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馬縣
- 外文名:Kangmar County
- 行政區劃代碼:542331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
- 地理位置:日喀則市東部
- 面積:7000 km
- 下轄地區:1個鎮、8個鄉
- 政府駐地:康馬鎮
- 電話區號:0892
- 郵政編碼:857500
- 氣候條件:高原氣候
- 人口數量:20864 人
- 車牌代碼:藏D
- 地區生產總值:7.11 億元(2020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風景名勝,歷史文化,民俗節日,風土人情,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1960年,劃出江孜縣所轄兩個區成立康馬縣,隸屬江孜地區。
1964年,江孜、日喀則兩專區合併,康馬縣遂歸日喀則地區管轄。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康馬縣屬於日喀則市至今。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康馬縣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康馬縣地處青藏高原南部,屬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形,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均海拔4300米,海拔最低的鄉4100米,最高的鄉4500米,落差僅在300-400米之間。
氣候
康馬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乾濕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110天左右。
水文
康馬縣有江如河、涅如河、康如河等河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康馬縣土地總面積886.27萬畝,非利用面積69.82萬畝,占7.88%;可利用土地面積488萬畝。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2013年,康馬縣藥物類有貝母、雪蓮、紫草、紅景天、大黃、蟲草、黃芪、蕨麻等。動物類有野驢、黃羊、岩羊、盤羊、艾葉豹、黃狼、黑狼、獐子、狐狸、猞猁、野兔、旱獺、雪豬、高原鼯鼠、高原鼠兔、老鼠等。野禽類有雪雞、黃雞、灰雞、斑鳩鷹、野鴿、麻雀、烏鴉、貓頭鷹等。魚類有細鱗魚、無鱗魚等。
人口
2013年,康馬縣總人口為3.4萬人,其中有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康馬縣常住人口為20864人。
經濟
綜述
2021年,康馬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38億元,同比增長6.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953萬元,同比增長7.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實現1.45億元,同比增長9.6%;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80元,同比增長16.8%。固定資產投資3.54億元,“十四五”規劃項目庫深度最佳化、計畫投資規模近65億元,發展支撐更加堅實。
第一產業
2021年,康馬縣糧油產量達到1.36萬噸,肉奶、蔬菜產量超過2300萬斤和800萬斤。雅江雪牛全鏈建設積極推進,“珠峰牛羊”、飼草業產值近億元。
第二產業
2021年,康馬縣合作社預計分紅1100餘萬元。石材加工項目全力推進,綠色能源業引資創新高。
第三產業
2021年,康馬縣旅遊業不斷壯大,綜合收入達到273.25萬元、增長38.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康馬縣有1所中學、9所鄉(鎮)中心國小、13所教學點。教師學歷合格率國小100%、中學91%;適齡兒童入學率98.78%,中國小在校生3441人,畢業生升學率國小100%、中學83.42%;“普六”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普九”義務教育進展順利,基礎教育名列地區、自治區前茅。農牧科枝推廣站9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名。
2021年,康馬縣投入1.29億元,提質教育均衡發展;發放“育才基金”激勵資金260萬元,助力334名學子圓夢。
文化事業
2021年,康馬縣文化陣地提質開放,文藝新創精品90餘部、匯演310場次。
醫療衛生
2021年,康馬縣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有力推進,核酸日檢能力有效提升,疫苗免費接種3.6萬餘人次。
社會保障
2021年,康馬縣減稅降費727萬元,落實社保資金1100餘萬元,農村住房改造377戶,“13+7”民生實事有效落實,“我為民眾辦實事”900餘件,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風景名勝
乃寧寺
乃寧寺位於康馬縣南尼鄉境內,東依扎西達節山,西臨年楚河,海拔4100米,總建築面積63184.35平方米。由古印度僧人、蓮花大師的弟子阿羌甲強拜桑布創建於815—841年赤熱巴執政時期,屬黃教格魯派,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乃寧寺是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寺內文物眾多,是藏戲“朗薩衛普”的發源地,傳說唐玄奘去印度取經時也在該寺居住過。乃寧寺做為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做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1995年6月被評為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哲姆寺
哲姆寺創建於823年吐蕃王朝時期,始屬寧瑪派,後改宗為格魯派。寺廟坐西朝東,面積650平方米,東部為廚房、僧舍;西部為經堂、佛殿,全為石砌。經堂向東面積120平方米,其北側為佛殿,面積80平方米。寺內的壁畫、塑像“文革”中全部被毀。寺前方約80米處有一石砌多門塔,占地面積196平方米,殘高10米。佛塔為壇城形,塔座平面呈“亞”字形,有三層須彌座,塔心上立一石砌覆缽,比例肥短,具有元代或更早的覆缽式塔的特徵。
藏扎寺
藏扎寺於南尼鄉藏扎村境內,該寺19世紀初由阿旺頓珠創建,為江孜白居寺分寺,屬於格魯派。藏扎寺占地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包括殿堂和庭院。殿堂高4層,下部前為經堂,面闊4柱,中間4根長柱撐起高天窗。經堂後部正中為佛殿,兩側為庫房。大殿二樓“文革”中被毀。1986年後重建,維修後占地面積1197平方米,其南為寺廟主持喇嘛臥室,東為護法神殿,西側為卓瑪拉康。藏扎寺1998年被康馬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旺寺
吐蕃時期寺廟。位於康馬縣薩瑪達鄉沖巴涌曲河西岸。始建於8~9世紀。坐南朝北。面積925平方米。圍牆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7米,南北寬25米,高3米,牆上砌石塔108座,北面圍牆正中開有9米寬大門。圍牆內殿堂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南為正殿,東西為配殿,中間為長17米、寬12米的庭院。
查瑪寺
查瑪寺位於康馬縣康如鄉勒康村境內,距縣城35千米,海拔4300米。該寺由熱落扎瓦多布丹多吉創建於1497年,屬於寧瑪派。
甘旦曲林寺
甘旦曲林寺位於康馬縣涅如堆鄉貢巴村境內,距縣城30千米,海拔4500米。於1428年由第一世班禪克珠格勒白桑創建,屬於格魯派,為江孜白居寺羅布查倉的分寺。
門康拉康
門康拉康位於康馬縣嘎拉鄉嘎拉奴村的中央,距縣城50千米,海拔4500米;據民間傳說:嘎拉門康於1200年前由嘎拉境內的“差巴”11戶籌集修建。當時,拉康內有阿第夏的塑像及轉經桶等。現仍有蓮花生、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的佛地莊嚴等總計500多幅珍貴的壁畫。
歷史文化
民俗節日
七月沐浴節
七月沐浴節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周,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即:清、甘、涼、柔、輕、無垢、飲之不損腹、喝下不傷喉。據傳說這幾天又是空行母以聖水沐浴佛祖釋迦牟尼,凡人能在此周沐浴可治百病,消災避邪。沐浴周由此變的更加神乎其神。不管人們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和情感,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且不說其水能否治百病、消災避邪,不過沐浴後乾乾淨淨的身體總是給人一種舒適的享受,再看一看身邊歡快奔跳的流水,聽聽清脆悅耳的水聲,心境豁然開朗、暢快,即便有病也會減輕幾分痛苦。大概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感受,才能沐浴這一古老的時尚,相沿成俗。
林卡節
林卡節上的藏戲逛林卡是藏族民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日喀則林卡節在每年陽曆6月1日。6月初的日喀則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綠草茵茵,枝葉嫩綠,農區的大忙時節基本過去,確實是人們去享受、去體驗大自然無限美好的大好時節。節日前,人們就要去林卡選擇地方,並儘早搭好帳篷和準備好必要用具。過去主要在年楚河畔的貢覺林卡,如今又新辟了一些地方。節日裡,學校要組織學生舉旗、列隊、敲鑼打鼓到林卡,並舉行少先隊活動儀式,表演豐富多彩的少兒節目,給節日增添無限樂趣。專業文工團、民間藏戲隊也要登台表演。林卡里,帳篷林立,人流如潮,歡歌曼舞,熱鬧非凡。一家老小圍在一起,飲酒玩耍,唱歌跳舞,自娛自樂的情形到處可見。林卡節人們一般要盡情玩耍、遊樂一個星期。
藏曆年
藏曆年盛況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過年從藏曆12月29日開始。按習俗,要舉行“古恰”活動,即院內院外徹底打掃乾淨,屋內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這天特別注重對傳說中的水神和灶神居住的廚房進行清掃和裝飾。房內多種用具洗得乾乾淨淨,擺放整整齊齊。在牆上,用麵粉畫上八祥圖徽,表示人壽糧豐,洋溢出祥和的節日氣氛。入夜,先舉行驅鬼儀式,然後全家人歡聚一起吃“古突”(古即九,突即面羹,是由麵疙瘩、羊肉、蘿蔔、奶渣、人參果等料做成的)。按規矩,主婦給每人添九次。為了助興和歡樂,人們還把辣椒、白石子、木炭、牡羊毛等包進麵團內,並用生面作成日、月、佛家三寶、歪脖子等形狀,看誰吃到這些東西。吃著包有辣椒的,表示此人尖刻,白石子表示心腸好,木炭表示心黑,吃著牡羊毛的表示性格溫和,日、月、佛家三寶表示光明正大,歪脖子表示懶惰等。吃到這些東西都要即席吐出,引得哄堂大笑,妙趣橫生。
風土人情
甲諧
甲諧的漢語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種集體舞蹈。其歷史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為慶賀戰爭勝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賽獲勝時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時代慶祝文成公主進藏而跳的舞蹈。
堆諧
堆諧所謂“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諧”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區人所跳的一種舞蹈稱為“堆諧”。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曲夏鎮的堆諧在後藏地區及全區享有盛譽,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和喜愛。
同甲舞
同甲舞在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一帶流傳,特點主要是婦女手上戴的兩個鐲子,右手是尼式銀鐲,左手是象牙鐲,銀鐲子和象牙鐲碰撞發出的聲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詞大意突出了當時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歌頌和平、歌頌友誼四大方面的內容。細節上還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手鐲舞又作為一種祈禱舞,每當藏曆6月4日在查嘎達索寺進行演出。
果諧
“果諧”即“圓圈舞”,它是圍著圓圈跳的一種舞蹈。果諧是民眾在田間地頭勞作之餘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旋律、歌詞隨著聚集的目的和內容而變化。一年一度的藏曆年、望果節、婚禮等比較隆重的節日裡人們圍著爐火儘快地表演。
斯馬卓
斯馬卓是民間腰鼓舞,是全區有名的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日喀則市20多里的地方,有個叫司馬章堆的村子,這裡以跳斯馬卓而出名,據說在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傳下了這種舞蹈。
索
索流傳於日喀則市薩迦縣一帶,薩迦索起源於元朝八思巴時期,是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采,而且是具有薩迦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類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眾在自己寺院範圍內表演的一種儀式隆重,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的集誦經、音樂、舞蹈三合一體的寺院大型舞蹈藝術。在藏傳佛教眾多節日中,扎什倫布寺舉行的“斯姆慶姆”跳神舞,最為隆重。
榮譽稱號
2021年11月,康馬縣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範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