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動力航母

常規動力航母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可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航母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艦體,頂部鋪設了寬闊的起降甲板,而艦島則在甲板左右弦的其中一側。航空母艦通常情況下都會作為核心艦艇同其他種類船隻組成航空母艦戰鬥群,一方面保護航母不受損害,另一方面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火力打擊。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遂行作戰任務,時至今日,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按動力來源分,可分為常規動力與核動力兩類航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規動力航母
  • 外文名:Aircraft Carrier
  • 主要作戰武器:艦載機
  • 類型:大型水面艦艇
基本概念,武器裝備,F/A-18艦載機,反艦飛彈,近防系統,製造工廠,美國,前蘇聯,歷史,啟蒙年代,二戰前,現代航空母艦,艦載機,艦載機起飛,蒸汽彈射,斜板滑跳,垂直起降,電磁彈射,降落,地勤人員,顏色標識,危險的4.5英畝,艦用搬運機器人,

基本概念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CV是航空母艦的英文縮寫,全稱是Carrier Vessels 。  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海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為中心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作為支持海軍空中作戰的平台,主要要求如下:  運作、維護和支持作戰飛機,在使用壽命內允許機種更新,提供基本指揮和控制功能  擁有足夠的機動速度和防衛能力  擁有有效的起降作戰飛機的能力  擁有同時起降戰機的能力  擁有快速空中警戒出擊能力  允許長周期連續執行空中任務  允許在動力輸出下降的情況下執行空中任務。

武器裝備

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裝備是它裝載的各種艦載機,殲擊機、轟炸機、預警機、電子戰機等。航空母艦是艦載機進行戰鬥,直接把敵人消滅在距離航母數百千米之外的領域。艦載機是航空母艦最好的進攻和防禦武器。從理論上說,沒有一種艦載雷達的掃描範圍能超過預警機,沒有一種艦載反艦飛彈的射程能超過戰機的航程,沒有任何一種艦載反潛設備的反潛能力能超過反潛機或反潛直升機。整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可以在航母的整體控制指揮下,對數百公里外的敵對目標實施搜尋、追蹤、鎖定、攻擊,所以無需再安裝其它進攻性武器。  航空母艦上也裝備自衛武器,有火炮武器、飛彈武器。前蘇聯的航母同時裝備有遠程艦對艦飛彈,從這一點來說前蘇聯的航母是“航母與巡洋艦的混合體”。

F/A-18艦載機

“大黃蜂”(Hornet)是美國70年代中後期研製的雙發超音速艦載戰鬥/攻擊機,主要用於艦隊防空,也可用於對地、海面攻擊,即可執行空戰和對面攻擊雙重任務,因此被命名為F/A-18。該機採用雙發、雙垂尾和帶邊條的小後掠角機翼布局,具有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力較強、大迎角飛行性能突出和武器投射精度高等特點。到目前為止,F/A-18已經出現了A/B、C/D和E/F“三兄弟”。80年代中推出C/D是在A/B基礎上的改型,主要改進、改裝了武器和救生系統,提高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如今出現的E/F是在C/D基礎上的進一步改型,主要改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加長了機身、增大了機翼面積和滿足美國海軍的需要,作為下一代規載攻擊機(AF/X)問世之前的過渡機種。

反艦飛彈

海麻雀”飛彈(RIM-7)系統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60年代在空軍AIM-7E“麻雀”空空飛彈的基礎上研發的一種短程點防禦飛彈系統(BPDMS),用以軍艦點防禦。該飛彈改型繁多,生產量大,使用也很廣泛,美國和北約各國海軍幾乎都有裝備。   而“先進型海麻雀”(ESSM)是“海麻雀”飛彈的最新改進型,是針對RIM-7“北約海麻雀”進行改進的國際合作項目,概念設計於1988年由博福斯和雷錫恩公司提出,稱之為與海麻雀發射系統兼容的新型飛彈系統。它將可以對付高速高機動的反艦飛彈。最初,曾經對這種飛彈有一種非官方的編號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編號是RIM-162,從這個編號也能看出,這是一種全新的飛彈系統。1995年,美國海軍宣布博福斯為ESSM項目競爭的勝利者,隨後,它就聯合雷錫恩公司一同進行設計。後來博福斯公司飛彈分部被雷錫恩公司收購,所以雷錫恩公司是ESSM項目的唯一承包商。

近防系統

通常所說的“密集陣”,是指美國海軍為解決軍艦近程防空問題專門設計製造的六管20毫米口逕自動旋轉式火炮系統,即MK15“火神”密集陣系統。該系統於80年代初投入使用,主要裝備大型戰鬥艦艇。它包括警戒雷達、跟蹤雷達、火炮、電子計算機和控制盤。兩部雷達配合使用,可在5000米內確定反射面積為0.1平方米的目標位置,並算出其運動參數,同時還可以監視己方 炮彈的飛行軌跡,自動校正射擊參。該系統在五級海情下可正常工作,既可由本系統控制台控制,也可以遙控方式使用,不需要炮手。炮彈由彈體、彈芯和推出器組成。彈芯是其破壞部分,以貧鈾物質製成,密度為鋼的2.5倍。  “密集陣”近防系統是美國雷西昂公司的產品,已經生產了800多套,裝備了幾乎美國所有的海軍艦艇並出口另外20多個國家,它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炮,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射速大致在3000-4500發/分鐘可調,儲彈989發,射程1500米左右,整個系統重5625千克,搜尋跟蹤雷達工作於Ku波段,並採用"閉環多點技術"(closed-loop spotting technology),"閉環多點技術"是雷達技術的突破,它使"密集陣"既能跟蹤來襲的目標,也能跟蹤發射的炮彈,從而更有效的殺傷來襲目標。

製造工廠

美國

紐波特紐斯船廠是美國最大的非政府擁有的造船廠,隸屬於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誕生於1886年。該船廠位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維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市,與著名的諾福克海軍基地相距不遠,美國所有的核動力航母都是由該廠建造。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大型核動力航母製造廠,從向美國海軍交付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至今,總共製造了二級10艘大型核動力航母,並正在建造第11艘航母。在時間跨度長達40餘年的時間裡,紐波特紐斯船廠通過改進設計和提高製造工藝水平,使航母性能不斷提高。

前蘇聯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黑海地區最大的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蘇聯時代的幾艘航母——“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全部在此建造之所以將航母生產總裝基地選在黑海造船廠,據說原因之一是蘇聯造船工業部和莫斯科其他與造船有關的重要崗位上有許多烏克蘭尼古拉耶夫人,他們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忙另外,相對於擁有400萬人口,對外國遊客開放的聖彼得堡來說,沒有對外開放的尼古拉耶夫市的保密工作較為容易,況且這裡的勞動力資源也不成問題。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被劃歸烏克蘭所有。翌年1月,已建造了67%的“瓦良格”號航母和剛開工不到兩年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由於建造經費中斷而被迫停工。 該船廠正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沒有任何新船訂單,需要進行巨大投資才能恢復生產。

歷史

啟蒙年代

第一個從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人尤金·伊利(Eugene Ely),他於1910年11月14日駕駛一駕“柯蒂斯”雙翼機從美國海軍伯明罕號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上起飛。1911年1月18日,他成功地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上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台上,成為第一個在一艘停泊的船隻——“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降落的飛行員。  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是第一個從一艘航行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1912年5月2日他從一艘行駛的戰艦上起飛。  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巡洋艦,它的改造1918年4月完成。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又譯作“赫爾姆斯”號),第一次使用了艦橋、桅桿、煙囪等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築。第一艘服役的從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船隻是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它1922年12月開始服役。從此,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空母艦的樣版。  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啟用的蘭利號(USS Langley CV-1)。蘭利號航空母艦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航空母艦為用途所建造的艦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號補給艦(USS Jupite1917年,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r AC-3),美國海軍看上它載運煤炭用的腹艙容量充足,因此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

二戰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建造,但條約準許各締約國利用部分停建的戰艦改建航空母艦,例如: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日本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加賀號航空母艦。在航空母艦上裝備重型火炮是這一階段航空母艦發展的特色。但是,當時各國海軍中有許多大人墨守舊觀念,把重炮巨艦視為海戰制勝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是艦隊的輔助力量,主要任務是偵察。
1 930年代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全封閉式機庫、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強力飛行甲板、液壓式彈射器,被譽為“現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海軍列強又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日本的翔鶴級航空母艦、英國光輝級航空母艦,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度被廣泛的運用。它是一座浮動式的小航空站,攜帶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遠離國土,來執行攻擊敵人目標的任務。這使得航空母艦可以由空中來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尤其是那些遠遠超過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標。由航空母艦上起飛飛機的戰鬥半徑一直不斷地在改變海軍的戰鬥理論,敵對的艦隊必須在看不到對方艦船的情況下,互相進行遠距離的戰鬥。這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為海上最強軍艦的優勢地位。  航空母艦在戰爭中初建功勳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光輝”號航空母艦出動魚雷轟 炸機編隊攻擊了塔蘭托港內的義大利海軍並且擊沉一艘、擊傷三艘戰列艦。此舉使美國等海上強國意識到航母時代的來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海軍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到雙方艦隊自始至終沒有見面的珊瑚海海戰,再到運用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中途島海戰,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組成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

現代航空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瞄準鏡的設計,提高了艦載重型噴氣式飛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高性能噴氣式飛機得以搭載到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排水量越來越大,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是第一艘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航空母艦。  美國的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65)是世界上第一條用核動力推動的航空母艦,即核動力航母。採用核動力的最大好處是提高續航能力。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從此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99000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英國財力衰弱使皇家海軍無力擁有大型航空母艦,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依靠它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 蘇聯採用垂直起降飛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海軍稱為“載機巡洋艦”)則裝有重型武備。蘇聯/俄羅斯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躍式甲板避免了安裝複雜的彈射裝置。  在波斯灣阿富汗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  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法國建造了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國也計畫建造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艦載機

艦載機起飛

航空母艦艦載機常規起飛流程:  飛機的前輪被掛在起飛裝置中,操作起飛裝置的官員必須知道飛機的型號和載重來調節起飛裝置。  為了保護甲板上的人員和器械,在飛機後面要裝上禁止飛機噴氣流的壁板。  飛行員在得到起飛許可後加足馬力,同時用剎車防止飛機運動。  在他得到起飛信號的同時他要放開剎車,同時起飛裝置起動,將飛機彈出跑道。這個過程一共持續1.5秒鐘。  固定翼飛行器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方式可以分三種。

蒸汽彈射

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氣彈射器的成熟技術。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彈射器是以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帶動彈射軌道上的滑塊,把與之相連的艦載機彈射出去的。它體積龐大,工作時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費嚴重,只有約6%的蒸汽被利用。為製造和輸送蒸汽,航母要備有海水淡化裝置、大型鍋爐和無數管線,工作維護量驚人。它的最大缺陷在於因為彈射功率太大而無法發射無人機,現役的無人機因為重量輕,在彈射時機體會被加速度扯碎。  蒸汽彈射有兩種彈射方式:  一種是前輪牽引式彈射,美國海軍1964年試驗成功。艦載機的前輪支架裝上拖曳桿,前輪就直接掛在了滑塊上,彈射時由滑塊直接拉著飛機前輪加速起飛。這樣就不用8-10甲板人員掛拖索和撿拖索了。彈射時間縮短,飛機的方向安全性好,但這種艦載機的前輪要專門設計。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都採用了這種起飛方式。  另一種是拖索式彈射,顧名思義,就是用鋼質拖索牽引飛機加速起飛,這種彈射方式比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只有法國的“克萊蒙梭”級航母使用。拖索式彈射時,甲板人員先用鋼質拖索把飛機掛在滑塊上,再用一根索引釋放桿把其尾部與彈射器後端固定住。彈射時,猛力前沖的滑塊拉斷索引釋放桿上的定力拉斷栓,牽著飛機沿軌道迅速加速,在軌道末端把飛機加速到直起飛速度拋離甲板,拖索從飛機上脫落,滑塊返回彈射器起點準備下一次工作。

斜板滑跳

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即把甲板盡頭做成斜坡上翹,艦載機起飛後沿著上翹的斜坡衝出甲板,形成斜拋運動。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複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以及起飛的效率遠不如蒸汽彈射技術。英國、義大利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由於技術限制,無法研製真正在技術和工藝上過關的蒸汽彈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國航母上採用滑翹甲板。航空母艦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來幫助飛機起飛。

垂直起降

垂直起降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它是從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英國、美國、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採用這種技術。  使用垂直起降技術的飛機機動靈活,具有常規飛機無可比擬的優點:  首先,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飛機不需要專門的機場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其次,垂直起降飛機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飛和著陸,所以在戰爭中飛機可以分散配置,便於偽裝,不易被敵方發現,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戰場生存率。最後,由於垂直起降飛機即使在被毀壞的機場跑道上或者是前線的簡易機場上也可以升空作戰,所以出勤率也大幅提高,並且對敵方的打擊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但使用垂直起降技術的飛機同時也有許多重大的缺點:  首先是航程短,由於要實現垂直起降,飛機的起飛重量只能是發動機推力的83%-85%,這就使飛機的有效載荷大大受到限制,影響了飛機的載油量和航程。同時,飛機垂直起飛時發動機工作在最大狀態,耗油量極大,也限制了飛機的作戰半徑。例如“鷂”式飛機的載重量為1060千克時,作戰半徑只有92公里。所以在實際使用中,“鷂”式飛機儘量使用短距起飛的方式,以延長飛機的航程。因此,垂直起落飛機又稱為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另外,由於垂直起落飛機在實戰中,經常需要分散在野外,所以它的維護也非常的困難。   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是海軍青睞的機種,因為艦船上的飛行甲板的長度總是有限的,垂直/短距起落技術就顯得尤為實用。裝備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的“海鷂”就是“鷂”式的海軍型。“海鷂”還使用了“斜曲面躍飛”的短距起落技術,通過在航母上安裝12度的斜甲板,可以讓飛機滑跑躍飛,再利用推力轉向,使飛機在推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能在空中穩定加速。前蘇聯曾研製了雅克-38、雅克-38、雅克-141等型號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垂直起降技術雖然不是一個新技術,而且存在一些重大弱點,但是它的優點的確使人無法割捨。美國就正在發展新一代垂直/短距起降飛機(V/STOL)。隨著航空科技的發展,垂直起降技術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電磁彈射

除此以外,電磁彈射器是下一代航母艦載機彈射裝置,與傳統的蒸汽式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具有容積小、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輕、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的好處。  美國海軍從1982年開始進行電磁彈射系統的技術研究。直到2004年秋天電磁彈射器進入成品測試階段,美國海軍測試後選定通用原子能公司作為生產商。美國海軍技術網站透露,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系統採用線性電磁加速電動機,已經在新澤西州赫斯特湖試驗中心完成了測試。  電磁彈射器是一個複雜的集成系統,其核心是直線彈射電動機。這種電動機的概念類似磁懸浮列車採用的技術,與磁懸浮列車所不同的是,磁懸浮列車的運動是漂浮在空氣中,而彈射電動機帶有滾輪,帶著一個往復車沿彈射器軌道滑行。工作時,電動機得到供電,往復車在電磁力的作用下,拉著飛機沿彈射衝程加速到起飛速度。飛機脫掛後,往復車受到反向力的制動,低速回到出發的位置。  在技術方面,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之間的差別,如同老式蒸汽火車與現代磁懸浮列車之間的差別,這就決定了電磁彈射器在性能上遙遙領先。 美國海軍CVN-21級新型核動力航級,將取代現役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裝備4台電磁彈射器的“福特”號航母,正是該級航母的首艦。

降落

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是最困難的飛行技巧了。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例,降落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時候可能還需要脫離等待中的降落航線去進行空中加油。  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與空氣減速板,將捕捉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艦上的降落官指揮飛機降落,他不斷地告訴飛行員,他離最佳情況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艦上的燈光提示飛行員,下降時的角度是否正確。  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後部有四條攔截索(尼米茲級航母第九艘CVN76“羅納德里根”號只有三根)。降落的飛行員必須讓捕捉鉤掛上其中一條。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陡。  在著陸時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完全壓低,這樣他可以保證鉤住一條攔截索。同時他必須將發動機開到最大,這樣假如他沒有掛上攔截索的話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速離開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線。攔截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可以在兩秒鐘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到慢車並且離開降落區。  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掛鈎損壞了,飛機無法使用攔截索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又或者飛機會再次拉起,重新降落。

地勤人員

顏色標識

以美國海軍為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的地勤人員多達千餘人,為了在飛機起降過程中便於組織,他們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頭盔顏色作為區別標誌,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還要標上各自的職銜和編號,通常按照司職分為七大類。下面是甲板地勤人員的服飾特徵及他們的職責:   藍:在航母上工作最簡單的就是那些穿藍裝的艦員了。身著藍色工作服、頭戴白色頭盔的升降機操作員會根據指示將艦載機從機庫升至艦面;如果遭受意外攻擊,他們會立即將飛機封藏在機庫里。飛機輪擋員穿藍服、戴藍盔。他們負責抽除和墊上輪擋。穿藍服、戴藍盔且工作服上印有“T”字元號的為傳令兵,而穿藍服、戴藍盔、工作服胸背印有牽引機符號的則是艦上的牽引機司機。  黃:飛機準備升空時,航空母艦便轉向宜于飛機起飛的航向上。這時引導飛機向前移動的是身穿黃色工作服的飛機起飛指示人員。他們的任務是將飛機準確地放置在蒸汽彈射器上。  綠:隨後你會看到,身穿標有“C”字綠色工作服的彈射器操縱員通過前起落架牽引系統和夾緊裝置,將飛機的前起落架與彈射器的往復車緊密相連。準備就緒後,飛行員即按照穿黃色工作服、戴黃帽的指示人員給定的信號,鬆開剎車、加大功率。隨後穿黃服、戴綠帽的飛機彈射官以手勢發出起飛信號。  紅:穿紅色服裝的艦員通常承擔極具危險性的工作。如飛機失事救護員、爆炸物處理員、消防員和飛機軍械員,都身穿紅色工作服、戴紅頭盔。 褐:直升機器材檢查員穿褐色工作服、戴紅帽,外場機械員則為褐服綠帽。  白:美國航空母艦上穿白色服裝的人數比較多。飛機降落指揮官身著標“LSO”的白色工作服,不戴頭盔。他指揮的位置位於左艦後部的一個平台。他需要詳細了解降落飛機的特性、氣象情況、飛行員情況,並隨時與飛行員聯繫,及時準確操縱燈光信號,確保飛機安全著艦。航母上採用阻攔索以保證飛機減速降落。它能使艦載機在100米內停住。這項工作由身穿綠衣、戴綠頭盔的阻攔索操作員承擔。中隊飛機檢查員穿白服、頭戴綠盔,工作服上塗有黑白交叉排列圖案及中隊符號。白服上標有“LOX”符號、戴白頭盔的為液氧員。標有“SAFETY”符號的是安全員。醫務人員則是白衣白盔且胸背均標有紅十字。  紫:航空燃料員一般是紫服紫帽,工作服上還印有“F”標誌。

危險的4.5英畝

航空母艦的甲板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目前來看,飛行甲板工作人員受傷或犧牲的原因主要包括:被調度中的艦載機撞擊,被吸入艦載機進氣口,被彈射中的艦載機或旋轉的螺旋槳撞擊,或被艦載機尾氣噴氣吹落航母舷外。這些危險每天都伴隨著飛行甲板人員。  如果你自己不小心,不注意周圍的情況,隨時都可能在意外中喪生。為了便於識別和確定工作的危險程度,甲板工作人員都穿著特定顏色的服裝。  黃衫軍士負責指揮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上的交通,當飛行員坐在駕駛艙里,將發動機開足馬力後,綠衫軍士要爬到飛機下面檢查彈射器掛鈎是否拴緊。飛機起降時,包括綠衫軍士在內的所有甲板工作人員只能站在甲板上聽任命運的安排。他們不光要防備著隨時可能出現的險情,還必須和疲勞作鬥爭。如果說他們的工作在白天很危險,那么夜幕的降臨意味著在危險上加上恐怖的因素。  有時甲板工作人員也會因為其他工作人員的疏忽受到牽連,設備出現故障同樣會引發悲劇,大家必須互相關照。如果你發現同伴出現失誤,可能受傷,就要設法阻止他們,然後告訴他們原因——謹慎、互助是乾好這項工作的要訣。  每次飛機起飛前,工作人員都要非常仔細地檢查甲板。他們像法醫一樣,徹底清除有可能被吸入飛機引擎的任何外來物——金屬片、螺絲釘、金屬絲和彈簧。  2008年10月4日晚,美國“艾森豪號”航母上一名艦員被一架正在彈射起飛的F/A-18F“超級大黃蜂”飛機撞死。據《美國海軍時報》報導,這名遇難的艦員名叫羅伯特·羅賓森,遇難時年僅31歲,是一名二級航空大副,負責艦載機調度,他死後還留下3名孩子。  為確保航空母艦甲板上人員的安全,有時候航母上的其他戰士也要作出犧牲。1994年,美國一艘航空母艦上的一架F-14戰鬥機墜入太平洋。這架戰鬥機在將要到達甲板的時候,減速器失控,為避免和航空母艦相撞,飛行員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扭轉機身,駕機沖向大海……飛機墜海後爆炸,飛行員不幸遇難,但他的英勇行為使甲板上的工作人員幸免於難!  “我曾在飛行甲板上工作過19年,但我在飛行甲板上從來不敢放鬆。”一名曾在航母上工作過的人員表示,他如今在美國大西洋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工作。按照規定,美國航母的新艦員在上航母之後首先必須在島式上層建築的“陽台”上觀察飛行作業滿3個晝夜,大約2至3周后才能取得上飛行甲板的資格。不過,這個現狀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因為,美海軍正在研製一種艦用的機器人搬運系統來代替航母甲板人工作業。

艦用搬運機器人

2008年初,由福斯特·米勒公司研製新的艦用武器搬運機器人初具雛形。不久,人們將看到航空母艦、直通甲板兩棲艦和其他載機艦上擎著飛彈和魚雷有條不紊、往來穿梭的機器人,仿佛置身於科幻世界。這種新型艦用武器搬運系統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資助開發,是CVN 21級航母項目的支持設備之一。項目契約於2004年9月8日簽訂,為期5年、總價值250萬美元。未來數年,共將生產數百部該系統,將不僅滿足美國海軍的需要,同時還具有在商業領域物資搬運和醫療救助中推廣使用的價值。  美國福斯特·米勒公司是美軍方主要的機器人供應商,如今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排爆及攻擊任務的大部分機器人就是該公司的產品。2004年12月7日,福斯特·米勒隆重推出機器人士兵“塔隆”排爆機器人,裝備有機關槍、狙擊步槍、榴彈、火箭發射器等多種武器。在這以前,米勒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士兵就已久經沙場,美軍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中,它們成功地完成了對敵方的偵察和排雷任務。還有大名鼎鼎的“魔爪”機器人,契約價值也從最初的2750萬美元增至如今的1.24億美元。  在開發艦用搬運機器人的過程中,研製人員發現現有的商用電機和傳動裝置無法達到預期的設計要求。比如,只有高壓液壓技術能夠提供足夠的扭矩,但缺點也十分明顯:不僅容易漏油,而且故障時間長、保養要求高。因為一旦在搬運過程中出現液壓油的泄露而污染了艦載機的跑道或者乾脆“罷工”,那將是致命的。於是該公司對電機結構進行了創新,研製出扭矩是現有電機50倍的系統。最終設計成型的新型艦用武器搬運機器人使用全電驅動和傳動系統,不包含可能會漏油的液壓系統,使用壽命提高,成本降低。系統主要由搬運機器人、工件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啟動裝置、自動傳輸裝置組成,可根據不同的任務配備不同的手爪,如機械手爪、真空吸盤、電磁吸盤等,可實現對不同武器彈藥的抓取搬運,具有定位識別準確、運行平穩可靠、搬運力量充足等特點。例如,美陸軍在從事搬運彈藥和各種危險作業中,採用了名為“章魚”的六腿機器人,行走時能搬運409公斤重的彈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