳統節日,

出處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從以上文字當中就能看出是傳統節日了。
節日中國:七夕

傳統節日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