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流底棲生物
- 海綿:形狀象樹枝
- 龍蝦:均為海生,底棲,多為夜出性
- 泥鰍:體細長,前端稍圓,後端側扁
河流底棲生物,是在海洋、河流或湖泊底匍匐,行動極慢,或固著在水底的物體上生活的動植物。底棲生物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海綿、珊瑚蟲、蚌類、龍蝦類、海參、海盤車和泥鰍、比目魚等魚類,以及多種藻類植物等。主要生物海綿人們通常所用...
河底是指的是在河流底部的河床部分,在和上面會一種棲息著各種生物,尤其以底棲藻類為主,它們附著在河床、湖泊與水庫沿岸的石頭、大型植物或者苔蘚等基質上。近年來有關河底的防護工作有很多。河底棲硅藻生物 底棲藻類附著在河床、湖泊與水庫沿岸的石頭、大型植物或者苔蘚等基質上,包括硅藻、綠藻、藍藻、金藻等種類...
泥鰍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食性廣,一般攝食水蚤、水蚯蚓、昆蟲、扁螺、水草、腐殖質及水中和泥中的微小生物等。攝食淤泥中藻類等底棲生物,也取食浮遊動物。人工餵養時,可投餵昆蟲、小型甲殼動物、水蚯蚓、嫩植物莖葉等,也可投餵豆餅、豆渣、糙糠等。泥鰍是雜食性魚類,體長5厘米以下的鰍苗主要攝食...
並非所有的魚都喜歡生活在水面附近,有些魚喜歡生活在水底,人們稱這些魚為"底棲魚”。有時對湖泊或河流底層的魚如鐮柄魚或擬鯊等也稱為底棲魚,但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底層魚(bottom fish)。舉例 底棲魚類多為鰍科和鮎科,如:花鼠、紅尾鯰、網紋鼠、鏟子魚、黑線飛狐、小精靈、青苔鼠、清道夫等等的各種...
羅非魚喜高溫,耐低氧、高鹽度,在海、淡水中均能生活。雜食性、成魚喜食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搶食力強,生長迅速,雄魚生長速度大於雌魚 ;將成熟的雌、雄親魚放入同一繁殖池中,每隔30-50天即可雜交繁殖一次 。羅非魚壽命可達5-7年 。因羅非魚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所以常會對當地的水生環境產生影響,對...
幼魚生活在深海,成年魚由於已經變形,生活在河流或者大陸架的底層泥沙中。比目魚休息時會平臥在海底,部分身體經常埋入泥沙,有些比目魚身體的顏色甚至與周圍相同,有利於隱藏,避免被捕食。比目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想滿足比目魚的飼養條件,可以把它們放入清潔度高且水溫低的深層海水中。比目魚富含蛋白質、...
每當暴雨過後,山洪下瀉的兩三天內,水溫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漲並轉清而流速加快時,幼魚便於白天紛紛從湖中擁入小河,與河中幼魚匯集結群沿著河流兩側逆流向上奮進,並不停地吞食從山澗沖刷下來的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它們晚上則沉入水底用吸盤吸附於礫石上或躲在石頭縫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魚較少有成群溯水...
總的來說,河流生態系統主要具有以下特點:①具縱向成帶現象,但物種的縱向替換並不是均勻的連續變化,特殊種群可以在整個河流中再出現;②生物大多具有適應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態結構。表現於浮游生物較少;底棲生物多具有體形扁平。流線性等形態或吸盤結構;適應性強的魚類和微生物豐富;③與其他生態系統相互制約關係複雜...
褐鱒魚是唯一划為斑鱒魚屬的鱒魚,也是鱒魚中的瀕危動物。紅點鮭屬鱒魚包括溪鱒、湖鱒、海鮭等幾種,大馬哈魚屬包括虹鮭、山鱒、金鱒等幾種。金鱒是一種色彩不一定很漂亮的鱒魚,土生於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清澈的河流中。歐洲海鱒原先是歐洲比較常見的鱒魚,現已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適合於它們生長的水域。由於...
硅藻是水生生態系統食物網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河流和溪流等流動水體中,營附著生長的硅藻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和能量傳遞載體。硅藻也被證明是用於河流、溪流水質及生態健康評價的最佳指示生物之一,是當前世界河流健康監測及評價領域的重要監測指標。準確鑑定並正確命名附生硅藻是獲取有價值的監測信息及數據的基本...
這些生物的構造比較簡單,運動器官發生退化。在我國華北地區一些水庫中底棲生物以搖蚊科幼蟲和水棲寡毛類為主,其中搖蚊幼蟲的種類有異唇搖蚊、原枝搖蚊、扁搖蚊、搖蚊、隱搖蚊,寡毛類有水絲蚓、尾鰓蚓、顫蚓等。底棲生物在河流中的出現與它的生態環境有密切關係。搖蚊幼蟲以異唇搖蚊出現的次數最多,比較廣泛的...
2012—2015年,以“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試點監測”為契機,黑龍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完成了“松花江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及國家水生生物監測套用示範項目”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底棲動物標本,建成了水生生物標本室。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豐富了監測經驗,尤其是在深水河流的生物監測與水生態評價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底棲動物是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物種豐富、分布廣泛、生活周期較長、遷徙能力相對較差、生活習性穩定、相對易於採集及對生境變化的敏感性較高等特點。作為河流生態系統現狀監測及評價研究的主要生物類群,其群落結構健康狀況是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生物指示器。進行底棲動物相關研究,對了解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
底棲生物生態與分類學是梁彥齡先生創建的一門學科。帶頭人 王洪鑄 成員 研究人員3人(研究員1人,中級1人,初級1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5人 簡介 學科組介紹: 底棲生物學科組的前身為河流生態組,由梁彥齡先生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研究方向為底棲動物分類與生態以及區域湖沼學。長期從事內陸和海洋寡毛類...
《流溪河水系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與生態監測》是2021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官昭瑛、林秋奇、陳剛。內容簡介 《流溪河水系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與生態監測》主要內容包括河流生態系統,華南地區河流常見底棲動物及其功能類群,河流底棲動物的監測與調查方法,流溪河常見底棲動物類群與空間分布,流溪河水系生境特徵與...
螫蝦的適應能力很強,從調查情況看,無論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存活的水體也能存活。龍蝦對水體溶氧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不但可以爬上岸來,而且可以藉助水中的飄浮植物或水草將身體側臥於水面,利用身體一側的鰓呼吸以維持生存。龍蝦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水體缺氧的...
水流條件是河流大型底棲動物關鍵的棲息地環境因子,底棲動物的生長、繁殖需要適宜的水流條件與之相匹配。本項目擬結合統計分析、野外調查採樣、水流模擬、野外水流控制試驗和生態模型等多種研究手段,研究水流條件變化對河流底棲動物的生態影響,揭示水電站調峰運行、引水式電站減水效應等特殊水流變化下底棲動物群落沿程變化...
《溫榆河底棲動物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圖譜》是201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柳、王俊才。內容簡介 《溫榆河底棲動物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圖譜》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市河流生態健康對城市化梯度格局的時空動態回響機制研究”(40901295)的科研成果,以及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總結了中國河流底棲動物群落研究的現狀與進展...
河流、湖泊水質污染,加之黃河斷流等問題,鯉資源有下降的趨勢,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收錄,列為易危(VU)。動物學史 名稱來源 鱗有“十”字文理,故名鯉(李時珍《本草綱目》)。又名赤鯉、玄駒、黃驥、黃騅;今俗名鯉拐子。赤鮮公(唐律。見《康熙字典》)。“鯉”為“利”的諧音...
湖泊中捕撈螺類多採用吸螺蜆的泵,這種作業方式對底棲生物和底質的攪動很大。河道中捕撈螺類是採用切割法進行,螺類棲息於茂密的水草中,難以捕撈,所以直接切割這些水草,拖取後分離螺類。這對沉水植被,尤其是螺類喜歡棲居的苦草植被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沉水植物對水湖泊和河流生態的健康至關重要是眾所周知的。另外沿海的...
水蚯蚓是近孔寡毛目顫蚓科水蚯蚓屬動物,又稱為絲蚯蚓、紅線蟲,是環節動物中水生寡毛類的總稱。體長30—60毫米,寬0.3一1毫米。體色前部分褐紅色後部分黃綠色,呈半透明狀。其尾鰓特別發達,以便在水中呼吸。水蚯蚓體形細小且體液含量高達82%以上。壽命不長,一般只有80天左右,少數能活到120天。水蚯蚓多...
鱘魚分布於北半球的海洋和河流中。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海域。對水質要求較嚴格,喜生活於流水、溶氧含量較高、水溫偏低、底質為礫石的水環境中。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型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水中“活化石”。不僅肉質鮮美,...
下口鮎原產於以亞馬孫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南美洲全境,後被引入美國、孟加拉國、泰國、越南、菲律賓、中國等地;其為底棲性魚類,棲息於水質清沏的山間河流或山脈間流的細流、布滿泥沙的河岸附近。下口鮎為雜食性魚類,以魚的糞便,藻類,小型甲殼動物,養分豐富的腐殖質,以及其他魚類的卵為食,“清道夫”之名也...
此外,棉花生產所帶來的大量鹽類、化學肥料及有毒物質對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鹹海從1973年到2000年收縮了60%以上(美國宇航局,2008年),現在鹽度很高,除了在東北部的一個小型水庫中,沒有任何魚類。保護措施 自1978年以來,該魚就已被列入《哈薩克斯坦紅色數據手冊》。在那些可能仍然有剩餘種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