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幸福路)

幸福路(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幸福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幸福路是宿遷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城市主幹道,也是宿遷老城區具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城市商業街。老宿遷人曾說“不到幸福路就不算進城上街”。現今幸福路商圈繁華熱鬧程度不如往昔,似乎漸趨沒落,但每逢周末、節假日期間仍有商氣人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幸福路
  • 外文名:Xingfu Road
  • 地理位置宿遷市宿城區
  • 長度:4.53 km(截至2011年) 
  • 起點項王故里夜市北門(自南向北)
  • 終點:宿遷閘(自南向北)
  • 寬度:46 m(截至2011年) 
築路由來,歷史沿革,福路綿長,

築路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宿城的商業主要集中在東大街,新中國成立後為發展現代商業,同時考慮分流東大街的商業要素,減輕東大街的壓力,擬建一條新型商業街。當時在西距東大街不足百米的地方,是南北走向殘破不堪的宿遷東城牆。此段城牆已是殘垣斷壁,且時斷時續,經考察,沿城牆根修路既省時又省工,人民政府決定從1952年開始對舊城進行改造,拆除城牆,削圩填溝,以東城牆根為基礎,開闢一條南北馬路。據知情者回憶,當時是以搞民眾運動的方式解決築路材料問題,發動民眾揀磚頭、揀石子、揀瓦礫、扒砂礓、扒鵝卵石等,家家有指標,人人有任務。人力不足就把那些當時被定為改造對象的所謂“五類分子”以“勞動改造”為名集中起來做義務工。新修築的馬路為碎石路面,長950米,寬20米,1954年上半年竣工,南至黃運路(今西湖路,下同),北至市府東路(今洪澤湖路,下同),因路基為宿遷舊城城牆的牆根,最初命名為“環城路”。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後宿遷第一條城市主幹道的由來。

歷史沿革

1956年人民政府開啟了環城路的建設發展,架設了路燈,成功組辦了宿遷第一次物資交流會。1958年,在環城路西側建成服務大樓,集浴池、理髮、餐館、旅社為一體,俗稱四合一大樓。是年10月,紅旗電影院開業,建築面積853平方米,設活動坐椅905個。1960年,在四合一大樓南側建成宿遷會堂(後改名“宿遷劇場”)。
當社會進入“大躍進”時期,這條路又進行了第二次建設。這次建設仍按照第一次修路的模式將路延長。因所需材料較多,所以城裡城外的古代遺存,凡是以石頭、木頭或磚頭建造的,其材料可二次利用的大都遭受滅頂之災,包括城牆、水壩、橋樑、廟宇等,宿遷城牆的殘留部分(包括南城牆、西城牆等)在這次建設運動中全部被盪為平地。時間大約是1960年。
此次拓路還以環城路為中軸線,開闢了與環城路相平行的運河路、黃河路,在環城路南部開闢了東西走向的黃運路,在環城路北部開闢了東西走向的八一路,形成南北兩個十字路口,奠定了“中”字型的城區格局。同時,在城區中心地帶沿環城路東側開闢了東至運河路的馬陵路、工人路(後改為市府東路,現為洪澤湖路),西側開闢了西至黃河路的市府中路(現為洪澤湖路)。由此宿遷老城區路格線局基本形成,“環城路”也正式改名為“幸福路”(宿城最先使用“幸福”一詞的是城北的礦山居委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全國推行以農業合作社為基層組織的農業合作化基本實現,是年7月礦山被命名為“幸福一社”)。1963年後,幸福中路商業街進一步發展,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單位進駐在此,漸漸匯聚起人氣,成為縣內繁華商業區。
1974年開始鋪設幸福中路水泥路面,長375米,寬23米。1976年後,在幸福中路栽懸鈴木500株,並根據道路不同形狀而確定樹的種類及培植辦法。
1978年以後,幸福路上的商業投資增多。由於京杭運河黃河故道夾城區南下,從地理條件上限制了城區向東西拓展,迫使縣城沿幸福路伸展。隨著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幸福路因時因勢分別向南北延展,向南延伸至項王故里,與項王路交接,向北取直延伸至宿遷閘,形成“十里長街”。幸福路由此成為老城區南北貫通的中心幹道、核心路段,從北至南分三段:宿遷閘至八一路稱幸福北路,八一路至黃運路稱幸福中路,黃運路至項王路稱幸福南路。
1987年,幸福北路和幸福南路鋪設瀝青和水泥路面,長3.58千米,瀝青路面寬30米。至1988年,幸福中路先後建成百貨大樓、五金公司大樓、人民商場、利達商場、開源商場等商貿場所,僅百貨大樓經營的品種就有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服裝鞋帽、五金交電等1.6萬餘種。1990年,幸福中路中段建成3271平方米的電信大樓。1992年,首家小商品市場—輕工市場在幸福中路南端開業。1992年後,個體私營工商戶紛紛進駐幸福路。1999年6月,宿豫縣(現宿豫區)供銷總社開辦的蘇果超市宿遷店進駐此路,主營20大類1萬餘種商品,營業面積1500平方米。
2000年4月,幸福中路列入市區“兩縱兩橫”道路等級建設,沿街商業用房進入新一輪改造。2001年,幸福路進行優質化改造。改造後城北路以北路段規劃寬36米,其中,快車道寬15米,兩側綠化帶各寬1米,慢車道寬5米,人行道各寬4.5米;城北路至寺北路段規劃寬30米,快車道寬18米,兩側人行道各寬6米。是年9月,投資3000萬元的人民商場老樓改造完成,新增營業面積近萬平方米。2003年4月,普瑪特購物中心建成開業(現為普瑪特幸福廣場)。2006年10月,時代廣場在百貨大樓南側建成開業。
1995年為迎接地級宿遷市創建工作,改善宿遷城市形象,宿遷城區不同地點設立了四處城市雕塑,分別是“霸王舉鼎”、“天之水”、“玻璃花”和“迎來送往”。其中寓意玻璃產業在宿遷生根開花、不斷壯大繁榮的“玻璃花”雕塑便矗立在黃運路與幸福路交叉點的環島上,成為宿遷的地標之一。整個雕塑由柱子、鋼條、結晶小點構成,直徑3.94米。中間柱子高2.99米,周圍3根柱高各2.33米,均為含石英砂的人造大理石材質。抽象線條的不鏽鋼鋼條擰成不規則的“麻花”狀,點綴象徵石英砂的結晶小點,點線面結合,表現石英砂冶煉澆鑄時的玻璃花。2012年10月,取消環島並移除“玻璃花”雕塑,並在原地開工建設宿遷首條地下商業步行街——時尚地一街。時尚地一街於2014年1月正式運營。

福路綿長

幸福路形成後,東大街的商氣逐步移至幸福路,宿遷較大的商業綜合體、較大的文化場館、生活服務場所大都建在幸福路並形成商圈,可以說幸福路刻滿宿遷的歷史文化印跡,承載了宿遷人半個多世紀的記憶。曾經存在的傳統美食商家有紅泉醬園、徐家燒餅、黃家豬頭肉等;曾經存在的娛樂文化場所有:宿遷文化館、宿遷劇場(宿遷會堂)、原石油公司旁夜總會等;曾經存在的生活服務場所有:宿遷五交化公司、宿遷自來水公司、宿遷液化氣公司、宿遷醫藥公司、宿遷協和醫院、宿遷勞動服務公司、宿城郵電局、宿遷第一招待所、宿遷第二招待所(宿遷賓館)、工商銀行營業部、宿遷信用社等;曾經存在的住宅居民區有:城南新村(南關新村)、礦山新村、原中醫院宿舍樓、原交通局宿舍、原師範附小宿舍樓等;曾經存在的學校有:原宿遷師範附屬國小、宿城一中;曾經存在的商貿場所有:宿遷百貨公司、輕工市場、新華書店、華誠超市、時代超市蘇果超市樂天瑪特超市利群超市、蘇豪銀座負一層美食城、京東便利店蘇寧小店等。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擴張,特別是地級宿遷市成立之後,宿遷的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心逐步西移,京杭運河以東的經濟社會生活也有長足發展,幸福路的商氣人氣漸漸被分流稀釋。近年來老城區不斷被改造翻建,幸福路依舊保有不凡的商業魅力。幸福路現有人民商場、金柏年大廈(鳳凰海招商中心)、工薪之家鞋服批發城、普瑪特幸福廣場、紅旗大世界影城(上海聯和)、中國銀行宿遷分行、中央商場、蘇寧廣場宿遷1897)、京東五星電器、新紀元購物中心(蘇豪銀座)、胡悅廣場(萬客來服裝超市,原宿遷一百、新天地百貨)、宿遷文化名人館(道生鹼店)、明清古城牆遺址(原區府廣場)、教育書店、紅樓酒家、大潤發服飾廣場、時尚地一街、玉米人中式快餐店、海瀾之家門店、法治廣場(箭鹿廣場)、新盛街、紅立佳百貨&美食城(紅立A+生活超市、四季青服裝城)、宿城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原軍人療養院)、宿遷水警、項家莊喜事會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