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公

廣寧公

醫巫閭山,神的封號,古稱於微閭、無慮山。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鎮》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 唐玄宗 封東鎮 沂山 為 東安公 ,南鎮 會稽山 為 永興公 ,西鎮 吳山 為 成德公 ,北鎮 醫無閭山 為 廣寧公 ,中鎮 霍山 為 應聖公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寧公
  • 外文名:Guangning public
  • 簡介:神的封號
  • 古稱:於微閭、無慮山
五嶽五鎮,北鎮,自然造化,歷代名人,

五嶽五鎮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按:《周禮·職方》稱:“東北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得名甚早,已不可考。與古華夏民族的“醫、巫文化崇拜有關”,今稱閭山,地處今遼寧省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醫巫閭山歷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而成。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
廣寧公
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周圍約120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這裡最著名的風景區是觀音閣一帶的望海寺、老爺閣、曠觀亭、古佛大石棚、聖水盆、萬年松等。北鎮廟始建於金代,又經歷代重修,規模宏大,有五重大殿,內有元、明清歷代碑碣。清代重建了不少遼進時代的殿宇,1979年又重建了山門、會仙亭,新建了聖水橋等。這裡松柏常青,雜花生樹,景物迷人,遊人如織。

北鎮

中國古代,歷代皇帝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活動。因此就把一些表示疆土或行政區劃的名山封為“五嶽”或“五鎮”。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皇封今山東省臨朐縣內的沂山為“東鎮”,今陝西省寶雞縣內的吳山為“西鎮”,今浙江省紹興市內的會稽山為“南鎮”,今遼寧省北鎮市內的醫巫閭山為“北鎮”,今山西省霍州市內的霍山為“中鎮”。
廣寧公

自然造化

閭山,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姿態萬千,象一幅恢弘博大的潑墨
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想。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資百態的蒼松翠柏;水絲如簾的石棚飛瀑;梨花巧構的“香雪海”,真可謂人間仙境,壯美瑰麗。
廣寧公

歷代名人

最早來此的皇帝
據史料記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四年時,下詔書修建醫巫閭山神祠——北鎮廟,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發動大規模的東征高句麗戰爭。隋煬帝三次親自率兵住懷遠鎮(今北鎮廣寧城)指揮作戰,並親自到父親下詔書修建的北鎮廟祭祀醫巫閭山神。
公元(613年)李淵東征高句麗大軍來到北鎮,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親自到姨夫隋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北鎮廟祭祀醫巫閭山。公元(618年)李淵建唐稱帝,成為唐朝的第一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繼帝位後,繼續攻打高句麗,征服南半島的新羅族,滅掉中部的百濟族,自此朝鮮半島歸為唐朝管轄,同時在平壤設督護府,薛仁貴為第一任督護。在此期間李世民曾在懷遠鎮指揮作戰,親自到北鎮廟拜祭醫巫閭山。
平王耶律隆先
平王耶律隆先,是讓國皇帝耶律倍第四子,字團隱,母大氏。為人聰明,博學能詩。景宗保寧元年(969年)始封平王,政事令,留守東京。薄賦稅,省弄稅獄,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聖宗時,從侵高麗有功。還薨,葬醫巫閭山之道隱谷。
秦晉國王耶律隆慶
秦晉國王耶律隆慶(973——1016),字燕隱,小字普賢奴,景宗皇帝第二子,聖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與群兒戲,為戰陣法,指揮無敢違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馬駒也“。八歲封恆王。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進封梁王,為南京留守。次年,領兵攻宋,為先鋒,敗宋軍於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統先鋒軍,敗宋軍於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後,聖宗闍弱,且不能睦族。而隆慶奸詐,又繕甲兵,故國人多附之。開泰元年(1012年),進為秦晉國王,賜鐵券,加守太師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帥。五年(1016年)入朝,還至北安州時病故。次年,聖宗皇帝親臨顯州,葬弟隆慶於醫巫閭山,追冊為皇太弟
晉王耶律隆運
晉王耶律隆運(?——1011年),本姓韓,名德讓,漢族,西南面招討使韓匡嗣之子。“重厚有智略,明治體,喜建功立事”。景宗時,代父為上京留守,後又代父守南京。甚有聲,時人榮之。高糧河之戰,敗宋軍,以功拜遼興軍節度使,繼為南院樞密使。聖宗繼位後,皇太后稱制,隆運總宿衛事,太后寵任之。統和元年(983年)兼政事令。四年,封楚國公,與北府宰相寶昉共執國政,六年(988年),胡里室突隆運墜馬,太后命立斬之。敗宋軍,加封為楚王。十二年(994年),為北府宰相,仍領樞密使,監修國史,加守太保。尋拜大丞相,總二樞府事。十九年(1001年),賜名德昌。二十二年,徏王晉,賜姓耶律,隸皇族橫帳、位在親王之上。二十八年(1001年),聖宗葬承天皇太后於乾州,賜名隆運,並賜田宅及陪葬地。次年三月,病故。享年七十一歲,賜尚書令,諡文忠,官給葬具,建廟乾陵側。依例,建文忠王府。在遼代,大臣得如此寵幸,唯隆運一人。
魏國王耶律宗政
魏國王耶律宗政(?——1062),字去回,契丹名查葛。景宗之孫,聖宗之侄,秦晉國王耶律隆慶長子。聖宗開泰三年(1014年),封漆水縣開國伯。五年,始封中山郡王。興宗重熙四年(1035年)進封魯王,爾後,任大內惕隱,樞密使,四十萬軍南大王等職。進越國王,賜保義功臣。道宗繼位後,進位守太傅,改封趙國王,賜翊聖功臣。清寧二年(1056年),制上京留守臨潢尹事,冊命為魏國王。四年,復拜大內惕隱,掌屬籍事,又賜同德功臣。後任遼興軍節度使。移判武定軍節度使。在任期間,“吏畏如神明,民愛如父母、軍政戒之而後備,農事勸之而後修。周隱之間,其化大冾。”八年(1062年)三年,薨於武定軍之署,享年六十。詔贈守太師,謚曰忠懿。十月,歸葬於乾陵附祖宗之寢廟。
鄭王耶律宗允
鄭王耶律宗允(?——1064年)。字保信,契丹名謝家奴。秦晉國王耶律隆慶之三子,母齊國妃蕭氏。開泰中,始封長沙郡王,尋知匡義軍節度使事。秩滿,用相印節制乾州。興宗重熙年間,初封韓王,改封王。道宗清寧初,拜為南宰相,進封魯王,加守師徒。其間,“連典藩國,諳練有術,所至有稱。”清寧十年(公元1064年),判匡義軍節度使,其年十二月七日薨於行帳,享年六十。詔追封鄭王,謚曰恭肅。道宗鹹雍元年(公元1065年)四月十一日,歸葬於乾陵,附孝貞皇太弟耶律隆慶之塋。
秦晉國妃蕭氏
秦晉國妃蕭氏(1000——1069),父為樞使北宰相駙馬都尉曷寧,母為魏國公主長壽奴(即景宗皇帝之次女,聖宗皇帝之妹)。開泰五年(1061年),嫁給了舅舅秦晉國王耶律隆慶,為秦晉國妃。時年十六歲。隆慶薨,奉聖宗之命,嫁隆慶長子魏王耶律宗政,不詔,又嫁曾國公劉二玄。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七月二十二日薨,時年六十九歲。是年十一月十日,於乾陵開魏國王耶律宗政玄堂而合葬。蕭氏“幼而聰警,明晤若神,博覽經史,聚書數千卷,能於文詞。其歌詞賦詠,落筆則傳誦朝野,膾炙人口”,“雅善飛白,尤工丹青,所居屏扇,多其筆也”。實為女子才子。翰林學士中散大夫中書舍人陳覺在秦晉國妃墓志銘中評曰“歷觀載籍,雖古之名妃賢御,校其梗概則未有學識該恰,襟量宏廓如斯之比也”。
秦晉國妃三次不幸婚姻
秦晉國妃一生結了三次婚。在十六歲那年(開泰五年,1016年)嫁給自己親二舅耶律隆慶,這是第一個丈夫。結婚後,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秦晉國妃“恭訴宸幄、禮敦貞順”。但不幸的是,這年的年底,耶律隆慶入覲,還至北安州,浴溫泉,得病而死,葬醫巫閭山。據史書記載,耶律隆慶有五子,沒有一個為秦晉國妃所生。墓志銘中說:“無子嗣續,惜哉。”
秦晉國妃的第二個丈夫為耶律宗政。耶律宗政,契丹名為查葛,他是秦晉國妃第一個丈夫耶律隆慶的長子,其母為齊國妃蕭氏,與秦晉國妃為姨表姐妹。在輩分上,秦晉國妃可以算得上是耶律宗政的母親。如果從另一方面論,那么耶律宗政又與秦晉國妃是姨表姐弟關係,因為耶律宗政的父親耶律隆慶與秦晉國妃之母為親兄妹關係。這樣的婚姻不僅血緣關係相近而且顛倒倫綱,實為封建禮法所不容。不過,從中可以窺視出遼朝契丹族婚姻嫁娶的風俗習慣。
耶律宗政小秦晉國妃二歲,這件婚事是由遼聖宗一手包辦的,秦晉國妃是“奉詔所歸”。耶律宗政被稱之為“少有氣局,幹略過人”,而且漢化程度較深,深明禮義,諳熟封建禮義,曾被封為中山郡王。他從內心裡對這件違反封建倫理綱常的婚姻,不願從命。所以有“先是聖宗皇帝藩戚間,逼王娶妃,王性介特。辭以違卜,不即奉詔,自是不復請婚,以致無子”。這說明他們在名義上結了婚,並未在一起生活。
秦晉國妃的第三個丈夫為劉二玄。也是奉詔所成之婚。劉二玄官至上京留守。秦晉國妃與劉二玄結婚可能在興宗時期,即她三十歲以後,因為在《秦晉國妃墓志銘》中,對劉二玄沒有更多的記載。在秦晉國妃死後,也沒有與劉二玄合葬在一起。
秦晉國妃不但聰穎豁達,多才多藝,她還善於理家。史稱“治家嚴肅,僮僕側目”。
道宗鹹雍五年(1069年)秋天,道宗耶律洪基去慶陵秋獵,秦晉國妃告辭回中京。途中經過達褡之地時,忽染病而死。終年六十九歲。道宗聽說後,嗟悼久之,下詔在顯陵開魏國王耶律宗政的玄堂而合葬。送終之禮,超越尋常。這個墓就是富屯鄉龍崗子村在1971年挖防空洞時發現的。註:資料來自《遼代卷》
廣陵郡王耶律宗教
廣陵郡王耶律宗教(?——1053年),字希古實。景宗孝成康靖皇帝之孫,孝真皇太叔耶律隆慶之子。開泰八年(公元1019年),始授王子郎君。九年,為檢校太付。太平初至重熙初,歷任始平軍、彰武軍、天德軍節度使。重熙八年(1039年)後,為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宣徽使,復拜左夷離畢。再任大內惕隱,治宗族事。重熙十七年(1048年),特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移鎮顯州,為奉先軍節度使。二十二年(1053年)六月薨於顯州,享年六十二歲。是年八月十二日葬於乾陵之西山。
馬人望
馬人望,字儼叔,漢族,遼顯州奉先縣醫巫閭山人。其曾祖父馬胤卿於太宗時,全家族由後晉遷徙閭山。祖父、父親都在遼朝為官。他出生於遼興宗重熙末年,幼年時父母雙亡。他為人聰明,好學不倦,在閭山清幽環境中,熟讀經書。長大才學出眾,鹹雍年間考中進士。初任松山縣令時,就能為百姓排憂解難,深得民心。歷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上京副留守、保靜軍節度使、中京變支使、參知政事、南院宣徽使,後任南院樞密使多年。晚年再三請求辭官,退隱閭山,朝廷不允。死後諡文獻。馬人望,居官清廉,為民請命被禁而不屈,不畏權勢。宦遊所至不擾民,治政有方,管財有道,判案無冤,任人唯賢,做了很多利國富民的好事。一生品格端莊,喜怒不形於色,既有大無畏勇於負責精神,又有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作風。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六十二位清官之一。
耶律良
耶律良,是遼代乾州人。生於乾州,讀書醫巫閭山。清寧間,遷知制誥兼知部署司事。奏請當朝編御製詩文《清寧集》。道宗命將良詩為《慶會集》,並親為作序。死後被追為遼西郡王,謚字忠誠。
邢具瞻
邢具瞻,金代,遼西北鎮人。1124年,登進士第,官到翰林待制,能詩善詞。據《金史》記載,因“小人以朋黨限之”,於金熙宗皇統元年六月丁酉被殺,“天下冤之”。後金章宗即位,得到昭雪。
曹勇義
曹勇義,是金代廣寧府人,進士出身。曾任遼代燕京司徒使,於金天會元年降金,以舊官守司空。金以燕還宋,北轍,與左企弓等人返里廣寧,途中在平州被張覺所殺。謚字文莊,特增進(追晉)定國公。
耶律履
耶律履,是金代北鎮人。遼東丹王耶律倍七世孫。博學多藝,通易太玄,精究歷學,善屬文,以通契丹大小文字辟國史院書寫。金世宗時,奉詔任國小譯唐史,擢國史院編修。良以女真字譯漢文,選貴胄入學。累官至尚書右承。卒諡文獻。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元代廣寧人。他在歷史上被稱為一代賢相。楚材三歲喪父,其母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筑讀書堂,教其讀書。自幼飽讀經文,彥觀天文、地理、歷史、音樂等多種知識。聰明窅知,有治國安邦之才。他任元太祖、太宗兩朝宰相三十年,官至中書令。任職期間,提出一系列的治國良策。元太宗窩闊台親自在盛大宴會上為楚材敬酒說:“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寧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他死後被追封為太師,上柱國,廣寧王,諡文正。
張三豐
張三豐,名君實,字全一,一字三豐,武當開山始祖,少年時期,閭山朝陽宮出家(今大朝陽三清觀),曾於閭山修道三年,後上武當山創立三豐自然一派,以其一生積累弘法授徒,振興道教,名揚四海。一生著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太極道決》等書。其傳人中,邱雲清、張雲清,為三豐自然派一代名師。在閭山還曾有一個張三豐的練刀石。
馮裕
馮裕,是明代廣寧衛人。字伯順,號閭山。正德初年中進士。歷知晉州,勤政愛民,頗有政聲。遷戶部司郎,後出守貴州,任按察司副使。先後七年,屢建功績。解官歸隱後與友人結詩社於禪林,所作詩編為《海岱會集》。
李成梁
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鐵嶺人,其高祖李英,授世鐵嶺指揮僉事。成梁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因家貧,40歲以生員襲職。初為險山參將,因屢建戰功,明隆慶元年(1567年)進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1570年),為遼東總兵官,駐節廣寧(今北鎮城內)。
明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韃靼插漢兒部多次進犯遼東。十年間,明三員大將相繼戰死。時值邊備廢弛之秋,成梁蒞任,“大修戎備,甄拔將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先鋒“,由是”軍聲始振“。成梁驍勇善戰,率部屢殲入侵之敵,”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威振絕域。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明廷旌表其功,萬曆八年,建石坊於廣寧城內(今猶存)。增秩受祿數次。
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萬曆十九年(1591年),三次征戰後,掩敗為功或匿不上報。“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已,以是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萬曆十九年十一月,被解任。
成梁去遼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奉旨再鎮遼東,年已76歲,再鎮八年,遼東少事,以閱視敘勞,加封太傅。提議復開廣寧馬市,邊民易市。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死者狼藉”。事後反以招撫逃人為功,增秩受賞。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被解任。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卒於北京,終年93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子如松等五人官至總兵,如梓等四人至參將,為遼東將家。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攻破撫順,不久鐵嶺亦陷,李氏十餘人皆戰死。
李成梁(1562——1618年),字汝契(器),號銀城。其先祖原籍朝鮮,明朝永樂年間渡過鴨綠江到鐵嶺。而後投入軍旅。成梁雖很早就投身軍旅,但因家貧,不能襲職,四十歲時尚為諸生。明嘉靖末年,李成梁因戰功任遼東險山參將。隆慶四年(1570年)44歲升任鎮守遼東總兵官。
李成梁鎮守遼東22年,東征西討,師出必捷,威震絕域,先後奏大捷者十。在一往直前的奮勇衝殺中,李成梁由參將進副總兵,總兵,加太子太保寧遠伯,增秩進級,世蔭屢加,既貴且富,滿門榮光。
萬曆十九年,65歲的李成梁,乘朝廷給事中侯先春來遼東視察時,妄想發動一次搗巢之戰以邀功領賞。便派副將李寧率軍出鎮夷堡襲殺邊民200多人。不料在返回時,遇上了真正的敵人,軍隊反而損失數千人,後被巡按御史胡克檢揭發。成梁主動辭職,當年被朝廷解任。直到(1601年)李成梁75歲,邊關動亂不穩,受大學士沈一貫推薦再次受職遼東總兵。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九十三歲的李成梁永遠離開人世。
註:資料來源於《遼東志》、《全遼志》、《明史》。
年羹堯
年羹堯(?——1726),廣寧人,字亮工,號雙峰,出自名門宦家。其父年遐齡任至湖廣巡撫;其兄年希堯任至江蘇巡府,曾因受年羹堯株連而落職,後又起用為內務府總管
年羹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廣擷博採,而於孫子兵法尤為心誦而神維,終成文武兼備之才。他學至康熙進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撫,授總督,辦理松潘軍務,配合入藏軍平定亂事。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即位,代貝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大將岳中琪(1686——1754)等到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
年羹堯非但戰績顯赫,而且學識淵博,著作浩如煙海,其中:有《治平勝算全書》十六卷、《年將軍兵法》二卷、《視學》一卷、《測算萬圭》二卷及《面體比例便覽》、《對數廣運》、《萬數平立方表》、《平立方表》、《算法纂要總綱》、《集驗良方》等等。
年羹堯能文善武,功垂千古。但因他素為世宗之心腹,並曾參與世宗奪取帝位之籌謀,以致被世宗所猜忌,及至被羅織罪狀,於雍正三年(1726年初)獄並責令自殺。自此,一代英豪毀於莫須有。但其英名業績永存青史。
年羹堯後人為躲避災禍,隱姓埋名,將年姓改為鄢姓,回到老家廣寧。有人說在今天的北鎮市中安、青堆子和廣寧城南都有他的後裔。
劉春烺
劉春烺,字東閣,號丹崖,生於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卒於1905年。原台安縣桑林鄉齊家窩堡人,後到廣寧定居。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拔貢,光緒壬午年(1882年)中舉。他自幼刻苦讀書,博學多才,不僅擅長文學與書法,還通曉天文地理和數學,尤為水利學。當時被譽為遼東三才子之一(李龍石、榮夢梅)。平生科場中,不甚得志。公元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後,劉春烺感到國事日非,無意做官,遷居廣寧,棲隱在城西龍崗村,建別墅為木葉山莊。與黑山縣舉人李龍石結為兒女親家。兩人以詩文自娛,嘯傲林泉。公元1905年,應聘赴瀋陽繪製沿河圖,晝夜勞瘁,疾發而逝。臨終時題遊仙詩五首,抒發了詩人浪漫幻想。生前留下許多詩著。較著名之作有《落花詩》、《遊仙詩》、《題翠雲屏》、《北鎮祠懷古》、《看雲聽濤館詩》等。曾手批王充論衡》、《管子》等書。為廣寧城內西庫大殿題“大雄寶殿”匾額。其字畫散在民間尤多,文人爭相珍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