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藻類(benthic algae)是2019年公布的植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底棲藻類
- 外文名:benthic algae
- 所屬學科:植物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底棲藻類(benthic algae)是2019年公布的植物學名詞。
底棲藻類 底棲藻類(benthic algae)是2019年公布的植物學名詞。定義 生活在水底中的藻類。出處 《植物學名詞》第二版。
底棲生物在海洋食物鏈中的地位在海洋食物鏈中,除底棲硅藻和大型藻類及少數種子植物能製造有機物外,絕大多數底棲生物處於中間地位(層次)。海洋中有機物的主要製造者(初級生產者)——浮游單細胞藻類、大型底棲藻類和少數自養微生物,...
海藻類藻類為低等植物,因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為孢子植物,在海洋底棲的大型藻類又通稱為底棲海藻,有似牡丹花的蠣菜,有呈喇叭狀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勝枚舉。海藻有鮮艷美麗的色彩,如呈紫紅色的蜈蚣藻、...
海洋底棲植物 包括幾乎全部大型藻類,例如海帶(Laminaria)、石蓴(Ulva)、紫菜(Porphyra)等,以及海草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它們大多營定生生活,固著於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間帶和潮下帶;有些種類,如紅藻類的海蘿 (Gloiopeltis...
迄今,海洋仍為含有葉綠素c的種類,包括甲藻類、金藻類、黃藻類和硅藻類等浮游藻類和褐藻類的底棲藻類,占據優勢。但這個類群不能離開水體,仍是一個盲枝。藻類植物的第三發展方向是在海洋較淺處產生綠色植物。它們除了葉綠素a以外,還...
《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是2022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譜類工具書,由譚香、劉妍撰著。該書共收錄采自漢江上游流域的硅藻26科51屬152種(含7變種1變型),並針對硅藻種屬的分類學特點,結合長期工作經驗對每種硅藻進行形態特徵描述,...
底藻層seaweed bed 一般指水底生長有大形底棲藻類沉水植物群落的地方。原來是沿岸淺海區漁業者用來稱呼內灣中高密度生長著大葉藻處的用詞。根據形成底藻層植物的種類的不同,其生長著大葉藻的稱大葉藻層,生長著馬尾藻類的稱馬尾藻層(...
《痕量金屬對底棲藻類的影響及毒性機理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於志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 研究了Cu、Zn、Pb、Cd、Hg在大型海藻中的累積、毒性效應和毒性機理,並進行了現場研究和測定方法的改進,結果表明:①...
多數海藻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在海水溫度變化大的海區;一年中種類的變化很大,冬天有冷水性藻類,夏天有溫水性藻類,它們能在較短的適溫時間內完成生命周期。但有些底棲海藻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如石蓴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
河流底棲生物,是在海洋、河流或湖泊底匍匐,行動極慢,或固著在水底的物體上生活的動植物。底棲生物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海綿、珊瑚蟲、蚌類、龍蝦類、海參、海盤車和泥鰍、比目魚等魚類,以及多種藻類植物等。概述 主要生物 海綿 人們...
從熱帶到兩極,從積雪的高山到溫熱的泉水,從潮濕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內,幾乎到處都有藻類分布。除輪藻門外的各門藻類都有海生種類。根據不同的生態習性,藻類可分為浮游藻和底棲藻。浮游藻是在水中漂浮生活的小型藻類,包括硅藻、...
河底是指的是在河流底部的河床部分,在和上面會一種棲息著各種生物,尤其以底棲藻類為主,它們附著在河床、湖泊與水庫沿岸的石頭、大型植物或者苔蘚等基質上。近年來有關河底的防護工作有很多。河底棲硅藻生物 底棲藻類附著在河床、湖泊...
輪藻門在淡水藻類中屬大型底棲藻類。最大特點是植物體外觀似有根、莖、葉的分化並有號門的有性生殖器官——藏卵器、藏精器。物種簡介 藻類植物的1門,大型沉水植物。植物體具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莖有節和節間之分,在節上...
盤星藻屬(學名:Pediastrum)是水網藻科的一屬。是世界性的淡水藻類,浮游或附著於底棲生物上;湖泊、池塘、溝渠、稻田中常見,也有些生於潮濕土壤之上。中國已報導約10餘種和10餘變種。形態特徵 植物體多數是由8、16、32個細胞構成...
底棲微型藻類是潮灘生境中的主要初級生產者,是雙売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的重要餌料,同時也是潮灘貝類養殖的物質基礎。看似貧瘠的潮灘,往往有著不亞於水體的藻類生物量和生產力。特點 一般而言,潮灘葉綠素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顯的規律,...
《大連海藻圖鑑》主要介紹了大連地區的大型底棲海藻,共4 門29 目55 科101 屬165 種,其中,藍藻門2 目2 科2 屬2 種,紅藻門11 目24 科55 屬84 種,褐藻門10 目19 科28 屬42 種,綠藻門6 目10 科16 屬37 種,還記錄...
蛤蜊科貝類的攝食方式為濾食性動物,只要顆粒大小適宜便可攝食,主要食物種類有:小球藻、圓篩藻、舟形藻和菱形藻等浮游及底棲單細胞藻類,以及無脊椎動物卵子、雙殼類d形幼蟲、橈足類、無節幼體和有機碎屑和動物殘屑等。因為藻類有較...
在陰雨或天氣較冷時,泥螺潛於泥沙表層1~3cm處,不易被人發現,日出後又爬出覓食,以底棲藻類、有機碎屑、無脊椎動物的卵、幼體和小型甲殼類等為食。泥螺是雜食性的後鰓類動物。能吞食泥沙,撕刮藻類,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小型甲殼類...
底棲有毒藻類 包括藍藻門 (Cyanophyta)、 綠藻門(Chlorophyta)、 褐藻門(Phaeophyta)和紅藻門(Rhodophyta)的一些種類。除微鞘藻(Micrcoleuslyngbyaceus)等種可引起人類的皮膚病變外,很多種在天然狀態下尚未見毒性反應。但在實驗...
常見於河灣淺水地帶。以底棲動物、搖蚊幼蟲等為主要食物,兼食鉤蝦及底棲藻類。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產卵。繁殖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選擇水流緩慢的寬闊河段為產卵場。數量較多,有一定經濟價值。
它為雜食性魚類,以底棲藻類、昆蟲類等為食。它的腹部有吸盤.能附在礁石上休息,被捕後“不吃不喝”也能生存數天(這有利於活體運輸銷售)。花跳魚的生殖季節在4~9月,在夏季和秋初可看到大量的魚苗出現,尤其在海水比重1.015的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