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順應

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換言之,順應就是認知結構受被同化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兒順應
  • 包括:同化與順應
  • 實質:一種行為
名詞解釋,表現形式,

名詞解釋

每個人的認識過程都涉及同化與順應兩個方面。對於那些與個體原有格式一致的刺激或事物,個體就同化之;對於那些與個體原有格式不一致或不能以現有格式去處理的刺激或事物,個體就採用順應的方式去處理。一切認識都離不開認知結構的同化與順應機能,它們是“外物同化於認知結構”與“認知結構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這兩種過程都是人類認識成長所必須的,任何一方的過度發展都會造成認識的失衡,導致認知能力的畸形發展。

表現形式

順應指同化性的圖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即改變原有圖式或建立一個新的圖式以容納新鮮刺激的過程,“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順應”。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原有圖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受新的事物;二是創造一個新的圖式,以接受新的事物於圖式中。順應過程使圖式產生質的變化,導致人的認知結構的成長和發展。一切認知都離不開圖式的同化與順應作用,它們都既是認知結構順應於外物,同時又是外物同化於認知結構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同化與順應相輔相成,有同化必然有順應,如果只有同化沒有順應,那么個體永遠與外界適應,無需學習,也無從發展。如果只有順應沒有同化,那么個體會永遠處於無法穩定下來適應環境的狀態之中。當同化與順應處於平衡狀態時認識就提高了一步。所有合適的行為都包含某些同化與順應的元素,但比例不同。當同化占優勢時,兒童往往會出現自我中心主義,主觀的歪曲現實,這在兒童假想性遊戲中經常可以看到,兒童根據想像任意改變客觀事物;當順應占優勢時,兒童就完全按照事物外部特徵來塑造自己的動作,如模仿性遊戲。當同化與順應取得均衡時,就能最有效的適應世界,即平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